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内豆粕现货市场震荡调整,主流成交价格区间小幅回落。据统计,截至4月18日,全国43豆粕销售均价为3516元,较上周同期下跌12元。其中产区油厂CP43豆粕销售均价为3465元,较上周同期下跌12元;全国主要销区市场销售均价为3582元,较上周同期下跌12元。全局来看,价格分布依旧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但南北价差有所减小。目前黑龙江地区豆粕售价依然是全国最低,价格在3230-3350元。吉辽、华北及山东等地主流成交价格在3350-3450元之间。江浙、福建和两广地区价格则处在3450-3600元一线,售价偏高。
虽然在CBOT大豆期市获利回调,及国内部分地区“量价脱节”明显等因素的作用下,国内市场看涨人气减弱,贸易商和饲料养殖企业谨慎心理渐增。不过,国内油脂企业挺价心理还是比较强烈,尤其是在目前自身库存水平偏低、部分地区停机率增加的情况下。基于当前国内现货市场多空僵持的一个状况,我们认为近期豆粕价格料以区间震荡为主,趋势上倾向于横向整理。不过从中长期角度来说,基本面利好因素仍占主导,在无意外利空消息打压的情况下,豆粕市场长期趋势依旧偏强,但幅度上须视北半球大豆生长情况,暂时尚难定论。操作上建议“跌吸涨抛”,短线交易风险较小。
国内外豆类市场供应趋紧的预期仍旧支撑其价格高位运行。而国内豆粕现货市场的主要基础支撑,则来自油脂企业强烈的挺价意愿。一方面,油厂目前豆粕库存水平普遍不高,而未执行合同数量则较多,不少企业都是负库存。虽然现在养殖需求仍未完全恢复,终端需求疲软现象比较突出,但油厂确并未因此而感受到太大的销售压力,价格亦未受太大影响。而且,2至4月份我国大豆到港数量有限,虽较去年略有增长,但仍低于目前国内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量。这导致我国港口进口大豆库存水平不断下滑。而不少油厂的生产也受到较大影响,自3月下半月以来,山东、江浙、福建、两广及四川等地油厂开机水平一直不高,区域性集中停产对当地现货供应造成了较大影响,亦将给粕价提供较强支撑。
而全球大豆供应局势则继续偏紧,给豆类产品提供支撑。虽然本月美国农业部的月度报告并未对其大豆播种面积数据进行调整,但南美减产几成事实。不少机构近日继续下修其对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的产量预期。4月17日晚,《油世界》最新报告预计,阿根廷2012年大豆产量将达4400万吨,较上次报告的预估值下调100万吨,低于2011年收获的4920万吨。巴西大豆产量预计将达6500万吨,较上次报告的预估值下调50万吨,亦不及2011年的7530万吨。该机构曾在4月10日的报告中将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大豆产出合计下调250万吨,而最新出炉的报告继续下调收成前景,这是因为干旱天气的影响逐渐变得清晰。《油世界》同时表示,南美大豆欠收,这意味着全球2011/12年度大豆产量将同比下滑2660万吨,至2.39亿吨。并称,此次下调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
不过近期欧洲债务问题再次抬头,可能对全球金融市场走势造成一定影响,业内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4月16日西班牙国债收益率再次上破6%,一度触及6.16%,创下去年12月以来新高,市场人士担忧西班牙或将成为第二个希腊。由于7%是市场的关键心理价位,西班牙国债近来不断突破6%预警线逼近7%,已经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极度恐慌。各国纷纷预测西班牙很可能继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之后,向欧盟申请救助。由于担忧西班牙将拖累整个欧元区致使欧债危机死灰复燃,欧洲经济前景再次蒙上阴影。相信大家还没有忘记去年9月中旬开始的那一轮大跌,希腊债务问题不断发酵,导致全球金融市场下挫,大宗商品市场亦难幸免。如果本轮西班牙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金融业系统性风险将加剧。不过,相对于去年9月时的市场基础来说,目前豆类商品基本面支撑力度要强得多,豆类产品市场的抗跌性可能要强于那时候。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