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月行情复盘:旺季不旺,均价创十年低位
(一)价格走势:先跌后弹,季节性下探显著
在2025年10月,鸡蛋市场价格波动剧烈。截至2025年10月28日,全国主产区鸡蛋月均价为2.96元/斤,环比跌幅达15.19%,同比跌幅更是高达34.95%,创下2015年以来同期最低纪录,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经营压力。
从全月价格走势来看,呈现出先抑后扬的态势。国庆节和中秋节过后,市场需求迅速进入低谷期,家庭及餐饮等领域采购需求锐减,市场库存消化缓慢。在此背景下,鸡蛋价格持续下行,上旬价格一度降至2.7元/斤,对养殖户的盈利状况产生显著影响。
进入下旬,市场形势出现转变。随着鸡蛋价格触及下游补货心理价位,补货需求集中释放;同时,蔬菜价格上涨,鸡蛋作为替代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受此双重因素驱动,鸡蛋价格强势反弹,回升至3.1元/斤。但从整体月度均价来看,仍处于近十年价格周期的低位区间,养殖户依旧面临较大的盈利挑战。
(二)历史对比:季节性规律与周期共振
对近十年鸡蛋价格走势进行分析,10月鸡蛋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过往十年中,10月鸡蛋价格下跌年份占比达90%。2025年10月鸡蛋价格季节性指数为0.85,与历史数据所反映的季节性规律高度吻合。
然而,2025年情况较为特殊,在季节性规律基础上,叠加了产能过剩周期。2025年9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攀升至13.68亿只,达到周期内新高水平,较2024年同期供应压力增加12%。这一产能过剩情况导致鸡蛋价格跌幅远超季节性调整的正常范围。
在以往年份,即便10月需求有所回落,但由于供应相对稳定,价格跌幅相对缓和。而2025年产能过剩打破原有供需平衡,使得鸡蛋价格在季节性下跌基础上进一步下行,养殖户面临传统淡季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困境。
二、供需基本面解析:供应过剩是主因,需求淡季雪上加霜
10月鸡蛋价格大幅下跌,是供应与需求两端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市场价格承受较大下行压力。
(一)供应端:产能“堰塞湖”压制价格
存栏量创历史峰值
2024年鸡蛋市场的高盈利促使养殖端大规模扩产,补栏鸡苗积极性高涨。2025年上半年补栏鸡苗数量超过5亿羽,推动9月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13.68亿只,较2023年同期增长15%,创下近年来历史新高。
尽管6月起补栏量持续下降,但老鸡淘汰进度远低于预期。截至10月,淘汰鸡出栏量仅增长8%,与新开产蛋鸡增速相比差距明显。这使得短期内鸡蛋市场供应宽松局面难以改变,市场供应压力持续增大,对价格形成较强下行压制。
产蛋率维持高位
秋季气候条件适宜蛋鸡产蛋,蛋鸡产蛋率显著提升,达到88%,较夏季提高5个百分点。在存栏量处于高位的情况下,两者叠加使得全国日均鸡蛋产量突破16万吨,市场供应充足。
主产区鸡蛋库存普遍达到5-7天,远超3天的安全库存线。屠宰场和批发商库存积压严重,被动压货,市场促销效果不佳,价格上涨面临较大阻力,每次价格上涨尝试均因供应过剩而难以持续。
(二)需求端:节日效应消退,淡季特征显著
终端消费进入“真空期”
国庆、中秋双节过后,鸡蛋市场迅速进入消费低谷期。家庭、餐饮行业节日期间储备的鸡蛋库存消化缓慢,采购需求大幅下降。学校食堂和食品加工厂采购量环比下降20%,市场需求明显萎缩。
主销区周度销量为23951.50吨,同比减少10.67%,市场表现不佳。下游商家为降低库存风险,普遍采取“随销随采”策略,贸易商补货意愿降至年内最低水平。在华南地区批发市场,日均成交率不足60%,市场交易氛围冷清。
替代品分流效应加剧
同期,生猪价格下跌12%,猪肉、鸡肉等蛋白替代品性价比提升,对鸡蛋消费形成明显替代作用。消费者在蛋白质类食品选择上,倾向于价格更为低廉的猪肉和鸡肉。
据某连锁餐饮采购经理反馈,其门店鸡蛋使用量较9月减少30%,猪肉馅料使用量增加。整体市场上,替代品分流约15%的鸡蛋消费需求,进一步压缩鸡蛋市场份额,抑制鸡蛋价格上涨。
三、后市展望:短期承压,中期修复动能渐显
展望未来,鸡蛋市场供需两端变化将对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价格修复性反弹迹象初步显现。
(一)供应端:产能去化启动,压力边际改善
供应端方面,产能去化进程已经开启。自6月补栏量持续下降以来,10月新开产蛋鸡数量环比减少10%,市场新增鸡蛋供应速度放缓。考虑到冬季低温对蛋鸡产蛋率的影响,预计11-12月在产蛋鸡存栏量有望降至13.5亿只,较9月峰值减少1.3%,供应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但产能去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山东、河南等养殖大省,虽然400日龄以上老鸡淘汰量周增15%,但部分养殖户仍存在延长鸡养殖周期以降低成本的情况,导致老鸡淘汰进度缓慢。若此情况持续,春节前存栏量回落至13亿只以下的目标可能面临挑战。
(二)需求端:节日效应与情绪修复共振
11月“双11”、12月“双旦”等节日将为鸡蛋市场带来需求提振。促销活动将刺激电商及商超备货,预计终端补库需求环比提升10%-15%。届时,电商平台和商超的促销活动将吸引消费者采购,带动鸡蛋市场需求增长。
气温下降将推动热食消费增加,鸡蛋在汤品、烘焙等领域的需求将有所回暖。同时,蔬菜价格高位运行,鸡蛋作为替代品的性价比优势凸显,预计将拉动2%-3%的额外需求。消费者在蔬菜价格较高时,会增加对鸡蛋的采购,为鸡蛋市场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
(三)价格区间:2.8-3.1元/斤震荡,修复性反弹可期综合供需变化情况,预计11-12月主产区鸡蛋日度均价将在2.80-3.10元/斤区间波动。11月上中旬,受库存消化影响,价格可能短暂下探至2.8元/斤;随着补货周期启动,下旬价格有望反弹至3.0元/斤。12月受元旦备货影响,价格中枢预计上移至3.0-3.1元/斤。但由于高存栏量的压制,价格反弹幅度有限,突破3.2元/斤关口难度较大。
在此市场环境下,养殖户和从业者需密切关注供需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四、给从业者的三大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鸡蛋市场的复杂形势,从业者需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挑战,把握市场机遇。以下分别从养殖端、贸易端和加工端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养殖端:顺势去产能,严控成本
加速淘汰高龄蛋鸡:养殖端应及时淘汰450日龄以上的高龄蛋鸡。此类老鸡产蛋效率大幅下降,继续饲养将增加饲料成本和养殖空间占用。以河南某大型养殖场为例,10月淘汰5万只高龄蛋鸡后,每月饲料成本减少10万元,有效缓解经营压力。尽管当前淘汰鸡价格为3.8元/斤,处于历史低位,但从长期经营角度看,及时止损是降低亏损的重要举措,养殖户应顺应市场趋势,避免过度观望。
优化饲料配方:在饲料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优化饲料配方是降低成本的关键途径。养殖户可尝试使用小麦、杂粕等价格相对较低的原料替代部分玉米、豆粕。山东一位养殖户通过调整饲料配方,成功将单斤养殖成本从3元降至2.7元,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在调整配方过程中,需确保蛋鸡营养均衡,可与专业营养师合作,根据蛋鸡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配方。
(二)贸易端:低库存运作,捕捉波段机会
维持10-15天安全库存:贸易商应转变传统囤货赌涨的经营思维,适应市场波动。维持10-15天的安全库存,既能保障市场供应,又可避免价格暴跌带来的库存损失。在价格下跌时,及时收购低价货源,并通过“快进快出”策略降低库存风险。浙江一位贸易商在10月上旬抓住价格低点,收购500吨鸡蛋,价格反弹后迅速出货,实现盈利10万元,体现了对市场时机的精准把握。
拓展电商及社区团购渠道:随着互联网电商和社区团购的发展,贸易商应积极对接生鲜电商平台和社区团长,开发特色产品,如“特价鸡蛋礼盒”,抢占节日礼品市场。与电商平台合作,可扩大销售范围,借助平台流量提升产品曝光度和销量。某社区团购平台在“双11”期间推出鸡蛋限时秒杀活动,一天售出10万枚鸡蛋,销售额达3万元,为贸易商开拓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加工端:延伸产业链,对冲现货压力
加大蛋制品加工比例:加工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加工能力,将过剩鲜蛋转化为皮蛋、咸蛋、蛋液等深加工产品。这不仅能缓解鲜蛋库存压力,还能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据统计,将鲜蛋加工成皮蛋后,毛利率可提升15%-20%。湖北一家蛋制品加工企业在10月加大皮蛋和咸蛋生产力度,将当月鲜蛋加工比例提高到60%,实现利润增长20%,有效应对了市场困境。
关注期货市场套保:期货市场是加工企业对冲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企业可利用鸡蛋期货12合约反弹机会,对远期订单进行卖出套保,提前锁定加工利润。当市场价格下跌时,期货市场盈利可弥补现货市场损失,保障企业经营稳定性。江苏一家大型蛋品加工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保操作,成功规避10月价格暴跌风险,确保全年利润目标实现,展示了企业对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运用。
结语:在周期底部播种希望
2025年10月鸡蛋价格大幅下跌,是产能扩张周期与需求淡季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短期内仍需应对供应过剩压力,但产能去化已经显现,需求端也在逐步修复。从业者应保持理性,养殖端避免盲目压栏,贸易端避免恐慌抛售,加工端积极开拓市场,在市场调整期积蓄发展力量。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市场深度调整都是优质产能发展的机遇,熬过当前市场低谷,有望迎来2026年春季的市场修复行情。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