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预警:利润急剧下滑,价格降至八年来最低水平
(一)全产业链利润大幅缩水
2025年1-10月,白羽肉鸡全产业链理论利润仅为0.01元/只,同比大幅下降94.55%,与2019年的峰值(9.86元/只)相比,缩水幅度超过99%。其中,孵化环节亏损0.06元/羽(同比下滑110.71%),养殖环节亏损0.15元/只(同比下滑141.67%),仅屠宰环节实现微利0.22元/只(同比上涨168.19%),呈现出“两亏一盈”的显著分化格局。
(二)价格跌破近八年最低值
商品代毛鸡均价为3.46元/斤,较2024年下跌6.99%,创下2018年以来的最低价格;鸡苗均价2.75元/羽,同比下跌20.06%,中小孵化场亏损面达到85%。山东、辽宁等地养殖户反映:“养殖一只鸡亏损一元左右,补栏量较去年减少30%。”
二、产业链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上游亏损压力大,下游逆势发展
(一)上游两个环节亏损严重:孵化与养殖面临双重困境
孵化环节:成本与价格的“剪刀差”显著。2025年上半年,商品代鸡苗价格持续低于3元/羽,而2024年高价引种的父母代苗(均价55元/套)产生滞后影响,加之种鸡产蛋率下降12%,致使孵化成本攀升至3.2元/羽。据山东某孵化场负责人透露:“上半年每孵化一只鸡苗亏损0.5元,下半年行情有所回暖才勉强实现止损。”
养殖环节:毛鸡价格持续低迷。全国毛鸡出栏均重5.2斤,同比减少0.3斤,养殖成本达到3.6元/斤,而收购价长期低于3.5元/斤。鲁南地区凭借1.4:1的较低料肉比技术优势勉强维持保本状态,其他产区亏损普遍超过0.2元/只,中小散户补栏积极性降至近五年的最低水平。
(二)屠宰环节逆势增长:得益于成本红利下的利润转移
毛鸡价格下跌15%,带动屠宰环节成本大幅下降,而分割品综合售价仅下跌5.8%,形成9.2个百分点的毛利差。山东某屠宰厂数据显示,1-10月鸡胸肉毛利率达到8%,翅中、鸡爪等副产品毛利率超过20%,全年盈利预计增长120%。某屠宰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囤货成本比去年低20%,终端提价3%即可覆盖所有成本。”
三、三大深层次矛盾凸显:产能、成本、需求相互制约
(一)产能过剩问题严峻
2024年全国白羽肉鸡出栏量达到92亿只,同比增长4.7%,2025年1-10月在产蛋鸡存栏13.11亿只,超出正常保有量8.9%。尽管祖代引种量同比减少20%,但父母代鸡苗销量增长15.38%,商品代供应压力滞后释放,出现“引种减少、产能增加”的错配现象。
(二)饲料成本居高不下
玉米、豆粕价格同比上涨10%,养殖成本中占比超过70%的饲料端压力难以缓解。而下游产品提价困难,终端市场对鸡胸肉价格敏感度极高,每斤提价0.1元将导致销量下降5%,成本无法有效传导至消费端,利润空间受到双向挤压。
(三)消费市场疲软
冬季处于传统消费淡季,叠加猪肉价格较低(生猪均价14.2元/公斤),团膳、餐饮渠道鸡肉用量同比下降15%。某连锁快餐采购经理表示:“在同等蛋白质成本情况下,猪肉比鸡肉低10%,我们不得不减少鸡肉采购量。”
四、破局策略:去产能、提效率、拓市场
(一)加快产能去化以优化产业结构
行业普遍认为,若2026年能繁种鸡存栏量降至1.2亿只(较当前降低15%),供需格局有望得到改善。头部企业已率先行动:益生股份终止3个种猪场扩建项目,圣农发展淘汰20万套低效种鸡,带动行业主动去产能比例达到10%。
(二)通过技术升级实现降本增效
鲁南产区通过智能化养殖将料肉比降至1.35:1,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7%;温氏股份推广“楼房式养殖”,单栋产能提升30%,人工成本降低25%。农业农村部研究员朱增勇指出:“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谁能将成本控制在3.2元/斤以下。”
(三)开拓终端市场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屠宰企业加速布局预制菜领域:凤祥股份的炸鸡半成品销量增长35%,单价较原料肉高出50%;圣农发展C端零售收入占比达到15%,毛利率为18.4%,远超生鲜鸡肉6.34%的毛利率水平。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销售原料转变为销售成品,是摆脱价格战的唯一途径。”
五、结语:周期底部的生存策略
白羽肉鸡行业的深度调整,本质上是对2020年以来盲目扩张的“系统性调整”。当全产业链利润从“十元时代”进入“分币时代”,行业内企业必须思考三个关键问题:如何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精准去产能?如何在成本高企的压力下提升自身竞争力?如何在消费疲软的市场环境中创造新的需求?在这场生存考验中,没有企业能够侥幸过关。只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深入挖掘终端市场,才能在行业周期轮回中占据优势地位。毕竟,在养殖业“剩者为王”的竞争法则下,生存下来才是最关键的。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各上市企业财报等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