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政策调控“风暴”再次来袭!

2020-12-07来源:财富农业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12月4日中储粮吉林分公司拍卖的一次性储备玉米10000吨,全部流拍。(和粮食等级,底价高有关系)这一消息无疑给火热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还有就是从拍卖的次数和数量上可以看出调控政策正在逐步发力。

  此外,12月4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发布风险提示函。各会员单位:近期玉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请各会员单位切实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防范工作,提醒客户理性合规参与期货交易。我所将持续强化日常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期货提示风险,现货增加拍卖。有人说期货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大豆也曾经这么提示过,但是大豆也没控制住涨价。但是还是要警醒,玉米和大豆不可同日而语,大豆依靠80%的进口,国家本来就存储有限,而可替代粮食基本没有,调控肯定乏力。而玉米进口份额有限,可替代的小麦和稻谷库存也比较充裕。

  一直以来,期货都是现货的探路者,期货更有发现未来价格的灵敏嗅觉,期现货不可能长时间背离。期货的交易看现货市场,现货市场更要参考期货的远期合约。

  东北玉米主产区一直备受关注,之前我们也曾经讨论过东北地区这一个地理位置和企业心态。都出于对没有临储玉米接应的未来有不确定性,只能在新粮上市时大量建立库存。

  其实贸易商朋友可以参看一下周边大企业的收储价格,因为大企业,尤其像嘉吉生化这种国际化集团公司,他们的市场考察团队和风控团队是比较厉害的,他们的考察项目不仅仅局限在主产区,也会放眼全国,对国际粮食产量和趋势都有详细的调研数据,他们的价格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如果他们在“抢粮”那就只能说明对未来的供应存在忧虑。

  国家在新季粮食集中上市时采取调控措施,也是历史罕见。说明当前形势的迫切性。之前只是停留在消息层面,以舆论造成声势,各众媒体狂轰乱炸进口数量,说法不一,但是即便这些数据是真实的,所有进口不可能一下全部流通进入市场,这是需要时间,分批分批进入国内,远水解不了近渴。

  进入12月份,拍卖开始增加,而且全国各地开花。看一下拍卖粮性质,基本动用的都是一次性储备粮,而一次性储备粮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在是16年和17年居多,18年占比较少。那就说,现在还没有大量动用18年和19年的粮源,一次性储备的量级也不容小觑。

  现阶段,新粮正在集中上市,流通渠道相对较多,虽然各路市场主体都在积极收购,但是终端加工企业生产绝对不成问题。和5月份的临储拍卖有本质区别,那时候绝大多数企业等米下锅。现在的企业是在建库存,储备后期原料,即便拍卖的数量不能和临储玉米一争高下,但是对市场的冲击还是要有些力度的。

  我们依然秉持以前的观点,供需基本面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玉米价格回落也只是阶段性的趋势,而且回落幅度有限。就现在来说吧,即便政策“风暴”猛烈,玉米价格降下来一些,那些加工企业还有贸易商会放过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吗?还不是一哄而上继续开“抢”,这价格不还是得抢起来吗?

  有人说,国家调控没用,这且不是天天还在涨吗?市场是有一定的延迟性,国家的调控会起作用的,只是大幅度长时间的回落性不大,市场会更趋于理性,价格冲高受到限制。

  另外有在中储粮库方工作的朋友说,中储粮也在调查以前几年临储拍卖中因故没有出库的玉米数量,可能再次做分配投放拍卖。至于部分粮库停止收购,以前我们就说,对市场影响不大,只是在心理层面起到一点压力,但是久经商场的贸易商心理没有那么脆弱,都比较强大。

  笔者认为现阶段的价格回落并不可怕,最主要的还是明年的趋势更值得思考,因为现在东北贸易商的建仓成本较高,都倒挂全国各地,而东北当地的企业今年库存会是历史高位,后期需求减弱。如果华北等地对高价玉米接受程度不高,转向选择小麦稻谷替代,南方大量依托进口,那么东北这么大量级的存粮销售就是问题。

  价格不能全国统一,东北贸易商风险系数加大,所以说现阶段价格回落并不是坏事。东北粮源迅速减少,富锦象屿工作人员表示,企业已经收购了附近地区接近70%的玉米,可见企业的收储数量多大,而基层粮源的减少也是价格支撑的一个关键因素。

  现在的政策“风暴”即便比较猛烈,市场还是有些抵御能力的,没必要过度恐慌。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