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8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2022-03-08来源:综合报道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猪评:猪价跌幅加大,中下旬收储影响有望体现(2022年3月8日)


  今日综合均价:

  2022年3月8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下跌,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2.21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58%。

  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

  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2.31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64%;

  2. 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1.94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35%;

  3. 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1.55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58%。

  图表:2022年3月8日中国外三元+内三元+土杂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11.png

  备注:数据来源于慧通数据研究部,红色表示涨,绿色表示跌。

  走势图分析:

33.png

  (绿色代表一周价格最低点、红色代表一周价格最高点)

  分析师建议:

  今日猪价继续下跌,跌幅较昨日略有加大,东北三省再度全面跌至12元/公斤以下。3月份生猪出栏逐渐回升,生猪市场供应充足,但居民鲜品消费依旧处于偏低水平,对市场的支撑作用有限,猪价跌幅有加大之势。为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猪价,在上周4万吨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后,昨日华储网再度发布第二批猪肉收储通知,本次将收储3.8万吨,交易时间为3月10日下午13时至16时。预计近日猪价仍将偏弱窄幅涨跌为主,中下旬猪肉收储的积极影响将适度体现。


农业农村部:今后两个月猪价下行压力较大,适时研究出台生猪地方临时补贴!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3月3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焦作市召开生猪企业座谈会,分析研判生猪生产和价格走势,就稳定生猪生产听取养殖、育种、饲料、屠宰加工等企业以及地方农业农村部门的意见建议。

  会议认为,春节后猪肉进入消费淡季,能繁母猪存栏量尽管已回调到绿色合理区域,但生猪出栏仍惯性增长,生猪价格处于下行通道,加之大宗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猪粮比价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今后两个月价格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生猪生产。强化监测预警,持续跟踪监测生猪和能繁母猪月度存栏信息,加强信息发布,科学引导生产。落实落细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行业预期。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方案,压实属地责任,根据形势变化适时研究出台地方临时补贴救助措施,加强与冻猪肉储备调节政策协同,形成合力。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加强检疫、调运、屠宰等环节监管,统筹推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指导服务,推广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帮助养殖场户减少亏损。

  另据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2月28日消息,据国家发改委监测,2月21日-25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8∶1,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

  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积极收储。据初步统计汇总,目前北京、江西、湖北、重庆、云南、陕西、宁夏等地已启动收储,其余地方也将于近期启动。

  国家发改委表示,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储备调节工作,必要时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建议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决策,保持生猪产能总体稳定和正常出栏、补栏节奏。

  2月28日晚间,华储网发布《关于组织2022年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的通知》称,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安排,本周将组织4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分别于2022年3月3日和3月4日进行。


饲料价格暴涨能否加速生猪产业去产能?


  导语:进入2022年后生猪集中出栏,市场猪肉供应宽松,饲料价格暴涨,屠宰持续压价,猪价应声大跌,一度被搁置的生猪产业去产能再度成为行业焦点之一。那么饲料价格暴涨是否会加速畜牧业去产能呢?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4922万头,较2020年末同比增长10.5%;能繁殖母猪存栏约为4327万头,同比增长4.0%;全国生猪出栏67128万头,相较于2020年的不足5.3亿头,大幅增长27.4%;猪肉产量5296万吨,同比增长28.8%。2022年春节后生猪的集中出栏,使得市场猪肉供应宽松,屠宰持续压价,猪价应声大跌,一度被搁置的生猪产业去产能再度成为行业焦点之一。

  图表1. 生猪及能繁母猪存栏

1.jpg

  数据来源:布瑞克农业数据终端

  与此同时,进入2022年度后,受到南美大豆产量下降以及俄乌冲突等影响,豆粕价格由2021年末的3600元/吨左右猛增至4600元/吨,小麦价格由年前的2830元/吨上涨至3030元/吨,玉米价格也由2750元/吨上涨至2780元/吨左右。饲料作物价格上涨进一步拉高了养殖成本。

  图表2. 全国主要饲料作物价格

2.jpg

  数据来源:布瑞克农业数据终端

  本就受挫的生猪、禽类养殖利润也再次跳水,当前一头猪出栏时亏损可达200-400元/头,禽类养殖利润也整体转负。养殖户成本、收益两头受挤压,生猪养殖行业陷入深度亏损。

  图表3. 生猪养殖利润

3.jpg

  数据来源:布瑞克农业数据终端

  图表4. 禽类养殖利润

4.jpg

  数据来源:布瑞克农业数据终端

  2019到2020年间,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市场供应缺口让生猪养殖户赚得盆满钵满。高额利润刺激了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养殖主体纷纷选择引种高性能种猪以及较为激进地产能扩张。

  高性能种猪的持续引进以及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扩张大大提高了生猪养殖行业的生产效率,使得生猪养殖产业能在能繁母猪存栏并未高于往年的情况下就能提供充足的仔猪。

  2021年6月末农业部表示全国生猪存栏量4.39亿头,已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4564万头,已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2.1%,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而一季度时生猪价格已经开始持续下跌,到5月份时生猪养殖已经普遍陷入亏损状态。2021年二、三季度低迷的猪价将多数养殖主体在过去两年间大部乃至全部的盈利又亏损了出去,然而养殖主体受前期高利润利好影响正在进行大规模投资扩张,短期巨额亏损严重威胁到了养殖主体的资金运转。

  图表5. 2020-2021年主要上市企业盈亏情况

5.jpg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2021年8月,六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4300万头左右”,但在能繁母猪存栏降至4300万头左右时生猪存栏仍在持续增长。到9月份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最终确定能繁母猪保有量为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作为产业调控产能的指导意见。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6月到11月间能繁母猪存栏从高峰4564万头一路降至4296万头。在亏损压力下,生猪产业一度快速去产能。

  但到2021年四季度时,腌腊的季节性需求支撑起了生猪尤其是肥猪价格回弹。二元能繁母猪价格与仔猪价格结束近6个月的连续下跌开始回涨,不但生猪去产能搁置,反而进一步补栏育肥猪、能繁母猪,并未借助季节性需求合理调整产能,最终为年后猪价大跌埋下伏笔。

  图表6. 母猪仔猪价格走势

6.jpg

  数据来源:布瑞克农业数据终端

  2022年后生猪消费进入传统淡季,猪价大跌。生猪养殖主体在2021年间的亏损本就已使其资金紧张,此时饲料价格也开始暴涨,在猪价低迷的情况下进一步抬高了生产成本,养殖主体“腹背受敌”,亏损进一步拉大。短期看不到猪价回暖希望,生猪去产能将势必加速推进。

  另一方面,2022年饲料产量预计会降低3-5%,同时小麦减少对玉米替代以及国际大豆减产将共同支撑豆粕涨价抬高饲料成本。2022年生猪饲料成本预期维持高位,持续施压生猪去产能步伐。

  另外禽类产能有相当部分是2019-2020年生猪替代消费催生,2021年已在积极去产能,本次饲料价格上涨对禽类养殖也同样造成了冲击,禽类势必进一步去产能,或将使猪肉供应矛盾有一定缓和。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能繁母猪存栏将加速减少,母猪仔猪价格也会进一步下跌,但生猪存栏量短期未必会出现激烈变化,而是随着猪价低迷时间的延长而缓慢下跌。但基于四季度存在生猪的传统销售旺季,腌腊等季节性需求或将刺激部分养殖户在二、三季度增加补栏。

  综上所述,基于生猪供应过剩的基本面情况来看,生猪存栏预计整体上将缓慢回落,能繁母猪存栏预计加速去产能,但在饲料价格变化以及旺季临近时或将出现回弹。

  本文基于布瑞克咨询研究团队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均不作任何保证,也不承担任何投资者因使用本报告而产生的任何责任。布瑞克咨询承诺在作者知情的范围内,作者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的产品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


猪价一蹶不振,如何应对猪周期?看看大猪企怎么做!


  2021年生猪价格出现了超预期的下跌。这样的行业“寒冬”,生猪产业每几年就要经历一次,俗称猪周期。但正是在这样低迷的市场行情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近期,生猪价格依然延续着较为疲软的态势。尽管在全国平均猪粮比进入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后,国家启动了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但情绪上的支撑未能传导至现货市场,尤其是在当前的需求淡季中,生猪价格仍然偏弱。

  事实上,春节后由于猪肉需求快速回落,猪价较年前下跌13.95%,在2月中旬发改委公示,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后,养殖端获得预期支撑,猪价出现止跌迹象。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农产品首席周小球表示,在国家正式启动收储工作后,再度给予市场情绪支撑,但是一季度猪肉消费仍处于淡季,屠宰开工率低位,本周猪价呈现振荡走势,根据以往下行周期收储计划来看,通常经历多次收储后,现货价格会出现一定提振。

  据徽商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尉秀介绍,3月3日第一批第1次收储挂牌竞价交易1.94万吨的工作已完成,成交均价19135元/吨,在不计算物流费的情况下,按号肉换算成毛猪在12.5—13.0元/公斤,按白条价格换算成毛猪在14.0—14.5元/公斤。而本周全国生猪价格整体调整幅度有限,在0.1元/公斤,出栏周均价12.28元/公斤,周涨幅1.57%,同比回落55.78%。

  “社会猪场在收储效果不佳后或减弱等价情绪,当前处于季节性消费淡季,国家及企业储备或额外增加市场需求,但需求面抬升幅度一般,目前整体供应较足,行情仍弱,总体上本轮收储带来的市场情绪不佳,远不及上一年的最后一轮收储(2021年国庆后)。”尉秀说。

  “收储数量基本在市场预期内,由于较难从根本上扭转供需形势,因此收储对市场的稳定作用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实质影响有限,需要提防收储后如果价格依旧难有起色,养殖端悲观预期再起导致的供应再度涌出。”五矿期货农产品分析师王俊表示。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猪肉收储消息的提振下,A股市场养猪企业出现一定的上涨,但是消息很快被市场消化,涨势未能延续。

  作为龙头企业,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表示,从业者要面对现实,要尊重市场,尊重猪周期,要做好提前准备。在高潮的时候,猪价高的时候有利润的时候,要在产业升级上深挖做文章,把红利变成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变成应对低猪周期的能力。那么在低潮来的时候,要做效率,降成本,要保生产安全,保供给,这是行业内周期的应对。

  他说,要正确面对猪周期,不要去漠视它而不去应对。要尊重猪周期,要时时刻刻谈论猪周期,要把自己的行为和猪周期契合,包括生产安排、资金安排。

  此外,他表示,从市场层面来说,优秀头部企业要结合到一起,就是优势互补,这样才能在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市场优化等方面携手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生猪行业共同进步。

  何时走出本轮“猪周期”的低点成为目前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对此,秦英林认为,年后处于消费淡季,生猪价格相对较低,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来看,下半年猪价或略有好转。目前对于未来猪价能做出准确预测为时尚早,还要看下一阶段的市场行情。但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提高企业自身硬实力是关键。应对猪周期企业需要思考自身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关注创新、工艺、技术、管理、效率、成本、人力这些内在因素。

  在周小球看来,对于猪周期拐点的判断需要参考产能去化进度,农业部数据显示,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4290万头,高于正常存栏水平,仍处于生猪下行周期。产能的去化通常由养殖利润决定,2021年四季度养殖利润回归,一定程度影响产能去化节奏,一、二季度饲料成本快速增长,淡季需求限制猪价回升,若养殖端持续负利润有效刺激产能进一步去化,有望于2022年三四季度出现市场拐点。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带来了《关于稳定产能,降低周期性波动,引导生猪产业平稳升级的提案》(下简称《提案》)。在《提案》中,刘永好提出四方面建议,其中包括加大对养殖企业逆周期金融支持,引导评级机构合理客观评判,完善金融风险对冲工具。

  2021年初,生猪期货成功在大商所正式挂牌上市,作为金融工具,助力行业企业对冲周期波动风险。据记者了解,牧原股份作为行业的“领头雁”,在生猪期货上市前就已经组建了期货团队,并在生猪期货上市后积极参与。

  在王俊看来,生猪期货至少提供了产业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价格锚定作用,通过对远期进行定价,合理引导了市场预期,有助于企业合理分配资源进行平稳经营。第二有助于企业参与套保,提前锁定价格和盈利,规避远期的价格风险,从而将更多精力用在实体经营上。

  “生猪期货作为一个新的采购销售场所和渠道,可以帮助企业锁定生猪价格和经营成本(或销售利润),减少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波动,对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尉秀认为。

  在谈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时,秦英林表示,实体经济对应的是非实体,“虚”和“实”是互相依赖,又互相支撑的。“虚”为“实”做更多的服务,“实”就像在战场上打仗一样,要跑得更快,更有方法,更灵活,为“虚”打基础。

  “自生猪期货上市以来,产业客户参与积极性持续提升,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头部养殖企业多数已搭建自身期货研究团队,并进行套期保值尝试,伴随未来期货市场规模增长,将更有利于产业平抑价格风险,实现财务的相对安全。对于养殖行业而言,期货合约价格一定程度反应远月预期,对于生产企业可以起到指导生产经营的作用,利于合理安排生产。”周小球说。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