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后国内玉米价格一路飙升,北方港口玉米平舱价格由2350元/吨直至高点2470元/吨,涨幅达5%,而近段时间玉米价格高位整理之后止跌企稳,试探性回调短期内是否真已见底?
供应市场:
售粮进度整体偏慢,短期内集中上量景象或将再现
目前为止,产区农户无论从售粮习惯还是售粮心态都在逐渐发生转变,售粮进度的偏慢加上去年丰产年型,导致目前农户余粮相比去年偏多,截至5月1日,东北地区整体最新售粮进度为82.17%,已售粮数量为5978.44万吨;而去年同期东北地区整体售粮进度为91.06%,已售粮数量为5898.48万吨,较去年同期多售粮79.96万吨。目前东北地区售粮进度同比仍旧偏慢,但由于今年东北产区丰收增产,目前已售粮数量较去年同期相比稍显偏多;华北地区整体售粮进度为80.30%,已售粮数量为3879.7万吨;去年同期华北地区整体售粮进度为91.82%,已售粮数量为4311.76万吨,较去年同期少售粮432.06万吨。而5月末6月初多为农户集中上量阶段,值此之际,对供应市场无疑起到助推作用。
玉米进口成本优势凸显,进口玉米到港冲击不容小觑
随着国内玉米价格的不断走高,进口玉米的优势越发明显,美国2号黄玉米7月交货的FOB价格为279.6美元/吨,合人民币1756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493元/吨,较上日涨35元/吨,比去年同期跌278元/吨,较广东港口主流销售价低37元/吨,近期国内进口玉米力度加大,初步估算本年度我国累计进口玉米500万吨,中国逐渐从玉米净出口国慢慢转向净进口国,随着玉米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玉米自给自足的时代可能不会再现,随着进口玉米陆续到港,无疑对价格的上涨起到阻力作用。
贸易库存结构转变,市场玉米上量进度难把握
今年的贸易库存结构发生转变,中小贸易商普遍持粮较多,而大型贸易商与去年同期相比库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于此原因,市场或缺了一分对玉米价格的控制力度。冬麦区也已经逐步进入收获期,冬麦6月中旬上市,贸易商势必在之前会释放一定比例的玉米库存来收储小麦,也是导致玉米集中上量的因素之一。
南北港口库存充足,缓解短期需求压力
截至目前,北方港内库存165万吨,去年同期为146万吨;广东港库存47万吨,去年同期35万吨,而目前日消耗速度在2万吨左右,同比偏慢,加之南方饲料企业需求恢复缓慢,库存水平高位,小麦替代及进口玉米靠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库存水平至少可维持一个月左右,短期供应市场相对充足,抑制价格上行。
需求市场:
养殖企业有望回暖,饲料需求逐渐转好
随着进入5月,养殖企业逐渐回暖,猪价止跌趋稳,无论是散户还是企业的补栏热情均有提高,而未来一个月随着中大型猪的存栏量的增加,也将刺激饲料需求,东北产区以辽宁养殖企业为主将消化本地市场的玉米,而南方销区随着下游需求的转好,补库意愿也将加大。由于年后疫情的影响,饲料企业库存与去年同比普遍偏慢。此轮补库可能会加快玉米消化进程。
下游需求疲软,深加工企业玉米消耗速度放缓
年后玉米成本的持续上涨,陆陆续续淘汰了大部分落后的产能,即使是大型的企业也采取了限产、停产的生产策略,导致整个深加工产业库存水平普遍较低,未来一个月随着上量速度的加快,企业或将借此波行情大量补库。对玉米的持续下滑起到抑制作用。
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月内,笔者认为随着玉米上市量的增加,玉米价格难以反弹,但是由于成本支撑的因素影响,快速下跌的行情必将加重农户与贸易商的惜售心态,因此玉米价格将以稳定或小幅下滑为主。但是鉴于今年玉米整体质量有所下滑,由于优质玉米刚性需求致玉米供应或将偏紧,优质玉米价格仍将保持高位坚挺甚至上扬趋势。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