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头出栏,行业现状剖析
近日,12家上市猪企上半年出栏数据陆续披露,合计出栏量已突破8000万头。此数据在养猪行业引发广泛关注,养猪行业竞争本就激烈,随着这一庞大出栏量的公布,市场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
在这12家上市猪企中,头部企业表现尤为突出。牧原股份以3839万头的出栏量独占鳌头,稳居首位,充分彰显其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分别出栏1793万头和844.93万头,位列第二和第三。这三家企业的出栏总数占比近80%,凸显出养猪行业较高的集中度,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愈发显著。
然而,并非所有猪企在此次出栏竞赛中都能达成理想成绩。部分企业因多种因素,出栏进度滞后,面临较大压力。以傲农生物为例,上半年已出栏78.33万头,完成进度仅31.33%,出栏量下滑明显,同比下滑43%。此前,傲农生物因快速扩张养猪业务,在猪周期下行阶段连续三年亏损,并于2024年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尽管2024年12月宣布重整计划执行完毕,但长期重整过程对其产能造成严重影响,致使出栏量大幅下降。
京基智农已出栏106.21万头,完成进度为42.48%;天康生物已出栏152.82万头,完成进度为43.66%。这些企业出栏进度滞后,表明其可能在调整出栏节奏以应对市场变化,或者在猪周期压力下不得不收缩战线,削减产能。
从市场价格角度来看,上半年猪价走势犹如起伏不定的波动曲线。仅在6月下旬出现短暂拉涨行情,其余时段大多处于震荡下行状态。据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6月生猪价格(外三元)先降后升,月初价格进入下行通道,月中一度跌破14元/公斤,不仅创下年内新低(13.96元/公斤),更刷新逾16个月低点,尽管当月最后一周猪价有所反弹,但月度均价仍为年内最低。
这种价格低迷态势,无疑给猪企盈利带来严峻挑战。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大部分养猪企业在此价格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据卓创监测,截至7月4日,全国自繁自养头均盈利244.95元,仔猪育肥头均盈利273.27元。这份“价低利存”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成本下降这一关键因素。
出栏进度分化,企业目标博弈
在这12家上市猪企中,4家完成率超50%的企业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全年目标,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其中,牧原股份截至6月份,已出栏生猪3839万头,而其年度出栏目标为7200万-7800万头(中值7500万头),这意味着牧原下半年还将出栏生猪商品猪约3661万头,当前完成进度为51.19%。依此进度,牧原极有可能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持续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温氏股份已出栏1793万头,其年度出栏目标为3300万-3500万头(中值3400万头),下半年还需出栏约1607万头生猪,当前完成进度为52.7%。温氏凭借其成熟养殖模式和广泛市场布局,有望在下半年顺利完成目标,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新希望已出栏844.93万头,年度目标为1700万头以上,下半年还需要出栏生猪约855万头,当前完成进度约49.7%,接近50%的关键节点。新希望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通过优化养殖流程、加强疫病防控等举措,为下半年的出栏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唐人神已出栏279.34万头,年度目标为500万头,当前完成进度55.87%,完成率较高。唐人神在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其产品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为其出栏目标的完成奠定坚实市场基础。
然而,剩余8家的进度滞后,表明它们面临诸多挑战,可能在调整出栏节奏以适应市场变化,或者在猪周期压力下不得不收缩战线,减少产能。其中,傲农生物上半年已出栏78.33万头、完成进度仅31.33%,是出栏进度最滞后的企业之一。此前,傲农生物因快速扩张养猪业务,在猪周期下行阶段连续三年亏损,并于2024年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尽管2024年12月宣布重整计划执行完毕,但长期的重整过程对其产能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出栏量大幅下降。
京基智农已出栏106.21万头、完成进度为42.48%,天康生物已出栏152.82万头、完成进度为43.66%。这两家企业可能因市场策略调整、养殖成本上升等原因,导致出栏进度滞后。它们需在下半年加快出栏节奏,优化生产流程,以提高出栏量,完成年度目标。
金新农已出栏109.13万头,完成进度为48.51%;神农集团已出栏143.93万头,完成进度为48.07%。这两家企业虽然出栏进度未达50%,但也在48%以上,仍有机会在下半年迎头赶上。它们可通过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时间,提高养殖效益。
总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猪价行情欠佳,在巨大经营压力下,出栏目标完成进度能有效反映一家企业当下经营状况。完成率超50%的企业,在经营策略、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表现优异;而出栏进度滞后的企业,则需反思自身问题,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下半年挑战。
价低利存背后,内卷隐患浮现
从猪价走势分析,上半年仅6月下旬出现短暂猪价拉涨,其余时间大多呈震荡下行态势。据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6月生猪价格(外三元)先降后升,月初价格进入下行通道,月中一度跌破14元/公斤,不仅创下年内新低(13.96元/公斤),更刷新逾16个月低点,尽管当月最后一周猪价有所反弹,月度均价仍创下年内新低。
但值得关注的是,养猪企业大部分仍保持盈利。据卓创监测,截至7月4日,全国自繁自养头均盈利244.95元,仔猪育肥头均盈利273.27元。而这份“价低利存”的业绩,完全依赖成本下降支撑。
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上半年同比下降,叠加养殖效率提升,使头部企业的完全成本较去年下降1-1.5元/公斤,从而实现“淡季不亏”的局面。以牧原股份为例,上半年出栏量同比显著增长,叠加养殖成本从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6月的12.1元/公斤以下,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尽管6月猪价环比下跌15%-20%,但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达105亿-110亿元。
然而,备受关注的是,由于大部分企业在猪周期底部都能保持不亏,间接导致“内卷加剧”。既然存在盈利空间,扩产动力就难以减弱。一些企业为追求更高利润,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生猪存栏量。这种盲目扩产行为,不仅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状况愈发严重,也使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国家密集释放信号指导企业减产,以引导行业回归高质量竞争轨道。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合理控制生猪产能,避免过度扩张。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反内卷行动,成效几何
据一线信息反馈,标猪存栏相对平衡,但中大猪存栏偏多。这意味着前期压栏的生猪仍在市场流通,随时可能对价格产生冲击。在市场供需关系中,中大猪存栏量增加会导致市场供应过剩,进而压低猪价。一旦猪价下跌,养殖户利润空间将被压缩,甚至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二次育肥虽未再现此前大规模炒作情形,但仍有零星存在,只是规模已大幅收缩。这既是企业响应“控二育”政策的结果,也是养殖户对市场风险的谨慎回避。此前,二次育肥曾在市场引发热潮,部分养殖户为追求更高利润,大量进行二次育肥,导致市场上生猪供应量短期内大幅增加,猪价出现剧烈波动。如今,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风险双重作用下,二次育肥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实际上,养猪业更关键的矛盾在于母猪端,不过当下也有部分企业响应号召去化母猪。能繁母猪存栏量直接影响未来生猪供应量,是养猪业的核心因素之一。一些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以调整产能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尽管牧原等企业已开始调减能繁母猪,但行业整体去化进度未达预期。例如牧原股份上半年出栏量虽已完成超50%的年度目标,但却主动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其Q2末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5.4万头至343万头,已连续两个季度调减。这显示出牧原“控产能、提质量”的发展策略取得一定成效。通过调减能繁母猪存栏,牧原能够更好地控制生猪产能,避免市场供过于求情况发生。同时,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提高生猪质量上,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但需注意的是,行业内仍存在“逆向增产”现象,导致能繁母猪存栏始终在4000万头以上高位徘徊。这种“去化缓慢+规模扩张”的并行状态,使市场供应的“堰塞湖”难以消退,也为“内卷”提供持续存在的土壤。你不扩产,自有他人扩产;你降体重出栏,别人可能压栏增重,竞争始终在动态博弈中升级。一些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不顾市场供需关系,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这种行为不仅加剧市场竞争,也使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卓创资讯监测显示,200余家样本养殖企业7月生猪出栏计划环比增加0.73%。这个看似微小的增幅,却直接反映出行业“内卷依旧”的态势。尽管国家和企业都在采取措施控制产能,但仍有部分企业在增加出栏量,这表明行业内竞争依然激烈,“内卷”现象尚未得到根本缓解。
高质竞争,破局之道
在当前养猪行业激烈竞争环境下,“反内卷”的关键或许并非单纯“控量”,而是加速“提质”。国家倡导的“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本质是引导行业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当所有企业都能在成本控制、疫病防控、肉质提升上形成差异化优势,而非单纯靠扩产压价,稳定的市场环境将逐步形成。
头部企业已开始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展现出敏锐市场洞察力和果断决策力。牧原股份连续调减能繁母猪,通过精准控制产能,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温氏股份大力推进“降本增效”工程,从饲料采购、养殖管理、疫病防控等各个环节入手,全面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效益。通过优化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加强养殖管理,提高生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强化疫病防控,减少疫病损失,温氏股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新希望聚焦“聚落式养殖”,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实现养殖效率大幅提升。在聚落式养殖模式下,新希望将种猪场、育肥场、饲料厂等相关产业集中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通过统一的饲料供应、疫病防控和技术服务,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率。
这些举措已彰显出头部企业的转型思路,也为整个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对行业而言,8000万头的出栏量不是终点,7月的增量也并非不可控因素。真正的考验在于:当成本红利消退、猪价进入下行周期时,谁能凭借硬实力穿越周期,谁又会在内卷中被淘汰。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注重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的企业,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