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能数据透视:2025年前三季度各省出栏、存栏与能繁母猪动态解析

2025-11-16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一、全国生猪产能全景:增长为主调,区域分化显著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市场持续呈现“供应宽松”态势。在已公布数据的27个省份中,21个省份生猪出栏实现增长,仅6个省份出现下滑。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生猪出栏量达52992万头,同比增长1.8%,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增长;猪肉产量4368万吨,同比增长3.0%,产能释放处于稳定状态。从区域竞争视角来看,河南、四川、湖南位列前三,前三季度出栏量均超过4500万头,合计占全国比重达25.8%。其中,河南以4606.95万头(+7.2%)位居榜首,四川(4567.1万头,+1.2%)、湖南(4501万头,+2.2%)紧跟其后,三省凭借规模化养殖优势,成为稳定供应的关键力量。
 
  第二梯队(2500-4000万头)以湖北、山东、广东等省份为主,除河北(-0.2%)外均实现增长。北京(+34.9%)、海南(+9.3%)等省市因产能基数较低且积极扩产,增速十分显著;而青海(-19.1%)、上海(-13.7%)受环保政策以及养殖成本影响,出栏量收缩明显。
 
  二、存栏量:河南破4000万头,能繁母猪“9降4增”显分化
 
  存栏量方面,河南以4149.9万头(+1.8%)稳居全国首位,四川(3867万头,+2.2%)、山东(2670.3万头,+0.5%)分别位列第二、三位,三省合计存栏占全国24.47%。值得关注的是,青海(+17.1%)、北京(+16.6%)存栏增速突出,反映出区域产能扩张较为激进;陕西(-6.3%)、吉林(-2.7%)则因散户退出数量较多,存栏量出现下滑。能繁母猪存栏呈现出“9省下降、4省增长”的结构性调整态势。广东(+7%)因龙头企业扩产,成为少数逆势增长的省份;陕西(-8.5%)、浙江(-7.7%)等省受政策去产能影响,母猪存栏降幅显著。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35万头,同比微降0.7%,仍高于3900万头的绿色区间上限,产能去化进程较为缓慢。
 
  三、数据背后的产业逻辑:规模化加速与政策博弈
 
  (一)规模化养殖主导市场
 
  河南、四川等养殖大省的增长,得益于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的产能落地。例如,河南依托“公司+农户”模式,前三季度猪肉产量达373.9万吨(全国第一),规模化率突破70%。而北京、海南的高增速,多源于新建大型养殖场投产,如海南京基智农、罗牛山等项目贡献新增出栏超196%。
 
  (二)产能去化“雷声大雨点小”
 
  尽管国家设定100万头能繁母猪调减目标,但前三季度仅完成6.5%。部分企业通过优化PSY(每头母猪年提供仔猪数)、保留优质种群等方式,间接维持产能。如牧原能繁母猪存栏从362万头调减至330万头,但PSY提升至28头,实际仔猪供应并未明显减少,导致去化效果被效率提升所“对冲”。
 
  (三)区域供需错配隐现
 
  北方省份如河北、辽宁出栏下滑,与环保压力、饲料成本上升相关;南方广东、广西等省凭借气候与消费优势加速扩产,区域产能“南移”趋势明显。这种分化可能加剧未来跨区调运压力,进而推高物流成本。
 
  四、未来展望:产能过剩压力未解,价格或延续磨底
 
  当前生猪市场供强需弱格局尚未改变,尽管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6个月超过4000万头,但散户加速退出(市场份额降至30%以下)与集团场“控量提质”形成博弈。机构预测,2025年四季度猪价或呈现“震荡探底”走势:
 
  (一)短期
 
  集团场滞后出栏与二育压栏集中释放,叠加南方腌腊需求启动延迟,11月生猪均价或在11-12元/公斤区间波动。
 
  (二)中长期
 
  能繁母猪存栏若持续高于绿色区间,2026年生猪供应压力难减,行业或进入“低利润、高分化”阶段,具备成本优势的规模企业更易抵御风险。
 
  结语:从数据看转型,产能调控需“精准滴灌”
 
  2025年前三季度的生猪产能数据,既展现了规模化养殖的韧性,也暴露了产能去化的复杂性。对于养殖户而言,需警惕“盲目跟风扩产”,关注区域政策与成本管控;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完善产能监测机制,才能打破“价跌伤农—扩产滞销”的周期性怪圈。当数据回归理性,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才真正迈出关键一步。(数据支持:国家统计局、博亚和讯、各省统计局)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