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麦当劳将在美国停用含抗生素食材,在中国无相关承诺”的新闻引起了巨大关注。毫无疑问,这样的一条消息,让媒体很受伤,也让消费者很受伤。报道中隐隐表达出“麦当劳对美国和中国市场实施双重标准”,但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绎成了“麦当劳歧视中国市场”。
其实,早在2015年3月,麦当劳就在其官网上宣布,将在未来的两年内逐渐采购没有使用过“对人有重要影响的抗生素”的鸡肉。而麦当劳近日的宣布只是提前完成这一转换而已。
不仅在中国,此消息在英国也引起了舆论的反弹。英国一慈善机构甚至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邮运动,呼吁消费者向麦当劳总裁史蒂夫 伊斯特布鲁克发送邮件,希望这一措施能在全球实施,而不只是局限于美国市场。
在中国,有两个重要的细节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忽略。第一,麦当劳停用的只是对人有重要影响的抗生素,而不是所有的抗生素。对于那些只用于养殖的抗生素,还是可以用的。第二,这个计划只是针对美国市场,其他所有的国家都照旧——这些“其他国家”当然包括中国,一些媒体特意把中国强调出来,再次调动了“中国消费者低人一等”的敏感神经,自然也是群情激奋。
那么,麦当劳为什么要采取这个措施呢?它真的是为了美国人民的健康么?
毋庸置疑,不管是麦当劳还是其他食品公司,任何经营举措都是为了赚钱——赚其他国家消费者的钱,也赚美国消费者的钱。
这几年,麦当劳的销售很疲软,麦当劳自然需要改变。举措之一就是换总裁——新官上任,自然要开始一场新的营销攻势, “停用抗生素鸡”就是其中一部分。这一战略,其实跟食品安全无关,只是吸引眼球,赢回一些消费者而已。
麦当劳宣传的是,“我们的消费者需要他们吃起来觉得好的食物——从农田到餐馆,而这些举措向着他们期望的方向迈进了一步”。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消费者需要“他们觉得好的东西”,我们只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而至于他们的需求是否合理,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基于同样的考虑,麦当劳还同时宣布了将提供没有使用过生长激素的牛奶。在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允许企业使用生长激素来增加牛奶的产量,在外包装上也不需要标注。消费者希望饮用没有使用过生长激素的牛奶,但商家却不能宣传这样的牛奶有什么好处。
但在中国,政府不允许对牛奶中使用生长激素,所以麦当劳在中国卖的牛奶都是“无生长激素”的。按照“有区别就表示歧视”思路,美国的键盘爱国者们在过去就可以一直大骂麦当劳“歧视美国”了。所以,此次麦当劳的声明也只是说 “使用生长激素的牛奶和未使用的并无明显差异,但我们理解这对我们的消费者更重要”。
麦当劳是美国最大的鸡肉消耗商,他们的这一决定将会迫使其他同行跟进。而这样的市场变化必然会导致鸡肉供应商养殖成本的提高。在短期内,这些成本会由产销供应链中的环节来承担,但到最后,一定是市场重新洗牌,产销链每一级中的胜利者都会是赚的更多——他们的赚的钱,最终不是来源于鸡,而是来源于吃鸡的人。
但在美国之外的市场,麦当劳对鸡肉市场的影响力并非如此之大。改变鸡肉中抗生素的使用状况将会付出更高的成本,而这些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承担。
简而言之,有多少消费者愿意承担由此增加的成本,麦当劳能否赚到更多的钱,才是他们决定是否改变的关键。而至于“歧视”、“双重标准”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受迫害妄想而已。
(原标题:麦当劳停用含抗生素鸡,歧视中国了吗?)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