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月行情复盘:旺季不旺,南北鸭价集体承压
(一)全国均价环比下跌4%,养殖端亏损扩大
10月,通常是肉鸭销售的黄金时段,然而市场表现却与预期相悖,给养殖户及从业者带来较大冲击。10月全国肉鸭月均价为3.81元/斤,环比跌幅达4.03%,同比跌幅更是高达13.01%,创下近一年来同期的最低水平。如此价格走势,使众多养殖户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从区域角度分析,山东作为肉鸭养殖和加工的重要产区,价格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先抑后扬”态势。上半月,由于终端需求疲软,鸭肉产品市场需求不足,屠宰企业库存持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屠宰企业不得不降低收购价格,鸭价一度降至3.5元/斤的低位,养殖户面临较大困境。下半月,随着毛鸭出栏量的减少,市场供应趋紧,同时鸭毛价格上涨(单羽收益增加0.5元),鸭价开始小幅反弹,最终回升至3.7元/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的压力。
然而,江苏、广东等南方活禽主产区的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大规格鸭受到猪鸡低价替代的强烈冲击(猪肉均价12.5元/公斤,白羽鸡3.6元/斤),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月内跌幅高达6%。在广东部分地区,旱鸭价格跌破3.3元/斤,养殖户每销售一只鸭子亏损超过2元,严重打击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二)供需错配凸显:供应增幅有限,需求持续低迷
在传统旺季,肉鸭市场却表现低迷,其核心原因在于供需错配。
供应端方面,10月出栏毛鸭主要对应9月补栏的苗量。由于前期孵化场亏损严重,纷纷减少上孵量,导致实际出栏量环比仅增长2%,远低于预期水平。并且,大规格鸭(120天以上)的占比不足30%,难以满足腊味加工等对大规格鸭的旺盛需求,市场供应结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
需求端方面,北方冻品市场走货速度极为缓慢。山东某大型屠宰企业的库容率高达85%,仓库积压大量分割品,价格持续低位盘整。以鸭胸肉为例,价格为6.39元/公斤,环比下跌1.57%,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南方活禽市场由于腌腊季节推迟,消费者对活禽的需求未能及时释放。广东、四川地区的农贸市场销量下降15%,终端消费者在购买肉类时,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猪肉,鸭肉消费市场份额被大量分流,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二、11月供需博弈:供应预期增加,三大利好支撑价格回暖
11月的肉鸭市场,供应与需求两端呈现出激烈的博弈态势。供应端虽有预期增加的压力,但需求端凭借三大利好因素,为市场价格回暖带来希望,使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一)供应端:出栏量预增5%,但养殖难度抑制产能释放
根据卓创资讯的监测数据,9月末至10月中上旬,样本孵化企业出苗量达到9374万羽,环比增幅5.4%,这一数据预示着11月肉鸭出栏量理论上同比将增加8%。然而,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全国多地降温天气导致肉鸭养殖难度大幅上升,成为抑制产能释放的关键因素。
北方地区,40日龄以下的雏鸭受寒冷天气影响,成活率下降3%。南方地区秋雨频繁,鸭群处于潮湿环境,肠道疾病多发,大规格鸭的出栏体重预计下降2%-3%,从原本的3.5公斤降至3.4公斤。这不仅导致养殖户收益减少,也使得实际肉类供应增幅被压缩至5%,原本预期的产能增长受到抑制,市场供应端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二)需求端:三大利好提振市场信心
11月,需求端的三大利好因素为肉鸭市场注入强大信心。
南方腌腊启动,活禽需求边际改善:11月中旬后,广东、广西等地进入板鸭、腊鸭制作旺季。预计活禽需求环比将提升10%,水鸭、麻鸭等品种市场需求增加。在广东部分市场,水鸭塘口价已微涨0.1元/斤至4.1元,这一价格变化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鸭产品价格触底,贸易商抄底补货:10月鸭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跌,鸭综合产品售价降至7.14元/公斤,环比跌3.90%,部分单品如鸭翅、鸭掌等价格接近成本线。随着价格触底,贸易商敏锐捕捉商机,纷纷抄底补货。山东、江苏等地屠企订单量周增8%,有效缓解了屠企库存压力,为市场回暖奠定基础。
鸭毛价格飙升对冲成本:含绒量90%以上的鸭毛价格飙升至8500元/吨,单羽鸭毛收益达1.5元。这对屠宰企业而言,有效对冲了成本压力,企业宰杀利润回升。山东部分屠企主动提价0.05元/斤收鸭,市场收购积极性显著提高。
(三)南北分化加剧:北方冻品稳、南方活禽涨
11月肉鸭市场中,南北地区市场表现分化明显。北方冻品区,屠宰企业采取“随采随用”的谨慎策略。35日龄快大鸭价格稳定在3.4-3.5元/斤,大白条因适合烤鸭等餐饮需求,收购价周涨0.1元/斤至3.6元/斤,餐饮行业的稳定需求支撑北方冻品市场保持稳定。
南方活禽区呈现繁荣景象。广西水鸭、江西麻鸭依托腌腊需求,价格小幅上涨0.1-0.2元/斤,达到4.1-4.3元/斤。但广东粤东旱鸭因前期补栏过量,价格仍承压,维持在3.3-3.4元/斤,市场复杂性凸显。
三、11月价格走势:低位窄幅回升,警惕两大风险点
(一)预计均价回升至3.9-4.1元/斤,呈现“前低后高”
展望11月,肉鸭市场价格走势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整体呈现低位窄幅回升态势。预计本月肉鸭均价将从低位逐步回升至3.9-4.1元/斤,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上旬,市场仍受10月低迷氛围影响,活禽区受生猪低价(12元/公斤以下)压制,价格或小幅下探至3.7元/斤。
中下旬,随着南方腌腊量预计环比增加15%,叠加冻品库存逐步消化,毛鸭价格将逐步回升。月底价格有望达到4.0元/斤,全月均价较10月上涨2%-3%。
(二)两大风险需警惕
11月肉鸭市场虽有回暖迹象,但存在两大风险。
替代品价格反弹冲击:若生猪价格回升至13元/公斤以上,鸭肉性价比优势将减弱,北方冻品需求可能再次被分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鸭肉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压缩。
天气异常影响出栏节奏:若11月出现强寒潮,北方雏鸭成活率将进一步下降,可能导致12月供应缺口提前显现,同时强寒潮可能导致运输受阻,影响肉鸭出栏和销售,市场价格波动将加剧。
(三)养殖户应对策略
面对11月肉鸭市场复杂形势,养殖户需采取有效策略。
错峰出栏: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市场价格走势,对于45日龄以上的适重鸭,抓住价格上涨时机及时出栏,避免集中压栏,以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关注区域分化:不同地区肉鸭市场存在差异,南方活禽养殖户可积极对接卤味加工厂,建立稳定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北方冻品区养殖户可优先与屠宰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合同,保障收益。
成本管控:利用当前玉米价格低位(2300元/吨)的时机储备饲料,通过智能饲喂系统精准控制饲料投喂量,将料肉比降低至1.8以下,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结语:短期回暖难改周期底部,长期看产能去化进度
11月肉鸭价格的低位回升,主要是短期供需错配的修复,并非行业趋势的反转。行业深层矛盾,如产能过剩(能繁种鸭存栏仍高于正常水平5%)、消费疲软等问题尚未解决,预计此轮反弹高度有限。养殖户应抓住短暂窗口期优化存栏结构,淘汰低效鸭苗;屠宰企业可逢低储备原料以应对春节前需求。行业真正的拐点,需等待产能去化到位(能繁种鸭存栏压减10%以上)与消费旺季共振。11月肉鸭价格能否突破4元/斤,值得市场关注与探讨。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