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8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2022-07-08来源:综合报道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7月8日中国外三元猪价格下跌


  2022年7月7日,中国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市场均价下跌,全国均价为22.30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3.91%。发改委约谈,养殖户看涨情绪减弱,出猪积极,猪价大幅下跌。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生猪出栏节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2年7月7日中国外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2022年7月7日中国外三元毛猪收购均价统计
区域 省市 今日均价 昨日均价 涨跌 单位
东北 辽宁省 22.25 23.21 -4.14% 元/KG
吉林省 21.78 23.02 -5.39% 元/KG
黑龙江 21.78 23.21 -6.16% 元/KG
华北 北  京 22.63 23.74 -4.68% 元/KG
天  津 22.40 23.75 -5.68% 元/KG
河北省 22.54 23.60 -4.49% 元/KG
山西省 22.21 23.13 -3.98% 元/KG
内蒙古 21.81 23.10 -5.58% 元/KG
华东 江苏省 22.72 23.90 -4.94% 元/KG
浙江省 23.92 24.69 -3.12% 元/KG
安徽省 21.96 23.14 -5.10% 元/KG
福建省 23.00 23.58 -2.46% 元/KG
山东省 22.49 23.85 -5.70% 元/KG
华中 河南省 22.21 23.24 -4.43% 元/KG
湖北省 21.69 23.00 -5.70% 元/KG
湖南省 22.49 23.00 -2.22% 元/KG
江西省 21.72 23.00 -5.57% 元/KG
华南 广东省 24.16 24.81 -2.62% 元/KG
广  西 22.55 23.29 -3.18% 元/KG
西南 重  庆 21.95 22.87 -4.02% 元/KG
四川省 21.67 22.58 -4.03% 元/KG
贵州省 21.57 22.17 -2.71% 元/KG
云南省 21.41 22.36 -4.25% 元/KG
西北 陕西省 22.30 23.13 -3.59% 元/KG
甘肃省 21.74 22.62 -3.89% 元/KG
新  疆 21.03 21.53 -2.32% 元/KG
全  国 22.30 23.21 -3.91% 元/KG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7月8日中国内三元猪价格下跌


  2022年7月7日,中国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市场均价下跌,全国均价为21.93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3.83%。发改委约谈,养殖户看涨情绪减弱,出猪积极,猪价大幅下跌。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2年7月7日中国内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2022年7月7日中国内三元毛猪收购均价统计表
区域 省市 今日均价 昨日均价 涨跌 单位
东北 辽宁省 22.03 22.97 -4.09% 元/KG
吉林省 21.42 22.63 -5.35% 元/KG
黑龙江 21.55 22.95 -6.10% 元/KG
华北 北  京 22.36 23.44 -4.61% 元/KG
天  津 22.02 23.35 -5.70% 元/KG
河北省 22.17 23.19 -4.40% 元/KG
山西省 21.86 22.75 -3.91% 元/KG
内蒙古 21.45 22.60 -5.09% 元/KG
华东 江苏省 21.99 23.13 -4.93% 元/KG
浙江省 23.66 24.39 -2.99% 元/KG
安徽省 21.61 22.74 -4.97% 元/KG
福建省 22.27 22.83 -2.45% 元/KG
山东省 22.12 23.44 -5.63% 元/KG
华中 河南省 21.94 22.95 -4.40% 元/KG
湖北省 21.41 22.69 -5.64% 元/KG
湖南省 22.13 22.61 -2.12% 元/KG
江西省 21.46 22.72 -5.55% 元/KG
华南 广东省 23.43 24.05 -2.58% 元/KG
广  西 22.17 22.88 -3.10% 元/KG
西南 重  庆 21.59 22.47 -3.92% 元/KG
四川省 21.30 22.19 -4.01% 元/KG
贵州省 21.18 21.75 -2.62% 元/KG
云南省 21.03 21.97 -4.28% 元/KG
西北 陕西省 22.04 22.83 -3.46% 元/KG
甘肃省 21.49 22.34 -3.80% 元/KG
新  疆 20.74 21.22 -2.26% 元/KG
全  国 21.93 22.80 -3.83% 元/KG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7月8日中国土杂猪价格下跌


  2022年7月7日,中国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市场均价下跌,全国均价为21.53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4.06%。发改委约谈,养殖户看涨情绪减弱,出猪积极,猪价大幅下跌。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生猪出栏节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2年7月7日中国土杂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2022年7月7日中国土杂毛猪收购均价统计表
区域 省市 今日均价 昨日均价 涨跌 单位
东北 辽宁省 21.67 22.64 -4.28% 元/KG
吉林省 21.14 22.37 -5.50% 元/KG
黑龙江 21.15 22.58 -6.33% 元/KG
华北 北  京 22.07 23.17 -4.75% 元/KG
天  津 21.62 22.99 -5.96% 元/KG
河北省 21.78 22.82 -4.56% 元/KG
山西省 21.55 22.48 -4.14% 元/KG
内蒙古 21.07 22.35 -5.73% 元/KG
华东 江苏省 21.22 22.41 -5.31% 元/KG
浙江省 23.27 24.03 -3.16% 元/KG
安徽省 21.16 22.32 -5.20% 元/KG
福建省 21.98 22.58 -2.66% 元/KG
山东省 21.65 23.02 -5.95% 元/KG
华中 河南省 21.64 22.69 -4.63% 元/KG
湖北省 20.91 22.23 -5.94% 元/KG
湖南省 21.67 22.18 -2.30% 元/KG
江西省 21.14 22.45 -5.84% 元/KG
华南 广东省 23.13 23.79 -2.77% 元/KG
广  西 21.89 22.61 -3.18% 元/KG
西南 重  庆 21.19 22.10 -4.12% 元/KG
四川省 20.80 21.72 -4.24% 元/KG
贵州省 20.76 21.38 -2.90% 元/KG
云南省 20.62 21.59 -4.49% 元/KG
西北 陕西省 21.65 22.46 -3.61% 元/KG
甘肃省 21.09 21.99 -4.09% 元/KG
新  疆 20.44 20.95 -2.43% 元/KG
全  国 21.53 22.44 -4.06% 元/KG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如何看待当前猪肉价格上涨


  近期,全国猪价上涨牵动着人们的心。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6月第5周全国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每斤9.56元,环比上涨11.7%,较3月下旬累计上涨46.4%。猪肉价格6月以后涨势日趋明显,连涨20余天。一些网友对此表示担忧,“又快吃不起猪肉了?”

  虽然和2019年猪肉价格的历史高点比,当前的价格还不算太高,但考虑到每年六七月份是猪肉消费淡季,出现连涨20余天、累计上涨46.4%的情况,人们对后市猪价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目前看,作为生猪逆周期调节的关键指标,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绿色合理区域,预示着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一季度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后市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条件。

  由于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比重,人们往往对其波动十分敏感。淡季涨价,是否是反常波动呢?冷静下来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此次猪价上涨是多重因素耦合而成。

  一是触底反弹因素。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今年春节以来,猪价就开始大幅下降,到3月猪价触底,5月开始,猪价进入“猪周期”上行通道。二是成本推动因素。今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和疫情等原因影响,玉米和大豆等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推高饲料等生猪养殖成本。国内一些地方疫情反复带来的交通不畅,也助推了猪价上涨。三是供需变化因素。从供给侧看,自去年9月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新生仔猪数量持续回落,到今年一二月份,月均新生仔猪已经比去年9月下降了370万头、降至3100万头。生猪的育肥周期一般是6个月左右,所以今年5月生猪的上市量也随之明显回落。而今年前5个月的猪肉进口量同比下降,使短期内市场上的供应量进一步减少。从需求侧看,随着全国疫情形势好转,餐饮业对猪肉需求增加,一些地区和家庭的囤货行为,又增加了对猪肉的需求量。四是市场情绪因素,受前期亏损影响,猪价出现上涨后,养殖户存在压栏惜售情绪,而一些故意渲染涨价氛围、哄抬价格、制造恐慌情绪的行为,又加剧了市场惜售情绪。上市的生猪少了,价格也就随之上涨。

  在这一轮价格上涨中,养殖户是不是赚得盆满钵满了呢?倒也未必。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猪价虽然快速上涨,但整体上还在合理范围内,属于合理上升。而且养殖业本身风险较大,小散户抗击风险的能力更弱,更需要给予呵护。有句俗语说得好,“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2006年以来,我国大致经历了四轮“猪周期”,总体看下行时间略长于上行时间。就拿本轮价格波动来说,今年2月,猪价已经跌破养殖平均成本线,养殖场户每出栏一头商品猪,就得亏损300元左右。如今价格上涨了,养殖户赚了些钱,但由于综合成本也在上升,盈利幅度并不大。养猪的人能赚钱,有了生产的积极性,消费者才有肉吃,产业才能发展下去。

  当然,与此同时也应防止猪价上涨过快。如果大家都吃不起肉了,对养猪者也不是件好事。为此,在价格上涨过快时,采取一些宏观调控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包括一些预防性的调控手段。

  调控离不开平衡。说白了,调控是“一手托两家”,让价格和收益都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既要让消费者吃得起肉,又要让养殖户赚得到钱。如果只顾养猪的,价格涨幅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范围,不仅影响物价的稳定和人心的稳定,长此以往也会导致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供需双方都会“很受伤”。但如果只顾吃肉的,猪价跌得太狠,影响了养殖主体的积极性,导致他们退市,那么不仅大家都没有肉吃,产业本身和上下游环节也会受到打击。因为养殖主体的积极性,是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之所在,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面对当前猪价上涨背后的多重因素,既要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也要保障农民和养殖企业的合理利益。通过合理有效的调控手段,防范生猪价格出现过大波动,让养殖主体能够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毕竟,上一轮生猪产能大幅下降和猪价飙升,离我们并不远。

  总之,对当前猪价的上涨,需要各方理性看待。政府部门调控适度有效,养殖主体保持正常出栏节奏、不过度压栏惜售,消费者对猪肉等农产品保持一个合理价格预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成熟的市场和产业。


压栏、炒作或将超前透支猪价上涨空间


  七月伊始,有人忙着卖猪,有人忙着补栏,专家表示生猪平均价格短短两周上涨40%极不正常,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会对后期猪价起到一定的‘削峰’作用,或将把未来半年的涨幅全部提前透支,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有人忙卖猪,有人忙补栏

  李玉是90后,自小家里就养猪,他在大学期间也学了养猪相关的专业。大学毕业后,李玉曾在某上市猪企工作四年,后因为想自主创业,便于2021年下半年和朋友在四川广安成立了一家畜牧公司,不仅养猪,也有饲料、兽药等相关业务,同时还给同乡的养猪散户免费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在当地,李玉的养猪场属于中型养殖场,目前有能繁母猪2000多头、等待出栏的大猪3000头。李玉称,最近明显感受到了猪价在大幅上涨。“一个月之前我们卖了一批大猪,那个时候的收购价还是7.8元/斤,现在已经涨到了11.5元/斤。”

  李玉介绍,目前当地养殖户大多都在忙着出栏,他也准备“见好就收”,将手里的这3000头大猪陆续卖掉。李玉透露,目前在其养殖场,一头大猪(约230斤)的养殖成本多在1500元左右,部分可能会更高一些,平均算下来,目前一头能赚约600元。

  河南猪贩陆涛(化名)也提到,当地生猪收购价格近两周开始快速上涨,目前已经涨到了11元/斤,涨了4元。“养殖户原先的预期价格为7-8元,一般到9.5元、10元左右就卖了,现在一下子涨到了11元,很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没来得及卖,都还在观望。”

  据陆涛介绍,目前河南大猪养殖成本多在7.5-8元/斤之间。如此算来,一头230斤重的大猪能赚690-805元。

  陆涛称,在猪价快速上涨之后,今年上半年空栏的养殖户开始补栏,扩大养殖规模,还有部分养殖户入手了一些一两百斤重的大猪,准备二次育肥,等养到400斤左右再卖。

  而在李玉看来,二次育肥的风险较大,目前市场行情还不稳定,他不敢赌。“而且马上就到非洲猪瘟高发期了,加上天气又热,大猪很容易生病。”

  国家出手有必要

  提及近期猪价快速上涨的原因,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介绍,从供给端来看,1月仔猪量环比有所下降,以至于6个月后商品猪出栏量环比下降,同时情绪带动的压栏、二次育肥和肥转母等也减少了一部分商品猪出栏或者导致供给滞后;

  而从消费端来看,6月中下旬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餐饮消费、集团消费增加提振猪肉消费需求。

  另外,“近日市场谣传我们要向俄罗斯出口100万吨猪肉,这种谣言从何而来?不排除存在资本炒作。”有专家表示,3月中旬开始到6月中上旬生猪价格一直是温和反弹的,到了6月下旬突然出现盲目压栏惜售、导致价格暴涨,这是否有资本囤积居奇、散布谣言、捏造涨价信息等情况,都需给予关注。

  “6月下旬以来,生猪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价格连续大幅跳涨,7月5日生猪出栏平均价格上涨至每公斤24元左右,短短两周上涨超过40%,比3月中旬价格低点上涨超过90%,这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所大宗商品市场研究室主任刘志成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国家高度重视生猪稳价工作,十分呵护生猪行业发展,出手调控很有必要。

  “我们对2015年以来生猪出栏价格进行了分析,以两周为时间跨度计算生猪出栏价格涨幅,历史上两周最大涨幅为32.2%,两周涨幅超过20%的情况只出现过4次,都是发生在猪肉需求的旺季。”刘志成分析说,即使在2019年到2020年因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缺猪的情况下,上涨都没有最近这么猛。

  最近两周,在市场仍处于消费淡季,供求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生猪出栏价上涨超过40%的情况近几年没有出现过,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国家不得不立即出手,分析原因,引导市场预期,防范资本炒作。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出手稳定市场,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时的。”刘志成说。

  压栏、炒作会“削峰”

  “今天猪价回落1元/公斤,主要是前期压栏大猪在陆续出栏导致。由于后续大猪出栏,7月猪价或有回调可能。”涌益咨询总经理郑丽丽向记者表示,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不是“无限制”的,其结果恰会增加“肉量供应”。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琳也表示,今年1月至5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持续处于绿色合理区域,预示着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一季度猪肉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

  “在猪价上行阶段,养殖场(户)压栏惜售只会影响短期内猪肉上市情况,导致生猪出栏体重增加、猪肉滞后上市,造成‘猪不增肉增’的局面。后期猪肉上市量将相对增加,对猪价起到一定的‘削峰’作用。”周琳说。

  刘志成指出,目前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特别是5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出现回升,总量达到4190多万头,高于农业农村部确定的4100万头的调控目标。

  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回升,意味着产出仔猪量的回升,也意味着等这一批仔猪出栏时市场的供应量会回升。所以说,市场上并不缺猪。

  “可以说,近两周已经把未来半年的涨幅全部提前透支了,因此后市上涨空间是不足的,需求很难支撑目前的价格,不排除还会出现一波下行,特别是等到8-9月份最近压栏和二次育肥的生猪集中出栏时,价格可能快速下行,反而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刘志成说。


合理回升后 生猪价格后续难有异常上涨空间


  在经历低位运行之后,近日生猪价格迎来连续上涨。7月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针对近期生猪市场出现盲目压栏惜售等非理性行为,正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并指导地方适时联动投放储备,形成调控合力。

  “有形的手”开始出招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而百姓更关心的问题是,未来猪肉还会继续涨价吗?

  此轮猪肉价格上涨周期开始于4月份。6月以后涨势日趋明显,猪肉价格连涨20余天。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7月1日,22省市生猪平均价14周连续上涨。这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反应,各界对于猪肉板块的期待值纷纷看涨。4月底至今,猪肉板块涨幅已超30%,生猪期货价格也节节攀升。截至7月4日收盘,期价报22695元/吨。

  有消息称,猪价近期反弹较为强烈,源于饲料原料等大宗商品的成本上升推动。今年春节后,饲料成本价格上涨,尤其海外豆粕价格涨幅明显,导致养殖成本上升。

  业内人士认为,此轮猪肉价格上涨还有季节性因素。一般来说,第二季度是生猪市场由淡季向旺季的过渡期,生猪现货价格会呈现季节性上涨。一份针对历年生猪现货价格规律性统计报告显示,每年6~8月份,生猪现货平均涨幅在15%左右。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生猪价格,从短期看确实出现了涨幅持续时间较长的现象,但总体上依然在合理区间,属于合理回升。

  自2021年以来,生猪养殖行业亏损严重,生猪价格跌幅多次触及养殖成本红线,很多养殖企业或普通养殖户均处于亏损养殖状态。猪价低迷影响整个行业的生存,最终可能会对肉篮子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而此轮上涨后,猪价已回升至生猪养殖平均成本线附近,这对未来的生猪市场将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从本质上来看,猪价上涨是市场供求变化的体现。目前,全国母猪存栏量并未出现大幅减少,业内普遍认为,猪价后续并不具备暴涨的空间。

  从市场层面看,2020年以来,受养猪红利吸引,大量资金涌入养殖企业,生猪产能迅速扩张并出现过剩,直接导致了生猪养殖企业出现大幅亏损。因此,尽管当前整个行业生猪养殖扩产能的条件充足,但谨慎扩产能的态度已经成为生猪行业的养殖户共识。

  产能和利润保持稳定,价格就不会出现大涨大跌。有分析认为,生猪市场会逐渐进入一种平衡状态,既能够保障市场供应,又不会重演前年猪肉疯涨的现象。

  国家发改委近日组织行业协会、部分养殖企业及屠宰企业召开会议也提到,目前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加之消费不旺,生猪价格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事实上,为推动生猪价格合理回升,国家发改委从稳定预期入手,从去年6月以来,多次发布猪粮比价过度下跌的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及时根据市场情况,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