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政策托起玉米多头行情

2012-11-23来源:本网采编文章编辑:岛岛[点击复制网址]
|

  本年度玉米市场节奏可能为短期弱、中期强、远期平,波动率低于上一年度。短期受新陈玉米供应压力拖累;中期政策性收储以及东北优质玉米比例下降将显著拉动市场;远期可能受到消费疲软和非美国产区进口的压制。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振,国内商品消费结束高增长的背景下,想要找到一个稳妥的多头品种实非易事。特别是豆类由牛转熊之后,农产品也整体萎靡。只有玉米或许是国内期货市场中唯一能够看到明确向上趋势的品种。虽然玉米供应量庞大,工业消费止步不前,但强大的收储预期足以铸就其上半个年度的牛市。

  供需发生结构性变革

  通过对玉米产销区大量的考察调研工作,笔者深刻感受到玉米这个传统品种所发生的结构性变革。玉米消费逐步进入到高速增长时代的尾声,而供应上则由于每年大规模的改种,进口和替代的历史性增加变得愈发迅猛,连年耗库存的局面已经不再。

  产量方面,预计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增加2000万~2300万亩,主要来自大豆改种,少量来自杂粮。估测2012/13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80亿吨,较上年度增加约400万吨,其中主要增产来自黑龙江、内蒙古的农场扩种。受寡照多雨、风灾虫灾等不利因素影响,以吉林为核心的黄金玉米带中轴区域出现明显减产,华北和西北玉米较好,而安徽偏差。

  消费方面,预计2012/13年度国内玉米消费总量较上一年度增加1300万吨左右,主要来自饲用消费方面的增加。预计2012/13年度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量较上一年度增加1200万吨,恢复到1.12亿吨,因预期小麦玉米重新顺价,小麦替代量减少。由于母猪存量大,养殖利润变差,预计2013年生猪存栏增速放缓至2%~3%。预计2012/13年度国内饲用小麦消费量由上年的3500万吨下降至2500万吨,后期如果华北玉米消耗过快,小麦替代潮流或重现。

  预计2012/13年底国内玉米深加工消费量较上年度持平至微增100万吨,达到5900万吨。近两个月国际玉米价格大涨,国内玉米深加工下游产品的内销及出口依然没有大的起色。而且淀粉、淀粉糖等价格在前期库存低阶段急涨后,企业开机率一提高迅速价格下跌。饲用副产品近期价格下跌明显,压缩了企业利润。

  进口不确定性较大,暂时预计2012/13年度国内玉米进口量或在200万吨左右。进口前景较为依赖政策决定,主要是国家对南美、乌克兰等非美国玉米进口态度问题。一旦非美国产地进口途径完全畅通,中国仍有可能大量进口。因其他主产国玉米价格偏低,而国内企业有利可图。截止到11月初的2012/13年度,美国共向中国出口玉米91.75万吨,已发运75万吨左右。近几周连续出现中国洗船。

  继去年大丰收之后,国内玉米有望连续第二年实现库存的恢复性增长。预计2011/12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出现1700万吨以上的结余,帮助刚刚过去的市场年度国内期末库存从2300余万吨左右上升至约4000万吨左右。预计2012/13年度国内玉米期末库存较2011/12年度增加400万吨左右。如果后期小麦对玉米比价拉大时间较长,则可能达到紧平衡状态,年度无结余。

  从中短期上看,近弱中强的格局较为明显

  短期看压力较大,主要来自陈粮库存压力,新粮上市压力以及小麦替代压力。陈粮库存压力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华北陈粮结转数量较大,估测较上年同期总增量在300万~500万吨。以中粮等大中小贸易企业为主,因质量差,特别是霉变高而难以销售;二是东北陈粮,总增量预计在200万吨左右。新粮上市后南北港口库存较上年同期高出100多万吨,中小贸易商手中一部分囤粮销售不出去,同时深加工企业库存要高于去年;三是中储粮的政策性库存高,预计期初国储库存同比增加1100万吨左右。目前2011/12年度轮出工作仍没有完成,而进口玉米的轮出进度也较差。

  今年新粮上市压力也大于正常年份。华北新粮质量好,数量大,农民不惜售。所以上市以来价格大幅下跌。华北本地玉米较东北玉米入厂价格低约300元/吨,山东玉米入厂价格较北方港口东北玉米理论平舱价格低约200元/吨。南方港口河北玉米较东北玉米价格低约100元~200元/吨左右。华北玉米质量好,加上河北新上一些烘干塔(产区加港口),对南方市场也形成冲击,导致东北玉米无人问津。

  新粮方面,东北玉米分化严重。辽西玉米质量好,增产,但当前价格发南方无法顺价,港口观望停收;吉林玉米减产,质量差,深加工企业开秤少,农民不认卖,企业不敢收;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北部农场玉米按农场规定,此时必须收割整地,然后还贷,因此卖压较大。特别是德美亚品种大幅扩种,该品种虽然水分低,容重高,但硬度强,出粉少,饲料企业和深加工企业都不爱用。所以出货途径仍然有限,适宜期货套保。

  小麦替代在2011/12年度达到开创历史的高度,本年度预期明显萎缩,但会严重制约玉米。目前华北新玉米价格明显低于小麦,近一个月企业收购小麦成本已经普遍比华北新粮高出100元/吨~150元/吨左右。但小麦替代并没有迅速消失,主要是受到生猪的适口性制约,以及企业消化小麦库存,豆粕价高需要蛋白替代等因素影响。如果玉米价格过快上涨,特别是廉价的华北、西北玉米耗尽之时,小麦替代很有可能重燃。

  总体而言,预计2012/13年度国内玉米市场供应略有盈余或紧平衡,不存在明显的供应缺口。而预期消费整体增长缓慢,从而导致国内玉米市场呈现小波动率市特征。这样现货贸易机会减少,行业可能面临进一步洗牌。

  临储再现价格抬升 政策托市场

  如果有什么因素能够对抗玉米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压力,以及宏观不振消费滞涨的不利局面,那只有托市政策了。今年政策动向似乎更早出现,10月下旬的政策传言便推升了玉米期货市场的快速反弹。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是,2012/13年度将继续执行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其中黑龙江三等玉米收购价格2120元/吨(含烘干费),较上年提高160元/吨,吉林2140/吨,辽宁及内蒙古2160/吨;相邻等级差40元/吨;另补贴50元/吨收购费用;扣量比1比1.65。之后,另有消息称托市价格提高140元/吨。

  如果临储收购执行,处于无风险收储地位的粮库将全力抢收,直到收购价格超过托市价并出让一定收储补贴费用,并存在囤粮待涨的可能性预期。粗略计算,黑龙江的溢价边际大体在2150元~2250元/吨,按第三积温带以外运费约130元/吨以上计算(粗略设计倒短送中储成本与倒短送大型贸易企业铁路线成本相当),大型贸易企业租库或自有库点成本约40元/吨~50元/吨,到北方港口车板价格在2320元/吨~2430元/吨,交割成本大约18元/吨,及3060天利息等存储费用大体在12元/吨~30元/吨,则最终交割成本在2350元/吨~2478元/吨,即黑龙江三等玉米的1月份预期交割成本支撑在2350元/吨。

  如果今年收储政策符合预期,并且出台较早,则最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临储将低价粮多数吸走,造成适合期货交割的廉价粮供应不足,从而铸造强底。临储如果收购量较大,将直接导致年度玉米市场出现缺口,中期备库存不足的情况下有可能价格上涨突破近两年区间;临储如果收购量较小,即收储政策前后市场价格即过快上涨导致政策收不到粮,在收储期结束后有可能流通过剩局面。

  在政策强收储条件下,市场观望情绪会减弱,深加工及相关企业抢收意愿加强,有望在政策价格之上形成一定升水。春节前华北玉米将维持比价优势,更加快速上市,从而导致春节后供应能力不足,国内玉米市场重心或重回东北。而此间国储收购未完,市场难跌,看涨心态普遍,有可能春节后为价格上涨重心。收储期之后进入轮出周期,一旦消费无法消化高价格出现萎缩,则下半年有可能表现为慢熊,价格难涨亦难跌,囤粮企业亏掉利息成本。

  一旦价格过高,进口优势愈发显现,特别是南美、东欧等产区玉米一旦被中国政府放行,则有可能形成进口力量国内套保。同时,如果华北玉米及西北玉米过早消耗完毕,高价的东北玉米成为供应主力之际,小麦对玉米的比价优势有望重拾,小麦替代量可能迅速恢复,限制玉米的饲用消费量和价格上行趋势。

  半年牛市半年慢熊投资须迅捷

  10月上半月,华北玉米企稳反弹,采购活跃,验证其筑底成功,也代表着东北玉米没有额外下跌空间。东北港口玉米在10月下旬筑底。前期政策传闻未出之时,陈粮新粮所有利空压力全部释放,大连期货1月合约在2300元附近也表现出较强支撑。后期收储临近,饲用玉米消费增加,市场难以更弱。

  预计本年度市场节奏可能为短期弱,中期强,远期平,波动率低于上一年度。短期受新陈玉米供应压力拖累;中期政策性收储以及东北优质玉米比例下降显现拉动;远期可能表现为消费疲软和非美国产区进口可能性压制。

  预期国内玉米市场年度波动空间在200元/吨~250元/吨,而大部分行情预期在2012年11月~2013年3月份走完,后面6~7个月将持续小波动率,十分不适合贸易操作,特别是不适于囤粮。

  基于以上判断,建议现货企业抓紧时机,在2013年4月份之前做好现货的周转,而期货投资者则以中短期逢低买入,远期逢高沽空的思维为主。目前最好的机会在于现货,现货商可以考虑在临储收购之前抢收低价的黑龙江农场粮,打1~2个月时间差,或者交割,或者交储,或者走贸易,利润前景较好。大型贸易企业可以加快华北玉米的贸易周转,在春节前后扩大经营量。同时可以考虑在期货上逢低买入弥补现货上采购量的不足,1月合约的入场点在2300元附近。另外还可以考虑买一卖五的正套操作。对于投机资金来说,玉米已经是当前市场几乎唯一有明显趋势的多头品种,可以作为对冲做多的工具。如果单边操作,则考虑逢低买入。从现货分析来看,5月合约时最为利多的品种,但升水过高,暂时放弃。而当前9月合约阻力最小,适宜投机资金买入。1月合约在2320附近入场拥有极高的安全边际,但是需要承受流动性差,离场难的风险,如果被套住,甚至可能接到德美亚现货仓单的危险。

  总体而言,玉米在未来5个月左右时间,虽然未必有大行情,但仍有明显投资机会,值得操作。(国际商报)

  相关链接:多空因素交织 玉米仍将振荡运行(期货日报)

  今年我国玉米继续增产,玉米供应有保障,天气状况好转后,东北新玉米上量可能令价格承压,同时玉米深加工需求也相对较弱,但国家临储收购政策构成玉米价格底部支撑。同时小麦价格上涨导致对玉米替代减少,使得玉米刚性需求不减。总之,玉米多空因素交织,振荡运行的可能性较大。

  玉米批量上市压制价格

  目前,全国玉米收割工作基本结束。近几日,东北产区普降大雪,交通运输受阻。受此影响,北方港口集港量减少,南方港口价格高位运行,饲料企业的采购积极性较前期有所恢复,部分深加工企业小幅上调收购报价,以期吸引粮源,现货价格小有反弹。11月19日,全国玉米现货均价为2382.05元/吨。虽然近几日略有回升,但幅度很小,产生较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考虑到东北玉米,尤其黑龙江玉米尚未批量上市,一旦天气转好,农户惜售心理松动,玉米上量将明显增加,届时南北方港口到货量会持续增加,玉米价格回调的可能性较大。

  国家临储构成底部支撑

  今年我国将在东北四省区继续实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国标三等玉米收购价,内蒙古、辽宁为1.07元/斤,吉林为1.06元/斤,黑龙江为1.05元/斤,水分扣量标准为1:1.65。

  从提价幅度来看,虽然临储价格较去年高7分/斤,但折合水分含量30%的潮粮价格仅高于去年3分/斤。与当前市场价格相比,内蒙古、辽宁、吉林临储价相对偏低,黑龙江临储价与市场价相当。因此,国家临储收购价格对市场价格带动作用有限,但底部支撑作用明显。

  小麦替代限制玉米价格波幅

  从去年开始,玉米价格高于小麦价格,诱发了饲料小麦对玉米替代的大幅度增加,但近期小麦价格普涨,已经恢复到与玉米价格差不多的水平。11月16日,广州小麦进厂价和蛇口玉米现货价差是-30元/吨。从成本角度看,价差超过50元/吨才有替代价值。随着小麦价格不断上涨,小麦对玉米的替代量将会减少,从而增加对玉米的需求,但玉米价格上涨会拉大小麦和玉米的价差,增加小麦对玉米替代量。11月19日,由于玉米价格上涨,价差扩大到-120元/吨,如果维持高价差或者价差继续扩大,小麦的替代量可能又会增加。

  玉米深加工弱势运行

  替代白糖的淀粉糖是玉米深加工的主产品。自4月以来,白糖价格一路走低,玉米淀粉糖的替代需求在下降。入秋以后,淀粉下游需求又进入了传统淡季,近期淀粉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估计不会有多少提振作用。另外,我国酒精行业弱势运行,玉米酒精产量不高。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发酵酒精产量增幅从去年以来处于下降通道中,但总产量还是增长的。

  从基本面上看,近期玉米振荡运行的可能性较大,交易上建议采取小波段高抛低吸的策略,低位可适当做多。 拓展阅读:玉米套期保值中的基差衡量(期货日报)

  在实际套保运用中,基差为企业是否操作的主要依据。但何时入场,以及仓位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不能单一从基差出发。

  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核心目标是规避风险,保障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套期保值不能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的,因此不能过分主观,需要有执行的客观依据。这其中的客观依据核心便是基差。基差可以简单理解为现货与期货的价差,但在实际套期保值过程中,单一的基差指标很难全面衡量企业实际风险和利润,需要灵活而全面的基差指标来指导操作。以国内玉米为例,东北产区传统贸易企业只需要计算交割成本与期货价格差值便可以决定要不要做。随着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结构的改变,玉米现货定价体系与以往大大不同,玉米期货基差结构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不同市场主体,不同区域,需要结合不同的基差衡量标准。

  标准基差

  标准基差以东北港口到货价格为基础折算平仓成本。例如,以企业3—4等黑龙江玉米为基准到岸价推算最低交割成本,这是因为企业实际交割时通常用廉价黑龙江粮,且存在掺兑以降低成本情况。计算基差时考虑两种情况,即即期交割成本和有时间成本的远期交割成本。即期交割成本是按照当前市场价推算的交割成本与期货各合约价差,大体为到港价+交割入库成本;有时间成本的远期交割成本考虑到利息成本为主的存储成本,主要是即期交割成本+单日财务成本×距交割天数。传统上,自给自足时代,产区成本推动季节性上涨概率非常高,考虑到时间成本的远期交割成本更为合理。但在目前国内玉米市场,进口玉米与小麦等品种替代数量已经占据玉米消费总量的20%以上,且成本低于玉米,这就造成今年起国内玉米期货合约对现货贴水时间更长,新季玉米对旧作玉米合约贴水过高,同一年份各合约间基差缩窄,即期交割成本对市场心理的影响效果更大。因此必须两者兼顾,既要考虑即期交割成本的心理效应和可能性买入交割成本,又要考虑有时间成本的远期交割成本对现货商卖空套保的限制。

  对于东北产区有现货资源的贸易型企业来说,只有期货对现货交割成本有一定升水,且该升水水平超出现货贸易利润一定程度时,才更适合卖出套保;对于南方和港口用粮企业来说,如果有买入现货需要,通常要考虑到期货对现货交割成本一定贴水时买入套保。

  进口基差

  我国玉米进口数量大幅增加,进口玉米在国内玉米供应中所占比例迅速扩大到6%左右,特别是新季玉米进口成本过低,严格限制了国内玉米期货远期合约的定价,预计未来还将对南北玉米贸易和港口定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计算进口玉米对国内港口基差十分必要。具体到岸理论成本计算方式为:〔(CBOT期价+FOB升贴水)×单位转换系数+海运费〕×增值税×关税×人民币汇率+港杂费。其中FOB升贴水与CBOT合约需匹配,单位转换系数主要是美分/蒲式耳向美元/吨的转换,增值税目前为13%,关税为1%(配额内,暂时未有配额外进口案例和可能性),卸船及港杂费大体在70—80元/吨。

  此外,由于进口玉米质量通常差于东北优质玉米,需要考虑到实际的质量贴水。前两年进口玉米质量较差,2011年产玉米相对较好,据进口企业反映,本年度到货进口玉米在容重等品质方面较好,但霉变稍高,企业在猪料生产中可能不适用,质量较辽宁粮大体有70—80元/吨贴水。

  辅助基差

  期货分析时必须以风险最大化来衡量,因此计算交割成本时要考虑到最低成本,这就要求偶尔采用辅助基差。例如东北玉米与华北玉米严重倒挂之时,需要考虑到河北玉米到东北港口成本和理论交割成本(通常因霉变高难以实现交割,因此仅停留在理论上),这就需要考虑到最短运距费用等因素。另外,企业如果在现货上签订远期交割合同,远期提货成本与期货对应合约之间基差也有重要参考价值。买入套保的企业在计算标准基差时也要考虑到港口成本与到厂成本间的关系。

  此外,还必须考虑替代方面来自小麦与玉米直接的价差。本年度国内饲用小麦用量预计增长一倍左右,达到3000万吨,相当于玉米多增长1500万吨,造成了国内玉米消费量的明显萎缩。小麦与玉米之间的价差严重影响到南方企业在盘面上买入套保意愿和心理承受价位。南方通常以交割玉米到厂成本与饲用小麦到厂成本做对比,东北玉米价格较小麦价格高出50元/吨时,大部分企业便会采用小麦来替代玉米作为除乳猪和仔猪料外的猪料与禽料的主要原料。玉米从期货盘面到广东饲料企业入厂目前有140—150元/吨成本,小麦从江苏、安徽产区走小船到厂约有200—210元/吨成本。

  跨月价差也是重要的基差因素。根据不同年度、不同月度的供需条件,以及不同时间周期的财务成本和交割难易度,利用合约间基差对现有库存部位进行对冲套保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在2011年第三季度,陈粮现货严重短缺,9月期货对现货贴水,而新粮面临着供应大增压力,此时买入9月合约比买入现货更便宜,同时抛出1月合约来对冲陈粮下跌风险。这样既能有效建立旧作库存,又避免新粮压力和宏观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下跌风险。不过,具体执行时需要考虑到合约的流动性问题,以及交割能力。

  在实际套保运用中,基差为企业是否操作的主要依据。但何时入场,以及仓位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不能单一从基差出发。其中,仓位与企业实际库存数量与库存计划直接匹配,入场时机和入场节奏与行情趋势相匹配。虽然套期保值是通过基差的联系来对冲现货买卖的风险,但不顾市场趋势过分蛮干也容易造成较大损失,或造成中短期资金困难以及心理压力。总体而言,套期保值不是一项简单而僵化的业务,需要客观基差机会与主观技术能力的结合。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