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能“冰火两重天”:出栏量创新高,猪周期反转为何难“猪”难分?

2025-11-17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一、前三季度产能数据“反差记”:出栏涨、母猪降的背后逻辑
 
  (一)出栏量“涨”声一片:21省飘红下的产能过剩隐忧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27省生猪出栏数据呈现出激烈的增长态势,21省出栏量显著增长,释放出强大的产能信号。河南省出栏量达4606.95万头,同比增长7.20%,在全国独占鳌头,展现出强劲的产能实力;四川省和湖南省分别以4567.10万头和4501万头紧随其后,同比增长1.2%和2.2%,共同构成“4500万头第一梯队”。这三个省份合计出栏生猪13675万头,占全国比重达25.81%,在全国生猪出栏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增长趋势中,部分小产区也展现出惊人的增长潜力。北京市以34.9%的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省份,海南省增速也达到9.3%,显示出小产区在产能增长方面的活力。然而,青海省、上海市等6省却面临出栏量下降的情况,其中青海省降幅达19.1%,上海市下降13.7%,反映出区域间产能发展的不平衡。
 
  深入分析,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高位,为2025年生猪出栏量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大量新生仔猪成长为出栏生猪。同时,规模化猪场的持续扩张和产能爬坡,进一步推动全国生猪出栏量达到5.3亿头,同比增长1.8%,猪肉产量达4368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但在这繁荣背后,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供给远超需求,导致价格下跌。10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大幅下跌,较9月下跌1.5元/公斤,降至11.04-12.59元/公斤,养殖户每卖出一头猪亏损超过300元,行业面临较大压力。
 
  (二)能繁母猪“降”幅分化:9省去化vs4省逆势扩张
 
  与生猪出栏量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化呈现出“局部去化、整体僵持”的复杂态势。2025年3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5万头,仅同比下降0.7%,去产能力度未达市场预期。
 
  分省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存在明显地域分化。陕西省和浙江省等养殖大省积极响应市场和政策导向,大力淘汰低效产能,陕西省降幅达到8.5%,浙江省降幅为7.7%,为产能去化做出积极努力。然而,广东省和四川省等省份却呈现逆势增长,广东省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长7%,四川省微增0.3%,与整体去化趋势不同。
 
  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4100万头的调控绿色区间上限,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峻。部分省份出现“边去边增”现象,如山东省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2%,但生猪存栏量却达到2670万头的新高,反映出产能去化进程的复杂性和产业韧性过剩问题,给行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二、区域产能“冷热不均”:第一梯队稳坐江山,小产区加速出清
 
  (一)豫川湘“铁三角”领跑:规模化养殖的“压舱石”
 
  在全国生猪产能格局中,河南、四川、湖南三省构成稳固的“铁三角”,稳居第一梯队,成为全国生猪供应的重要支撑。河南省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在产能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前三季度,河南省生猪存栏量达4150万头,同比增长1.8%,规模化养殖优势显著,以牧原等企业为代表,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推动生猪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产能不断提升。
 
  四川省作为西南地区生猪养殖核心区,能繁母猪存栏量达363.8万头,连续3个季度处于绿色区间,产能稳定性强。新希望等龙头企业的深度布局,带来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产业协同带动众多中小养殖户发展,形成庞大稳定的生猪养殖产业集群,保障西南地区及全国的猪肉供应。
 
  湖南省依托正邦等企业的规模化养殖优势,在全国生猪市场占据重要位置。正邦在湖南的大型养殖基地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创新,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和质量,使湖南省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保持稳定增长,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向全国输送优质猪肉。
 
  这三个省份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成效显著,通过统一养殖标准、科学疫病防控体系和高效物流配送网络,实现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其规模化养殖率均超过7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全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典范。
 
  (二)北上广深“瘦身”:都市农业下的产能转移
 
  与豫川湘三省的繁荣形成对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生猪产能逐渐下降,呈现产能转移趋势。北京市前三季度生猪出栏量虽同比增长34.9%,但主要是小型散户清退后的集中出栏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环保要求提高,北京市小型生猪养殖场大量被清退,生猪在短期内集中出栏,导致出栏量数据增长,但长期来看,生猪产能持续下降,本地生猪养殖产业逐渐萎缩。
 
  上海市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13.7%,直观反映出产能下滑。在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下,上海市土地资源稀缺,养殖成本上升,生猪养殖企业纷纷向周边省份转移。江苏、安徽等邻近省份凭借土地成本低、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成为上海市生猪养殖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这些企业在新地区建立现代化养殖基地,继续为上海及周边地区供应猪肉。
 
  这种“大城市退养、产区扩能”的格局优化了生猪产业区域布局,但也带来新问题。生猪流通成本增加,由于养殖产地与消费市场距离拉大,运输成本、冷链成本上升,最终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区域价格差也在扩大,不同地区猪肉价格差异达3元/公斤以上,影响市场公平竞争,增加消费者经济负担。
 
  在产能转移过程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生猪产业虽规模缩减,但在产业升级和转型方面取得进展,逐渐向高端猪肉加工和销售领域发展,通过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承接产能转移的周边省份在规模化养殖道路上不断探索发展,为全国生猪供应稳定做出新贡献。
 
  三、母猪去化“卡脖子”:三大瓶颈拖慢周期反转步伐
 
  (一)政策工具箱“弹药不足”:从“行政去产能”到“市场自发调节”
 
  2025年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政策导向发生明显转变。农业农村部暂停新增养猪项目审批,30多个大型猪场建设计划搁置,向市场传达产能扩张需控制的信号。
 
  然而,在产能去化过程中,政策手段存在局限性。虽然暂停新增项目,但在有效去产能方面缺乏直接有力措施。如在补贴淘汰母猪方面无具体政策,难以激励养殖户主动淘汰低效母猪;环保检测缺乏强制手段,部分环保不达标的猪场仍在运营,导致去产能任务更多依赖企业自觉,进程缓慢。
 
  某上市猪企高管表示,中小散户在持续亏损10个月后才被迫淘汰母猪,而龙头企业凭借雄厚现金流仍维持5%的母猪存栏增速,这种差异导致去产能进程艰难,政策从“行政去产能”向“市场自发调节”的转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有效去产能,延长了猪周期反转时间,行业承受产能过剩压力。
 
  (二)成本倒挂下的“两难选择”:杀母猪or赌后市?
 
  生猪养殖行业中,养殖户面临艰难抉择。当前自繁自养成本约为16元/公斤,而猪价长期低于12元/公斤,每养殖一头母猪每年亏损高达2000元。但部分养殖户陷入“越亏越养”的困境,如山东一位家庭农场主表示,现在卖母猪收益无法弥补亏损,不如继续养殖等待猪价反弹,这种博弈心理导致全国母猪淘汰率仅为5%,与2018年非洲猪瘟时期的15%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两难选择”使养殖户陷入困境,也增加了行业产能去化难度。养殖户对未来猪价上涨的期待导致母猪存栏量难以有效下降,产能过剩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形成猪价越低越不愿淘汰母猪,母猪存栏量越高猪价越难上涨的恶性循环,行业在其中苦苦挣扎。
 
  (三)产能“堰塞湖”效应:大猪企的“规模陷阱”
 
  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在生猪养殖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其生猪存栏合计突破1.2亿头,占全国总量的27%。这些企业仍在大力推进智能化猪场建设,不断扩大产能。
 
  行业集中度提升虽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但也延缓了产能出清速度。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37亿头,同比增长2.3%,创下2014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形成“产能堰塞湖”,供过于求矛盾突出。
 
  大猪企在追求规模扩张过程中陷入“规模陷阱”,为追求更高市场份额和利润不断扩大规模,忽视市场承受能力。市场供过于求时,即使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难以避免亏损。
 
  这种产能“堰塞湖”效应使大猪企面临巨大风险,也阻碍行业复苏。产能过剩导致猪价持续低迷,养殖户利润空间压缩,中小养殖户甚至面临破产风险。大猪企为维持规模和市场份额继续投入资金养殖,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行业陷入困境,只有打破“规模陷阱”,实现有效产能出清,行业才能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四、猪价“跌跌不休”:四季度能否打破“旺季不旺”魔咒?
 
  (一)短期:11月猪价震荡寻底,或现“二次探底”
 
  11月生猪市场形势严峻,猪价在震荡中寻底,市场氛围悲观。屠宰企业开工率仅65%,终端消费市场低迷,腌腊季延迟,居民肉类消费结构转向鸡鸭等禽类产品,猪肉需求提振困难。
 
  猪好多数据显示,11月上旬生猪均价虽有小幅回升至12.2元/公斤,但饲料成本居高不下,玉米2.8元/公斤、豆粕4.5元/公斤,压缩养殖户利润空间,养殖亏损面扩大至78%。
 
  市场对“旺季不旺”担忧加剧,白条猪肉走货缓慢,批发市场积压严重。养殖端规模猪企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加快出栏节奏,增加市场供应压力,短期内猪价大幅反弹可能性较低。
 
  (二)中期:猪周期反转需等“双信号”确认
 
  业内普遍认为,猪价反转需两个关键信号。一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降至3900万头以下才能有效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5万头,还有3.3%的去化空间,存栏量下降后,2026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将相应减少,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二是散户加速退出,当500头以下养殖场数量较2024年减少20%时,市场竞争格局将重塑。目前散户退出比例仅为8%,距离目标差距较大,只有散户大量退出,才能有效控制生猪供应,实现供需平衡。
 
  但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去化进程缓慢,散户心存侥幸不愿轻易退出市场,猪周期反转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行业持续承受压力。
 
  (三)长期:2026年三季度或迎“强反转”
 
  从长期看,2026年三季度可能是猪价“强反转”的关键时期。根据能繁母猪生产周期,2025年四季度去化的母猪将在2026年8月后影响生猪供应。
 
  若2026年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800万头,生猪供应将得到有效控制,加上中秋、国庆消费旺季刺激猪肉需求,猪价有望回升至18-20元/公斤,行业进入盈利周期。
 
  但这一预测基于能繁母猪去化顺利的前提,实际市场中政策调整、疫情爆发、市场情绪波动等不确定因素众多,行业参与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五、给养猪人的“破局攻略”:熬过低谷的三个生存法则
 
  在当前猪周期的挑战下,养猪人可通过掌握三个关键生存法则实现“破局”。
 
  (一)精准降本:开启降本“加速度”,把成本“锁”
 
  在14元/公斤以下精准降本是养猪人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关键。推广批次化生产技术可提升PSY至28头/母猪/年,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单位仔猪成本。如山东一家中型猪场采用该技术后,PSY从22头提升到28头,仔猪成本降低15%。
 
  在饲料方面,使用低蛋白饲料,通过科学配方调整降低豆粕用量10%,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且降低饲料成本。某大型猪企推广低蛋白饲料后每年节省饲料成本数千万元。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集中采购、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锁定原料价格,避免价格波动影响。
 
  精细化管理也至关重要,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对猪舍温度、湿度的实时监测和自动调控,精准防控疫病,提高猪的生长性能,降低医疗成本。先进猪场采用智能温控系统,猪的日增重提高10%,饲料消耗降低。通过精准降本将养殖成本控制在14元/公斤以下,可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盈利空间。
 
  (二)优化结构:淘汰“低效产能”,让优质品种“唱主角”
 
  优化猪群结构是提升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淘汰PSY低于24头的低效母猪,可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如河南一位养殖户淘汰20%的低效母猪后,养殖成本降低8%,猪群整体质量提升。
 
  培育长白、大白等优质品种,这些品种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市场价格更高。以长白猪为例,瘦肉率可达65%以上,比普通品种高10%左右,售价每公斤高出1-2元,且对饲料利用率更高,提高养殖效益。
 
  优化猪群胎龄结构,保持2-5胎母猪比例在60%以上,确保猪群繁殖性能和生产效率。2-5胎母猪处于繁殖黄金期,产仔数多、仔猪质量好,为猪场带来稳定收益。及时淘汰年龄较大、繁殖性能下降的母猪,避免影响整体效益。通过优化猪群结构,提高商品猪瘦肉率和品质,可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和利润。
 
  (三)善用工具:巧用金融“杠杆”,抓住政策“红利”
 
  善用金融和政策工具可助力养猪人发展。参与生猪期货套保可锁定未来卖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2024年某大型养殖企业通过生猪期货套保在猪价下跌时仍实现盈利。
 
  申请成为农业农村部“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场户每年可获20万元补助,缓解资金压力,用于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还可享受优先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此外,养猪人应关注环保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动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降低成本。积极参加行业培训和交流活动,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猪周期反转,难在“去产能”更难在“改预期”
 
  2025年生猪市场呈现复杂态势,产量创新高与利润创新低并存,行业面临困境。21省生猪出栏量大幅增长,显示产能过度膨胀;9省能繁母猪去化缓慢,产能过剩问题持续,猪周期底部拉长,行业复苏艰难。
 
  对于从业者而言,在当前形势下,应依靠自身努力构建“成本护城河”,而非单纯依赖政策“救市”。只有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企业和养殖户,在竞争中存活下来,才能在行业复苏时获得发展机遇。(数据支持:博亚和讯、国家统计局、猪好多数据)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