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栏结构“双轨并行”:进口依赖所埋下的引种隐患
当前,蛋种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冰火两重天”态势。一方面,国产种鸡如京粉、大午金凤等在科研层面实现了“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另一方面,生产环节对进口种鸡的依赖程度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数据表明,在现阶段的在产父母代蛋种鸡当中,进口品种(例如罗曼、海兰)占比高达65%,远远超过国产品种35%的占比,从而形成了“双轨并行”的特殊产业格局。这种结构失衡的状况早在2021年便已初现端倪:受全球禽流感疫情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21-2023年期间,蛋种鸡的引种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累计降幅达到40%。2024年美国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之后,作为主要引种来源地的俄克拉荷马州实施全面封关措施,致使2025年1-9月海外引种量仅为4.12万套,同比大幅下降68%,创下近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反观国产种鸡,虽然在产蛋率(88%对比进口种鸡的90%)、料蛋比(2.3:1对比2.2:1)等核心性能指标上已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市场接受度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规模化养殖场更倾向于为进口种鸡支付15%的价格溢价。
二、价格“跌跌不休”:鸡苗鸡蛋双杀背后的供需失衡
终端市场的价格走势深刻反映出蛋鸡产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截至10月24日,主产区蛋鸡苗价格为2.65元/羽,环比微涨1.9%,然而同比却大幅下跌28.4%,相较于2023年的价格高点几近腰斩;鸡蛋平均批发价为7.37元/kg,环比下降2.0%,同比下降29.3%,部分产区的现货价格已跌破6元/kg,逼近养殖成本线(约6.5元/kg)。从供给端来看,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11.3亿只,处于历史高位水平,仅2025年上半年新增补栏量就达到了1.2亿只;从需求端分析,受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猪肉低价替代效应的影响,餐饮、食品加工等渠道的需求萎缩了12%,家庭端采购量下降了8%。山东某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表示:“目前每天产蛋10吨,库存积压3吨,冷库租金已超过鸡蛋利润。”
三、产业链震荡:从养殖户亏损到龙头承压
中小养殖户在此次产业震荡中首当其冲。据中国畜牧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60%的中小场户已陷入亏损状态,单羽蛋鸡月均亏损0.8元,部分散户加速淘汰产蛋鸡,10月淘汰鸡出栏量同比增长25%。不过,龙头企业凭借其规模优势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晓鸣股份凭借25%的雏鸡苗市场占有率,通过“国产+进口”双渠道保障供应,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仍维持在18%;益生股份拓展法国引种通道,成为国内唯一在2024年禽流感后仍维持海外引种的企业,蛋鸡苗销量逆势增长15%。然而,行业深层次问题仍亟待解决:进口种鸡价格波动传导至终端市场,虽然使得市场对国产种鸡的认可度提升了30%,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依然存在瓶颈——国产种鸡从育成到推广需要5-8年的时间,而进口种鸡的更新周期仅为2-3年。
四、破局路径:从“引种依赖”到“自主可控”
(一)引种策略多元化
头部企业积极构建“多国家、多品种”的引种网络:益生股份重启新西兰引种通道,2025年计划引入10万套科宝种鸡;晓鸣股份与德国罗曼公司达成“联合育种”协议,致力于实现核心种源的本土化改良。
(二)国产替代加速突围
京粉6号、农大3号等国产品种料蛋比已成功降至2.2:1,接近进口品种水平,且抗病性提升了20%。农业农村部开展“国产种鸡推广补贴”试点工作,对使用国产父母代种鸡的场户给予10元/套补贴,预计2025年国产种鸡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40%。
(三)产业链协同降本
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企业大力推行“饲料-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采用高粱、大麦等替代玉米,将饲料成本降低8%;同时积极开发鸡蛋深加工产品,如液态蛋、蛋黄粉等,将鸡蛋利用率从85%提升至95%,有效对冲生鲜蛋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结语:在周期波动中重构产业生态
蛋鸡产业所面临的双轨困境,其本质是“规模扩张”与“种源安全”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当引种收缩与需求疲弱的局面同时出现时,短期的产业阵痛难以避免,但这也为国产种鸡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窗口期。对于养殖户而言,优化存栏结构,减少低效进口品种的占比,积极对接深加工渠道,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有突破“引种-扩产-过剩-降价”的周期性循环,构建“自主育种+精准调控”的全新产业生态,才能够在全球禽流感频发、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复杂环境中稳固立足。毕竟,鸡蛋作为民生刚需产品,其价格稳定的背后,是整个产业从“依赖进口”向“自主可控”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当双轨并行逐步转变为“双轮驱动”,蛋鸡产业方能真正跨越周期,实现“中国蛋”全产业链的自强发展。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