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月数据复盘:单月爆发与累计趋势下的产能信号
(一)单月更新量突破20万套,创2021年以来新高
在白羽肉鸡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中,祖代更新量一直是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其作用类似于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对后续产能布局与市场走向有着深远影响。依据博亚和讯提供的权威数据,2025年10月白羽肉鸡祖代更新量呈现强势攀升态势,成功突破20万套大关,达到20.5万套。该数据环比增长幅度高达51.85%,同比增长幅度也达到38.28%,创造了自2021年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充分彰显出这一时期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产能扩张的强劲动力。
从品种结构视角分析,各品种占比情况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产业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其中,AA+占比10.24%,利丰占比8.78%,科宝占比10.73%,Ross占比23.41%,这几个传统国际知名品种合计占比达53.16%,在市场中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声誉、稳定的生产性能以及广泛的市场认可度,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养殖需求。而国产自主品种SZ901占比19.51%,广明2号占比27.32%,二者合计占比46.83%。这一数据表明国产替代品种的市场份额正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认可并选用国产品种。这不仅得益于国产品种在生产性能上的持续提升,还与国家对种业自主创新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企业的持续研发投入紧密相关。
(二)1-10月累计更新113.42万套,进口依赖度持续下降
将时间跨度拉长至2025年1-10月,累计祖代更新量为113.42万套。尽管该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3.2%,但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结构变化,却能发现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更新量的来源渠道方面,国内自繁量达到70.67万套,占比跃升至62.3%,较2024年显著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这是我国白羽肉鸡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增强的有力证明。国内自繁量的增加,一方面源于国内养殖企业在技术研发、育种管理等方面的持续进步,使得自繁品种的质量和产量均得到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对自主掌控种源的重视,通过减少对国外引种的依赖,降低了因国际市场波动、疫情等因素带来的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引种量仅为42.75万套,占比降至37.7%。在进口品种方面,法国成为我国唯一的进口来源,为我国供应了AA+、利丰等品种。法国在白羽肉鸡育种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技术,其供应的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单一进口来源也使得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在面临法国国内疫情、政策调整等不确定因素时,引种风险有所增加。不过,随着国内自繁能力的不断提升,这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产业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二、结构变革:从“引种主导”到“国产崛起”的深层调整
(一)国内外来源占比逆转,自繁成主流
在白羽肉鸡产业发展进程中,祖代鸡更新量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2025年1-10月,国内自繁量占比达到62.3%,首次超过六成,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在种源供应方面,已从长期依赖国外引种逐步转变为以国内自繁为主导的新格局。这背后离不开国内企业在育种领域的长期耕耘与创新突破。
以湖北科宝为例,其在Cobb祖代鸡的国内自繁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进新西兰的优质原种鸡,并结合国内的养殖环境和技术优势,建立了完善的自繁体系。在2025年1-10月期间,湖北科宝的自繁量达到了一定规模,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Cobb祖代鸡,有力地支撑了国内自繁量的增长。同样,福建圣农的SZ901和新广农牧的广明2号等国产品种,也在自主育种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圣农发展凭借多年的科研投入和技术积累,攻克了多项育种难题,使得SZ901在生长性能、抗病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逐渐被市场所认可。新广农牧的广明2号则以其独特的无抗养殖配套系,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鸡肉的需求,在高端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国际引种方面,2025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新西兰等传统引种大国持续遭受禽流感的侵袭,这使得我国从这些国家的引种渠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以美国为例,俄克拉荷马州等主要供种地区的禽流感疫情,导致我国不得不暂停从美国进口AA+、Ross等主流品种的祖代鸡。据统计,2025年我国从美国、新西兰的引种量较2024年同期减少了45%,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国际引种渠道的收缩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虽然从法国成功引种了利丰、AA+等品种,但法国祖代鸡的年产能有限,约40万套/年,且需兼顾全球市场需求,我国获取足够数量祖代鸡的难度较大。因此,国际引种渠道的不稳定,进一步凸显了国内自繁的重要性,也倒逼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加速转向本土育种,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二)品种格局重塑:科宝登顶,国产品种分食市场
随着引种结构的变化,白羽肉鸡的品种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重塑。在进口品种中,Cobb(国内自繁)凭借其出色的生产性能和稳定的供应,在2025年1-10月的祖代更新量占比中达到了28.6%,跃居首位。Cobb鸡在料肉比和抗病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其料肉比低至1.65:1,这意味着在相同的饲料投入下,Cobb鸡能够产出更多的鸡肉,为养殖户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其较强的抗病性也使得养殖过程中的死亡率降低,保障了养殖的稳定性。
相比之下,曾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AA+、利丰等传统优势品种,合计占比降至34.5%,较2024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AA+受美国引种中断的影响最为明显,更新量仅为15.82万套,占比14.0%,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种逐步蚕食。许多原本依赖AA+品种的养殖户,由于引种困难,不得不选择其他品种来替代,这也加速了品种格局的调整。
在国产品种崛起的浪潮中,SZ901和广明2号表现亮眼。SZ901以其对南方湿热环境的强适应性,在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的市场占有率突破了40%。其孵化率高达88%,这一数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保证了养殖户能够获得更多的鸡苗,提高了养殖效率。广明2号则凭借“无抗养殖配套系”的特色,成功进入高端市场。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抗养殖的鸡肉产品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广明2号的售价较进口品种高5%-8%,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广明2号已出口至巴基斯坦等国家,提升了我国白羽肉鸡品种的国际知名度,展现了国产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驱动因素:政策、技术、市场三重逻辑共振
(一)国际引种受阻催生“备胎计划”
2024年底,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商业鸡群检测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约6.4万只肉鸡种鸡被扑杀,随后新西兰怀塔基市的养鸡场也爆发了H7N6亚型禽流感。这两大白羽肉鸡祖代种鸡的主供国疫情爆发,使得我国不得不暂停从美国、新西兰引种。在此之前,2024年1-11月我国从美国引种AA+、罗斯308、利丰等品种,从新西兰引种科宝,二者占祖代引种更新总量的71.45%,是我国引种的主要来源。
面对引种受阻的困境,国内企业迅速激活“法国引种+国内自繁”双渠道,作为应对危机的“备胎计划”。益生股份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积极拓展引种渠道,于2025年3月成功从法国引种3.6万套祖代鸡,为国内市场补充了新鲜血液。圣农发展则在国内自繁方面加大投入,加速法国利丰、国内科宝的扩繁工作。据统计,2025年10月从法国引种的祖代鸡占比达18.7%,法国成为我国在特殊时期引种的重要“输血通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白羽肉鸡祖代种鸡的供应压力。
(二)国产育种技术突破关键瓶颈
核心性能参数逼近国际水平:近年来,我国在白羽肉鸡国产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核心性能参数不断提升,逐渐逼近国际先进水平。以SZ901为例,其种鸡产蛋率高达88%,这一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保证了鸡苗的充足供应。广明2号在生长性能方面表现出色,42日龄体重可达2.8公斤,料肉比为1.65:1,与国际知名品种AA+的1.62:1极为接近。在抗病性方面,国产新品种更是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较进口品种提升了20%,大大降低了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风险,提高了养殖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政策扶持加速成果转化:政策的支持是国产育种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农村部实施的“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累计投入高达5.2亿元,为育种科研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在政策的引导下,圣农、峪口禽业等企业积极参与,建成了12个核心育种场。这些育种场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团队,成为了国产育种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政策扶持和企业努力的双重作用下,国产品种更新量年增速超过25%,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三)成本优势驱动市场选择
在当前饲料价格高企的市场环境下,成本成为了养殖户选择品种的重要考量因素。国产品种在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父母代鸡苗售价为30-40元/套,而进口品种的售价则高达50-60元/套,国产品种较进口品种低30%左右,这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前期投入成本。
除了价格优势,国产品种在适应国内养殖环境方面也表现出色。由于国内地域广阔,养殖环境复杂多样,国产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更能适应国内的气候、饲料等条件,成活率较进口品种提升了5%。这不仅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损耗,也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收益。以山东地区的养殖户为例,选择国产品种后,养殖成活率从原来的90%提升到了95%,每批养殖的收益增加了数万元。在成本和适应性的双重优势驱动下,2025年三季度国产品种订单量环比激增40%,越来越多的中小养殖场开始批量采购国产品种,打破了进口品种长期以来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四、行业影响:产能、价格、竞争格局多维重构
(一)短期产能释放与价格博弈
父母代鸡苗供应激增:从2025年1-10月的数据来看,父母代鸡苗销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达到了6632.68万套,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高达14.64%。这一增长趋势背后,是祖代更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养殖企业扩产的双重推动。随着父母代鸡苗供应的大幅增加,商品代肉鸡的产能也将在未来几个月内逐步释放。按照白羽肉鸡的生长周期和产能传导规律,预计2026年商品代肉鸡出栏量将迎来明显增长,增幅预计在8%-10%之间。
如此大规模的产能释放,必然会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在需求端没有出现同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市场上的鸡肉供应量将显著增加,这无疑会给鸡价带来较大的下行压力。以2025年第三季度为例,随着前期补栏的肉鸡集中出栏,市场上鸡肉供应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毛鸡价格一度跌至每斤3.5元左右,较第二季度下降了0.5元,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进口品种溢价收窄:在祖代更新量结构变化的影响下,进口品种的市场地位和价格优势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曾经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且价格高昂的AA+品种,其父母代苗价从2024年的70元/套,降至2025年的55元/套,降幅达到了21.4%。价格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引种渠道的不稳定,导致市场对AA+品种的预期供应减少,养殖户的购买意愿下降;另一方面,国产品种和其他性价比更高的进口品种的崛起,也对AA+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挤压,使得其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来维持市场竞争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宝、SZ901等性价比品种凭借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和相对较低的价格,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已合计达到60%。这些品种在满足养殖户对生产性能要求的同时,还能为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例如,科宝品种在料肉比和抗病性方面表现出色,使得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成本降低,成活率提高;SZ901则对南方湿热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南方地区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行业利润的来源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过去,由于种源被少数国际企业垄断,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种源环节,养殖企业需要支付高额的种源费用。而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品种的多元化,行业利润逐渐从“种源垄断”转向“技术服务”。养殖企业更加注重从饲料配方、养殖管理、疫病防控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来获取利润。一些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技术服务团队,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包括养殖场地的规划、鸡苗的饲养管理、疫病的诊断与防治等,不仅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也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长期竞争格局:从“引种依赖”迈向“自主可控”
企业梯队分化:在白羽肉鸡产业格局重塑进程中,企业间的梯队分化态势愈发显著。益生股份凭借其在法国引种方面的优势以及科宝自繁业务的发展,于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025年,益生股份的祖代更新量达到一定规模,其稳定的引种渠道和成熟的自繁技术,为巩固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力支撑。圣农发展以自主培育的SZ901品种为核心竞争力,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完善产业链布局。从种鸡繁育、肉鸡养殖,到屠宰加工和销售,圣农发展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新广农牧的广明2号凭借其独特的无抗养殖配套系,在高端市场崭露头角,吸引了众多追求高品质鸡肉产品的消费者,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
这三家企业凭借各自优势,形成了“进口替代三巨头”的格局。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前五大企业的祖代更新量占比已达65%。市场份额的集中,增强了大型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使其能够在种源研发、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进一步巩固自身竞争优势。而小型企业因在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存在劣势,市场空间受到挤压,部分企业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种企业梯队分化的趋势,将促使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行业的整合与升级。
产业链安全强化:随着国内自繁体系的不断成熟,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产业链安全得到显著增强。祖代鸡存栏自给率从2020年的45%稳步提升至2025年的62%,这表明我国在种源供应方面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波动与风险。过去,国际疫情的爆发常对我国的引种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导致祖代鸡存栏量下降,产能遭受冲击。例如,2015年的禽流感疫情致使我国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引种渠道受阻,祖代鸡存栏量大幅下降,产能冲击周期长达12个月,市场上鸡肉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涨。
如今,随着国内自繁能力的提升,国际疫情对我国产能的冲击周期已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国内企业能够迅速调整生产计划,通过自繁补充祖代鸡存栏量,保障产能稳定。以2024年底美国和新西兰的禽流感疫情为例,虽我国暂停了从这两个国家的引种,但国内自繁企业迅速加大生产力度,在短短6个月内基本恢复了祖代鸡存栏量的稳定,使市场上鸡肉供应未受较大影响,价格波动也相对较小。这种产业链安全的强化,不仅保障了国内鸡肉市场的稳定供应,也为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后市展望:国产替代加速,警惕两大变量
(一)变量一:国际引种能否“破冰”
展望未来,国际引种能否“破冰”将成为影响白羽肉鸡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之一。当前,美国、新西兰等国的禽流感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对我国的引种工作造成了严重阻碍。不过,从市场动态来看,若2026年初美国、新西兰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缓解,AA+、Cobb等原种鸡恢复进口,短期内可能会对国产品种市场造成一定冲击。进口品种凭借其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和市场认可度,在恢复供应后,可能会吸引部分养殖户重新选择进口品种,导致国产品种的市场份额面临被挤压的风险。
然而,从长期发展视角来看,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国内自繁+少量引种”的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进口占比难以再次回升至5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国内自繁体系已逐渐成熟,企业在育种技术、养殖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稳定供应优质的祖代鸡。国内自繁品种在适应国内养殖环境、降低养殖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使得国内自繁在产业中的地位愈发稳固。此外,国家对种业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也为国内自繁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向自主可控方向发展。
(二)变量二:国产品种能否突破“高端瓶颈”
在国产替代进程中,国产品种能否突破“高端瓶颈”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变量。目前,国产品种在中低端市场表现卓越,凭借良好的性价比和适应性,赢得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然而,在高端白羽肉鸡领域,如胸肉率≥22%的分割品市场,国产品种仍面临较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
为突破这一“高端瓶颈”,国内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积极推进品种升级。以圣农的“901Plus”和广明的“无抗配套系”等升级品种为代表,这些品种在生长性能、肉质品质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有望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推广方面,企业通过加强与下游加工企业的合作、开展示范养殖等方式,提高养殖户对升级品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预计2026年,随着升级品种的逐步推广,高端市场国产占比有望提升至30%,进一步推动国产品种在高端市场的发展。
2025年10月的祖代鸡数据,不仅是单月冲高的“成绩单”,更是白羽肉鸡产业从“引种大国”迈向“育种强国”的里程碑。当国产替代从“被动应急”转为“主动布局”,中国家禽业正在用技术突破改写全球种源竞争格局——这或许比数据本身更值得行业振奋。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