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玉米收购价格意外下跌

2012-10-08来源:博亚和讯文章编辑:岛岛[点击复制网址]
|

  七毛四、八毛二、九毛四、一块一毛二、一块零一分……这是最近5年来新上市玉米的收购价格,也是每年秋收季节农民们最关心的数字。

  今年的玉米收购价出现罕见下跌,而且低得出乎所有人意料,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的北方农耕区,再次遭遇对种植信心的打击。

  主业进城打工,副业回家务农,这似乎正成为城镇周边多数农民的新劳动组合,“全职农民”成为村中剩下少数年迈者的无奈选择。

  价格罕见同比下跌

  “真是没想到,玉米价格会跌,还跌得这么厉害。”10月5日,桓台县唐山镇于堤村的于克清守着自己承包的100多亩农田,直呼意外。

  大面积承包土地三年来,小麦和玉米是于克清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三年间,玉米价格持续平稳小幅上涨,没想到在今年的收获季遭遇滑铁卢。“比去年同期每斤降价0.11元。”于克清称。

  在新玉米上市前的七八月份,玉米的收购价曾一度上涨至1.2元/斤,同时,由于北美减产等利多因素炒作,国际市场上玉米期货价格也持续攀升,甚至一度引起国内对于玉米市场稳定的担忧。

  对后市行情的看好显然让种植玉米的农民对今年的收获充满期待。“今年一些早熟品种的玉米刚收获时,价格甚至能卖到1.25元/斤。”于克清告诉本报,由于传闻玉米可能还要涨价,一些惜售的农民没有全部把玉米卖掉。

  没想到仅仅过去2个月时间,玉米收购价格就急转直下,让所有玉米种植户措手不及。“9月10日卖掉一些,那时就已降到1.07元/斤,现在又降了6分钱。”

  8月份时,台风导致淄博多地玉米田受灾,减产已成定局。此种情况下,于克清以每亩430元的价格从部分心灰意冷的种植者手中收购了80亩即将成熟的玉米。

  而在收割完毕后,上述80亩玉米田只收获了5万多斤玉米。现在恰好遭遇降价,让于收购时小赚一笔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算上雇人收玉米的钱,这80亩肯定是赔了。”

  从最近5年的行情看,玉米价格从0.74元/斤、0.82元/斤、0.94元/斤、1.12元/斤一路持续攀升,因此今年的降价显得尤为特殊。桓台县四坊村村民张美在今年9月下旬卖掉新玉米时,价格为1.04元/斤,比去年的卖价正好相差1毛,每亩地损失近100元。尽管多数村民的主要家庭收入早已不依靠农产品,但粮贩给出的价格还是让他们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感到失望。

  严峻的成本问题

  10月5日,桓台县红莲湖北侧的道路两旁,铺满金灿灿的玉米,来自曲阜的张齐福(化名)和同伴正坐在路边专心剥玉米,他们身后剥完的玉米已堆了十几米远。“来桓台十多天,从劳务市场上找活帮人剥玉米,一天120块钱。”张齐福对本报称,他俩已经在这家干了4天。

  雇用他们的正是旁边于堤村的种粮大户于克清,在本地尚未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之前,大面积的种植和收获仍需要大量人工来完成。“夏天玉米播种时雇了4个人,光一个开拖拉机的就400元/天。”随后,于家100多亩地的浇水、施肥、收获都需要大量人工去完成,台风过后玉米倒伏,又雇人将玉米扶起,成本再次增加。于克清称,2010年刚开始包地时,雇一个普通劳动力只需要80元/天。尽管没有细算过每年总的人工成本,但每次雇人的花费却实实在在让他感受到压力。

  除雇用劳动力之外,种地的其他各项开支也都不轻松。“土地承包费是一年500元/亩,小麦玉米各种一季,平均算250元/亩。另外还有每亩种子50元,化肥150元,农药50元,再减去人工的话种一季玉米每亩地还剩一两百块。”于克清称。

  种粮大户认为种地不赚钱,普通小户更是无法从土地中获得太多收益。人均只有8分地的于堤村每户平均收粮不到3000斤,即使不交土地承包费,落在手里的收益也只有一千多元。按照于克清付给别人的工资来算,一季的玉米收益只需要外出务工十来天就能挣出来。“反正也不指望种地挣钱,”于克清称,家里还经营着一家化肥商店,平时都由妻子照看着,尽管规模不大,“但比种地挣得多多了”。

  按照合同约定,明年的承包费在年底之前就要全部缴纳。于克清觉得,只要还能稍有利润,地还是得继续种,但当土地承包费或人工费涨到无法承担时,就该放弃土地专心经营自己的化肥商店了。

  种粮积极性遭受打击

  粮价的走低无疑给粮农的积极性再次带来严重打击,在众多传统农业种植区,世代耕种的农民已经对土地渐渐失去热情。

  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西峪村的李庆海一家总共有三亩多耕地。除了种植小麦和玉米外,李庆海还在地里种上了佛手瓜。眼看着玉米和佛手瓜都到了收获的季节,但李庆海却难以高兴起来,玉米的价格仅仅维持在1元左右,佛手瓜还不到2毛,玉米和佛手瓜全部卖掉合计起来不超过4000元,即使加上前面收获的小麦,自己在地里忙活一年也赚不到7000元。

  而妻子在隔壁镇上的鸭厂打工,今年下来已经挣了接近2万元。“种地真不如出去打工。”李庆海面对丰收的玉米感慨道。

  尽管种粮并无太多利润可言,但由于并不太浪费时间,所以拥有土地的农民更愿意按照传统在播种的季节将种子种下,然后在附近打零工或去工厂上班,抽时间打理地里的农作物,收成如何变得更加无关紧要。在微薄的粮价面前,丰不丰收对现代农民的收入影响不了太多。“种粮食更稳当一些,种经济作物则要冒赔本的风险。”去年于克清将承包的100亩土地拿出50亩来种植土豆,结果一年赔进去10多万,从此更加打消他种经济作物的念头。今年玉米行情走低,每亩仅剩100多元利润,但别无选择的他也只能在明年继续播种小麦和玉米。

  在唐山镇于堤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在附近县城有固定的工作,土地大多依靠老人和妇女抽时间耕种。而随着村民种植积极性的逐年弱化,越来越多土地走向流转道路,由村集体租赁给大户集中耕种,这样也更便于机械化的开展。

  不过,当大户们也认为种地不赚钱时,粮食和耕地这一民生命脉将何去何从?

  种粮半年不如电焊工干俩月

  种植成本提高河南农户“很受伤”

  价格大跌,李春生选择了“颗粒归仓”。不到20平米的西偏房内,堆积着8000多斤翻晒装包的玉米。这是李家人劳作半年的成果。“忙活了大半年,不抵人家俩月工资。”

  李所言的“人家”是邻居郭二毛,据郭本人讲,专职电焊工的他目前工资已高达170元/日。“不行的话,小麦机播后,我也跟着郭二毛干电焊去……”10月6日,李春生称。

  惜售的农户

  10月前后的中原大地,正值秋收农时。

  通往河南洛阳的双边四车道的国道,已被玉米抢占了大半个路面。

  车辆疾驰中,尽管粮贩们“收玉米——”的喇叭声不时传来,但洛阳偃师县村民李春生等人还是选择了充耳不闻。上述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多的时候,一天能来十好几拨。”李称。

  究其原因在于,往年此时同比出现上涨的玉米价今年却仅与去年持平,“玉米净粮,小贩们一块钱一斤,大收粮户一块一。”他说。

  这样的价格显然不能让“李春生们”为之满意。

  于是,随着“惜售”现象频繁发生,李说,在偃师,卖玉米的农户寥寥无几,人们都把刚丰收的玉米堆积起来,等待这玉米价格能够提高一些。“即使是卖了,也是急着用钱,不然的话,肯定是不卖。”

  农户们的“惜售”困扰着当地的粮贩王运义。“往年的时候,黄金旺季,今年基本等于零。”10月4日,王边说边关掉手中那经常做无谓喊叫的喇叭。

  在素有“玉米大省”的河南,每逢秋收,就活跃着大批像王运义这样的粮贩,他们以低于中储粮的托市价格从农户手中收粮,再卖给中储粮储备库、代储点,或者有一定场地的粮食流通企业,从中赚取一定的差价。

  然而,这两年以来,农户与粮贩的地位完全被改变。“以前都是农户主动送上门,现在是我们上门求着收,还得自己装卸。”王说。

  面对上述变化,王运义说,从去年开始,他和身边的不少同行,瞅准了一些村民着急外出打工,以每斤低于市场价0.4元左右的价格在田间地头收购“湿玉米”(即没有经过翻晒的玉米粒),晒干后再送给上一级粮食收储单位,“说白了,就是赚个辛苦钱。”他说。

  而今年,按照目前的态势,即便上述“辛苦钱”,他们也无法挣到。

  一本成本账

  除玉米价格引发的惜售心理外,另外一个公认的事实摆在玉米种植户们面前:今年玉米播种期间墒情较差、生长时又逢大旱,增加了成本。因此,在洛阳、驻马店等更多的玉米种植户看来,太早的出货并不理智。

  对此,李春生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每亩玉米的毛收入为1000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各项成本,玉米净收入能维持在800元/亩左右。

  但今年,上述收入已经是大大缩水,“今年玉米播种期间墒情较差,我们8亩玉米6亩种了两遍,6、7月份又遇上大旱天,我们仅浇地就比往年多浇两遍。”他说,今年每亩玉米能维持700元/亩的收益就属幸运。

  驻马店玉米种植大户张建华也称,今年每亩玉米收益无法与往年相比。张说,这两年,在河南不少地区,玉米亩产为1100斤,毛收入在1200元左右。

  “去年,除去每亩玉米280元的人工费(注:每亩玉米需3.5个工时,每个工时80元)、200元的化肥,40元的种子、15-25元的农药、30-40元的浇灌柴油费以及土地承包费等各项费用,我们每亩地的收入在500元左右。”他说。

  而今年,上述“500元/亩”的收入关口已无法保证。其间,除了化肥与种子涨幅保持10%左右的涨幅外,去年80元/工时的人工费今年突涨至100元。

  一方面,化肥和种子等农资价格及人工费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玉米抗击灾害的成本亦不断攀升。记者了解到,以今年8月玉米生长关键阶段为例,国内玉米主产区的东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遭受了10年一遇的粘虫灾害,他们承包的50亩玉米未能幸免,“仅此一项农药支出,就比去年增加了30%。”

  此外,土地承包费用也在上涨,张建华说,不算肥沃的农田,去年3000元一墒就能租到,但今年至少4500元。土地承包租金普遍上涨的同时,连片的大块耕地已经很难租到,为了租到耕地,不得不加价。

  减产论的是与非

  成本支出增加的同时,玉米价格并未随之攀升。

  10月7日,以洛阳铁路为首的洛阳商家给出的最新报价显示,水分15%的玉米净粮1.10元/斤,与去年同期报价持平。而在驻马店上述标准的玉米仅报1.05元/斤。这让此前对今年玉米价格颇具信心的李春生和张建华十分失落。

  “信心”之一源自此前风头颇劲的国内玉米减产论。

  一种观点认为,今年玉米播种期间的土地墒情、6月份的大旱以及玉米抽穗扬粉期的阴雨天气等不利天气因素和病虫害,都在影响着今年玉米的产量。其中上个月,中华粮网信息部研究员郭春爱公开表示,受上述因素影响,保守预计今年国内玉米将减产约10亿斤。各方消息的叠加使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外玉米期价接连攀升的同时,也刺激着国内玉米现货价格。

  于是,当上述信息在电视、报纸上频繁出现,“李春生们”便有了极其丰富的联想,“今年(玉米)价格,最起码也得一块二三一斤。”这是他的判断。

  但如今,现实是在秋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40%以上的河南,尽管最终的统计数据并未对外公布,但驻马店、洛阳、焦作、安阳等河南主要粮食市县的消息显示,秋粮丰收已是大概率的事情。其中,驻马店农业局一名人士表示,虽然今年当地的玉米与往年相比,秋收有所推迟,但由于水肥得当,玉米总体产量并未受到影响。同样,安阳滑县农业局纪委书记郝光亮也称,“丰收已成定局”。

  这早已在7月的卫星遥感监测中被佐证。数据显示,河南省秋粮作物一、二、三类苗比例分别为66.6%、24.6%和8.8%,总体苗情好于去年,其中大部分地区玉米长势好于去年同期。

  因此,当减产论在河南当地不攻自破,认同“玉米减产带动价格上涨”观点以及经历农资轮番上涨后的李春生、张建华他们的失落随之而来。

  还有谁给玉米价格施压?

  丰收预期给河南玉米价格带来压力的同时,当地饲料以及玉米加工行业的前景难测也在给今年的玉米行情施加影响。

  一项统计显示,在河南,本地玉米的消费主要来自饲料和加工,二者总需求占到玉米总消费的80%以上。

  就饲料行业而言,在养殖大省的河南,近年来,无论是生猪养殖还是禽类养殖均处国内前列。虽然河南养殖业对饲料的需求一直保持继续增长,但河南驻马店一不愿具名的饲料加工厂负责人表示,自去年以来,养殖业的低迷行情使得饲料加工行业遇困,进而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降低,“就我们厂而言,由于生猪、家禽等行业的养殖积极性还未彻底恢复,目前两条生产线只开一条,另有将近800吨的货挤压在仓库中。”

  而洛阳当地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方面介绍,自2007年以来,国家开始从发展规模、速度及市场角度进行控制,这导致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非常不利。特别是进入去年下半年以来,政策更是加紧,除不允许加工企业收购玉米外,粮食的进项税不给抵扣,这等于一吨粮食多交增值税350元左右。

  政策无形中增加玉米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经济的增速下滑也使得市场需求不断下降。河南当地一从事玉米深加工,具备年产25万吨酒精、10万吨丁醇生产能力,年加工转化玉米100万吨的企业也表示,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影响下,他们旗下的酒精厂亏损、丁醇生产线完全停产,“我们预计,本年度玉米工业消费还是比较低迷,这也将影响新上市玉米的价格。”

  如今,这一影响似乎已经显现,“往年同期的玉米价格都在上涨,今年却与去年拉平。”李春生说。

  面对“忙活了大半年,不抵人家俩月工资”的玉米收益,10月6日,李春生称,“不行的话,小麦机播后,我也跟着郭二毛干电焊去。”

  在他的身后,那已经无法承载其致富希望的玉米堆依旧安静矗立在不到20平米的房间内,静默依然……

  工业需求不振拉低玉米价格

  经济复苏时间不确定价格走势难测

  今年的玉米行情,用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粮农王梅的话说,就是做梦也没想到新玉米价格会不如去年。10月6日中午,王梅翻晒玉米的时候使劲摇了摇头。金黄色玉米的不远处,就是西王集团这一玉米深加工大户。

  新玉米上市价格的罕见下跌或许正是对当前微妙经济形势的真实描述,工业需求的不振正在影响着这一粮食作物的价格走向。一定程度而言,玉米深加工需求的放缓导致了新玉米价格难以像往年一样直线上升。

  陈玉米库存的存在也影响着新玉米上市后在低位徘徊。较为悲观的观点甚至认为,如果经济形势得不到有效逆转,那么玉米价格将很难再次像今夏一样暴涨,而这对粮农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玉米跌价背后传企业限产

  王梅承包的五十多亩农田今秋收获颇丰,不过这并没有给她带来相应的喜悦。“去年玉米下来就卖给西王集团了,当时的卖价是1.22元/斤。”王梅说,不过今年她想留一段时间,让她有这一想法的根本原因是价格不尽人意。“今年开秤的价格是1.15元/斤,这比去年要差一大截。”王梅说,按照这一价格卖出去,要比去年少卖不少钱。

  也许王梅没注意到,西王玉米购销有限公司10月5日已将价格下调至1.12元/斤。10月6日,本报记者在西王玉米购销有限公司门口看到,装满玉米的大货车正在排队。工作人员称,前几天的收购价为1.16元/斤。

  价格的下跌还在持续。“今年夏天最贵的时候卖到了1.24元/斤。”一名长期给西王集团供应玉米的大货车车主说,目前的价格每斤要比那时便宜了1毛多钱。“经济形势不好,厂里的需求也不怎么样吧。”谈到价格的下跌,上述货车车主猜测说,西王集团现在每天的收购量在万吨左右,而且对质量要求很严,丝毫看不出“抢粮”的味道。

  对于玉米价格的下跌,王梅等粮农则在私下里议论,西王玉米油销量下降,这间接导致了玉米价格下跌。邹平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相关人士称,今年新玉米上市后,没有和往年一样上涨,至于原因,他认为是需求不强。他称坊间有传言说由于需求不振,西王集团的车间出现了限产的情况。

  10月6日,本报记者向西王集团企划部人士求证坊间种种传闻。其相关负责人称,今年西王集团的玉米需求量不但没有下降,相反比去年有所上升,去年玉米需求量在240万吨左右,今年可能达到270万吨,玉米油以及制糖等车间均是满负荷生产。

  针对玉米油销售遇冷的传言,上述人士则回应称,今年玉米油销量同比出现上升,整体形势表现良好。

  尽管传闻遭到否定,不过在玉米价格出现下跌的背景下,普通农户已将经济下滑与玉米价格的下跌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经济不振影响工业品需求

  尽管西王集团的玉米需求保持了上涨,但这并不代表其他企业也能如此幸运。

  西王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今年他们曾进行过专门的市场调研,发现北方许多生产玉米油的中小企业出现了关门停产的情况,他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玉米需求量的变弱。“很多企业关门后没有再开起来。”上述人士强调。

  位于滨州的华诚化工每天需求玉米300吨左右,主要生产乙醇等产品。该企业一负责人表示,从客户订货量来看,需求的确较以往有所减弱,不过整体影响不大。

  一家不愿具名的邹平化工企业负责人则表示,经济下滑态势显现后,玉米深加工相关产品的销售受到一定影响,这也是玉米需求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

  以上市公司中粮生化为例,该公司2011年上半年酒精类及其副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9.44%,而2012年上半年同类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还不到10%,增速明显下滑,柠檬酸等产品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玉米深加工同样未能避免经济下滑带来的影响。”上述不愿具名的邹平化工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波及最终也会在玉米价格上体现。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资讯有限公司粮食分析师马文峰曾对本报表示,近几年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增幅均达到15%至20%。不过有市场人士预计,由于经济不振,今年玉米深加工需求的增幅或不乐观。

  卓创资讯农产品分析师孙光梅的调研结果或能说明一些问题。近期,卓创资讯与国内一些淀粉、酒精、饲料企业进行了联系,发现许多企业都有一定的库存玉米。“现在主要在消化库存。”孙光梅称,由于需求不振带来的产品价格下滑,一些淀粉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对市场观望的心态多一些。“他们并不着急收玉米,这也决定了市场需求不会马上变强。”孙说。

  孙光梅还介绍,国内一些酒精企业的产品积压,销售遭遇瓶颈,这也决定了这些深加工企业不可能立刻开足马力再次满负荷生产。

  孙光梅认为,这无疑也在左右着新玉米的价格。

  前景不明朗难预测价格

  新玉米上市价格的罕见下跌是否意味着今夏疯涨的玉米价格将暂告一段落,目前来看仍没有明确的答案。如果单从工业需求而言,前景也许并不乐观。“现在谈价格还为时尚早。”上述邹平化工企业的负责人称,目前市场的整体需求状况还不明确,他表示对玉米深加工行业而言,关键还要看经济是否将触底反弹,如果四季度经济复苏的话,玉米深加工需求量将出现增加,那时玉米价格或能有所抬头。不过如果经济未能复苏,那么企业对玉米价格下跌的预期可能会有所增强。

  值得关注的还有,此前面对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有玉米贸易商进行了数量较大的囤货。不过从9月玉米价格出现掉价苗头后,这些玉米贸易商开始着急抛售库存玉米,这给新玉米的价格带来了冲击。相关媒体报道称,东北以及河南等地的贸易商出货的劲头较为强劲。

  上述邹平化工企业的负责人称,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但据他了解,目前陈玉米的库存仍然不小,受新玉米上市量增加及陈玉米价格走低等因素的拖累,短期内玉米价格难以实现大的上涨。有市场人士甚至认为,玉米价格长期维持低位的可能性较大。不过也有相左的观点认为,在种植成本上涨的当下,国家为了维护粮农积极性,收储价格或将在后期出现小幅上涨。

  卓创资讯分析师孙光梅认为,玉米价格难以产生大的波动,总体将保持平稳。“短期内稳中有降,但跌也跌不了多少。”她称,玉米深加工的数量还占不到总产量的40%,如果经济复苏迟缓的话,会对深加工企业的需求有影响,但不会骤然拉低玉米价格。

  较为乐观的是,孙光梅认为随着天气的转冷,养殖业对玉米的需求会有所增长,这会减轻玉米深加工企业需求变弱带来的影响,并给玉米价格的趋稳带来支撑。

  一定程度而言,新玉米上市后的表现体现了宏观经济的微妙变化,经济下滑带来的产品需求变弱影响着这一粮食作物的价格走向,而经济复苏时间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玉米价格暂时变得模糊起来。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