黄鸡价格筑底回暖:供给收缩期遭遇需求“烤验”,这两大区域为何逆势上涨?

2025-10-01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市场速览:产能低位震荡,价格分化加剧
 
  (一)供给端:父母代存栏处历史低位,收缩信号显现
 
  黄鸡市场的供给端正在发生微妙的结构性变化。截至2025年9月7日,全国在产父母代黄鸡存栏量为1376万套,周环比微降0.2%,同比仅增长6%,仍处于2018年以来的较低区间(较2024年初下降1%)。依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尽管2025年上半年补栏积极性略有提升,但中小散户受到饲料成本高企(玉米2380元/吨、豆粕3063元/吨)以及台风频发的影响,5万羽以下养殖场数量同比减少12%,优质种源(如矮脚黄、青脚麻)供给偏紧,预示10月之后商品代鸡苗供应量或下降8%-10%。
 
  从长期趋势分析,2018-2024年,黄鸡行业历经多轮周期波动,环保政策趋严、非洲猪瘟的间接冲击,致使行业产能去化,部分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大型养殖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25年虽存在阶段性补栏情况,但高成本与极端天气限制了产能恢复,后续商品代供应收缩或已成定局。
 
  (二)价格端:台风拖累整体消费,区域品种分化显著
 
  受台风降雨影响,黄鸡市场整体消费低迷,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全国快、中、慢速类中华土鸡均价分别为6.36元/斤、6.96元/斤、8.21元/斤,环比仅微涨0.07元/斤、0.03元/斤和微跌0.03元/斤,主要原因是华南、华东地区受台风“普拉桑”残余环流影响,农贸市场客流量下降15%,餐饮采购量缩减10%。然而,粤东、江苏区域逆势上涨:粤东矮脚黄从周初6.85元/斤涨至6.9元/斤,江苏矮脚黄从7.25元/斤涨至7.45元/斤,两地价格涨幅达0.5%-2.8%,凸显出优质品种的抗跌性。
 
  这种价格分化并非偶然,是区域供需状况、消费偏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粤东、江苏等地经济发达,居民对高品质黄鸡消费需求稳定,在台风影响下,当地高品质黄鸡供应减少,需求相对刚性,从而推动价格上涨;而全国其他地区受极端天气影响,消费场景受限,需求不足,价格上涨乏力。
 
  二、区域特征:抗跌品种引领局部行情,南北消费差异拉大
 
  (一)华南产区:矮脚黄“量稳价升”,民俗消费成支撑
 
  在华南产区,尤其是广东、福建等地,矮脚黄鸡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市场中表现突出。“秋祭”等民俗活动以及本地煲汤文化,为矮脚黄鸡的市场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据市场数据显示,本周该区域矮脚黄鸡周成交量增长了8%,市场表现十分亮眼。
 
  以粤东地区为例,6.5斤以上的矮脚黄活鸡批发价达到了6.9元/斤,相比普通快大鸡,有着15%的溢价。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地“无鸡不成宴”的传统习俗,使得节庆期间对黄鸡的需求十分刚性;另一方面,台风的影响导致本地鸡源短期紧缺,出栏均重下降了2%。在这种情况下,屠宰企业为保证供应,不得不加价收购,从而推动了矮脚黄鸡价格的上涨。
 
  (二)华东产区:中速黄鸡逆势上涨,长三角餐饮回暖带动
 
  华东产区的江苏、浙江区域,中速黄鸡价格呈现逆势上涨的态势。以溧阳青脚黄为代表的中速黄鸡,均价达到了7.45元/斤,周涨幅为2.8%。这一价格上涨,主要得益于中秋前夕连锁餐饮的集中备货。像老乡鸡、金陵饭店等餐饮企业,对中速黄鸡的需求大增。60-90日龄的中速鸡,因其肉质鲜嫩,非常适合制作白斩鸡、黄焖鸡等菜式,订单量增长了12%。
 
  同时,台风也对该区域的黄鸡市场产生了影响。安徽、湖北部分养殖场受台风影响提前出栏,40-50日龄的小鸡占比提升了10%,而合格大鸡的供应相应减少。在需求增加、供应减少的双重作用下,中速黄鸡的价格被进一步推高。
 
  (三)西南、华北:消费低迷压制价格,低价区成交清淡
 
  与华南、华东产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南和华北地区的黄鸡市场面临着消费低迷的困境。在四川、重庆等地,暴雨导致活禽市场关闭率达到了20%,青脚麻鸡均价为7.8元/斤,虽然环比持平,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5%。在华北地区,河北、山东受生猪低价的影响,快大鸡均价仅为5.8元/斤。生猪价格低至12.76元/公斤,分流了部分消费者对鸡肉的需求。养殖户为减少亏损,试图通过增加出栏均重(增至5.5斤)来弥补单价的损失,结果导致市场上“量增价跌”,成交清淡。
 
  三、核心驱动因素:供给收缩预期强,需求成破局关键
 
  (一)供给端:产能去化进入深水区,优质种源稀缺尽管
 
  2025年上半年黄鸡父母代存栏同比增长6%,但深入分析后发现,剔除低效产能(如产蛋率低于70%的种鸡),实际有效供给仅增长2%。这一增长主要集中在温氏、立华等龙头企业,其市场份额占比达45%,凭借先进养殖技术与稳定供应链,实现产能扩张。
 
  中小散户的情况则不容乐观。2024年,他们因饲料成本高企、价格波动,单羽亏损0.5-1元,元气大伤。当前,其补栏积极性降至近三年最低,70日龄以下鸡苗占比仅35%(正常年份为45%)。按照黄鸡生长周期(80-120天)推算,这预示着11月后商品代黄鸡出栏量将下降10%,形成“中秋后供给真空期”,加剧市场供需失衡。
 
  (二)需求端:短期受抑长期向好,三大变量待释放
 
  台风降雨短期压制:近期,华南、华东地区连续3周遭受降雨侵袭,给黄鸡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农贸市场的客流量大幅下降了20%,家庭散客的采购量也随之减少了15%。在这种情况下,终端消化速度明显放缓,幅度达到30%。消费者减少外出采购,餐饮堂食受限,黄鸡需求被严重抑制。
 
  替代消费分流明显:当前,生猪均价为12.76元/公斤,同比下跌18%,白羽肉鸡价格为3.35元/斤,均低于黄鸡价格。在成本控制的压力下,餐饮企业纷纷缩减黄鸡采购量,幅度达8%,转而选择价格更为亲民的鸡胸肉。在价格敏感型的快餐行业,黄鸡被白羽肉鸡替代的现象尤为普遍,进一步压缩了黄鸡的市场空间。
 
  长期回暖信号初现:不过,随着10月气温逐渐下降,黄鸡市场也迎来了转机。北方地区将迎来“火锅季”,各类火锅店对黄鸡的需求大增,用于制作鸡汤锅底、涮鸡肉片等;南方地区则进入“腊味制作”高峰期,黄鸡制成的腊鸡、风干鸡备受青睐。再加上春节前1个月的集中备货期,机构预测,四季度黄鸡消费有望增长15%-20%。这些季节性需求的集中爆发,将成为黄鸡价格反弹的核心驱动力。
 
  (三)成本端:饲料高位运行,养殖端惜售情绪升温
 
  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使得黄鸡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单羽黄鸡养殖成本,快大鸡达到6.2元/斤,中速鸡更是高达7.5元/斤。而当前的市场售价仅略高于成本线,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在这样的成本压力下,养殖户普遍选择压栏惜售。数据显示,500日龄以上老母鸡存栏占比已达18%,而正常水平为12%。养殖户期望通过延长养殖周期,等待旺季高价出栏,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这一行为却间接加剧了短期大鸡供应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影响了市场供需平衡。
 
  四、后市展望:供给收缩搭台,需求回暖唱戏
 
  (一)短期(10月上旬):台风影响消退,价格或现区域性反弹
 
  随着华南、华东地区天气逐渐转晴,农贸市场的复市率显著提升,目前已达到90%。这一积极变化为黄鸡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此前受台风影响而低迷的消费需求开始逐步恢复。在这一背景下,粤东、江苏等地的矮脚黄价格有望迎来进一步上涨,预计将涨至7.0-7.5元/斤。这些地区一直以来对高品质黄鸡有着稳定的消费需求,台风过后,市场供应的恢复使得价格上涨成为可能。
 
  在长三角地区,中速黄鸡的价格也有望突破8元/斤。中秋前夕,连锁餐饮的集中备货需求持续存在,而台风导致的部分养殖场提前出栏,使得合格大鸡的供应减少,进一步推动了价格的上涨。然而,华北、西南地区的黄鸡市场仍面临一定的压力。在华北地区,生猪低价的影响依然存在,分流了部分消费者对鸡肉的需求;在西南地区,前期暴雨导致活禽市场关闭,使得市场需求恢复缓慢。因此,这两个地区的黄鸡价格仍将维持震荡态势。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快大鸡均价预计将微涨0.1-0.2元/斤,整体市场呈现出区域性的价格反弹态势。
 
  (二)中长期(11月-春节):供给缺口显现,优质品种溢价扩大
 
  根据卓创资讯的预测,11月在产父母代存栏环比将下降1.5%,这将直接导致商品代鸡苗供应量减少12%。随着冬季消费旺季的到来,市场对黄鸡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而供应的减少将使得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黄鸡均价有望迎来显著上涨。中速鸡均价预计将达到7.0-7.5元/斤,慢速土鸡均价则有望达到9.0-10元/斤,较当前价格涨幅可达10%-15%。
 
  具备地理标志的黄鸡品种,如清远麻鸡、文昌鸡,凭借其独特的品种特色和地域文化优势,在市场上一直备受青睐。而矮脚黄、青脚麻等具有品种优势的黄鸡,也因其肉质鲜美、生长周期适宜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供应减少、需求增加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优质品种的溢价空间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可达20%-30%。这不仅体现了市场对高品质黄鸡的认可,也为养殖户和企业提供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三)产业建议
 
  养殖户:养殖户应把握市场机遇,逢低补栏中速优质品种,如矮脚黄、新广黄等。这些品种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价格优势,能够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合理控制养殖周期,将其控制在90-120天,以确保在市场价格较高时能够及时出栏。特别是要错峰在11月中下旬出栏,避免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下跌。此外,养殖户还应及时淘汰500日龄以上的老母鸡,这些老母鸡的产蛋率和肉质都有所下降,继续养殖会占用资源,增加成本。
 
  经销商:经销商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尤其是华东、华南地区的“国庆备货窗口”。在这个时期,市场需求旺盛,提前与温氏、立华等龙头企业锁定优质鸡源,能够确保货源的稳定和质量的可靠。同时,经销商还应积极开发细分产品,如“中秋礼盒鸡”“月子鸡”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些细分产品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拓展市场空间,增加销售额。
 
  屠宰加工:屠宰加工企业应趁当前价格低位的时机,在江苏、广东等地布局临时冷库,储备中速黄鸡分割品,如鸡腿、鸡翅等。这些分割品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尤其是在冬季餐饮旺季,预制菜企业对黄焖鸡、盐焗鸡等即食产品的需求大增。屠宰加工企业应积极对接预制菜企业,开发相关产品,抢占冬季餐饮供应链市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企业的利润。
 
  结语
 
  当前黄鸡市场正处于“供给收缩期+需求磨底期”的关键阶段,短期台风干扰不改长期供需紧平衡趋势。对于从业者而言,需紧盯两大核心变量:一是10月北方消费能否如期启动,二是优质种源供应是否出现缺口。随着产能去化深入,黄鸡价格对需求边际变化的敏感性将显著提升,区域性、品种性机会或将持续涌现——这既是对耐心等待的养殖户的回报,也是消费升级下黄鸡产业价值重估的开端。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