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禽端:苗价触底反弹,孵化盈利破冰回暖
在肉鸭产业链中,种禽端作为产业的源头,其动态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关键影响。2025年10月,种禽端出现显著变化,苗价回升与孵化盈利回归,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与活力。
(一)蛋苗价格:环比回升显韧性,同比低位待修复
从价格数据来看,2025年10月种蛋均价为1.37元/枚,环比涨幅达10.48%。尽管这一涨幅显示出市场的积极变化,但同比跌幅仍高达53.33%,这表明种蛋价格相较于去年同期仍处于低位,亟待进一步修复。在价格波动区间方面,种蛋价格在1.20-1.60元/枚之间波动,反映出市场在供需关系上的微妙平衡与持续调整。
鸭苗价格走势类似。2025年10月鸭苗均价为2.27元/羽,环比上涨11.82%,环比涨幅释放出积极信号,主产区山东、江苏等地苗价在中旬后逐日上涨,反映出市场对后市补栏预期升温。然而,同比跌幅也达到了53.12%,报价波动在1.8-2.80元/羽之间。这表明鸭苗市场在经历前期低迷后虽有回暖迹象,但要恢复至以往价格水平,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盈利回归:成本下行叠加需求提振,孵化场时隔三月再盈利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孵化场盈利状况。本月出苗成本先降后涨,但最终苗价逐步走高,使得孵化盈利在继7月底后再度回归明显盈利区间。
其中,外购孵化盈利均值为0.30元/羽,环比大幅上涨134.52%,同比激增462.50%,增长幅度显著,充分展示了盈利状况的大幅改善。而自有种鸭孵化盈利均值为-0.11元/羽,虽仍处于微亏状态,但环比涨幅也达到了68.57%,亏损幅度显著收窄。
深入分析盈利改善的核心原因,鸭毛涨价是关键因素之一。鸭毛价格持续上涨,有效填补了屠宰场产品亏损,使得行业对四季度鸭毛涨势普遍看好,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投放积极性。主产区气温回温后,局部养殖补贴增加,直接刺激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9月全国种鸭受高温影响,产蛋等指标恢复未达预期,叠加种鸭淘汰与开产节奏的影响,苗量供应恢复缓慢,导致计划需求紧张,但苗量供应未大幅增长,进一步推动了蛋苗价差扩大至0.97元/羽,为孵化场盈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养殖端:“金九银十”稳盈利,扩面受限显分化
在肉鸭产业链的中游,养殖端在2025年10月依托“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优势,整体保持平稳盈利态势,为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养殖端盈利面的进一步扩大面临诸多限制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特征。
(一)阶段性利好支撑平稳盈利
2025年10月,主产区合同鸭养殖利润在0.75-1.00元/只的区间内波动,环比持平,保持相对稳定。这一平稳盈利态势得益于多种利好因素。
从气候条件来看,2025年10月全国主产区气温回落至15-25℃,此温度区间对于肉鸭养殖而言极为适宜。在该温度下,肉鸭生理机能能够良好发挥,成活率大幅提升至92%以上,料肉比降至1.9:1,意味着养殖户可以用更少的饲料投入获得更多肉鸭产出,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盈利空间。
中秋国庆双节的到来为养殖市场注入新活力。节日期间,市场对肉鸭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促使养殖户积极补栏。江苏、安徽等地的散户补栏量环比增加12%,这些地区的养殖户抓住节日商机增加养殖数量,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实现盈利稳定。
某平台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出栏体重达3.2公斤/只,处于年内高位水平。这表明在2025年10月的养殖过程中,肉鸭生长状况良好,养殖户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成功培育出体重达标的肉鸭,为盈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扩面瓶颈:政策与行情双重压制
尽管2025年10月养殖端保持平稳盈利,但盈利面进一步扩大遭遇重重困难。
鸭产品综合售价下跌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压力。目前,鸭产品综合售价为6485元/吨,环比下跌9.87%,这意味着养殖户出售鸭产品的收入减少。加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压价采购,养殖户在销售环节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市场交易中,养殖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加工企业压价缺乏议价能力,只能接受,严重影响盈利水平。
地方养殖补贴减少对养殖户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与2024年同期相比,地方养殖补贴下降了30%,山东某百万羽养殖场负责人表示,每羽补贴从0.8元降至0.5元,虽补贴差距看似微小,但对养殖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大规模养殖企业而言,补贴减少意味着养殖成本增加,使其在补栏时需谨慎考虑,补栏积极性受到极大限制。
疫病防控成本上升也是养殖户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气候变化和养殖环境变化,疫病防控难度越来越大,中小散户因担心冬季流感风险,补栏量较常年减少25%。疫病一旦爆发,不仅会导致肉鸭死亡和生长受阻,还会增加养殖户治疗成本和防控成本,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为降低疫病风险,养殖户不得不增加疫病防控投入,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限制了盈利面的扩大。
三、屠宰端:成本售价双降,亏损面显著收窄
在肉鸭产业链的下游,屠宰端在2025年10月经历了成本与售价的双重调整。尽管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面显著收窄,为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希望。这一变化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也体现了企业在困境中积极应对、寻求突破的努力。
(一)成本端深度调整,回收价创三个月新低
成本端变化是2025年10月屠宰端的关键看点。某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0月合同鸭回收成本均值为3.47元/斤,环比降幅高达9.87%,较9月成本高峰值低1.05元/只,创下近三个月来的新低。成本大幅下降主要得益于毛鸭出栏量显著增加。2025年10月全国毛鸭出栏量环比增加17%,山东、河南等主产区出栏量远超预期,充足的毛鸭供应使屠宰场在采购时有更大议价空间,得以压价,有效降低回收成本。
在产品售价方面,分割品综合售价均值为6485.84元/吨,环比跌幅同样为9.87%。不过,在整体价格下行趋势下也有亮点。大规格鸭腿、鸭胸肉等产品售价逆势上涨,涨幅在2%-3%之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大规格、高品质肉类产品需求持续增加。屠宰企业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变化,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对大规格鸭腿、鸭胸肉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力度,成功实现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整体售价下跌带来的压力。
(二)亏损收窄:羽绒托底+挺价策略见效
尽管2025年10月屠宰端仍未摆脱亏损困境,但亏损面显著收窄是积极信号。全月亏损最低值达220元/吨,与9月相比,亏损幅度大幅缩减62%。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两大核心支撑因素。
鸭毛价格持续上涨为屠宰企业带来重要收入补充。2025年10月鸭毛价格连续三周上涨,平均每羽鸭毛为屠宰企业贡献1.2元收入。这一收入有效填补了分割品亏损的60%以上,成为屠宰企业缓解亏损压力的重要力量。羽绒市场的火爆使得鸭毛价值充分体现,为屠宰端盈利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屠宰企业采取的“跌-涨-跌”动态挺价策略成效显著。以鸭脖、鸭翅等单品为例,企业周度调价频率达3次。通过灵活调整价格,企业在市场波动中找到平衡点,既保证产品市场吸引力,又维持一定利润空间。11月回收屠宰量预计环比下降3.42%、同比下降9.05%,这一供应收缩预期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在市场预期推动下,月底分割品售价上涨,进一步收窄亏损面,为屠宰企业在困境中带来生机。
四、后市展望:羽绒撑起短期韧性,长期仍需终端破局
展望肉鸭产业链未来走势,短期来看,羽绒市场的火爆行情是支撑行业的关键变量,为行业带来一定韧性;但长期而言,行业要实现可持续盈利与发展,需在终端消费、产能供需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寻求突破,打破现有发展困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一)短期:羽绒行情成关键变量
在未来的11-12月,鸭苗价格有望随着补栏周期推进逐渐回暖。从种禽端来看,若能维持当前0.3元/羽的盈利水平,将为苗价稳定提供有力支撑,预计苗价将在2.5-3.0元/羽的区间内波动。这一价格区间的维持,既能保障种禽企业盈利空间,又能为整个产业链上游环节注入信心,促进种禽养殖稳定发展。
屠宰端盈利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羽绒市场高位运行。当前,90%白鸭绒价格已飙升至115元/公斤,创下2023年以来新高。这一高价行情使鸭毛成为屠宰企业重要利润增长点,有效缓解屠宰端亏损压力。但需警惕的是,12月随着羽绒服换季清仓到来,市场对鸭毛需求可能出现阶段性下滑。一旦需求减少,鸭毛价格可能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屠宰企业盈利状况。山东、江苏等地冷藏厂目前仍积压高达35万吨库存,去化周期超过45天。这一庞大库存对行业形成潜在压力,终端消费复苏强度将直接决定这些库存去化速度,进而影响亏损面能否进一步收窄。若终端消费强劲复苏,市场需求旺盛,库存将快速消化,亏损面有望进一步缩小;反之,若终端消费持续疲软,库存积压问题将更加严重,屠宰企业将面临更大经营压力。
(二)长期:产能与成本双轮驱动转型
从长期发展角度看,肉鸭行业要实现可持续盈利,必须破解产能与成本两大难题,通过双轮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能方面,当前种鸭存栏量较2024年峰值下降1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但值得关注的是,9月新增祖代种鸭15万套,这一增长趋势可能导致明春苗量反弹。若不能合理控制产能增长速度,到2026年,市场可能再次面临供应过剩局面,价格战或将再次上演,行业利润将被进一步压缩。因此,行业需加强产能调控,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手段,合理控制种鸭存栏量,避免产能过度扩张,实现供需平衡。
成本控制也是行业发展关键。目前,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仍处于高位,增加了养殖成本。为降低成本,行业可积极推广“小麦+杂粕”替代配方。这种配方不仅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还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将养殖成本控制在3.3元/斤以下,将大大提高养殖企业竞争力,为行业盈利提供保障。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至关重要。12月农业农村部或将出台水禽产业补贴细则,这对行业是重要利好消息。重点关注北方主产区养殖设施改造补贴的落地进度,这些补贴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养殖条件,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结语:羽绒托底下的产业链重构
2025年10月肉鸭市场的这一轮“回暖”,本质上是羽绒市场爆发带来的阶段性修复,而非基本面的彻底反转。种禽端的盈利回归、养殖端的平稳过渡、屠宰端的亏损收窄,共同构成了产业链“弱复苏”的图景。这一过程中,羽绒市场的火爆行情成为关键支撑力量,不仅填补了屠宰企业的亏损,还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
对于从业者而言,当下需紧紧抓住羽绒行情带来的窗口期,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要加快向“肉鸭+羽绒”双轮驱动模式的转型,充分挖掘羽绒产业潜力,提升产业附加值。毕竟,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唯有构建起能够抵御周期波动的产业生态,才能在“冰与火”的交替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数据支持:畜牧业协会、鸭子网、现代畜牧网等)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