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羽肉鸡产业:从“跟跑者”迈向“领跑者”的产业自信

2025-11-19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产业基本面:从“量增”到“质升”的蜕变密码
 
  (一)出栏量连续五年高增长,规模化养殖成主流
 
  过去数年,白羽肉鸡产业发展迅猛,出栏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从2019年的50亿只增长至2025年的90亿只,年复合增长率达10%,此数据不仅体现了行业的蓬勃发展,更是中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有力证明。
 
  山东、辽宁、福建、河北、河南等省份,凭借地理优势、丰富的饲料资源以及成熟的养殖体系,成为白羽肉鸡养殖的核心产区,贡献了全国80%的产能。在这些产区,规模化养殖场广泛分布,现代化养殖设备一应俱全。以圣农、益生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规模化率超90%,单场存栏量突破50万只,充分展现了规模化养殖的优势。
 
  山东一家现代化养殖场运用智能化环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精准调控鸡舍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为肉鸡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在此环境下,肉鸡成活率大幅提升至95%,料肉比降至1.6:1,生产效率接近巴西、美国等世界养殖强国水平。这些规模化养殖场是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白羽肉鸡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坚实基础。
 
  (二)无抗养殖全面落地,产品附加值突破瓶颈
 
  2020年,饲料端发起关乎食品安全与产业升级的“禁抗革命”,成为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短时间内,国内70%的规模场积极响应,构建起无抗养殖体系,彻底摒弃对抗生素的依赖。
 
  吉林众邦养殖有限公司积极践行无抗养殖,在无抗养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持续投入。通过采用纯中草药替代抗生素进行疫病防治,以及应用磁化水技术增强畜禽免疫系统功能,成功实现无抗养殖的商业可行性。该公司养殖场的肉鸡在无抗、健康的环境中生长,产出的鸡肉药残检测合格率达100%,且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市场认可。
 
  随着无抗养殖的全面实施,白羽肉鸡的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以往以“整鸡”为主的产品形态逐渐被多元化的深加工产品所替代,鸡胸肉、调理品等深加工产品的占比提升至60%。这些深加工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据统计,白羽肉鸡出口单价较2019年上涨22%,单吨附加值突破500美元,成功摆脱以往“低价初级产品”的形象。目前,中国白羽肉鸡正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形象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二、进出口格局重构: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跨越
 
  (一)进口端:巴西“一超”变“多强”,品类结构深度调整
 
  2025年1-9月,中国鸡肉进口市场发生显著变化,进口量为59.83万吨,同比下降15.76%,市场呈现收缩态势。9月单月进口量降至2.9万吨,创下近6年新低,进口市场的需求明显减弱。
 
  在进口来源国方面,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巴西,市场份额大幅缩水。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巴西鸡肉对华出口量同比下降29.29%,市场份额从以往的70%锐减至48.7%。与此同时,俄罗斯和泰国等国家迅速填补市场缺口。俄罗斯凭借地缘优势以及冻鸡块供应的时效优势,鸡肉进口量同比增长26.98%;泰国凭借精湛的鸡肉加工技术,在深加工产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鸡肉进口量同比增长2.21%。这些国家的崛起促使中国鸡肉进口市场形成“多国补充”的新格局,市场竞争更加多元化。
 
  在进口品类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往“爪翅独大”的局面被打破,鸡爪、鸡翅的进口量占比从以往的80%降至73.2%。与之相反,鸡胸肉等加工原料的进口量激增148.4%,成为市场新的需求热点。随着国内预制菜、即食卤味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标准化加工鸡肉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这些加工原料进口量的上升。
 
  (二)出口端:高附加值产品“破局”,新兴市场爆发式增长
 
  2025年1-9月,中国鸡肉出口市场表现优异,出口量达到74.66万吨,同比增长37.52%,增长速度在全球鸡肉出口市场中十分突出。按照当前趋势,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超过100万吨,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四大鸡肉出口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将显著提升。
 
  在出口市场方面,日本和中国香港作为传统主要出口目的地,保持稳定增长。日本对保鲜要求极高的“冷鲜鸡”主要依赖中国山东、辽宁产区的供应,这些产区凭借地理优势,能在48小时内将冷鲜鸡送达日本市场,满足当地消费者对新鲜、高品质鸡肉的需求,出口量同比增长7.72%。中国香港作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承接大量来自内地的冻鸡块,并辐射至澳门、越南等地,出口量同比增长7.04%。
 
  俄罗斯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为中国鸡肉出口注入新动力。得益于“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入推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俄罗斯市场对中国鸡肉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出口量同比增长53.26%;中东地区的需求增速也达到45%,当地市场对中国鸡肉的接受度不断提高。
 
  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实现了显著优化。冻鸡块成为出口主力,占比达到44%,凭借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优势,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鸡胸肉深加工品的占比也达到17.8%,随着国内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这些深加工产品的品质和口感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欧盟、英国等高端市场的认证通过率提升至60%,意味着中国鸡肉产品能够更顺利地进入这些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鸡肉的国际影响力。调理品(预制菜)的出口量增长了25%,满足了国外消费者快节奏的生活需求,受到广泛欢迎。
 
  三、产区竞争力:山东“半壁江山”,南北差异化突围
 
  (一)山东:全产业链集群效应凸显
 
  在白羽肉鸡产业版图中,山东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养殖产能第一大省,2025年1-9月山东出口鸡肉37.36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充分彰显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在青岛、烟台等地,300余家深加工企业集聚,形成完整高效的“种鸡繁育-屠宰加工-冷链出口”产业链闭环。现代化养殖场运用先进设备为肉鸡提供适宜生长环境;智能化屠宰车间通过机械臂精准操作实现标准化处理;宽敞的冷链仓库确保鸡肉的新鲜度和品质。这条产业链闭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成为山东白羽肉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凤祥股份是产业链上的优秀代表,凭借卓越品质和严格质量管控,成功通过马来西亚清真认证。2025年1-5月,凤祥股份对马来西亚的出口量超过500批,同比增长60%,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新希望六和建成亚洲最大单体屠宰厂,日加工能力达50万只。该厂采用世界领先的屠宰技术和设备,实现从肉鸡屠宰到分割、包装的全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新希望六和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直供麦当劳、肯德基等海外门店,成为中国白羽肉鸡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
 
  (二)辽宁:日韩市场“桥头堡”
 
  辽宁凭借独特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成为中国白羽肉鸡出口日韩市场的关键节点。依托大连港口的便利交通,辽宁对日韩出口的鸡肉占比高达40%,在促进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辽宁主打“48小时冷鲜鸡”特色产品,在日韩市场独具优势。这种冷鲜鸡在屠宰后迅速冷却处理,48小时内通过冷链运输送达日韩市场,最大程度保留鸡肉的新鲜度和口感。在日本超市和韩国餐厅,辽宁的冷鲜鸡备受青睐。
 
  大连成达食品作为辽宁白羽肉鸡产业的代表企业之一,通过日本农林水产省认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得到高度认可。成达食品不断创新,开发多种口味调理品,满足日韩消费者多样化需求。2025年上半年,成达食品对日出口增长18%,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沈阳嬴德食品成绩突出,作为首批对日注册热加工企业,其鸡胸肉产品占据日本便利店渠道20%的份额。嬴德食品注重产品品质和品牌建设,以优质产品和良好口碑赢得日本消费者信赖,产品在日本便利店供不应求。
 
  四、企业出海:头部玩家的全球化突围策略
 
  (一)圣农发展:深耕日本市场,布局东南亚
 
  在日本鸡肉进口市场,圣农发展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圣农发展在日本鸡肉进口市场的份额高达28%,展现出深厚的市场根基和强大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圣农发展的出口营收达到3.54亿元,同比增长26.71%,增长态势显著。
 
  圣农发展在日本市场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精准的市场策略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为满足日本消费者需求,圣农发展深入研究当地市场,组建本土化研发团队。该团队根据日本饮食文化和消费者口味偏好,开发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鸡肉产品,如低盐、低脂鸡胸肉产品和方便快捷的预制鸡肉料理。
 
  此外,圣农发展积极在海外建厂,在马来西亚和越南建成年加工10万吨的生产基地。这些海外工厂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严格遵循当地食品安全标准和环保要求,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全程严格把控质量。为确保鸡肉新鲜度和口感,采用先进冷链技术实现全程冷链运输。
 
  针对东南亚市场特点,圣农发展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在马来西亚和越南,咖喱味和沙嗲味美食受欢迎,圣农发展推出咖喱味鸡块、沙嗲味鸡串等产品,受到当地消费者热烈欢迎。2025年,圣农发展在东盟市场的销售额增长40%,证明其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力。
 
  (二)春雪食品:欧洲高端市场破局者
 
  在欧洲高端食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春雪食品凭借卓越品质和创新策略成功突破市场壁垒,成为中国白羽肉鸡行业进军欧洲市场的典型代表。
 
  春雪食品能够进入欧盟市场,BRCA级认证发挥了关键作用。BRC认证是全球食品行业公认的权威认证,对食品的安全、质量和管理体系要求严格。春雪食品通过该认证,表明其产品在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达到欧洲高标准,为进入欧盟市场奠定基础。
 
  进入欧盟市场后,春雪食品持续加大对欧洲市场的开拓力度。2025年上半年,春雪食品调理品出口欧洲市场的数量大幅增长,增幅达到9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为满足欧洲市场需求,春雪食品加大产能投入和产品研发创新。新增2条年产能13.6万吨的智能生产线,采用先进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在产品研发方面,深入研究欧洲消费者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如低油低盐、高蛋白即食鸡肉产品和多种口味的鸡肉预制菜。
 
  春雪食品还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亚马逊欧洲站实现“线上下单+本地仓配送”的销售模式。在伦敦、巴黎等欧洲主要城市,春雪食品的产品能够在30分钟内送达社区,社区覆盖率超过50%。这种高效配送服务提升了消费者购物体验,进一步提高了春雪食品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河北亿食特:小规格鸡块撬开日本市场
 
  河北亿食特位于廊坊,虽规模不大,但在白羽肉鸡出口领域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是廊坊唯一的全熟鸡肉出口企业。
 
  亿食特在日本市场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针对日本连锁餐饮开发的小规格鸡块。日本连锁餐饮市场发达,对食材规格和品质要求严格。亿食特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开发出20g-50g的小包装鸡块,方便日本连锁餐饮企业加工销售,满足消费者对小份量食品的需求。
 
  为满足日本市场对产品品质的严格要求,亿食特在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精力。通过“9次送样+3轮改良”的方式,不断优化产品,解决油炸鸡块复热后口感变差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最终开发出口感鲜美、复热后仍保持良好口感的小规格鸡块。
 
  凭借优质产品和良好口碑,亿食特成功成为7-11日本门店的指定食材供应商,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进一步拓展日本市场奠定基础。如今,在日本的7-11门店,消费者可购买到亿食特生产的小规格鸡块,这些鸡块不仅用于便利店快餐食品,还成为日本家庭烹饪的常用食材。2025年1-4月,亿食特的出口额达到1100万元,同比增长200%,增长速度在行业内较为突出。
 
  五、未来展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谋篇布局
 
  (一)短期挑战:禽流感与贸易壁垒交织
 
  2025年,全球禽流感疫情形势严峻,美国、新西兰等国疫情迅速蔓延,对全球禽类养殖业造成巨大冲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警告,此次高致病性甲型H5N1禽流感传播规模空前,全球数亿只禽类死亡或被扑杀,且出现向哺乳动物传播的趋势,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对于中国白羽肉鸡产业而言,疫情影响直接且深远。自2024年12月起,中国从美国、新西兰这两大主要引种国的祖代引种量降至零,给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虽益生股份在3月成功从法国引种3.6万套,但4-5月引种情况仍存在不确定性。据华安证券分析,2025年安伟捷系引种量可能大幅降至25万套,且新西兰尚未恢复通关,预计从2026年初开始,国内科宝祖代供给将出现短缺,大量强制换羽现象可能再次发生。这不仅影响种鸡生产性能,还可能导致鸡肉品质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供应。
 
  除禽流感威胁外,贸易壁垒不断升级,成为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出口的重要阻碍。欧盟在2024年实施的抗生素残留检测新规,对中国相关企业出口造成冲击。新规要求抗生素残留检测精度提升至0.1ppb,导致中国企业检测成本大幅增加,预计2026年检测成本将增加15%。企业为满足严格标准,需加大在检测设备、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增加运营成本。日本对中国出口鸡肉抽查比例提高至30%,美国FDA要求每批禽肉提供全程用药记录,这些贸易壁垒使“无抗认证”从加分项变为出口通行证,对中国白羽肉鸡产业的质量管控和生产标准提出更高要求。
 
  (二)长期机遇:蛋白消费升级与“双循环”红利
 
  尽管面临挑战,但从长期看,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对高蛋白、低脂肪的禽肉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国内人均鸡肉消费量为12公斤/年,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猪肉替代效应显现,以及健身餐、预制菜等新兴消费场景兴起,预计到2026年,国内人均鸡肉消费量有望增至14公斤,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在健身热潮推动下,鸡胸肉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成为健身爱好者首选食材。各大电商平台鸡胸肉产品销量持续攀升,即食鸡胸肉、鸡胸肉罐头等产品丰富多样。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白羽肉鸡产业带来新机遇,预制菜企业对标准化、高品质的鸡肉原料需求旺盛,拉动白羽肉鸡市场需求。
 
  在出口方面,“双循环”发展格局为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带来新机遇。依托RCEP关税减免政策,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成本下降15%,提升了中国白羽肉鸡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越南、马来西亚等市场年需求增速超过20%,成为中国白羽肉鸡出口的重要增长点。2025年1-9月,RCEP成员国贡献了中国鸡肉出口增量的65%,成为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在RCEP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更加频繁,通关效率大幅提高,为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三)产业升级:种源自主与数字化养殖破局
 
  为有效应对未来挑战,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白羽肉鸡产业正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其中种源自主与数字化养殖成为关键破局要点。
 
  在种源自主领域,中国已取得显著进展。国产种源“圣泽901”“广明2号”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目前已达30%。预计到2025年,自主培育品种出栏量将超过20亿只,成功打破欧美长期以来的垄断局面。这些国产种源不仅在生产性能方面逐步趋近国际先进水平,且更契合中国养殖环境与市场需求。“圣泽901”具备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抗病能力强等优势,深受养殖户认可;“广明2号”则在肉质品质方面表现卓越,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鸡肉的需求。
 
  在数字化养殖方面,物联网技术与AI疫病诊断系统的应用,为白羽肉鸡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白羽肉鸡养殖中的覆盖率已达60%,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等手段,实现了对鸡舍环境、鸡群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AI疫病诊断系统的应用,使死淘率降低了8%,养殖成本降低了10%。当鸡群出现异常状况时,系统能够及时发出预警,助力养殖户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降低了疫病发生风险,提升了养殖效益。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推动中国白羽肉鸡产业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结语:从“跟跑”至“领跑”的产业自信
 
  历经五年的不懈奋进,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在规模化发展进程中夯实基础,在国际化竞争浪潮里成功破局,实现了从“进口依赖”到“出口引领”的重大转变。如今,圣农的鸡块整齐陈列于日本便利店货架,春雪的鸡胸肉现身欧盟商超冷柜,这不仅是产品的跨国流通,更是中国农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有力证明。
 
  在全球蛋白供应链重构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白羽肉鸡产业所走出的这条“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逆袭之路,正谱写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全新篇章。这,或许才是中国白羽肉鸡产业给予全球市场最具震撼力、最具感染力的故事:它并非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一场关于韧性、创新与全球化的深度实践,彰显着中国白羽肉鸡产业从“跟跑者”迈向“领跑者”的坚定自信。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