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界的“恒大”要爆了?3720亿负债压顶,集团危机正在逼近!最近有一条消息在养猪圈里炸开了锅——22家猪企的总负债高达3720亿元!这不是笔小数目,3720亿是什么概念?
咱们换算一下就知道有多吓人。以目前全国生猪均价6元一斤来算,就算把全国今年所有的育肥猪全卖了,也还不上这笔债的一半!
这意味着整个养猪集团的资金压力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
养猪业的风险叠加情况,谁会成为养猪界的“恒大”深度思考已完成当前养猪业面临多重风险叠加,牧原股份因高负债、扩张激进等特点最接近“恒大模式”风险特征,需高度警惕其资金链压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核心风险企业
大型头部养殖企业负债规模惊人。有报道说有企业2023年中报总负债1152亿元,短期借款453亿元,账面资金仅175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负债率60.06%,虽非行业最高,但绝对债务规模居首(20家猪企平均负债228亿)。
按历史最高年利润(2020年270亿)测算,需5年才能偿还债务,但当前行业已难复高盈利。
再一方面就是:大型养殖企业集团的扩张模式存隐忧。比如有的企业2019年起激进扩产,2023年在建工程仍超49亿元,依赖持续募资(累计募资超250亿元)。猪价低迷下,2023年上半年日亏损超1500万元,现金流承压。
第三就是自救措施效果待观察。有的养殖企业尝试承包制降本、布局光伏产业,但三季度现金流好转主因猪价短期回升,长期仍受周期制约。这个其实在今年已经爆雷!
二、其他高危企业
天邦食品:负债率超80%,食品加工业务连续亏损,被迫16.5亿元出售种猪业务股权。正邦科技、傲农生物:负债率均超80%,正邦已由双胞胎集团接管重整。
三、行业系统性风险
产能过剩与负债高企。20家上市猪企总负债4565亿元,平均负债率68.47%,4家企业超80%。2025年能繁母猪存栏超正常保有量142万头,供应压力持续。
周期低谷延长。2023年猪价长期低于成本线,2025年预计再跌10%-20%,企业亏损面扩大。消费端萎缩:猪肉占肉类消费比例从57.8%降至30%左右,需求支撑减弱。
环保与政策压力。粪污处理成本攀升(如重金属处理达普通堆肥6倍),土地配套不足加剧合规风险。补贴政策偏向规模化企业,中小养殖户生存空间被挤压。
四、行业出路与建议
头部企业优势凸显:大型头部养殖企业集团通过成本控制(完全成本12-13元/公斤)和产业链延伸(屠宰、新能源)提升抗风险能力。中小养殖户转型:需转向特色养殖(如叮咚买菜布局黑猪)或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
政策干预必要性:需优化补贴分配机制,推动产能有序去化,避免“补贴依赖型”扩张恶化供需。当前养猪业正处于残酷洗牌期,牧原虽暂未爆雷,但其债务规模与扩张模式与恒大高度相似。
若猪价持续低迷,高负债企业将首当其冲。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头部企业现金流变化,行业从业者需强化成本管控与风险对冲。寒冬未过,唯有兼具资本耐力与运营效率者方能穿越周期。
更关键的是,行业的老大还在要求减产。与此同时,各地的养殖补贴陆续取消,银行贷款也在收紧。
对于大企业来说,这是资金流压力;而对于普通养殖户来说,就是生死线。现在的养猪行业,比疫情更凶的,不是猪病,而是资金链的断裂。一旦出现资金断供,企业的“爆雷”只是时间问题。
以目前6块钱的猪价再看三个月,不是谁去收购谁的问题,而是谁能撑到最后。现金流不足、负债高企、成本压顶,这些都在成为压垮养猪企业的“三座大山”。
如果再继续下滑,真正的“养猪界恒大”可能就要出现。等到那时,别再后悔当初的盲目扩张,也别再幻想高价猪能“救场”。因为,疯狂扩张的债,最终要全体养猪人和股民来买单。
五、结语:理性养殖,稳中求生
现在的养猪业,早已经进入了“拼内功”的阶段。谁能稳,谁能省,谁能活下来,才是胜者。无论行情多难,都要控制风险,量力而行,不盲目扩张,不跟风压价。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