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止跌回升:旺季效应叠加反倾销,国内生猪市场暖意渐显
(一)多地猪价单日跳涨,终结连续三个月低迷
在历经较长时间的沉寂后,生猪市场于金九银十时期迎来显著变化。根据行情宝数据,截至9月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报13.75元/公斤,较前日上涨1.1%,实现单日明显跳涨。此涨幅虽看似微小,实则具有重要意义。此前,生猪价格已连续三个月处于低位区间,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经营压力。此次价格反弹,湖北、浙江、广东等地涨幅达0.7元/公斤,华南地区部分猪场出栏价突破14元/公斤,这不仅体现了价格数据的变动,更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的微妙调整,标志着长达三个月的低迷行情出现转机,为整个行业注入发展动力。
(二)反倾销措施成“关键推手”,进口替代效应初显
猪价反弹背后,中国商务部9月5日实施的欧盟猪肉反倾销措施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措施规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征收15.6%-62.4%不等的保证金比率,直接致使欧盟猪肉进口成本大幅增加。海关数据显示,8月欧盟对华猪肉出口量环比下降28%,预计9月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对于国内市场而言,欧盟猪肉进口量减少意味着本土生猪市场竞争压力降低。国内屠宰企业加速转向本土采购,9月第一周规模场生猪订单量环比增长18%,市场需求增加推动毛猪价格快速修复,进口替代效应初步显现。
二、反倾销“蝴蝶效应”:欧盟猪肉产业承压,国内供需格局重构
(一)欧盟对华出口遭遇“断崖式”冲击
中国市场在欧盟猪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欧盟凭借规模化养殖和先进加工技术,在中国猪肉进口市场占据较大份额,西班牙、荷兰等国是对华出口的主要力量。然而,此次反倾销措施的实施使这些国家的猪肉产业遭受严重打击。
在西班牙,作为欧盟内最大的猪肉出口国,有50家企业需适用20%的保证金率。尽管LiteraMeat等配合调查的企业获得15.6%的较低税率,但行业整体出口成本仍大幅增加18%。据西班牙肉类行业协会预测,到2025年,西班牙对华猪肉出口量可能减少40%。这一数据反映出众多西班牙养猪场和肉类加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小型养猪场主表示,失去中国市场后,猪肉销售渠道受阻,价格持续下跌,经营压力巨大,部分企业甚至濒临破产。
荷兰的情况同样严峻。其龙头企业Vion需面临高达32.7%的保证金比率,导致该企业猪副产品(在对华中占比达70%)对华出口近乎停滞。为应对危机,荷兰企业紧急开拓东南亚市场,与越南、泰国等国洽谈合作。但由于东南亚市场对猪肉品质和规格有不同要求,且当地供应体系已相对成熟,荷兰企业短期内难以在这些市场取得优势,无法填补中国市场缺口,损失严重。
(二)国内猪价中枢上移,养殖端信心提振
随着欧盟猪肉进口量大幅收缩,国内生猪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改变,长期存在的供应过剩压力得到缓解,对低迷已久的猪价形成有力支撑。
在期货市场,生猪期货主力合约一周内涨幅达到3.2%,显示出市场对未来猪价的乐观预期。在现货市场,养殖端心态发生明显变化,压栏惜售情绪显著增强。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调整9月出栏计划,缩减幅度达到5%。散户也跟进操作,适重猪(110-120公斤)的出栏比例从原本的70%降至55%。市场生猪流通量阶段性收紧,推动猪价逐渐向成本线(15-16元/公斤)修复,养殖户扭亏为盈的希望增加,养殖信心得到极大提升。
三、欧盟激烈反应:从紧急磋商到全球寻替代,产业阵痛加剧
(一)成员国态度分化,欧盟面临“内忧外患”
反倾销措施的实施引发欧盟内部激烈讨论。
西班牙作为欧盟猪肉出口大国,反应最为强烈。农业大臣路易斯?普拉纳斯表示“这是最坏的情况”,并紧急呼吁欧盟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试图通过国际规则挽回局面。在他看来,中国市场对西班牙猪肉产业至关重要,失去该市场将直接威胁国内8.6万生猪养殖户的生计。
荷兰的反应同样迅速且强烈。中央肉类组织(COV)警告称“32.7%的税率将摧毁荷兰猪肉在华20年的布局”。荷兰最大肉企Vion的负责人表示,如此高的税率使他们在华业务陷入绝境,多年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可能付诸东流。
然而,欧盟内部并非一致对外。德国、法国等工业国态度模糊。在他们看来,电动汽车反制措施对本国工业的影响更为关键,相比之下,猪肉产业的损失似乎可以接受。这种态度差异导致欧盟在应对此次危机时内部协调出现困难,原本复杂的贸易局势因欧盟内部分歧变得更加棘手,使欧盟在贸易风波中面临更大挑战。
(二)全球供应链重构,俄罗斯、巴西成“赢家”
在欧盟猪肉产业陷入困境的同时,全球猪肉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俄罗斯和巴西成为贸易变革中的受益者。
俄罗斯凭借“非欧盟”身份优势和低价策略(猪副产品价格比欧盟低15%),9月对华出口订单量激增120%,迎来“井喷式”增长。俄罗斯农业部门官员表示,这是俄罗斯猪肉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正加大产能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巴西通过香港转口贸易,8月对华猪肉出口量环比增长35%,创下近年来新高。巴西肉类加工企业调整生产计划,将更多产品运往中国。巴西动物蛋白协会主席里卡多?桑丁表示:“中国市场为我们提供了新机遇,我们要抓住机会扩大在华市场份额。”
随着欧盟猪肉在华市场份额下降,俄罗斯、巴西等国迅速填补空白,全球猪肉贸易格局正从“欧盟主导”向“多极竞争”转变。
四、国内产业机遇:从“价格保卫”到“价值提升”
(一)短期:屠宰企业抢收生猪,加工端利润修复
在反倾销措施引发的市场变化中,国内屠宰及加工企业迎来发展机遇。以双汇、新希望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迅速调整战略布局,积极抢占市场先机。
在生猪采购环节,企业敏锐捕捉市场供需变化,果断行动。9月,双汇、新希望等企业的生猪收购价较8月上调0.5元/公斤,这一价格调整体现了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和企业对优质生猪资源的争夺。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加大采购力度,与国内各大养殖场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确保生猪供应稳定充足。
在产品销售端,企业也取得良好收益。白条肉出厂价同步上涨1.2元/公斤,屠宰端毛利率从3%迅速回升至8%,实现利润显著增长。企业加速分割品加工业务发展,猪耳、猪蹄等副产品销量周增25%。这些原本附加值较低的副产品在市场需求推动下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部分企业制定发展计划,计划将副产品自给率从40%提升至70%,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长期:倒逼产业升级,国产替代迎来黄金期反倾销措施
为国内生猪产业争取到关键调整期,推动产业加速升级,国产替代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种源自主方面,温氏、牧原等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系”种猪。目前“华系”种猪的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已达28头,接近国际一流水平。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种猪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内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种源保障。
冷链基建是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京东物流、顺丰冷运等物流企业看准市场机遇,加大在中西部地区的冷链仓布局。预计到2025年底,重点产区冷藏车覆盖率将提升至60%。冷链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有效减少生猪集中出栏压力,提高猪肉产品保鲜度和品质,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消费端对品质和安全的追求为国产猪肉品牌崛起提供契机。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商超,“国产无抗猪肉”专区备受消费者青睐。这里的猪肉售价较普通猪肉高20%,但复购率高达45%。这表明消费者对本土高品质猪肉产品的认可和信任不断提升,国产猪肉品牌正逐步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
五、未来展望:猪价或迎“慢牛”行情,全球贸易摩擦常态化
(一)短期走势:9月均价或反弹至14-15元/公斤
未来生猪市场走势备受关注。从短期来看,9月生猪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开学季到来,学校食堂采购需求大幅增加,为猪肉市场带来积极影响。紧接着中秋佳节将刺激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家庭聚餐、走亲访友等活动增多将使猪肉消费量大幅提升。
欧盟进口收缩为国内猪价上涨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欧盟猪肉进口量减少,国内市场对本土生猪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推动猪价上涨。据卓创资讯预计,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9月生猪均价环比涨幅将达到5%-8%,有望突破14元/公斤,部分地区价格可能更高。
然而,当前产能去化并不彻底。截至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有4042万头,意味着未来生猪供应仍有一定保障。因此,尽管猪价有望上涨,但反弹幅度可能受限,呈现“温和回升”态势。
(二)中长期挑战:在摩擦中构建“双循环”体系
从长远看,此次反倾销事件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体现。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需做好多方面准备以应对挑战。
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智能化养殖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如牧原智能饲喂系统通过精准投喂和数据闭环管理,实现料肉比降至2.4:1,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企业还要提升疫病防控能力,目前非洲猪瘟疫苗已进入临床阶段,将为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开拓市场。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布局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对猪肉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开拓这些市场,企业可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构建“国内稳存量、海外拓增量”的双循环格局,提升抗风险能力。
结语:反倾销背后的产业觉醒
此次生猪价格上涨,不仅是短期供需博弈结果,更是中国农业产业保护意识觉醒的标志。当欧盟低价猪肉冲击得到有效遏制,国内生猪产业获得宝贵发展机遇——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从价格保卫到价值提升,中国正运用市场化手段重构全球猪肉贸易规则。对于养殖户而言,这是周期底部的回暖信号;对于整个产业而言,这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在全球贸易摩擦常态化背景下,唯有筑牢产业根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