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破4”前夜,大禹生物为何豪掷7000万逆势养猪?

2025-10-14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一、猪价暴跌至“5元时代”:27省沦陷,全行业陷入“冰火两重天”
 
  (一)价格崩塌式下跌,养殖户苦不堪言
 
  双节过后,本应是生猪市场的“黄金时期”,然而实际情况却给予整个行业沉重一击。据猪场动力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11日,全国标准体重生猪均价已暴跌至10.99元/公斤,相较于9月初的13.91元/公斤,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猪价下跌近3元/公斤,跌幅超过21%,此数据令人震惊。
 
  当前,全国28个地区中,除海南外,6元猪价已全面消失,主流价格降至5.4-5.6元/斤,广西、陕西等地均价更是低至5.1-5.2元/斤,距离“破4”仅一步之遥,随时可能突破这一心理防线。
 
  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样的价格走势无疑是一场灾难。自繁自养型养殖户平均每头亏损116元,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亏损则达到263元/头。在如此亏损压力下,超85%的中小散户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生存危机巨大。而在期货市场,2025年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也创下上市以来新低,市场弥漫着浓厚的悲观情绪,前景不容乐观。
 
  (二)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双重绞杀
 
  猪价为何会出现如此暴跌?其背后是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双重“绞杀”。
 
  从供给端分析,截至8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38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这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将持续处于高位。据行业预测,按照当前产能,2026年春节前生猪供给将达到峰值,市场生猪数量将进一步增加,供过于求的局面将更加严峻。
 
  从需求端来看,今年双节期间,市场备货量同比下降18%,充分反映出市场需求的疲软态势。此外,高温天气使得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下降,而鸡鸭、水产等替代蛋白的出现,分流了约20%的消费需求。在终端市场,走货量锐减,屠宰企业开工率降至30%,创下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这一系列数据均表明,猪肉消费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大禹生物逆势豪赌:一个月两度增资,7000万押注生猪养殖
 
  (一)非常规扩张路径:从饲料添加剂到生猪养殖的跨界突围在整个生猪市场被悲观情绪笼罩,众多企业纷纷收缩战线、谨慎观望之际,大禹生物却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作为一家原本以饲料添加剂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大禹生物在短短一个月内,连续两次增资,累计投入7000万元,强势进军生猪养殖领域,这一举措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9月24日,大禹生物宣布设立全资孙公司浮山县大禹智慧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正式开启跨界养猪的征程。仅仅半个多月后,10月10日,大禹生物再度发力,对其全资子公司蒲县大禹增资5000万元,使其注册资本从3000万元飙升至8000万元。如此密集的增资行为,充分彰显了大禹生物在生猪养殖领域深耕发展的决心,也引发了市场对该企业未来发展的广泛关注与期待。
 
  (二)官方表态:打通产业链的“闭环战略”
 
  大禹生物为何会在猪价暴跌、行业一片惨淡之时,毅然决然地跨界养猪?面对市场的诸多疑问,大禹生物在公告中给出了明确阐释,这一切源于其精心布局的“闭环战略”。
 
  随着下游生猪养殖行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规模养殖占比持续提高,家庭农场和中小散户养殖优势逐渐萎缩,这给大禹生物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为应对这一挑战,大禹生物决定延伸产业链,开展生猪养殖业务,实现“饲料+养殖”的闭环销售模式。
 
  作为华北地区饲料添加剂的龙头企业,大禹生物在微生态制剂、饲用酶制剂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这些产品可直接应用于自建猪场,不仅能够提高生猪的免疫力和生长性能,还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15%-20%。同时,大禹生物采用“自繁自养+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既能充分利用农户的养殖资源,又能通过统一供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确保生猪的品质和供应稳定性,进一步稳定饲料销售渠道,消化过剩产能。
 
  在业内人士看来,大禹生物的这一举措,是利用上游饲料业务的利润反哺养殖业务,试图在行业低谷期进行战略布局,抢占未来市场先机。这种战略眼光和决策勇气,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
 
  三、逆势扩张的底层逻辑:三大战略支点支撑“反周期”布局
 
  (一)产业链协同:从“卖产品”到“造生态”的降本逻辑
 
  大禹生物这一跨界之举,看似冒险,实则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深刻的底层逻辑。在看似“疯狂”的逆势扩张背后,是其对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以及对猪周期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大胆博弈,同时还巧妙地契合了政策红利。
 
  大禹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领域的佼佼者,多年来在微生态制剂、饲用酶制剂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如今跨界生猪养殖,如同将原本分离的上下游环节紧密连接,实现了“研发-生产-应用”的全链条贯通,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成本控制方面,这一布局展现出显著优势。大禹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饲料添加剂,以往需对外销售,如今可直接应用于自家猪场,减少了中间采购环节和交易成本。据测算,仅此一项,就能使每头猪的饲料成本降低100-150元,相比中小散户,成本优势高达20%。在市场竞争中,成本是关键因素,如此明显的成本优势,无疑为大禹生物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技术层面,大禹生物的微生态制剂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高科技产品能够有效调节生猪的肠道菌群平衡,增强生猪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实际养殖数据显示,使用了大禹生物微生态制剂的生猪,腹泻率下降了30%,成活率从90%大幅提升至95%。这不仅减少了因疾病导致的养殖损失,还提高了生猪的出栏质量和数量,为企业带来了实际经济效益。
 
  渠道方面,大禹生物的自建猪场具有重要意义。每年超过5万吨的饲料消耗量,相当于为自身打造了一个千万级别的销售市场。这一举措不仅消化了自身的饲料产能,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下游散户流失而带来的业绩压力,实现了内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循环利用。
 
  (二)周期博弈:豪赌下一个“猪周期”拐点
 
  除了产业链协同带来的降本增效,大禹生物的逆势扩张还契合了猪周期的波动规律,是一场精心谋划的“周期博弈”。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生猪市场,猪周期的存在已成为行业共识。每一轮猪周期,都伴随着价格的大幅波动和产能的扩张与收缩。从历史数据来看,猪周期通常为3-5年,其中价格低谷期往往持续1-2年,随后便是价格的反弹和回升。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第6轮周期的低谷阶段,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猪价持续下跌,行业亏损严重。
 
  大禹生物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周期变化,认为此时是逆势布局的绝佳时机。公司管理层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预测在产能持续去化的背景下,未来2-3年内猪价有望迎来反弹。大禹生物计划在2025年完成10万头生猪存栏的布局,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和成本估算,若2026年下半年猪价回升至15元/公斤,公司每年的毛利将高达8000万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24年全年营收的65%。
 
  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本质上是在赌产能去化后,市场供需缺口的修复和价格的回升。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从长远来看,一旦赌对,大禹生物将在猪价上涨的红利期获得巨大收益,实现业绩的爆发式增长。
 
  (三)政策红利:踩准产能调控的“政策节拍”
 
  在这场逆势扩张的战略布局中,大禹生物还巧妙地契合了政策导向,享受到了政策红利带来的助力。
 
  为了稳定生猪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产能调控政策。其中,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计划,旨在通过控制产能,缓解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推动猪价回归合理区间。大禹生物的扩张计划,不仅未与政策相悖,反而高度契合政策导向。
 
  大禹生物新建的猪场,均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环控系统和粪污处理设施,实现了养殖过程的智能化、标准化和绿色化。这种现代化的养殖模式,符合“减母猪、稳肉猪”的政策要求,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因此,大禹生物在项目审批、环保补贴、产能调控奖励等方面,都将获得政策的大力支持。
 
  据估算,大禹生物的蒲县基地投产后,每出栏1万头生猪,可获得30-50万元的政策补贴。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可以说,大禹生物在逆势扩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政策支持,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风险与挑战:逆周期扩张的三大“暗礁”
 
  (一)猪周期的“时间成本”考验
 
  尽管大禹生物的逆势扩张有着清晰的战略逻辑,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如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随时可能遭遇暗礁。
 
  首先,猪周期的“时间成本”考验不容忽视。生猪养殖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从猪场建设到生猪出栏需经历漫长过程。通常情况下,一个新建猪场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投产,需6-8个月时间,而从仔猪出生到育肥出栏,又需7-8个月,这意味着从猪场建设到第一批生猪出栏,至少需要14个月时间。
 
  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猪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价格低谷期,全行业亏损严重。若未来2-3年内,猪价未能如大禹生物预期般迎来反弹,反而继续低迷,那么大禹生物新建的猪场将面临巨大经营压力,新增产能不仅无法带来盈利,反而可能成为沉重负担,进一步加剧公司亏损。
 
  从资金链角度来看,大禹生物的连续增资已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7000万元的增资,占2024年公司净资产的23%,这无疑是一笔较大开支。若后续公司启动“公司+农户”养殖模式,还需垫付大量饲料、仔猪资金,这将进一步加大公司资金压力。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可能会受到挤压,而对于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大禹生物来说,研发投入的减少,可能会削弱其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技术优势,影响公司长远发展。
 
  (二)规模化竞争的“红海陷阱”
 
  除了猪周期的不确定性,规模化竞争的“红海陷阱”也给大禹生物带来严峻挑战。在生猪养殖领域,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早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形成强大的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面对当前市场困境,这些头部企业纷纷开启“瘦身计划”,主动调整产能结构,以应对市场变化。据统计,2025年,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合计淘汰母猪超过30万头,通过减少产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这些企业还加大在成本管控方面的投入,通过优化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率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相比之下,大禹生物作为生猪养殖领域的后来者,在育种技术、屠宰加工等关键环节,与头部企业存在明显差距。在育种技术方面,大禹生物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仅为22头,而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的PSY已达到28头,这意味着大禹生物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比头部企业少6头,在养殖效率上处于劣势。
 
  在屠宰加工环节,大禹生物目前尚无自有屠宰厂,生猪出栏后需依赖外部屠宰企业进行加工,这不仅增加了中间环节成本,还降低了公司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把控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成本和价格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大禹生物在这两方面的劣势,使其在与头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扩张即亏损”的困境。
 
  (三)疫病与市场的“黑天鹅”隐患
 
  疫病与市场的“黑天鹅”隐患,同样是大禹生物在逆势扩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生猪养殖行业是高风险行业,疫病的爆发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2025年夏季,猪蓝耳病疫情在华北地区爆发,导致该地区生猪死亡率上升了8%,许多养殖户损失惨重。
 
  对于大禹生物来说,新建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若在建设过程中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一旦遭遇疫病侵袭,公司可能面临“价跌+猪亡”的双重打击,不仅前期投资无法收回,还可能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公司其他业务发展。
 
  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大禹生物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2025年9月,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作出反倾销初裁,决定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这一政策出台导致进口猪肉成本上涨,但如果国内消费市场持续疲软,高价猪肉难以找到销路,就可能形成库存积压,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矛盾,对猪价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大禹生物来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确保生猪销售渠道畅通,如何合理控制库存,成为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公司生猪销售受阻,就可能面临资金回笼困难问题,进而影响公司正常运营。
 
  五、行业启示:逆周期扩张是“远见”还是“冒险”?
 
  (一)中小企业的“生存辩证法”
 
  大禹生物的逆势扩张之举,在生猪养殖行业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从行业分化角度来看,大禹生物的案例深刻反映出当下生猪养殖行业的复杂格局。当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凭借雄厚资金实力和庞大规模优势,选择收缩产能、谨慎应对市场寒冬时,众多中小企业却面临艰难抉择:是抓住行业低谷期机遇,勇敢“抄底”,放手一搏;还是在市场困境中选择“退场”,及时止损,另谋出路。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产业链协同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本优势。在当前猪价跌破12元/公斤的严峻市场环境下,每降低1%的成本,就意味着增加1%的生存几率,增添一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可能。
 
  (二)周期底部的“价值重估”
 
  回顾历史可知,在行业周期底部往往蕴含着巨大机遇。许多在低谷期敢于逆势扩张的企业,最终成为行业佼佼者,创造商业传奇。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肆虐,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遭受重创,市场一片低迷。然而,德康集团却敏锐捕捉到商机,果断逆势扩产。在随后的2020年,猪价迎来高峰,德康集团凭借前瞻性布局,市值激增300%,一跃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大禹生物能否复刻德康集团的成功经验,在这场逆势扩张博弈中脱颖而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接下来10个月的产能传导期内,顺利实现从“饲料商”到“养殖+饲料”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型。这不仅是与时间的赛跑,更是对企业战略眼光、运营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全面考验。
 
  (三)给养殖户的“逆周期生存指南”
 
  在猪周期的起伏波动中,养殖户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大禹生物的逆势扩张,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逆周期生存指南”。
 
  关注龙头动向,是养殖户在逆周期中把握市场机遇的关键。大禹生物等企业的扩张信号,可能预示着周期拐点的临近。养殖户可密切关注这些企业动态,根据市场趋势,逢低补栏优质仔猪,为下一轮猪周期到来做好准备。
 
  强化成本管控,是养殖户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养殖户可借鉴大禹生物在饲料配方技术方面的经验,推广低蛋白日粮,将豆粕添加量降至14%,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同时,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疫病发生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对接产业链资源,是养殖户分散市场风险、实现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入“公司+农户”模式,与大禹生物这样的龙头企业合作,不仅可获取先进技术支持和充足资金保障,还能借助企业市场渠道,确保生猪销售,实现互利共赢。
 
  结语:猪价“破4”前夜的战略博弈
 
  在猪价即将“破4”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节点,大禹生物实施逆势扩张策略,此决策堪称一次重大战略抉择。其背后反映出对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深刻剖析、对猪周期拐点的前瞻性预判,以及对政策红利的精准捕捉与运用。
 
  目前,已有27个省份猪价跌破5元,1700万养殖户面临亏损困境。在此行业极度低迷之际,大禹生物却加大投入,试图借助产业链协同机制抵御价格风险,并利用政策红利有效分摊扩张成本。这场逆周期战略行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两大核心因素:其一,2026年猪价是否能按照预期出现反弹;其二,大禹生物能否在14个月内成功构建养殖板块的成本优势壁垒。
 
  从行业视角来看,大禹生物的举措既是一次极具风险性的大胆尝试,也是向行业传递积极信号的有力宣告。在猪周期的低谷阶段,不乏因畏惧风险而选择退场的从业者,但行业发展更亟需具备长远眼光的开拓者。当生猪市场陷入“至暗时刻”,大禹生物的实践表明:真正能够跨越周期的行业参与者,并非消极等待市场回暖,而是积极主动在困境中布局、播撒希望。
 
  至于此次战略布局能否对行业格局产生实质性改变,有待观察2026年生猪周期迎来的首轮市场复苏态势。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