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肉种鸡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关键控制点!

2023-11-09来源:家禽科学文章编辑:灵儿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现代肉种鸡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中应确保公鸡具有良好的开端和理想的骨架发育。育成期关注饲喂管理,提高采食均匀性和均匀度,特别是控制漏光。遵守体重增长曲线,避免超重,混群前对公鸡进行选种,确保开产前正确的累计营养摄入,使母鸡加光前达到理想的脂肪沉积。

  1 体重关键控制点

  4周时,体重略超标准5%以内;12周时,体重接近标准;育成后期,免疫强度高,应激大,因此20周时体重超标准2%~3%;24周时,体重超标准2%~3%。

  1.1 育雏期0~4周

  确保体重达标,保证心血管、免疫等系统正常发育。确保母鸡达到4周目标体重,维持尽可能高的体重与骨架均匀度;周增重达到100~120 g。育雏期体重不是越大越好,前期具有较低的体重能够帮助控制早期体型发育和12周后的体重涨幅。

  1.2 育成早期5~10周

  维持生长阶段,是控制体重、提升均匀度的关键时期。这时95%的骨架发育完成,为后期生长打好基础;调整体重,使体重不超标,避免体型(骨架)过大,尽可能提高均匀度;周增重控制在95~100 g。

  1.3 育成前期11~15周

  11~12周是控制体重的最后阶段;优质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对育成前期(0~11周)的骨架尺寸及良好的羽毛覆盖非常重要。12周后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周增重不足是大忌,关注周增重,尽量不超标,此阶段是均匀度管理最困难的时期。15周胸肌呈“V”型;周增重保持95~100 g之间。

  1.4 育成中期16~20周

  16周后是生长期的关键阶段(生殖系统快速发育),此段时间增重的多少对适时开产和产蛋高峰影响最大;周增重逐渐加快,料量增加26%、体重应增加34%~36%以保证生殖系统发育,体重控制应做到高来高走;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能量摄入,因此可使用预产料。体况方面,脂肪开始逐渐沉积,胸肌由“V”逐渐发育呈窄“U”,尽量采用温和的限制饲喂程序;周增重保持130~150 g。如果鸡群在16~20周期间的体重增长不足,加光时机会延迟,将导致22周后的体重超标(由于母鸡还没发育成熟,大部分的饲料将转化成体重而不是卵巢的发育),开产时间推迟;反之,体重增长过多,会导致体重超标、死淘率高、高峰后产蛋下降快。

  1.5 育成后期21~24周

  增重和生殖系统发育最快速的阶段。此间应每周评估胸肌和脂肪沉积情况,如有必要进行转群,选留种公鸡和适时公母混群,正确进行光照刺激等;周增重保持150~160 g。应放缓加料速度,避免超重过多,增重过多弊大于利。加光后体重低于标准10%的母鸡在产蛋期易变成弱鸡,易脱肛,造成早期死淘高;而大鸡体重较大,如超标200~300 g,对热应激更敏感,易造成前期脱肛和后期死淘高。要求母鸡开产前均匀度达到80%以上且开产前体重控制不过度超标。控制鸡群加光后的饲料涨幅,以免体重涨幅过大或过少。21~24周监测脂肪累积并确定加光时机,避免料量增长过多导致体重失控。

  1.6 对体重偏差鸡群及时正确进行调整

  1.6.1 在4~5周以后体重调整

  5周体重超出标准100 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少20 g,在10周时达到标准体重;5周体重低于标准100 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多20 g,在10周时达到标准体重。

  1.6.2 在10周以后体重调整

  10周体重超出标准100 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少20 g,在15周时达到标准体重;10周体重低于标准100 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多20 g,15周时达到标准。

  1.6.3 在15周以后体重调整

  15周体重超出标准100 g时,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要比标准体重超100 g;15周体重低于标准100 g时,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多20 g,20周时达到标准。

  1.6.4 在20周以后体重调整

  20周体重超出标准100 g时,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要比标准体重超100 g;20周体重低于标准100 g时,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体重比标准体重小,可适当推迟加光。

  2 早期公鸡体重控制

  早期体重对骨架大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35 d体重超过标准,还有5周的时间让体重回归到标准,更愿意看到35 d体重超过标准5%而不是低于标准。公鸡胫骨和骨架的发育是为了在产蛋期和母鸡匹配恰当,公母分饲更准确,骨架与胸肌发育良好,外观表现与交配优秀。良好的开端对公鸡极其重要,21 d前骨架发育对公鸡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开端及7 d体重对于获得理想的骨架非常关键,见图1。

  公鸡胫骨长度开始短,后期就短;开始长,后期也长。为确保公鸡良好的开端,应饲喂消化率高、质量好的育雏料,大小粒径为2.0mm×3.0mm的破碎细颗粒,少量多次饲喂,刺激早期采食量。

  雏鸡舒适是关键,经常观察雏鸡的行为,雏鸡是最好的温度计。温度适宜,雏鸡分布均匀,饮水、采食、跑动、睡觉等各类动作都有。新开产雏鸡的目标温度可上调1℃,垫料温度达到32~34℃,通常垫料温度会低于室温2~4℃,在育雏早期此差异不可忽视,如供暖达不到,保温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温度过低会对增重和料肉比造成较大影响,温度偏低的鸡群反应迟钝、扎堆,挤在料盘内发呆并不是在料盘内抢料,如存在打蔫、趴卧不动、异常叫声等要立即查找原因,及时解决。甲醛气味未排净,鸡只会扎堆、闭眼;异常叫声多为弱雏,或被卡住或无法翻身。保持相对湿度60%~70%,湿度不同需要的温度也不同。如有必要可减慢缩短光照时间或早期使用肉鸡料以确保早期体重达标。

  3 母鸡分栏及分栏后的管理

  合格的均匀度是育雏育成期的重中之重,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体况成熟一致。成熟的体况会因为体型大小不同,而需求不同的体重。现场监控的只有体重均匀度,当然还有体型、体况等均匀度;优秀的均匀度是饲喂出来的而不是分群得到的,育雏育成期全群均匀度不低于80%,单栏应在85%以上;16~21周均匀度要持续改善。育雏育成期影响均匀度的主要因素:(1)饲料分配不均,如采食位置太多或太少、采食时间太快、布料速度太慢或分布不均匀、大小鸡采食速度差异大、供水差异大,主要是饲喂的准确性问题;(2)疫苗操作不当,引起应激大特别是免疫接种菌苗;(3)光照强度太低,不足1 Lx或不均匀;(4)鸡群健康情况,如感染寄生虫、疫病等;(5)鸡群饲养密度太大;(6)分栏不合理或鸡数不准;(7)鸡舍环境太差,如二氧化碳、氨气浓度大及粉尘高、高湿等;(8)遗传,如种鸡来源、雏鸡品质等;(9)营养,如原料品质、饲料工艺、饲料配方等;(10)育雏管理效果差。良好的均匀度是养出来的,分群是弥补工作不足的措施,更希望能通过把影响均匀度的因素做好来提高均匀度。建议的分群时间:(1)7~10 d,全群首次分大、中、小鸡,小鸡集中在一个小栏内;(2)22~28 d全群第二次100%称重分成大、中、小鸡三个群体,分群之前,减少竞争,提高均匀度;分群后各个小栏的均匀度高,但整个鸡群的均匀度不变,只有将各个小栏的平均体重控制到标准才能提高整个鸡群的均匀度;如果对保持均匀度有困难,要尽可能找出并解决问题;忽高忽低的锯齿状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均匀度(图2),而均匀度忽高忽低会影响鸡群的生长和生理发育,当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情况会得到很大改善(图3);(3)8~9周,第三次全群分大、中、小鸡;(4)12周进行最后一次全群分鸡。12周前每只鸡称重分群,之后部分分群,挑出小鸡进行补喂;如果均匀度过差,迫不得已时16周可再次全群称重分群,加光前根据大小鸡调栋。

  分群流程:(1)根据分群体重确定分群范围,大鸡>分群体重+10%,中鸡为+10%~-10%,小鸡<-10%~-20%,小小鸡<-20%。笼养分群可使用饲养管理手册标准体重作为分群体重;平养分群建议提前称重,以平均体重作为分群体重;(2)根据分栏确定分群范围,依据分栏确定分群中大、中、小鸡所占比例,然后在称重结果中按升序或降序确定分群范围,如大、中、小和小小鸡按分栏分别占15%、60%、20%、5%;提前抽样称重200只,从大到小排序后,从最大体重向下数30只得到的体重如果为500 g,那么大鸡范围是>500 g;从500 g再向下数120只,得到体重为450 g,则中鸡范围为450~500 g;再向下数40只,得到体重为400 g,则小鸡范围为400~450 g,小小鸡范围为<400 g;(3)分群时大小鸡占比过少会影响其发育。分群后建议采取中间或右侧分栏以减少采食速度对采食料量的影响,左右串栏后能够便于发现,料线补料也会简单,两侧各料线循坏可以加不同料量(图4);(4)分群后采用不同的限饲方法(表1)或不同的料量(表2)使鸡群体重达标。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