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豆市场供需仍存不确定性

2025-10-22来源:《期货日报》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10月以来,美豆期货价格始终徘徊在1000~1050美分/蒲式耳区间,区间波动特征明显。在缺乏官方数据支撑、市场资金关注度下降、全球贸易局势仍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美豆的供需状况逐渐转弱,期价难以实现区间突破。

  A美国农业部报告延迟发布

  10月以来,因美国政府“停摆”,美国农业部报告延迟发布,官方数据信息更新量减少,盘面交易基于市场分析机构的预估数据展开。然而,由于官方与市场机构在数据统计口径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市场不确定性增大。

  从美国农业部9月发布的报告来看,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上调20万英亩,至8110万英亩,收获面积同步增加至8030万英亩。尽管美豆单产预估微降0.1蒲式耳/英亩,至53.5蒲式耳/英亩,但总产量增加900万蒲式耳,至43.01亿蒲式耳,供应总量达46.51亿蒲式耳。美国国内压榨需求上调1500万蒲式耳,至25.55亿蒲式耳;美豆出口预期下调2000万蒲式耳,至16.85亿蒲式耳,期末库存相应调高1000万蒲式耳,至3亿蒲式耳。

  虽然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暂停发布,但市场预期依旧偏空。季度库存报告显示,美国大豆库存为3.16亿蒲式耳,略低于市场预期。不过,从历年美国农业部10月报告来看,美豆新作产量不会有实质性的调整。与此同时,美豆出口需求仍有下调预期,因此,整体来看期末库存预期继续上调。

  当前,美豆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中国采购缺席引发了“丰收滞销”危机,美豆出口陷入停滞。中国是美豆的最大买家,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2025年,中国对新季美豆的采购量为零,与去年同期1300万吨的订单相比,出现断崖式下滑。

  美国农民面临的困境是,美豆现货价格较2022年的峰值下跌40%,再加上农资成本高企,农民被迫囤粮观望,等待贸易谈判出现转机。美豆市场供应增加、出口衰减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若中美贸易僵局在11月关税豁免期后仍未缓解,美豆库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美豆价格仍会继续承压。

  B美豆出口结构性依赖瓦

  2025年,美国大豆出口深陷“中国依赖瓦解”与“新兴市场替代不足”的双重困境。

  中美贸易摩擦使得美豆价格竞争力丧失,对中国出口呈现断崖式下跌。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2024年度,中国进口了价值132亿美元的美国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份额的54%。然而,2025年,截至目前,中国尚未订购任何美国新季大豆,这一状况引发了市场的普遍担忧。

  2024/2025年度,美豆对中国的出口量仅为2248万吨,同比下降8.1%,其占美豆总出口的比例也从54%急剧降至44%;到了2025/2026年度,新季美豆对中国销售持续呈现“零采购”状态,装船量更是连续多周归零。尽管非中国市场的替代性有所增长,但非中国市场对美豆的年需求总量不足1500万吨,仅为中国正常需求的10%,根本无法弥补中国市场所形成的缺口。

  此外,虽然美国豆粕出口量达到1440万吨,同比增长10%,主要销往菲律宾、墨西哥等市场,豆油出口量为28万吨,但受生物燃料政策的挤压,未来出口量可能会缩减。高库存以及库销比的攀升,进一步压制美豆价格的反弹空间。现阶段,巴西大豆产能扩张以及全球大豆多元采购已成定局,美豆出口能否重回巅峰,仍要看各国在政策层面博弈的结果。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预期升温,持续对大豆市场产生影响。接下来,如果中美贸易谈判出现缓和,有可能促使中国重启美豆采购,从而缓解美豆出口的低迷态势。市场高度关注近期中美是否会发布联合声明以及大豆关税互减等政策突破、后续经贸磋商安排,以及中国首批采购美豆的时间与数量,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对美豆的采购结构以及远期供应预期产生影响。

  C巴西大豆出口强势领跑

  与美豆出口的疲软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南美大豆出口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中巴西的表现尤为突出。10月上旬,巴西大豆出口量达到216.6万吨,日均出口量同比增加26.5%,至27.1万吨,出口均价稳定在429.7美元/吨。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进一步上调了10月巴西大豆的出口预估至731万吨,同比大幅增加65%。

  中国依旧是巴西大豆出口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巴西大豆9月出口总量中的占比达93%。

  据统计,1—9月,中国累计进口巴西大豆的总量占巴西大豆出口总量的79.9%,显著高于历史均值。预计1—10月巴西大豆出口总量将突破1.02亿吨,远超去年同期的9349万吨,2025年,巴西大豆全年出口1.1亿吨的目标有望实现。

  从阿根廷市场的情况来看,政策刺激效应持续显现。截至10月1日,阿根廷农户预售2024/2025年度大豆数量达到3632万吨,同比增加23%;2025/2026年度大豆预售量为292万吨,同比激增163%。阿根廷大豆出口许可申请量也同步攀升,2024/2025年度申请量达1226万吨,同比增加175%;2025/2026年度申请量达175万吨。

  尽管阿根廷大豆销售节奏在近期有所放缓,但平行汇率与官方汇率的价差从57收窄至41,降低了农户的惜售情绪,支撑了出口动能的延续。

  整体来看,巴西大豆10月出口预期强劲,阿根廷的零关税政策虽然已经结束,但汇率的改善以及预售量的增加显示其大豆出口仍具备韧性,南美大豆持续主导全球大豆市场的供应。

  D美豆压榨量持续处于高位

  目前,压榨已成为美豆需求的核心支撑力量,美豆压榨量维持在历史高位,而季节性复产以及政策支撑成为推动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美国大豆压榨量达到1.978亿蒲式耳,处于历史第四高位,环比增加4.24%,同比增加11.59%。

  美国大豆压榨量增长的核心原因在于:在秋季新豆上市之前,油厂完成了设备维护,产能得以迅速恢复,日均压榨量提升至659.5万蒲式耳,这一数据处于历史第二高水平。与此同时,政策驱动力依然较强,美国环境保护署计划将2026年生物柴油掺混义务量提高至56.1亿加仑,生物柴油消费成为美豆压榨的重要支撑因素。此外,美豆油出口量激增,刺激压榨需求。

  然而,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美豆的压榨利润持续下滑。10月初,美豆压榨利润降至2.89美元/蒲式耳,环比下降5.3%。主要原因是豆粕现货价格下跌,而美国大豆原料价格仍高于成本线,豆粕需求疲软使得美豆压榨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此前,阿根廷的零关税政策促使其豆粕出口大幅增长,抢占了美国豆粕的市场份额,削弱了美国豆粕价格的竞争力。

  未来,各国政策与贸易博弈仍是国际大豆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美国的生柴政策仍是重中之重,如果美国环保署在11月最终确定提高生物柴油掺混量,豆油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进而支撑美豆压榨量,而美国豆粕的出口则会持续受到阿根廷出口政策的冲击。

  E南美大豆播种季拉开帷幕

  随着南美大豆播种季开启,市场对天气因素的关注已从北美切换至南美,拉尼娜现象的发展变化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核心。从拉尼娜现象对南美市场的影响来看,阿根廷与巴西的大豆主产区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挑战。

  阿根廷在过去5年中首次迎来饱墒开局,这使得市场对阿根廷大豆实现丰产的预期日益增强。在罗萨里奥核心产区,95%的地块水分储备达到了极佳状态,部分区域甚至由于连续的暴风雨出现了积水情况,从而形成了5年来的首次饱墒开局。在过去的4年里,该地区一直饱受干旱的困扰,农户们不得不推迟播种或者调整种植结构。如今,充足的墒情促使种植模式从“被动抗旱”转变为“主动增产”。

  土壤湿度的充沛为10月中下旬的播种创造了理想条件,极大地提升了市场对阿根廷大豆单产和总产实现丰产的预期。然而,由于在拉尼娜气候条件下阿根廷大豆依然面临系统性减产的风险,因此,后期的天气变化仍需持续密切关注,特别是灌浆期的水分供应情况,将直接对大豆单产产生影响。

  而巴西则可能面临南北分化的局面。巴西中东部地区的降水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南部地区干旱风险依然存在。在经历了数周的干旱之后,马托格罗索、米纳斯吉拉斯等主要大豆产区迎来了显著降雨,土壤湿度正在逐步恢复,气温接近或者略低于常年水平,这有利于播种速度的提升。马托格罗索州的播种进度已经达到了15.6%,远超去年同期的3.7%。

  然而,巴西南部地区仍然存在隐忧。拉尼娜现象与南里奥格兰德州12月起的降水负距平高度相关,这可能会影响冬季作物的收官以及夏季大豆的立苗情况。圣卡塔琳娜州、巴拉那州局部雨量不足,南马托格罗索州的播种进度仍然落后于去年同期,因此,需要密切关注降水的改善程度。历史数据显示,在强拉尼娜现象年份,巴西整体仍有可能出现减产情况。如果拉尼娜现象持续下去,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巴西大豆的生长周期。

  相比之下,本次弱拉尼娜现象对美国的影响较为微弱,但是如果引发“南旱北涝”的模式,美国南部大豆种植区可能会面临水分压力。

  综上所述,全球大豆市场正处于供应增加、需求减弱且由政策主导的博弈时期。美豆的供需失衡状况愈发严重,产量预计将创下历史第四高位,然而出口却因中美贸易摩擦遭受重创,美豆期末库存攀升至3亿蒲式耳。美豆期货价格能否打破当前困局,依赖于11月中美APEC峰会谈判的进展情况。

  南美大豆在全球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巴西大豆出口态势强劲,阿根廷则因零关税政策的刺激,短期出口量大幅增加,农户预售量同比增长23%。未来,气候变化对南美大豆产量前景的影响以及各国之间的政策博弈,都将成为影响美豆期货价格的关键变量。

  与此同时,中国加快了“去美化”的进程,阿根廷低价大豆涌入全球市场,这进一步压缩了美豆的出口空间。如果中美贸易僵持局面持续下去,南美在全球大豆市场的主导地位将不断强化,美豆产业面临结构性萎缩的风险。短期内,重点关注中美贸易谈判进展、南美播种季天气形势变化以及库存去化情况。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