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维生素类商品出口数量为17.64万吨,同比下降9.7%;出口金额为18.23亿美元,同比下降20.87%。其中,以维生素C(VC)为代表的大宗维生素类商品出口依然低迷,而小品种的出口却是风头正劲,价格均较大幅上扬。
2011年,维生素类商品出口数量较2010年减少了近一成,出口平均价格也是继去年出口单价大幅下降之后又一次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达到12.38%,主要原因是受累于VC和维生素E(VE)这两大支柱商品价格下降。
2011年,VC出口数量继2010年的激增后呈现疲惫,虽然出口同比略有下降,但较常年仍超出了2万多吨,市场极度饱和,囤货量空前,出口价格持续下跌,跌幅高达25%;VE出口态势较平稳,出口数量增幅较为明显,出口单价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按出口数量统计,2011年维生素出口商品排名第一的是VC,出口数量占61.45%,排名第二的是VE,出口数量占23.78%。这两大商品合起来占了整个维生素类出口商品的85%,因此,这两大商品的起落,直接左右了维生素类商品的总体变化。
2011年至今传言的相关政策仍未有确实消息。产量严重供大于求,市场极度疲软,甚至国外中间商手中都囤了大量的货品,导致目前VC售价低于成本线,而市场上却无人问津,部分企业被迫停产。2011年,VC出口10.84万吨,同比下降5.45%;出口金额5.61亿美元,同比下降29.63%;出口单价5.18美元/公斤,同比下降25.57%。
我国的VC曾经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不仅平稳渡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创造了价格大幅攀升的佳绩,让众多医药界人士刮目相看。而今却受累于产能过剩,国内各企业间大打价格战,使得出口价格持续下跌,不仅企业在成本线上挣扎,也严重损害了我国VC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比之下,维生素E情况要略好一些。VE位居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排名第二,国内主要生产厂商是浙江医药和浙江新和成,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40%。由于VE技术工艺难度较大,合成反应步骤较多,加上中间体渠道限制、资金投入大等行业准入壁垒较高,因此,虽然景气度与VC一样备受关注,但是国内仅有江苏一家新竞争者,且新品尚未规模产出,目前看来,短期内不会对VE行业造成冲击。该商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行业竞争格局维持不变。2011年,VE出口数量为4.19万吨,同比增长12.76%;出口金额为7.66亿美元,同比增长11.33%;平均价格18.27美元/公斤,同比小幅下降1.27%。
维生素A(VA)的国内行业集中度也很高。2008年价格井喷后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萎缩,价格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养殖业景气度提高,VA开始走出低谷。去年伴着帝斯曼的提价,国内价格联动,价格稳步回升。2011年,VA出口数量3000多吨,同比增长12.35%;出口金额7000多万美元,同比增长22.82%;平均价格22.97美元/公斤,同比增长9.32%。
在此之前,美国医学研究人员发现,VK也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尤其是存在于绿色蔬菜中的天然VK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作用。现今国际市场上以VK为主要原料的保健产品数量已突破100只,表明VK的保健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新西兰研究称,VA具有协助降低餐后高血糖和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的作用,但这不预示着今后VA产量会有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因为VA具有蓄积性中毒等副作用,医学界并不主张将VA作为营养保健品长期服用。我国VA产能在国际上并不突出。展望今后几年,除非国际市场上VA能开发出新型保健产品,否则我国VA出口量在短期内难有大幅增长。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