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正当时 关内外玉米“两重天”

2012-11-01来源:中国玉米网文章编辑:岛岛[点击复制网址]
|

  产量增加 陈粮销售压力较大

  近年来玉米价格大幅上涨,玉米种植效益高于大豆等竞争作物,价格上涨对于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效果非常显著,今年玉米挤占大豆、棉花、薯类以及其他谷物面积。初步估计东北地区大豆面积将比上年减少20%以上,低产的大豆转向高产的玉米和水稻种植。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计,201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460万公顷,同比增加105.8万公顷,增幅3.2%。其中,东北地区播种面积为1335万公顷,同比增加82.4万公顷,增幅为6.6%,增量占全国的77.9%。

  国内玉米在生育后期气象条件良好,未发生大的灾害。从各地实际收获情况看,尽管玉米生长前期的积温偏低以及风灾倒伏对玉米质量和单产有一定影响,但对东北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将达到20100万吨,较2011年增加821.9万吨,增幅4.3%。其中,东北4省区玉米产量将达到8480万吨,较2011年增加472.8万吨,增幅5.9%,增量占全国的57.5%。

  2011/2012年度,受玉米增产幅度较大、小麦作为饲料原料大量替代玉米以及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年度结余量显著增加,压制新玉米市场。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计,2011/2012年度国内玉米结余量为1064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053万吨。

  其中,东北地区仅大连港、营口港、鲅鱼圈港以及丹东港等4港口的贸易玉米库存量(截至9月底)较去年同期高100万吨左右。陈玉米销售压力较大,港口贸易玉米库存下降缓慢,对当前市场价格形成较大利空。

  收获延期上市节奏明显偏慢

  今年东北玉米主产区受降雨天气影响,收获进程整体延期,近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局部再遇降雪,收获上市再次受阻。目前市场所售东北新玉米以辽宁玉米为主,另有少量黑龙江小粒玉米上市,东北产区新玉米上市节奏较正常年景明显偏慢。

  东北产区作为国内最大的玉米主产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玉米供应的主力军,今年东北产区新季玉米上市时间的推迟,使得新、陈年度对接时间空档扩大,也使市场各方在一段时间内对因东北玉米上市延期导致的粮价上涨预期升温。虽然今年东北产区新季玉米上市时间整体推迟,但部分新玉米的上市仍对市场供应起到一定补给作用。

  除新粮以外,目前东北产区贸易商环节尚有陈粮逐渐释放,补给市场需求。据中国玉米网最新了解,虽然目前已至11月份,东北不少大型收储企业手中仍有陈粮待售。

  潮粮价挫 临储传言提振收购

  10月下旬以来,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挂牌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日收购量却呈萎缩态势,主要原因还是天气。由于目前吉林、黑龙江等地深加工企业收购粮源大多来自黑龙江(包括农垦),而农垦玉米一般以直收为主,一旦天气不利,玉米到货量则骤减。此外,由于前期大部分深加工企业开工率较低,存粮较多,不急于批量收购(情况与去年大不相同),因此在市场供应粮源短期减少的情况下,各企业并未出现提价收购的现象。

  目前,黑龙江东部地区潮粮收购价格继续承压。其中,肇东地区屯点30%水分潮粮收购价已降至1740元/吨,较上周下跌60元/吨;而吉林西部地区黑龙江玉米折干成本已可低至2100元/吨左右(含烘干费),已接近业内盛传的国家临储价格,可适量展开收购。当然,预计随着11月份上冻后东北玉米陆续批量上市,东北玉米低位运行可望持续一段时间,也是各地收购企业入市的好时机。

  临储玉米价格提升的传言刺激一些大型贸易商开始入市收购(包括中纺、中储、东佳、金信、云天化、平安、中孚、生威等收购主体),推动北方港口玉米收购价小幅走强。

  华北玉米/登场早质量好 价格优势明显

  质量较好 有效供给显著提高

  9月中旬,河南、山东、山西等部分春玉米开始收获上市。10月上旬,夏玉米陆续开始收获上市,市场供应量明显增加。调研显示,今年玉米生长期天气条件良好,新玉米收获后水分较低,霉变较少,质量明显好于去年。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测,2012年华北黄淮地区玉米播种面积为1232万公顷,较去年增7.4万公顷,增幅为0.6%;产量将达7017万吨,较2011年增74.1万吨,增幅1.06%。

  由于整体质量明显比去年好,玉米有效供给较去年明显增加。分析认为,一是目前新玉米水分在15%~16%之间,可以直接被深加工和部分饲料企业使用,而去年同期水分在18%~22%之间,尚不能大量采购;二是今年新玉米霉变率在1%以下,容重较高,优质玉米供应充足,而去年霉变率为4%~5%甚至更高,容重不足,优质玉米供应不足;三是今年华北黄淮地区在9月底10月初大规模收获上市,而去年同期由于阴雨天气及水分偏高,上市时间推迟到12月份左右;四是新玉米上市初期,华北黄淮地区陈玉米商业库存量仍然较大。初步估计,截至9月底,等待消化的贸易玉米库存仍在200万吨左右,而去年同期陈玉米库存已基本耗尽。总体来看,华北黄淮地区季节性上市压力明显高于去年。

  目前,南方销区的湖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饲料企业已开始大量采购河南玉米,本地饲料企业也开始降低饲料小麦及东北玉米使用比例,增加本地玉米使用量,预计2012/2013年度东北玉米外运量将下降。

  提前上市 补给销区市场需求

  华北产区是国内仅次于东北产区的第二大玉米产地,每年区域内产量除供应华北地区用粮企业需求外,还有部分粮源流向销区饲料企业。尤其是今年,华北地区新玉米上市初期便显示出低水分、低霉变的特点。往年华北玉米霉变超标情况较多,今年水分整体偏低也使华北玉米霉变情况得到有效改善,霉变率整体可控在3%以内,且符合饲料生产需要的霉变率低于2%的玉米比重增加。

  今年华北玉米除品质偏好外,上市时间较去年也有所提前,国庆节前后,华北地区新玉米已陆续开始批量上市,近期山东深加工企业到货量明显增加,新玉米上市后的首个上量小高峰出现。华北新季玉米上市不仅有效补给了华北地区用粮企业的消费需求,其品质亦获得销区饲料企业的认可,其较东北玉米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更是在南方销区占据了有利地位,华北玉米的上市有效缓解了因东北新玉米上市延期给市场供应带来的压力。

  价格偏低 临储政策值得关注

  10月下旬以来,进入华北地区采购新玉米的外地商家数量有增无减,局部地区成交价格有走强迹象。据了解,目前一些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已经开始赴华北各地采样、布局采购,南方饲料企业也纷纷前往收购。不过,由于目前正值华北地区粮源批量上市启动阶段,大型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略显震荡,因此市场价格保持低位窄幅波动。

  目前华北玉米价格水平已进入偏低区间运行,不论较之小麦,还是东北玉米,其价格“洼地”效应已提前显现,并引起各方采购关注,在今年华北玉米品质为近年来最好水平的情况下,若国家在华北启动临储收购,料将为当地市场托底,后续政策动向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短期压力增强 降价“命运”难改

  需求放缓 企业粮源竞争减弱

  10月份,华北黄淮及东北等主产区新季玉米陆续上市。由于近几年连续增产,国内玉米市场供应充裕。当前市场形成了“陈玉米结余量较大,压制新季玉米市场;华北玉米质量较好,压制东北玉米市场;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压制用粮企业购销心态”的基本特点。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计,2012/2013年度我国工业用玉米消费量为60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00万吨,增幅5.3%,增长速度较上年度继续放缓。2011年二季度开始,受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国内调节通货膨胀的紧缩性政策等因素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淀粉、酒精以及养殖企业下游的猪肉等相关产品需求均表现疲软,导致玉米深加工等相关行业出现持续亏损。反映到玉米购销市场,则表现为用粮企业库存较低,采购积极性不足,玉米市场由供需偏紧转变为结构性供应充裕。

  2012/2013年度,在玉米产量显著增加的背景下,玉米市场需求增速继续放缓,预计将导致玉米市场呈现“一多俱多”的情况。具体到东北地区,可能会出现用粮企业采购不积极,贸易粮外运困难等情况出现。

  总体来看,在主产区玉米丰收大局已定的情况下,玉米供应压力将逐步显现,短期内玉米价格可能将保持低迷态势,且未来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也将受到一定抑制。

  销售受阻 陈粮库存仍待消化

  诚然,今年东北新玉米延期上市已成定局,但玉米价格会否因之上涨却仍待考量。玉米现货价格涨跌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无非就是供需关系的变化,供大于求必跌,供不应求则必涨。

  为了保证在玉米新陈交接之际不会出现原料供应缺口,用粮企业每年都会提前多备出一定数量的玉米库存,而今年由于玉米工业及饲料消费欠佳,玉米用量减少,新季玉米上市后各用粮企业多有剩余陈粮库存待用。

  今年受深加工需求不佳、产品销售亏损等因素影响,夏季东北深加工企业停产、限产较多,原料需求下降,新季上市后,陈粮库存仍未消化结束。而南方销区饲料企业多在东北产区签有陈粮合同,至近期销区饲料企业仍有东北陈粮库存陆续到货,虽然陈粮消化已近尾声,但已足以满足生产需求。

  受前期市场对粮价走势看涨预期支撑,港口贸易商多囤有一定数量的玉米待涨,但上一粮食年度已经结束,而“翘尾冲高”的飘红行情却未出现,伴随着新季玉米的上市,南方销区饲料企业普遍对后市价格持谨慎态度,

  且近期华北低价优质玉米陆续销往销区,挤占了东北陈粮在销区的销售空间,港口陈粮销售受阻,库存释放缓慢。中国玉米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北方港口玉米库存合计在111万吨左右,广东港内贸玉米合计51万吨,南北港口陈粮库存合计162万吨,较去年同期高出100万吨左右。

  今年以淀粉、酒精为首的玉米深加工行业整体开工率明显下降。按往年惯例,每年进入9月中下旬以后,随着产区新季玉米的陆续上市,季节性停产的深加工企业会陆续恢复生产,而今年,截至目前,前期停产、限产的企业多数仍未恢复。

  从生猪养殖周期来看,11月以后将陆续进入玉米饲用需求旺季,但此前东北新季玉米应该已经陆续开始批量上市,从目前情况来看,短期内东北新玉米的延期上市基本不会对南方饲料企业的玉米消费产生明显影响。

  预计11月初东北产区新玉米将陆续开始大量上市,产区供应将明显增加,而市场却仍有大量陈粮待消化,新、陈玉米的共同上市无疑将加剧近期现货市场降价风险。

  疲态显露 季节回调趋势不改

  东北大部分地区农户玉米收获已接近尾声,不利天气导致各地收购有所延迟,但对东北地区玉米季节性回调趋势的影响并不明显。在前期陈粮去库存化的影响下,今年东北新玉米批量上市前已显露疲态。同时,今年由于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华北新玉米品质同比明显提高,新玉米品质间差异与去年大相径庭,现阶段华北产区玉米正吸引来自各方的采购。由于今年东北陈粮库存水平同比偏高,深加工等用粮企业收购谨慎,近期当地玉米已提前出现下降趋势,局部地区折干成本逼近临储价格预期。预计11月份东北玉米批量上市后价格底部将进一步探明。

  对接错位 行情暂时恐难“回春”

  新、陈玉米交替之际,主产区华北和东北地区购销节拍不一,率先“登场”的华北玉米,随着贸易主体陆续入市,尚未对价格起到利多效应,季节性疲软行情进一步延续,并将对东北玉米价格形成约束。预计11月中旬之后,随着陈玉米基本“退市”和新玉米批量上市,价格低点可能出现。因港口玉米库存南北“两重天”,深加工企业库存积压、原料采购需求难增,或将推迟玉米价格回涨时间。

  宝城期货监测显示,10月底,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山东青岛等地二等新玉米(15%水分)进厂价格集中在2180~2210元/吨,较10月初下跌20~130元/吨不等。虽然收储传言来袭、农民心理预期抬升,限制了整体下跌幅度和速度,但上市压力释放缓慢,令新玉米价格底部尚未探明。

  受此影响,东北新玉米只能以华北偏弱的价格作为参考,但同时却呈现出“报价混乱”的特点。据了解,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标准水分新玉米报价为2330元/吨,公主岭地区按1∶1.2折扣挂牌价为2130元/吨,沈阳地区优质玉米进厂价为2480元/吨。各地价差较大,东北产区新玉米市场价可能在11月底或12月初才能形成,届时也将面临粮源全面上市的冲击。

  南北港口玉米库存显现“冰火两重天”。东北新玉米受陈玉米出库排挤,到港量偏少;随着新粮陆续到达,加之进口批量到货,共同推升南方港口玉米库存。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