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不是终点 而是养猪人赚稳钱的起点

2025-11-06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在近期的行业调研中发现,众多养猪从业者反映当前经营面临严峻挑战: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剧烈,饲料成本持续攀升,行业内扩产竞争态势加剧,企业经营压力显著增大、这一现象并非个案,而是行业发展阶段性矛盾的集中体现、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国内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并扩张,与此同时,肉类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猪肉中消费占比由2014年的78%下降至2024年的58%、加之生猪养殖效率不断提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指标持续增长,行业逐步陷入“低价竞争、产能无序扩张”的恶性循环、
 
  为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围绕“控产能、降体重、限二育”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型、本文将深入分析政策导向,探讨国际生猪产业发展经验,并结合国内行业实际,为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提供转型发展路径建议、
 
  一、国家政策调控的核心逻辑: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
 
  政策调控的核心目标并非限制生猪养殖规模,而是着力解决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导致的市场波动与行业效益下滑问题、当前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产能扩张过快:非洲猪瘟疫情后,为保障市场供应,行业内出现大规模产能扩张,能繁母猪存栏量短期内超出合理水平,为后续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消费需求转变:随着居民饮食结构多元化发展,禽肉、牛羊肉消费占比提升,猪肉消费需求出现结构性下降,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显著变化、
 
  生产效率提升的双重影响:PSY指标持续增长,单位养殖产能产出大幅提升,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给压力,导致供过于求局面愈发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政策调控重点聚焦以下三个维度:
 
  产能调控:通过政策引导,规范产能扩张节奏,避免行业产能过度累积、
 
  优化出栏结构:鼓励缩短养殖周期,减少大体重生猪养殖,缓解阶段性市场供给压力、
 
  规范二次育肥:加强二次育肥环节管理,防范短期价格炒作与集中出栏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
 
  总体来看,政策调控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际生猪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在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成熟经验,为我国行业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选取欧盟、美国生猪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1、欧盟:构建高标准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欧盟通过建立严格的行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发展模式以丹麦、荷兰为典型代表、
 
  (1)产能优化机制
 
  欧盟通过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推动产业整合升级:
 
  环保合规要求:荷兰推行粪污资源化利用政策,要求养殖场建立沼气与有机肥生产体系;丹麦实施养殖密度管控政策,对不具备环保处理能力的小型养殖场实施退出机制、
 
  动物福利标准:欧盟制定严格的动物福利法规,对养殖环境、设施条件提出明确要求,合规成本增加促使中小养殖场加快升级改造或退出市场、
 
  规模经营导向:荷兰设定新建养殖场单批次出栏不低于1000头的准入门槛,德国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小型养殖场有序退出,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丹麦生猪养殖规模从1990年至目前,养殖场数量减少70%,单场平均养殖规模从500头提升至5000头,产业集中度与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2)高质量发展路径
 
  欧盟通过科技创新与全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附加值:
 
  技术创新驱动:丹麦培育的优质种猪饲料转化率达到2.4:1,较全球平均水平(3:1)具有显著优势;荷兰推广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生猪成活率提升至98%、
 
  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完善的生猪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全流程信息可追溯,丹麦2022年生猪养殖抗生素使用量仅为4.2mg/kg,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产业协同发展:丹麦皇冠合作社通过产业协同模式,整合养殖、加工环节资源,实现集中采购降本增效,统一品牌运营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出口产品价格较普通猪肉高出20%-30%、
 
  2、美国:依托市场机制与产业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美国生猪产业发展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1)市场驱动的产能优化
 
  美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能优化:
 
  周期波动调节:在2014-2016年、2019-2021年生猪价格下行周期,年出栏量低于5000头的小型养殖场大量退出,行业前10%的大型养殖企业产能占比从40%提升至75%、
 
  成本压力推动:严格的环保法规与生物安全标准提升养殖成本,年出栏量1000头以上养殖场需投入约50万美元用于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非洲猪瘟疫情后防疫成本进一步增加,加速小型养殖场退出市场、
 
  (2)产业升级发展路径
 
  美国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整合提升竞争力:
 
  智能化养殖应用:大型养殖企业广泛应用AI监测系统,实现生猪健康状况实时监测与精准饲喂,降低饲料浪费15%,疫病死亡率下降5%-8%、
 
  全产业链运营:以史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企业构建涵盖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饲料成本降低8%-10%,冷链物流损耗控制在2%以内,产品附加值提升30%、
 
  标准化品牌建设: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推动美国猪肉产品出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溢价能力提升15%、
 
  三、国内生猪产业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国内生猪养殖企业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大型养殖企业顾虑:担心产能调整导致市场份额流失,前期固定资产投入难以收回,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中小养殖主体困境:面临技术升级能力不足、转型发展渠道有限等问题,对政策扶持力度与持续性存在担忧,参与产业协同发展存在顾虑、
 
  行业发展担忧:担心产能去化过度引发市场供给短缺与价格剧烈波动,或导致产业垄断问题加剧、
 
  这些现实问题反映了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与行业协同等多种方式逐步解决、
 
  四、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转型发展路径
 
  针对当前行业发展形势,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可从以下方向探索转型发展路径:
 
  1、强化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智能化养殖升级:推广应用智能养殖设备,如重庆荣昌区建设的“生猪产业大脑+未来猪场”系统,通过智能耳标实现生猪健康监测与精准饲喂,降低人工成本20%,提高饲料利用效率10%,提升养殖效益、
 
  粪污资源化利用:借鉴河北安平、江西吉安等地经验,推进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沼气、有机肥等产品,参与碳汇交易,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大型养殖企业发展方向
 
  年出栏量较大的养殖企业应重点关注:
 
  种源自主培育:加大种猪育种研发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种猪品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精细化管理提升:深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优化养殖管理流程,降低单位养殖成本、
 
  全产业链延伸:拓展屠宰加工、预制菜等下游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3、小养殖主体转型策略
 
  年出栏量较小的养殖主体可选择:
 
  特色化发展:发展地方品种养殖,针对高端市场需求,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地方特色品种猪肉市场价格较普通猪肉高出50%、
 
  产业协同合作: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模式,与大型养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降低市场风险,实现稳定收益、
 
  结语
 
  生猪产业转型发展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国际经验借鉴与行业主体创新实践,不同规模养殖企业均可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大型养殖企业应发挥技术与产业优势,引领行业发展;中小养殖主体可通过特色发展与产业协同实现转型升级、期待行业从业者积极探索创新,共同推动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