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鸡蛋市场被浓重的悲观氛围所笼罩。“高供应”与“低需求”的双重压力,宛如一对沉重的桎梏,抑制了蛋价的任何反弹可能性。在此复杂背景之下,蛋价的走势备受关注。
一、供应端压力持续增大:去产能进程为何如此缓慢?
(一)存栏量达到历史峰值,供应“堰塞湖”风险加剧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5年9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13.68亿只,创下2016年以来的周期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2021-2024年连续四年盈利驱动下的“扩产热潮”。在此期间,蛋鸡补栏量年均增幅超过10%,新建规模化养殖场数量激增35%。即便在2025年蛋价跌破成本线的情况下,存栏量仍因淘汰进度滞后而惯性增长,较2024年同期高出12%,相当于市场每天新增200万枚鸡蛋供应。
(二)淘汰节奏分化明显:观望与抛售的“囚徒困境”
养殖端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中小散户因持续亏损(单斤鸡蛋亏损0.5元)而加速淘汰,10月老母鸡周度出栏量突破2000万只,较9月增长15%;另一方面,规模化企业对四季度节日行情仍抱有期望,550日龄以上老鸡存栏占比达18%,淘汰日龄比2023年延长30天,导致产能去化速度仅达到预期的60%。这种“部分淘汰、部分囤养”的博弈局面,使得供应端收缩效果大打折扣。
(三)屠宰端低迷进一步加大去产能阻力
终端农贸市场活禽销量同比下降25%,冻品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45天,屠宰企业开工率不足40%。河北某大型屠宰场负责人表示:“淘汰鸡收购价已跌至4.8元/斤,接近养殖成本,但下游加工企业仍在压价观望,每天仅能消化正常量的1/3。”供应端“想淘汰却难以淘汰”,需求端“能收购却不收购”,形成了去产能的双重阻碍。
二、需求疲软态势贯穿全年:旺季不旺成为常态,消费底线究竟何在?
(一)短期补货现象转瞬即逝,库存难以改变下行趋势
10月初蛋价短暂反弹时,终端市场曾出现为期2天的集中补货,流通环节库存一度降至2天。但随着“补货-涨价-抛售”的恶性循环出现,蛋价迅速回落至3元/斤以下,库存再次累积至5天以上。山东某贸易商称:“现在下游都是‘随采随销’,单次进货量比去年减少40%,谁也不敢对后市行情进行赌博式预判。”
(二)传统消费场景全面萎缩
餐饮端:受猪肉(18元/公斤)、禽肉(12元/公斤)低价替代影响,食堂、快餐店鸡蛋采购量同比下降15%,包子、蛋糕等食品配料中鸡蛋占比减少10%。
家庭消费:农贸市场鸡蛋零售量连续8个月同比下滑,电商平台数据显示,500克装鸡蛋月销订单量下降22%,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价的“临期蛋”或转向其他蛋白品类。
(三)节日效应失效,备货周期大幅缩短
往年中秋、国庆前一个月启动的食品厂备货,在2025年延迟至节前10天才零星下单,且采购量缩水30%。广东某烘焙企业表示:“今年月饼销量下降18%,连带鸡蛋用量减少,加上冻品库存高企,实在不敢过多囤积原料。”传统旺季的需求“爆点”消失,蛋价失去了关键支撑。
三、后市展望:三大变量决定蛋价“生死线”,抄底还是离场?
(一)去产能力度:从“被动淘汰”迈向“主动出清”
当前行业已进入“亏损驱动去产能”阶段,6月后鸡苗补栏量同比下降12%,预示着10月后新开产蛋鸡数量将减少。若单斤鸡蛋亏损持续超过0.5元,预计11-12月老母鸡出栏量将再增加20%,存栏量或回落至13.5亿只。但规模化企业的“抗跌韧性”可能会延缓去化速度,需警惕在“温和去产能”情况下的长期市场磨底。
(二)四季度需求成为“最后希望”
元旦、春节前的集中备货是唯一的利好预期。历史数据显示,两节备货可拉动蛋价短期上涨0.3-0.5元/斤,但2025年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蔬菜价格处于低位运行,鸡蛋替代效应削弱30%;二是深加工企业因前期库存高企,备货周期压缩至15天,采购量难以超过往年的50%。
(三)成本支撑与情绪博弈
饲料原料(玉米、豆粕)价格高位震荡,当前养殖成本线在3.2元/斤左右,而现货价已跌破3元/斤,养殖户挺价情绪升温。但期货市场持仓量下降28%,反映出机构对“成本支撑”信心不足,短期内或出现“情绪性反弹”,但难以形成趋势性反转。
给市场参与者的三条“生存法则”
顺势出货控制库存:生产环节库存控制在3天以内,流通环节不超过5天,避免陷入“越囤越亏”的困境;关注淘汰鸡动态:当周度淘汰量连续3周超过2500万只时,可适度布局短期反弹;警惕“抄底”风险:在存栏量未降至13亿只以下、需求未出现实质性回暖前,任何反弹都是减仓机会。
结语:蛋价何时“破茧重生”?
2025年的鸡蛋市场,正经历着一场“供给侧改革”的剧痛。高存栏、低需求的背后,是前四年盈利周期积累的产能泡沫的集中释放。对于从业者而言,当下并非比拼“谁能坚持到最后”,而是“谁先洞察趋势”。去产能的速度决定了亏损的时长,而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或许正在孕育下一个周期的机遇。当市场情绪从“悲观观望”转变为“主动出清”,蛋价才能真正迎来“破茧时刻”。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