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USDA季度库存报告显示,截至9月1日,旧作大豆期末库存3.16亿蒲,略低于此前9月供需报告给出的3.3亿蒲预估;报告对旧作面积、产量及单产调整不大,影响偏中性。10月USDA报告将在周五(北京时间)发布,我们理解此次报告在新作需求端大概率维持或仅小幅微调:新作出口销售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表现持续偏差;压榨端虽有望受美国生物燃料政策支撑,但月度变化不足以支持显著上调。市场焦点仍然集中在是否会将9月上半月部分主产区不利天气的影响体现在新作单产的下调上。
若单产下调至52.5蒲/英亩趋势水平,即使中美贸易冲突持续,新作期末库存也将向2亿蒲收敛(情形1)。若未来中美达成贸易协议以促成美豆对华出口修复,美豆出口量可能朝着18-18.5亿蒲演进,将导致期末库存向1亿蒲收敛(情形4)。最悲观组合莫过于“单产企稳+出口/压榨预估下调”,但即便如此,在今年种植面积大幅调降下,这一情形下期末库存或落在3-4亿蒲区间,对应中性偏宽松格局,此前美盘980-1000美分的底部支撑预计仍然有效。
另一方面,特朗普此前表示计划将关税收入发放给农户以对冲本轮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损失。与之类似的市场促进计划(MFP)曾在2018-2019年两度施行,本质是按照产量或者面积核算需要发放的补贴金额。从历史经验来看,补贴相当于“库存贴息”,将降低农户持粮成本,或导致售粮进度放缓,近端卖压有望减轻;另一方面,在现金流压力期,农户可能以“种植成本–补贴”为新的价格锚点主动降价销售,对CBOT大豆价格的影响有待观察。
南美方面,Conab数据显示,截至10月4日,巴西大豆已播种8.2%,同比+3.1pct,但较五年平均进度落后1.2pct。目前播种集中在马托格罗索州(16.4%)、南马托格罗索州(12%)以及帕拉纳州(19.8%)。World Ag Weather显示,未来一周除戈亚斯州、米纳斯吉拉斯州以及巴伊亚州外,其余产区都将迎来35-65毫米不等的降雨,有利于大豆播种推进,其中帕拉纳州周度累计降雨可能达到80-125毫米,需注意土壤过湿风险。
10月2日(北京时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将在几周后与中方领导人会晤并讨论大豆贸易议题;美财长贝森特亦表示中美将在下一轮贸易谈判中取得“相当大的突破”,进而引发市场评估中国恢复美豆进口的可能性,这是国庆假期期间引起CBOT大豆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
结合中美谈判的可能时点,若后续数周双方达成阶段性安排,美豆最早有望在11月前后进行装船发运,首批到港多集中于12月末至明年1月,对四季度国内大豆供需影响不大。此外,若中美两国恢复大豆贸易,过去几年常态化背景下的2300-3000万吨进口是大概率事件。
从进口节奏来看,中美正常贸易情况下,9月–次年2月历来是国内集中采购/装运美豆的高峰窗口,将基本完成约90%的全年美豆采购量,短期供应端的“增量定价”或率先体现:采购美豆 → 国内大豆供应边际增长 → 利空豆粕。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成本逻辑逐渐显现:采购美豆 → CBOT大豆+美湾/美西CNF上涨 → 进口大豆成本抬升。因此,若节后连盘豆粕因交易“恢复美豆进口预期”而再度显著下跌,反而为多头提供了逢低布局的机会窗口。当然,我们理解豆粕上方空间亦有限,仍然受制于全球供应格局的约束,这一格局的打破需要看到未来南美新季大豆出现显著的减产担忧叙事。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