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必须转型!饲料行业已经饱和 难有大的发展

2016-03-10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最早以农业起家的新希望集团,成立于1982年,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并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近年来,在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并购动作频频。
 
  3月5日,在2016年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召开媒体见面会称,现在海外投资正是一个窗口期。国内企业要么创新变革,要么就大踏步走出去,而且现在大宗商品价格比较低。
 
  玉米库存量超过年产量
 
  在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提到,中国粮食连续增产,面临库存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下跌等问题。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
 
  刘永好说,中国的玉米库存非常多,实际上多到一年产量的总数。
 
  由于中国连续多年来推出玉米最低收购价政策,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中国市场远高于国外市场,价格倒挂。于是,出现高库存、高价格、高进口“三高”并存的局面。
 
  对大多数人所持“玉米高价收购不妥,应该改”的观点,刘永好表示认同。他说,在几年前,甚至十年前,每次两会提案都有提到,要改变粮食的定义,国家要保粮食安全,首先保小麦、大米这些口粮。至于非口粮,像玉米这类饲料用粮就不要给太多的补贴,这样会增加国家负担,直接补贴农民就行了。
 
  今年一号文件也提到,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刘永好解释说,国内的粮食价格太高,特别玉米价格很高,跟国际市场相比,国内的饲料成本高,从而使得国内所有肉产品价格也高。这意味着国内的开支消费都需要增加成本,最后还是由全国老百姓来买单。现在假如说因为库存太多,发霉了,导致损失,最终还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他说,现在进行改革,将肉产品的成本降低,使老百姓受惠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养殖业、食品行业的竞争力,食品加工再出口成为可能。所以“将原料成本降下来,这是大势。”
 
  对于新希望最占优势的饲料行业,刘永好说,国内第一,全球第二。但是,这个行业已经饱和,靠饲料有大的发展已经不太现实,所以必须转型。如何转型呢?就是向两端转。
 
  他说,在保证鸡鸭基本规模的情况下,下一步集中精力大力发展猪的养殖。拟投资88亿,通过3-5年时间,以“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发展1000万头生猪,实现业务重心调整。还有就是向肉食品深加工方向转。今后不只是卖活猪,或者卖屠宰后的白条猪,而是希望销售加工成能够供应千家万户的肉食品产品。
 
  刘永好认为,将两端加大,甚至产业链延伸,这样做将给我们带来生机和活力。在这一方面,也在加强国际合作。如跟法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企业已经签订战略协议,跟韩国、澳大利亚很多企业洽谈合作等,以取得向两端的延伸。
 
  全球布局应对汇率波动
 
  在中国消费市场中,进口农产品份额越来越多,刘永好说,这说明一是中国人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二是中国供给侧的改革还要下大工夫,为什么要买外国的,说明国内产品质量不如国外,性价比或者差异化做的不够,这给国内的制造企业、生产企业、食品企业带来挑战,也是一个空间。
 
  刘永好认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的优质农产品竞争的优势是人口众多、市场广大,劣势是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阳光占有少。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新希望大踏步进入,通过联合收购在牛奶产业、种源方面取得进步。
 
  他说,供给侧改革,既要改良数量,还要改革质量,还要改革科技。使得企业能够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不断提升的消费品,而大消费时代的来临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劣势有可能逐步变成优势,今后就算进口的也是中国自己的品牌或者参与、控制的品牌,到那个时候,中国在参与国际农产品和国际食品的竞争方面就有了主动权。
 
  作为全球布局的企业,谈及近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刘永好举例最近投资收购的“美国蓝星”,此举深化了新希望原料采购的全球优势,对公司的影响极大。“有可能今后在汇率波动上,困难就会小很多,因为通过国际的套期保值和原料的提前采购,锁定汇率,风险就会小很多。”
 
  现在海外投资就是一个窗口期
 
  近年来,为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新希望在国内外投资并购的动作频频。
 
  刘永好说,企业走出去确实很难,但是走出去市场很大。投资回报相对比较高,而且中国产能过剩,饲料业产能利用率连40%都不到。走出去才发现,新希望的技术、品牌、能力能够在当地做到最好,而且在很多国家都是第一品牌。
 
  他认为,现在海外投资就是一个窗口期。因为国内的过剩现状导致竞争激烈,“这个时候,在国内瞎折腾干什么,还不如大踏步走出去。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创新变革,要么就大踏步走出去。”还有就是现在大宗商品价格比较低,国际经济也不是特别好,这恰好是走出去的好机会。
 
  对于新希望接近20年的国际化道路,刘永好称,“有相当的经验”,现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会继续沿着国际化前进。如何将国内外的优势结合,公司已经有规划。近年来在澳洲、新西兰进行优势资源、品牌和技术的整合,包括收购最好的种猪、种鸡、种鸭、种牛这样的种苗,同时进行国际产业供给侧的布局,在最优秀的地方建企业,收购原料,进行源头上把控,然后跟国内对接。
 
  他说,中国经济提高,消费增大,给新希望带来机会。有没有可能新希望成为在高端动物蛋白,牛羊三文鱼这些领域的“ABCD”呢?而且这方面没有一个ABCD垄断。这是大的课题,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实现。
 
  据刘永好描述,新希望从最前端就开始布局,从原料、资源、土地、生产到仓储、加工、贸易、市场营销,近年来跟澳洲、法国等很多国家签定协议都是围绕着让公司成为国际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有话语权的企业的目标而出发的。

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为员工涨工资对企业来说是好事

  月初,是一个美好的时节。原因无他,发工资了。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在接到工资单欢天喜地的同时,又不免有些黯然神伤——工资又没涨。从企业方面看,员工的工资涨与不涨,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涨工资会增加企业的劳务成本,尤其在很多行业里,这一成本在财务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往往不低,从而企业会将之视为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久不涨工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忠诚度又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看来,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新希望媒体见面会中表示,涨工资对企业总体来说是好事。一来,当工资提高的幅度相对大一些的时候,企业更有吸引力,员工工作效率更高。二来,从消费社会上讲,工资增加以后,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消费能力提升,加大了对产品的购买力度,对内需是一种拉动。“我们应当考虑怎么降低其他的成本,怎么样提升我们的质效,怎么样通过质效变革来对冲工资成本的提升。”
 
  企业提升自身质效的方法又何在?拿农产品举例,在目前国内的消费市场中,进口农产品的份额越来越多,怎样通过质效变革来提振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的消费信心?刘永好给出的答案是:在供给侧改革上下大功夫。“为什么要买外国的,说明我们质量不如人家,说明我们的性价比或者差异化做的不够。”刘永好说,供给侧改革不但要改革数量,还要改革质量,改革科技,使我们能够生产出适合国内外市场的,不断进步的消费品,进一步使我们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刘永好认为,除了供给侧改革,企业还有一条路可选择,那就是大胆地“走出去”。他表示,海外投资现在处于一个窗口期,目前,一些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在国内竞争很大的形势下,很难再有利润空间。“要么就靠创新来变革,要么就大踏步地走出去,只有这两条路可选。”刘永好说。
 
  在谈到“走出去”时,刘永好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当时新希望集团在埃及投资时的“囧事”:刚刚投资把土地买了下来,埃及政变了,新的政权不认之前签署的协议。刘永好说,当时尽管很困难,但我们发现“走出去”以后的市场相当宽阔,投资回报也非常高。因此,在国家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政策的今天,企业“走出去”的机会正当时。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