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局不利:11月猪价“急刹车”,六连跌背后的市场震荡
数据直击:全国均价跌破12.5元/公斤,养殖端信心受挫
2025年11月的生猪市场呈现出剧烈波动态势。10月猪价曾呈反弹趋势,养殖户对市场预期较为乐观。然而进入11月,猪价涨势戛然而止。
2025年11月4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降至12.23元/公斤,较10月末高点下跌3.1%,且已连续6日下跌。北方主产区价格下滑尤为显著,河南、河北标猪价格跌破6元/斤,东北地区部分散户出栏价低至5.8元/斤。
猪价的大幅下跌导致养殖户心态发生明显转变,从10月的“惜售盼涨”转变为11月的“认卖止损”。市场弥漫着看跌情绪,各方均对猪价后续走势持谨慎态度,普遍关注猪价是否能够回升。
二、供应端“三重压力”释放:过剩产能成下跌核心推手
短期出栏“量价齐增”:集团与散户“双放量”冲击市场在11月猪价下跌过程中,供应端成为价格下行的关键压力来源。
从短期出栏情况分析,11月初集团场与散户出栏量均大幅增加。10月部分集团场曾采取“缩量拉涨”策略,但因市场需求未能有效跟进,猪价上涨缺乏后续动力。进入11月,北方部分集团企业改变策略,增量出栏。某上市猪企周出栏量环比增加15%,北方部分集团场日均供应量提升20%。
散户方面,11月气温骤降引发中小养殖场担忧,为规避养殖风险及猪病影响,纷纷提前抛售中猪。据统计,北方散户11月初出栏量较10月下旬增加12%,部分猪场提前抛售的中猪(100-110公斤)占比达30%。
此外,10月中下旬猪价反弹时,二次育肥户大量收购标猪,推动标猪价格回升。但11月标猪价格继续上涨,导致二次育肥户补栏成本增加0.6-1元/公斤,入场积极性骤减,11月初补栏量较10月下旬骤降40%。同时,前期收购的生猪将在11-12月集中出栏,市场担忧引发“踩踏式出栏”,养殖户为规避风险提前出栏,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
长期产能“高基数”压制:存栏、出栏双创新高从长期产能基数来看,生猪市场处于“高存栏、高供应”周期,对猪价形成显著压制。
2024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4068万头,致使2025年生猪出栏量持续增加。据机构推演数据,2025年四季度生猪出栏量同比增幅均超过14%,预计出栏量将达1.8亿头,创下近五年同期新高。
仔猪价格持续维持低位,反映市场对未来生猪供应的悲观预期。目前全国7公斤仔猪均价普遍在200-230元/头,安徽部分规模场外三元7公斤仔猪价格低至160-220元/头,15公斤仔猪为280-380元/头。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至三年最低,认为当前补栏未来面临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跌风险。
三、需求端“旺季不旺”:消费支撑乏力,屠宰端压价传导
终端消费“三重不及预期”
需求端在11月表现不佳,对猪价上涨形成制约。
季节性需求方面,往年11月南方腌腊季和北方冬季猪肉消费旺季是猪肉市场的重要支撑,但今年南方腌腊季启动迟缓。四川、湖南等地11月初腌腊开工率不足20%,较往年同期低35%。北方冬季消费亦未启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批发市场白条走货量较10月下旬下降8%-12%。
餐饮消费同样表现不佳,居民外出就餐次数减少,集团消费订单量下降15%。部分连锁餐饮企业为控制成本,减少猪肉采购量,某知名连锁餐饮企业11月初猪肉采购量环比减少20%,并调整菜单降低猪肉菜品比例。
替代品分流也对猪肉市场造成压力。禽肉、牛羊肉价格低位运行,消费者购买肉类时更多选择这些替代品,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降至58%,较2024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屠宰端“以销定产”,毛白价差收窄至盈亏线
需求端乏力致使屠宰端采取“以销定产”策略,进一步加剧猪价下跌。
样本屠宰企业开工率降至33.4%,较10月中旬45%的高点下降超10个百分点。东北地区部分屠企采取“停宰保价”措施,但市场颓势未改。
毛白价差成为屠宰企业面临的问题,白条价格下跌幅度大于生猪价格,毛白价差压缩至1.5-2元/公斤。上海、山东等地白条出厂价周跌0.5-0.8元/公斤,屠企盈利空间大幅压缩,被迫压价收购生猪,形成屠企压价、养殖户被迫出栏、市场供应增加、屠企进一步压价的恶性循环。
四、市场情绪“多转空”:从“技术性反弹”到“空头主导”
10月反弹“根基不稳”,信心崩塌成导火索10月猪价反弹
本质上是情绪驱动的“虚涨”。二次育肥户大量入场抄底,集团场缩量拉涨,推动标猪价格上涨,但大肥猪价格未同步上涨,暴露消费未真正回暖的问题。
11月初,前期利好因素兑现,市场回归基本面。二次育肥户补栏成本大幅增加,入场积极性降至冰点,转为观望。集团场也意识到缩量拉涨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开始增加出栏量,市场生猪供应量突然增加,需求未跟上,猪价开始下跌。
区域情绪分化加剧,北方主产省率先降价,河南、河北等地标猪价格一周内下跌0.1-0.2元/斤。以往“北涨南跟”局面被打破,华东、华中地区龙头集团125公斤以上大猪价格单日下跌0.4元/公斤,区域价格联动下跌引发市场看跌情绪迅速传播,市场参与者纷纷调整策略,加剧猪价下跌。
养殖端“惜售转认卖”,多空博弈一边倒养殖端心态变化
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10月猪价上涨时,养殖户惜售情绪浓厚;11月猪价连续下跌,养殖户心态转变,认卖心态增强。北方散户出栏积极性较10月下旬提升25%,“逢涨不卖、遇跌急卖”心态加剧市场价格波动。
市场预期高度一致,机构、养殖户、屠宰场形成“供应过剩、需求难起”共识。期货市场上,生猪主力合约11月上旬持仓量减少18%,空头头寸占比超过60%,空头力量压制现货价格。现货市场上,养殖户急于出栏,屠宰场因需求不足不愿高价收购,双方博弈失衡,猪价持续下跌。
五、短期展望:猪价“易跌难涨”,两大节点成止跌关键
供应压力短期难消,或破12元/公斤关口
展望11月中旬到12月,猪价走势不容乐观。未来两周,二育集中出栏和规模场正常出栏叠加,日均供应量预计增加15%-20%,若需求端无明显改善,猪价跌破12元/公斤关口可能性较大。
成本支撑逐渐减弱,自繁自养养殖户每头猪亏损扩大至24.7元,外购仔猪育肥亏损高达129.5元/头。部分中小养殖场为止损加速出栏,形成“越跌越卖、越卖越跌”负反馈循环,加剧猪价困境。
两大信号需紧盯,养殖端如何应对?
市场存在两个关键信号值得关注。一是11月中下旬腌腊的启动力度,四川、广东等地腌腊需求若环比提升30%以上,有望阶段性提振猪价,但今年消费市场不温不火,腌腊需求增长幅度存在不确定性。二是规模场出栏节奏变化,头部企业若能控制周出栏量增幅在5%以内,可缓解短期供应压力,稳定市场;反之则可能导致市场混乱,猪价进一步下跌。
对于养殖端,中小养殖户应趁猪价反弹及时出栏120公斤以上适重猪,避免压栏赌涨;规模场需优化存栏结构,淘汰低效母猪,为2026年行情提前布局。
结语:产能去化加速,猪市进入“深度调整期”
11月初猪价下跌反映出短期供需失衡,以及行业产能去化不彻底、供需结构错配等深层次问题。生猪市场正从依赖情绪驱动的“情绪市”回归基于真实供需和成本价值的“价值市”。
随着二次育肥“红利”消失,消费旺季效应递减,生猪行业面临深刻变革。从业者需理性看待周期波动,摒弃盲目追涨杀跌,积极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在“供强需弱”的市场博弈中寻找新的结构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每次市场深度调整都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行业各方应携手共进,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迎接生猪市场的新发展。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