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藤桥禽业马鞍池专卖店,生鲜鸡的销售并不理想
在藤桥禽业股份有限公司屠宰部,工作人员对处理完的鸡进行整理准备冷藏。
在藤桥禽业马鞍池专卖店,冷藏柜内整齐地摆放着包装好的生鲜鸡。
当活禽市场的门被永久关闭,
小摊贩终于清醒,
活禽买卖真的寿终正寝。
切断了病毒“藏污纳垢”之源,
是否就能让餐桌变得干净?
众多经营户的市场竞争,
是否会变成一家企业的“独家经营”?
冷鲜鸡上市,
还期待制度的完善和程序的透明。
2月17日,温州下着零星的小雨,这是个阴冷的日子。
瓯海区南白象街道的温州禽蛋交易市场中间区域的铺位,蓝色的铁皮顶棚被掀开,铁门半开着倒在一旁,拉手处隐约可见瓯海工商的封条,落款日期写着2014年2月14日。从2月17日上午开始,温州禽蛋交易市场开始拆除,因为天气原因,首日的拆除工作只持续了半天。
温州人喜欢“眼见为实”,因为可以直观地看到鸡鸭的新鲜程度,所以农贸市场里售卖活禽的摊位人气总要比卖冷鲜鸡的摊位旺很多。而在H7N9禽流感开始传染人之后,活禽摊位一天卖不了一只鸡,活禽区成了农贸市场的“禁区”,很多老百姓的买菜清单上划掉了跟鸡鸭有关的选项,在冷鲜鸡被广泛接受前,经销商和消费者不得不接受这场禽流感带来的恐惧与哀伤。
即将消失的禽蛋交易市场
2月17日下午2时,安徽阜阳人王安邦正帮着收废品的老乡,把30来个装活鸡的铁笼子搬上一辆小货车。老乡说:“你这些铁笼子我收过去用不起来,只能当废铁处理,我们是老乡,我不会讹你,最多只能出这么多。”
王安邦买这些鸡笼的时候要90元一个,而这会儿,他经不住老乡的砍价,只收了150元就让老乡全部拉走了。
老乡走后,温州禽蛋交易市场里除了王安邦,再无他人。王安邦穿着一身蓝色劳保服,一双高筒雨靴,在市场里的过道上踱步,无视飘落的雨珠:“今后该怎么办?”
2月8日,温州禽蛋交易市场响应市政府发出的《关于主城区暂停活禽交易、暂时关闭活禽交易市场的通告》,从当天零时起暂时关闭。市禽蛋交易市场共有50多个栏舍,在正常交易时,这里每天的活禽交易数量在3万羽左右。
王安邦在温州卖活禽已经有十几年,从最初当小贩到在禽蛋市场做批发,算是一个外来务工者白手创业的励志模板。“禽流感之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两三千羽,禽流感爆发后,销量跌了差不多七成。”
王安邦对关闭市场的决定是服从的:“市场里的鸡基本都是外地引入的,得知停业后,我们及时和供货商打了招呼,栏舍里养的鸡我们也处理得很快,这方面损失倒不大。”
2013年4月,温州市禽蛋交易市场也曾因为禽流感关闭过一段时间,王安邦起初以为这次也一样,过个把月就又能开了。
“2月15日,我们接到市场管理方的通知,禽蛋交易市场将在17日开始全面拆除,所有经营户要在拆除日前清场。”王安邦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谋生之路可能要彻底断了。和王安邦一样,温州禽蛋交易市场的34位经营户还有些来不及消化这个消息。
作为温州市禽蛋交易市场的管理方,瓯海菜篮子有限公司在市场设有办公室,一位林姓负责人说,南白象这一处选址原本就是临时过渡用的,新的禽蛋交易市场计划建在藤桥镇,目前还未完工。拆除市场是政府行为,对经营户的安置措施,暂时还未出台。
王安邦知道7月1日以后,市区就不再允许活禽交易,现在市场一拆,他可能就此成了无业游民:“索性把笼子这些东西都卖了,回老家休息一段时间。”
活禽区是无形“禁区”
2月18日上午9时,市区大南门农贸市场的早高峰仍在持续。退休的老陈春节后第一次外出买菜,从过年到现在,凡是有肉的汤,老伴必做“猪”的文章:“排骨炖山药、排骨炖萝卜、排骨炖玉米。我说能不能来个老鸭煲,她说禽流感,菜场买不到鸡鸭了。”
老陈不相信,他跟老伴说,这一天让他来买菜。当他来到农贸市场,发现原本应该颇为热闹的活禽区,此时灯光灰暗,和其他区域稍显泥泞的环境相比,这里的地面几乎是干的。
活禽区一排的八九家店面都已“人去笼空”,店铺大门紧闭,隔着铝合金窗口,还能看到里面堆放着大量的笼子,灯是暗着的。老陈一边往回走,一边嘴里不停嘀咕:“店都不开了?”
在活禽区旁边的过道上,坐着四五个男男女女,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他们都是活禽区的经营户。
“2月7日,我们就开始清理剩余的活禽了,有的降价贱卖,有的杀了冰冻留着自己吃。从2月8日市场停止活禽交易起,我们一直休息到现在。”经营户陈显(化名)说,如今他每天过得很闲,没什么事的时候,他会溜达到市场,和其他经营户聊聊天。
陈显在大南门农贸市场卖活禽已有二十多年,2月8日以后,店铺关门,所有来自散客的生意全都没了,不过陈显没有因此放弃这行。凭着多年的积累,陈显手上拥有不少餐饮企业客户:“这些客户直接电话联系,我们自己把活禽宰杀了送上门。”
“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来,这样操作也不对,不过现在温州还没有具体的措施出台,就先钻钻空子,总不能什么都不做饿肚子。”陈显说,不过现在企业客户比以前少了很多,一些酒店的采购员告诉他,如今消费者点菜,只要有鸡或者鸭,全部不考虑。就连温州酒宴冷盘上必备的白斩鸡,最近也都被换成了别的。
陈显还记得2月8日前的几个星期,市场上的活禽基本上卖不动了,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让老百姓闻鸡色变,不少人要过市场活禽区时都选择绕道走。有个经营户的店铺,一天没卖出一只鸡。
如何治疗“禽”伤
作为温州市禽蛋市场最大的经营户之一,黄春朝很可能是此次活禽暂停交易通知出台后损失最大的人:“租用了5间栏舍,雇佣了20多名工人,每天都有不少支出。”
黄春朝在知道7月1日浙江全省暂停活禽交易后,就已经开始谋求转型,和省内一家大型活禽养殖企业谈货源,寻找屠宰、制作冷鲜鸡的流水线。
“但目前这一切还都只能是设想,禁售活禽后,禽类通过什么形式包装上市?原来的经营户如何获得资质继续从事禽类销售?这一切都没有法律法规可循。”黄春朝说,如今他能做的,只有等,但他怕等着等着就错过了最佳时机。
据市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称,7月1日主城区全面禁止活禽交易后,我市将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进行集中屠宰,再冷链(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都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配送到主城区的农贸市场。届时,会由一家还是多家单位供应“白条鸡”,目前尚无定论。
2013年4月,温州活禽暂停交易后,温州藤桥禽业曾作为温州市区唯一一家生产、销售企业,于2013年7月开始向市区部分农贸市场投放冷鲜鸡,后因活禽交易恢复,市场反响一般,销售一个多月后中断供应。就在温州主城区暂停活禽交易后不久,温州藤桥禽业在2月12日推出了填补市民禽类需求的冷鲜鸡产品“生鲜一品鸡”,成为我市主城区首个批量生产“生鲜鸡”的企业。
据企业有关负责人介绍,藤桥禽业生产的“生鲜鸡”,是经鹿城区畜牧兽医部门工作人员驻厂检疫合格后,屠宰洗净,真空贴体包装,再上架销售的;配送至门店后在0~4℃的保鲜柜内冷藏储存,产品保鲜期为3天,一过期即刻回收处理。每个包装上都有一个“溯源标签”,相当于鸡的“身份证”,能显示出鸡的屠宰时间、保鲜时间、检疫人员等信息。
每晚8时,藤桥禽业会供应十多只“生鲜鸡”至马鞍池专卖店、南门专卖店、洪殿专卖店、下吕浦温迪路专卖店、新城专卖店等5家门店,售价16.8元/500克。然而上市一周,5家门店平均每天总共卖出不到20只。
这个替代活禽交易而诞生的产物,让陈显有些不高兴,他很担心这种售卖模式将来会成为行业标准。
“每500克16.8元的价格无疑是偏高的,我们市场上的活禽零售价才9到10元。”陈显说,如果把活禽交由指定企业定点屠宰批量发送的话,那对从活禽转型卖冷鲜鸡的经营户来说,无疑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首先价格脱离了市场,消费者接受程度肯定会降低。其次,假设鹿城仅设藤桥禽业一个定点企业供应冷鲜鸡,那经营户要赚钱,肯定要在16.8元的基础上增加运输、储存、人工、租金等成本,那消费者就可能绕过经营户,直接去定点屠宰企业购买。经营户很难生存。”
陈显认为,7月1日以后,非主城区应该成立活禽定点屠宰机构,经营户采购活禽后,统一送往屠宰机构加工成冷鲜鸡,每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费,配送至经营户手中,这样既可以防止禽流感的扩散,又能降低经营户的运营成本,也不破坏经营户之间的良性市场竞争。
对于温州市民的“现杀现买”习惯,陈显认为只能通过时间来改变了。
目前,各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各类调研,针对市民食禽安全推出系列政策。2月底,我市将出台相关方案,明确冷鲜禽肉的生产企业,用冷鲜禽肉暂时替代活禽。针对7月1日以后的市场供应,我市也将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在本次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学系主任李秀红提交了《关于加快我市家禽定点屠宰场建设的提案》。她在提案中称,为了保障家禽业生产,保护家禽经营户的利益,确保群众的身体健康,建议我市加快家禽定点屠宰场的建设。在她提出的5条具体措施中,有一条就是建议在农贸市场设立专门冷鲜(白条)家禽销售店。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