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万吨级供应筑牢民生底线:从“菜篮子”到“产业链”的价值坚守
(一)600万吨猪肉背后的民生承诺
在2025年1-10月这一关键时段,牧原集团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力量,累计向社会供应高达600万吨猪肉。这一数据意义重大,依据全国人均猪肉年消费量计算,相当于为全国1.6亿人(约占总人口11%)提供全年人均75公斤的猪肉保障。民众在享用猪肉美食时,或许难以想象其背后宏大而有序的生产图景。
牧原集团养殖场分布于全国25个省份,数量超200个。13万员工在此辛勤工作,他们是民生保障工作的一线人员。从种猪繁育这一源头开始,每个环节都与最终猪肉品质和供应紧密相关。种猪选育、配种需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科学方法挑选优质种猪,以保证下一代生猪具备良好基因、较强抗病能力和生长性能。在漫长的生猪养殖阶段,员工需密切关注生猪饮食、健康状况,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精准调配饲料,提供适宜环境。
生猪出栏时,智能化屠宰线高效运行,平均每1.2秒就有1头牧原生猪通过现代化生产线。屠宰过程严格遵循卫生标准和质量检测流程,确保流向市场的每块猪肉安全、健康。通过这一环环相扣的生产流程,牧原集团确保终端市场“不断供、不涨价”,保障民众能随时购买到价格合理、品质放心的猪肉,守护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二)就业“强磁场”激活乡村振兴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牧原集团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能力突出,吸引各类人才汇聚。其直接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为乡村发展播撒希望种子。其中,4万大学生的加入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他们凭借先进知识和理念,在养殖技术创新、企业管理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运用专业知识研究科学养殖方法,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品质,利用现代管理理念优化企业运营流程,提升竞争力。
6000名退伍军人的到来,为企业带来纪律性和坚韧精神。他们在部队养成的良好纪律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养殖场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面对艰苦工作环境和突发养殖问题,都能以顽强意志和高效执行力出色完成任务。
此外,牧原集团通过饲料加工、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间接带动42.5万人就业。在河南、山东等养殖大省,这种就业带动效应尤为明显。一个牧原养殖场的建立,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围绕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纷纷兴起,物流运输企业也忙碌起来,这些配套产业不仅解决当地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形成“建一个场、富一方人”的乘数效应,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
二、绿色发展破局行业痛点:从“养猪大户”到“环保标杆”的范式革新
(一)碳排放强度腰斩的技术密码
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畜牧业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牧原集团在此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将每公斤猪肉的碳排放强度降至0.878CO?e,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50%,在行业内产生重大影响。
牧原集团取得这一成绩得益于127项先进专利技术,涵盖养殖各环节。楼房式养殖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将传统平铺式猪舍转变为多层建筑结构,大幅提升单场土地利用率3倍,减少土地资源占用,优化养殖空间布局,改善猪舍通风、采光条件,利于生猪健康生长,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
空气过滤系统也是重要技术,能有效去除空气中95%的PM2.5,为生猪创造清新、健康生活环境,降低疾病传播风险,间接减少因疫病防控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光伏屋顶技术是牧原集团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创新举措。养殖场屋顶铺设大量太阳能电池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据测算,这些光伏屋顶每年发电量可观,可供10万家庭使用。这使牧原集团在养殖过程中能利用清洁能源满足部分电力需求,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大幅降低碳排放。
以2025年为例,牧原生猪养殖环节减少的碳排放量,经专业计算,相当于在秦岭山脉新植800万棵冷杉。这直观展现牧原集团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为整个行业树立低碳养殖新标杆。
(二)粪肥还田的“种养循环”经济学
传统养殖观念中,养殖废弃物被视为处理难题,不仅污染环境,还耗费大量处理成本。牧原集团创新思维,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农业资源,创造“种养循环”经济模式。
牧原集团通过科学处理工艺,将猪粪、尿液等养殖废弃物转化为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优质粪肥。这些粪肥广泛应用于周边492万亩农田。据统计,通过粪肥资源化利用,这些农田实现亩均减投增收206元,总额达10.17亿元,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双赢。
在河南内乡试点地区,使用牧原沼液的小麦田成效显著。化肥用量减少40%,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减少因过度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同时,小麦亩产提高12%,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牧原集团建立完善的粪肥收集、运输和施用体系。养殖场废弃物先集中收集,经无害化处理和发酵变为优质粪肥,再通过专门运输车辆运往周边农田。施肥时,依据不同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生长需求精准施肥,确保粪肥高效利用。
这种“猪养田、田养猪”的零废弃生态闭环,获农业农村部高度认可,被列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典型案例”。它解决养殖废弃物处理难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肥料来源,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典范。
三、成本管控与组织进化: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构建
(一)全产业链降本的“牧原模式”
在生猪养殖行业,成本控制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牧原集团凭借独特的全产业链降本模式,构建起坚固的成本优势。
牧原集团种猪育种中心是自主育种核心阵地。经过20多年持续选育,建立起庞大优质的育种核心群。与传统育种方式不同,采用轮回二元育种体系,通过科学的基因组合和筛选,使种猪在繁殖性能、生长速度、瘦肉率和胴体品质等多方面表现卓越。目前,牧原种猪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高达28头,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0%,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多产出5-6头健康仔猪,提高养殖效率,降低仔猪生产成本。
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比很大,牧原集团在此方面投入大量研发精力。研发团队深入研究生猪营养需求,运用先进合成生物技术实现豆粕减量替代。在牧原饲料配方中,豆粕占比降至12%,仅为行业平均水平一半左右。通过精准营养调控,确保生猪获得充足合理营养。例如,哺乳仔猪阶段,精准营养配方优化豆粕和乳清粉添加比例,豆粕添加量从传统的8%降至5%,乳清粉比例从12%提升至15%。调整后,提高仔猪消化率和生长性能,降低饲料成本。每吨饲料成本虽增加200元,但料肉比从1.5降至1.3,综合效益提升15%(按出栏10kg仔猪计算)。
智能化饲喂系统是牧原集团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养殖场内智能饲喂设备与中央饲料调配中心通过管道相连,能依据猪只日龄、体重、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实时动态调整饲料配方,实现“一日一配方”精准供给。猪只轻触饲喂槽即可获取专属“营养餐”。这种精准饲喂避免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料肉比达2.4:1的优秀水平。即每头猪每天少吃2两料,多增重1两肉,降低养殖成本。据统计,仅精准饲喂技术一项,牧原集团在2024年就节约粮食资源11.2万吨。
通过种猪自主育种、饲料精准配方和智能饲喂系统等创新举措,牧原集团成功将养猪成本控制在6.1元/斤(2025年5月数据),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这种全产业链降本的“牧原模式”,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为行业提供发展范例。
(二)人才驱动的组织活力再造
在牧原集团,“先人后事”是深入贯彻的发展理念。集团深刻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拥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为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牧原集团建立“竞争上岗+末位轮岗”机制。所有工作岗位向全体员工开放,员工凭借能力和想法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晋升机会,营造积极向上的职场氛围,让员工时刻保持紧迫感和上进心。对于绩效排名末位的员工,实行轮岗制度,使其到不同岗位锻炼学习,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方向。通过这种方式,牧原集团干部队伍保持20%的流动率,确保组织充满生机活力。
2025年,牧原集团表彰20523名优秀员工,其中有在一线工作10年的“标杆养猪工程师”,也有刚入职不久的95后技术骨干。他们背景各异,但都在牧原集团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以“标杆养猪工程师”王师傅为例,他在养殖场工作10年,凭借丰富经验和持续学习精神,将所在单场的PSY提升至30头,成为行业典范。他不仅自身业绩出色,还积极分享经验,带动同事共同进步。95后的小李作为研发团队成员,凭借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研发出“病毒气溶胶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养殖场内病毒气溶胶浓度,提前预警疫病风险,保障生猪健康。
牧原集团众多优秀人才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形成“人人能创新、处处有标杆”的良好价值导向。这种人才驱动的组织活力再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员工个人成长提供广阔空间,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四、2026年三大攻坚: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的战略升级
(一)健康管理筑牢产业根基
在生猪养殖领域,疫病防控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旦防控不力,可能引发大规模疫情,给企业和行业带来巨大损失。牧原集团高度重视健康管理,将其作为2026年工作重点,致力于构建全方位、智能化健康管理体系,为生猪养殖提供坚实保障。
牧原集团计划建立覆盖3000万头生猪的实时监测网络。猪舍内安装大量AI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监控猪群活动,运用先进图像识别技术,准确识别猪群咳嗽频率,准确率达98%。智能项圈实时追踪猪只体温变化,一旦体温异常立即发出预警信号。
监测设备收集的数据通过高速网络实时传输至牧原集团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平台。专业分析团队运用先进算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前预测疫病发生趋势,将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预警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这使牧原集团能在疫病初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遏制疫情扩散。
牧原集团目标是实现核心场区“零疫情”,这不仅是对企业自身发展负责,也是对行业的担当。通过在健康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带动行业健康养殖水平整体提升,推动中国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二)标准化建设重塑行业生态
过去,生猪养殖行业存在生产标准不统一、管理粗放等问题,影响猪肉品质和产量,制约行业整体发展。牧原集团决定在2026年全力推行“养猪生产全流程标准化”,为行业树立标准,重塑行业生态。
从仔猪断奶阶段开始,牧原集团制定严格标准,要求仔猪21天断奶时体重达到7.5公斤,此标准基于对仔猪生长发育规律的深入研究和长期实践经验,达到该体重标准的仔猪具备较强免疫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为后续育肥阶段奠定良好基础。
育肥出栏阶段,牧原集团设定明确目标,要求猪只160天内体重达到120公斤。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养殖过程各环节进行细致规范,设置18项关键指标,涵盖饲料配方、投喂量和时间、猪舍温湿度和通风条件、猪只疫病防控和日常管理等,每个细节都有严格标准和操作流程。
为确保标准有效执行,牧原集团计划在2026年实现80%场区数据实时联网。借助物联网技术,将各场区养殖数据实时传输至总部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随时监控和管理各场区生产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数据实时联网使养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通过分析挖掘大量数据,不断优化养殖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猪肉品质。
牧原集团这一举措将推动中国生猪养殖进入“精准时代”,养殖过程更加科学规范,猪肉品质和产量更稳定可靠,消费者能享受到更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三)品质升级叩开高端市场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猪肉品质要求日益提高,Z世代等年轻消费群体更注重食品的安全、健康和品质。牧原集团敏锐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将品质升级作为2026年重要发展战略,致力于开拓高端市场。
针对Z世代推出的“零抗猪肉”是牧原集团品质升级的重要成果。养殖过程严格遵循无抗生素添加标准,从源头保障猪肉安全健康。在兽药残留检测方面,采用超国标3倍严格标准,每批次猪肉出厂前都经过严格检测,只有符合高标准的猪肉才能进入市场销售,体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除“零抗猪肉”外,牧原集团还针对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开发适合空气炸锅的“免切调味猪排”。该猪排经过精心调味和预处理,消费者放入空气炸锅简单操作几分钟即可享用美味猪排大餐,免切设计符合年轻消费者快节奏生活方式。
为实现从“卖生猪”到“卖鲜肉、卖加工品”的价值提升,牧原集团同步建设10条智能化分割线,采用先进自动化设备和工艺,根据市场需求将生猪精准分割成不同规格鲜肉和加工品。分割过程严格遵循卫生标准和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每块产品都达到高品质要求。
牧原集团目标是在2026年将高端产品营收目标提升至25%。通过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开发多样化高端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使“牧原肉”成为品质生活象征,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五、结语:当龙头企业开始“种未来”
从保障民生到引领行业发展,牧原集团2025年的业绩不仅是一组优异数据,更是中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体现。面对市场乱象,牧原集团通过技术创新解决“成本与环保”矛盾,用人才战略回应“规模与效率”问题,以标准化建设重塑“安全与品质”定义。对行业而言,这是关于“如何当好龙头企业”的生动示范。真正的产业领袖不仅要在顺境中创造利润,更要在逆境中坚守责任;不仅要追求规模领先,更要引领价值升级。2026年的牧原集团,秉持“养好猪、产好肉”初心,迈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具人文关怀的未来,这或许正是中国农牧业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数据来源:牧原集团2025年工作总结大会、公开财报及行业调研)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