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3日全国外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21年8月23日全国内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21年8月23日全国土杂猪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猪评:9月利好增加 猪价上涨概率大 成品饲料价格再迎涨价潮(2021年8月23日)
据数据统计,2021年8月23全国各省外三元猪均价为14.79元/公斤,较昨日上涨0.01元/公斤,较上周同期猪价(8月16日)下跌0.11元/公斤。
今日全国27省、直辖市范围内,共计17省份猪价上涨,9省份猪价下跌。全国最低价为新疆,较昨日下跌0.05元/公斤于12.87元/公斤。云南与昨日持平。
今日部分地区猪价:四川7.1-7.4元/斤,河南7.3-7.6元/斤,江西7.4-7.7元/斤,广东8.0-8.3元/斤,湖南7.5-7.8元/斤,山东7.4-7.7元/斤,湖北7.2-7.5元/斤,河北7.2-7.5元/斤,北京7.2-7.5元/斤,辽宁6.9-7.2元/斤。
周末猪价震荡略偏强,总体呈北涨南跌态势,新疆地区猪价跌破13元/公斤。因猪价持续下跌,北方地区养殖户有抵触情绪,周末北方地区猪价小幅反弹,但目前市场猪肉供应充足,消费没有明显改善,猪价持续上涨显得较为乏力。南方地区则以偏弱为主,大部分地区气温仍高,抑制消费增长,且在交通运输逐渐恢复后,南方地区到货增加,外地猪的调入打压当地市场价格,猪价总体偏弱调整。预计短期内供需博弈拉锯,调整仍将持续,而进入9月后市场将逐渐开始为中秋及国庆做准备,北方地区气温也开始下降,猪肉消费也会有所增加,9月份猪价上涨的概率大。
另外,受疫情及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在月初部分地区饲料厂价格陆续上涨,而近日成品饲料再度迎来第二波上涨。8月16-22日,新希望、正邦、海大、安佑、特驱、澳华等一大批饲料企业陆续宣布饲料涨价,猪料、鸡料、鱼料齐齐上涨,上涨幅度在50~125元/吨,部分鱼料涨幅达到200元/吨。
猪价反弹“挽留”散养户 上市公司摆脱“望天收”需具备“专精特新”
散养户和养殖企业期待已久的猪价反弹如约而至,猪肉出栏价格较前期低点回升15%以上,使得本欲离场的散养户纷纷取消转行计划,留在场内继续观望等待。在猪价反弹的同时,多家养猪上市公司并未积极扩产,而是转身布局预制菜、调味品等下游细分市场,以期打通“猪场到厨房”供应链,逐步摆脱当下养猪行业“望天收”的窘境。业内人士表示,预制菜、调味品赛道竞争激烈,现象级产品易得,寿星级产品难见,有志于进军下游消费市场的养猪类上市公司切莫尝到一点甜头就一拥而上,遇到一点困难就一哄而散。
猪价反弹产生“挽留”效应
8月17日,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7月份以来,为应对生猪和猪肉价格过快下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合计挂牌收储5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稳定市场预期。这些政策措施,有效遏制了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的势头,生猪价格出现明显反弹。目前,价格较前期低点回升15%以上,猪粮比价也在短暂跌破5:1之后迅速回升,8月9日至15日已回升至5.71:1。”
期待已久的猪价反弹行情如约而至,对原本已经下定决心离场的散养户产生了“挽留”效应。《证券日报》记者再度走访湖南浏阳,曾有计划养殖黑山羊的养殖户刘一友表示:“猪价已经反弹了,说不定下半年能走好,谁知道年底会不会来一波大行情呢?现在羊肉价格也在低位,切换过去也赚不到钱。去年改行养鸡的朋友们也都没有赚到钱,养鸡、产蛋都是亏的。没能把握住节奏,真是两边挨耳光,倒不如就地卧倒等待机会了。”他补充,“虽然猪价涨了一些,但是饲料价格也跟着涨了,总体而言还是没赚到钱。希望中秋、国庆和年底的消费旺季来了,猪价还能往上再拉一波。”
不仅是养猪行业,肉鸡养殖业此前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湘佳股份(37.810, -0.32, -0.84%)董秘何业春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活禽、鸡蛋价格持续阴跌,养鸡行业经历较长时间亏损期。随着鸡蛋价格因季节性因素回暖,大家才稍微感觉松了一口气。就我们观察来看,虽然在养鸡、养猪赛道之间反复横跳的散养户们很多,但是并没有因为自身的灵活性得到更多经济回报。”
走好预制菜赛道还需专精特新
在散养户纷纷驻足观望的同时,养猪类上市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开发预制菜、调味品等产品,欲切入下游市场,打通“猪场到厨房”供应链,尝试逐步熨平“猪周期”带来的冲击动荡。
8月12日至13日,双汇发展(25.210, 0.23, 0.92%)在接待投资者调研时介绍,“上半年,我们一些新产品表现出较大增长潜力,其中辣吗辣香肠、火炫风和新升级润口香甜王销量同比均实现大幅增长。另外还有一批餐饮食材产品,尽管目前基数很小,但发展势头良好。下一步将围绕健康产品,开发低脂、低钠、益生菌等新产品;围绕速冻餐饮食材,开发丸子、酥肉、猪排、牛排等;围绕餐桌产品,开发菜肴拌饭、红烧肉等产品;围绕新休闲产品,开发规格小、包装新潮的产品。在餐饮方面,一方面将持续丰富餐饮产品群,开发进厨房、上餐桌、市场接受度高的产品;一方面会持续加强网络开发力度,扩大销售网络。”
天邦股份(5.670, -0.06, -1.05%)接受投资者询问时表示:“除了开发调味品、预制菜,我们还计划从做肝素钠原料提取。我们已有提前计划,待年底安徽阜阳500万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基地建成,业务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可以获取更多价值增值,公司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都会增强。”
818电商节,新希望(11.590, -0.13, -1.11%)六和旗下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的明星产品“美好农家小酥肉”再度热卖。此前在618网购节中,该款产品高居天猫速食菜榜单第一名。
在预制菜领域,唐人神(5.850, -0.03, -0.51%)是较早布局的养猪类上市公司,旗下的唐人神大香肠早已是到长沙打卡的必备之选。对于养猪类上市公司纷纷切入预制菜赛道,唐人神董秘孙双胜认为,“做一款短期内有流量、有话题、有销量的现象级消费品并不太难,难的是做一款长期内有温度、有情怀、有口碑的寿星级消费品。预制菜赛道竞争激烈,需要企业具备‘专精特新’,即建立专业化团队,实施精准化管理,拥有特色化产品,而且能不断推陈出新。养猪企业从养殖赛道切换到消费赛道,需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切莫尝到一点甜头就一拥而上,遇到一点困难就一哄而散。久久为功,日日出新方是服务下游消费市场的上策。”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肖皓教授也赞同上述观点,“生猪养殖业是高度标准化的产业,产出的猪肉对消费者而言是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在国外也是如此。上市公司要把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做成各具特色的预制菜、调味品、零食等,在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同时,与各具特点的地方饮食需求对接上,其中存在不小的难度。但是,生猪养殖企业如果只是固守本业,难免受到猪周期的动荡影响,容易落入‘望天收’的窘境。有的上市公司对预制菜赛道存在误解,以为菜品越多,竞争力越强,殊不知‘二八定律’依然有效,20%的菜品才是决定最终战绩的根本。上市公司只有秉持‘推车过河、滚石上山’的勇气和担当,沉下心去打造精品赢得口碑,才能在下游消费市场中站稳脚跟。”
猪价反弹只是插曲?
近期国內生猪现货价格呈现出震荡走势,价格在15元/kg左右上下反复,笔者认为这种技术性反弹确实有可能会运行一段时间,但是不宜报太高期望,从基本面的情况来看,此前的低点可能会被打破,生猪现货价格恐怕仍未见底,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产能或许见顶但供应压力依然巨大
据了解,2021年6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564万头,同比增加25.7%,环比持平;而7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滑0.5%,这是自2019年10月以来能繁母猪在经过了20个月的连续环比增长后首次出现了下滑。尽管产能环比停止增加,但目前的产能同比水平还是很高的,与2018年8月爆发非洲猪瘟之前的数量相比,当年7月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与现在同口径的值)并未直接公布,但是我们根据历年的环比增长值可以倒推得知,目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大概比3年前同比增长了至少10%,也就是说目前的能繁母猪依然处于历史上偏高的水平。
而从存栏量也可以看出,截至6月份生猪存栏量4.39亿头,基本与2017年底持平,而7月的存栏量依然环比增加了0.8%,即约4.43亿头,这个数字是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从能繁母猪产能见顶,到生猪存栏量的见顶还需要相当的时间。
二、猪肉消费量反弹难抵今年产量大增
随着猪肉价格的下跌势必会带动生猪消费量,但我们认为应该对此观点持谨慎态度。判断今年的低肉价肯定会促使猪肉的消费量有所上升,但从往年的经验看这个升幅最多也就是在10%左右。
而从产量方面看,今年猪肉产量增幅远远高于10%,前6个月生猪出栏量累计3.37亿头,同比增加34.4%,而猪肉产量约2715万吨,同比增加35.9%。半年猪肉产量超过2700万吨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在过去十多年里面只有2014年上半年猪肉产量达到过2705万吨,如此大的产量增幅很难被市场消化,价格的下跌就成了一个大概率事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下半年生猪出栏量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从已经上市的15家生猪养殖企业的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15家公司累计出栏量高达4274万头,占全国上半年生猪出栏总量的13%,而其中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六和这四家最大的企业的半年出栏量占了全国约10%,因此我们分析这些企业的动向可以大致判断出下半年的情况。目前头部企业多数已经公布了7月的销售情况,其中牧原股份销售301万头,累计增加138%,正邦科技销售175万头,累计增加141%,新希望六和销售63万头,累计增加91%,只有外购仔猪模式的温氏股份增速较慢,只增加了7%。
其他销售规模在百万以下的企业,销售增速多数都在50%~200%之间,应该说上述生猪供给增速已经让人很吃惊了,但按照这些公司的计划,似乎下半年还要加大马力,进一步扩大出栏量。根据牧原股份的公告,其2021年的生猪出栏量的保底出栏目标为3600万头,挑战目标为4500万头,这意味着8-12月需要出栏1555~2455万头之间,即便取均值计算,增速也已翻倍。根据其他企业的公告也是大同小异,除了温氏股份这种因为严重亏损被迫大幅降低目标的公司,即便不像新希望和傲农生物那样增加2倍,多数目标也是接近翻倍。多数公司的规划是有依据的,也配套了相应的资源:在前期场地、猪舍、设备、人员等固定资产和成本已经投出去的情况下,即便是亏损也要增产。同时,根据牧原股份发布的公告,其7月育肥猪的销售均价15.54元/公斤,而成本只有15.1元/公斤。如此低的成本,是牧原决定将价格战打下去从而扩大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很多自繁自养型的头部公司基本完成了低效母猪的淘汰工作并补充了大量优质的种猪和能繁母猪,下半年,养猪市场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对于猪价而言,下半年的行情依然难言乐观。
三、单猪出肉率增加令生猪市场雪上加霜
今年生猪的出栏活重明显高于去年,这意味着相同数量的生猪能够提供更多的肉,春季由于养殖户刻意压栏赌行情,导致当时出栏生猪中大肥占比一度超过30%,后期随着猪价的下跌和大肥猪的集中出栏,出栏活重开始下降。从屠宰量来看,目前农业农村部尚未公布7月的屠宰量,但根据涌益咨询的样本数据来看,7月屠宰量约在438万头,环比增8%;8月上旬屠宰量约比7月环比增加10%,当然该数据由于样本量和统计口径问题,有时未必与国家数据一致,但总的来看7月和8月屠宰量出现反季节的增加的是大概率事件,这意味着6月、7月、8月这三个月份的屠宰量可能将是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
在2020年之前瘦肉型猪的白条屠宰率几乎从未到过90kg/头,但在去年几乎都在90~93kg/头之间,今年更是最高提高到了将近96kg。尽管7月以来出栏的肥猪占比下滑导致屠宰出肉率下降,但目前的白条屠宰率仍然在93kg以上,与去年相比还是要高一些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即便有国家收储政策等利多因素生猪价格依然涨不上去。
结论:总之目前随着前期大肥猪逐渐被市场所消化,类似五月份的集中暴跌行情应该短期不会再现了,在当前各大头部企业现金流依然充沛且都力图通过竞争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格局下,价格可能会出现阴跌的态势,最终至少会击穿牧原的成本价(15元/kg)并向下一段距离后(10元/kg~13元/kg)也许才会真正的见底。总之生猪价格在春节之前总体上不能太乐观,反弹只是插曲,而下跌依然是大趋势。(来源:农产品集购网)
7月进口猪肉同比减少18.6%,广东、江苏多地查获走私冻肉!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中国猪肉进口35万吨,环比增加2.94%,同比减少18.6%。2021年1-7月中国猪肉进口量266万吨,同比增长3.9%。
近期,广东东莞、清远、江苏南通、深圳等地再次查获数批走私冻肉及无证冻肉加工窝点。在疫情严峻之时,冻肉走私必须严防死守。
7月进口猪肉同比减少18.6%,广东、江苏多地查获走私冻肉!
广东清远:查获18辆货车共227吨走私冻肉
8月10日20时许,英德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根据情报线索,联合多警种在英德市某村一偏僻竹林内,破获一起走私冻品案。
现场查获偷运入境,来自丹麦、德国、巴西、俄罗斯等,境外疫区的走私冻品约227吨,扣押装卸、运输走私冻肉的货车18辆,搬运叉车4辆,抓获嫌疑人11名,涉案价值约1000万人民币。
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涉案冻品已按相关防疫规定处理,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广东东莞:查处一无证冻肉加工窝点
记者从大岭山镇了解到,8月19日,该镇网格员日常巡查时,在连平村新屋场莞长路大岭山段发现一无证“黑作坊”。上报大岭山市场监管部门后,查货160箱加工冻猪脚、38箱加工冻鸭肾。目前,现场10名员工已进行核酸检测,并进行医学隔离观察。
据介绍,网格员巡查发现,这家新搬进来的冻肉加工作坊环境十分简陋,无任何卫生设施,现场员工在用机器切割冻肉,装箱打包。网格员按要求登记及检查该场所的经营资质,该作坊无法出示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根据线上上报后,网格员联系大岭山镇市场监督管理分局和连平村委会联合处置。执法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对该场所的冻肉展开全面调查,查获160箱加工冻猪脚(10kg/箱),38箱加工冻鸭肾(10包x100串/箱),并且场所内有进口标志的包装箱和塑料袋,涉嫌使用进口冻肉且擅自更换食物包装出售。
目前,大岭山镇防疫指挥部对该场所的冻肉进行抽样检验并对现场10名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大岭山镇市场监督管理分局联系派出所依法查封该作坊。该案件已交由相关部门进一步处理。
江苏南通:查获120余吨走私冻肉
长期以来,国家对于走私行为一直采取高压严打态势,但受高额利润诱惑,仍有不法分子试图逃避监管、铤而走险。8月13日,江苏南通海警局查获一起走私冻品案,查扣嫌疑船舶1艘,查扣冻品120余吨,抓获涉案人员4名。
8月12日22时许,南通海警局启东工作站95110报警平台接到群众举报称:在启东连兴港附近海域发现一艘可疑船舶疑似从事走私活动。接到报警后,南通海警局启东工作站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前往目标海域侦察,经过比对排查,很快锁定了可疑船舶,为防止打草惊蛇,海警人员立即协请上海崇明海事局和启东市打私办共同开展此次执法行动。 次日凌晨1时许,海警与崇明海事局北支海巡执法大队同步展开查缉行动,该团伙在觉察到异动后,加速向长江逃窜。凌晨2时许,在双方通力配合下,海警人员在长江三和港水道附近将可疑船舶控制,并迅速登临该可疑船舶,现场控制涉案人员3名。经查,该船前部货舱内藏有大量冻品,且无法提供相应合法手续,涉嫌走私。据船上3名涉案人员交代,该船装载走私冻品约120吨,另有1人在海警人员登临检查前乘坐救生筏跳海逃逸。掌握情况后,南通海警局迅速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请求协助搜寻。
13日7时许,长江航运公安局南通分局传来消息,永临汽渡的防疫工作人员发现一名浑身湿透的可疑人员,经调查核实此人正为此前从船上逃逸的人员。目前,该名涉案人员已移交南通海警局启东工作站,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据了解,走私冻品往往通过批发市场流入大排档、餐馆,甚至超市,在通过酱油腌制、辣椒调味之后,消费者很难辨别。这些冻品没有经过任何检验检疫,容易滋生细菌、腐烂变质。海警部门在此提醒广大民众,不购买走私冻品,不参与冻品走私,积极举报走私冻品行为,守护餐桌安全。
广东深圳:查获2.5吨走私冻肉
海防打私+疫情防控一体化,航城街道在全区率先将海防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成立海防巡查中队,全面布防3.76公里海岸线。8月8日-9日,海防巡查中队联合黄田派出所查扣走私嫌疑的船只1艘、走私冻肉2.5吨。
海防巡查队员控制可疑船只。
8月8日凌晨5时许,海防巡查中队执勤队员在开展例行巡查时,发现海防区域范围内有一艘可疑的船只欲从机场码头上岸,立即拿出大喇叭喊话制止,此时船上2名可疑人员闻讯后仓惶“弃船”而逃。队员第一时间上前将可疑船只控制,并向区打私办、黄田派出所通报情况。很快,区打私办、黄田派出所工作人员抵达现场,经检查,发现船舱内藏有大量冻肉,涉嫌违法走私行为。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区打私办安排人员对冻肉进行抽检,同时对接触过冻肉的海防巡查队员、民警进行核酸检测。当天17时许,检验结果显示全部呈阴性。
据了解,海防巡查中队以“守点巡查、海上巡逻、科技防控”相结合的形式,强化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巡防,源头杜绝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有效打击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行为。
(综合海关总署、潇湘晨报、英德公安、江海晚报、宝安日报等)
猪饲料降价50-100元/吨!猪价再次下跌,养殖户快买不起饲料.....
随着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饲料厂商们频繁宣布饲料涨价,仅8月份就已经有两轮猪饲料涨价,但是双胞胎却反而宣布部分饲料降价100元/吨。面对饲料原料价格的迅速攀升,双胞胎这一举动确实难得,希望有更多饲料厂商站出来与养殖户一起“共渡难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自己的客户!
有人涨价有人降
饲料行业在今年也相当艰难,一方面全面提升的生猪产能大大增加了饲料需求,但另一方面饲料原料的价格却居高不下,故而有饲料行业人士表示“今年虽然销量好,但压力却也不小,不涨价利润太低可能亏本,一涨价则可能失去客户。”
在这种窘境之下,饲料厂商便开始“联合涨价”,许多饲料厂商都会在差不多的时间内一齐宣布饲料涨价,形成“涨价潮”。
据动力网统计,自5月份以来猪饲料累积的涨价最高幅度达435元/吨!仅仅是在8月份,就出现了两轮饲料涨价——8月6日,新希望六和、中慧农牧、山东和美集团等多家企业宣布饲料涨价,涨价情况大致为乳猪料、中大猪全价料、母猪料上涨50元/吨,浓缩料上涨100元/吨;8月10日,贵港海大、广西海大再次宣布饲料涨价,旗下所有品种猪料涨价50元/吨!
但出人意料的是,双胞胎却在这个时候反而选择“降价”,双胞胎表示:当前猪价低迷,为助力广大养户抓猪复养,现百万让利始养户,携手养户共克成本压力,经公司研究决定对部分产品实施降价,重庆双胞胎饲料有限公司自2021年8月6日零时起对双胞胎/金苹果/猪三乐品牌系列部分产品进行降价。
具体降价的情况为:教槽料降价100元/吨,浓缩料降价100元/吨,保育料降价75元/吨母猪、仔猪、大小中猪料降价50元/吨。
除双胞胎以外,广安万千集团也表示,为“支持大家的养殖事业,携手共渡难关”,公司决定对部分饲料产品降价。在这个8月,猪饲料有人涨价有人降价,但是禽、水产饲料却是处于全面上涨的趋势之下,将来有带动猪饲料涨价的可能。
唇亡齿寒
8月17日,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7月全国饲料总产量16489万吨,同比增长19.8%,猪饲料产量更是大涨66.4%!
全国饲料总产量暴增,无可奈何地推高了饲料原料价格。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份第二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2.95元/公斤,同比上涨22.4%;全国豆粕平均价格3.79元/公斤,同比上涨15.2%;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61元/公斤,同比上涨11.4%!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65元/公斤,同比上涨10.9%;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37元/公斤,同比上涨12.0%。
但就在饲料价格不断上涨之时,猪价却再一次由涨转跌!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1年8月9日—8月15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6.37元/公斤,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56.3%。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1.83元/公斤,环比下降0.7%,同比下降54.3%。
在“高成本、低猪价”的双向挤压之下,绝大部分养殖户长期处于亏损当中,有云南养殖户无奈地表示“猪价再低也要出栏,不然就买不起猪饲料了!”甚至还有不少散户称“出栏干净就不准备再进猪,最多再观望一下......”河南某小型生猪流通商则透露:“今年这行情,没几个养殖户愿意补栏,有些都已经不养了。”
养殖业的寒冬全国有目共睹,在这期间确实存在“猪场去产能”的情况,但大多数人依旧相信冬天一定会过去,于是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并想尽办法降低养殖成本。比如7月份全国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就结束了连续21个月增长,环比下降0.5%!
寒冬下的坚持再一次体现了养猪人坚韧不拔的品质,但同时也希望饲料行业能更多的支持养殖业,寒冬不仅是养殖业的寒冬,同样也是咱们整个上下游的寒冬!唇亡齿寒,养殖业得以健康发展,上下游产业才能有稳健的发展!
美国猪肉:“我在他乡挺好的”进口猪肉库存100万吨?期货大跌48%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每个月从国外进口的各种肉类中,猪肉的数量都是最多的。
7月份,肉类进口量为85万吨,猪肉占55%;1-7月,各项肉类累计进口593万吨,猪肉占58%。
1.进口同比下降;冻肉库存100万吨?
海关数据显示,7月份,猪肉(含杂碎,下同)进口量为47万吨,比6月份高2万吨。7月进口额约86亿人民币,进口均价环比下降1.8%。进口量和进口额与2020年7月份相比,分别下降了16.5%、10.5%。
1-7月,我国累计进口猪肉341万吨,这些进口冻肉一部分流入市场增加供给,另一部分则积压在冷库里。
国内鲜肉的价格已经“低到尘埃”,冻肉进口量仍有增无减,想必进口商也没想到,恰逢旅游旺季的暑期,疫情却再度来袭,多地餐饮因此再次陷入暂停堂食的局面,市场对冻肉的消化变得更慢……因此,有人估计,目前在冷库中积压的冻肉至少有100万吨!
而另一方面,尽管7月份的进口猪肉(不含杂碎)均价比6月份稍微低一点儿,为9.4362元/斤,但国内一些地方的鲜肉的价格都已低于这个价,例如,在北京的市场中,最近几天,白条肉的成交价甚至已经达到8.15-9.5元/斤!进口冻肉价格优势已经肉眼可见地减弱!
2.期货大跌48%!下半年预计悲观
今年1月8日,带着许多人的期望,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至今已经7个月有余,9月份交割月就要到了,生猪期货都跌成啥样了?
生猪现货的价格从1月中旬开始持续下跌,累计跌幅57.8%。
而生猪期货则一降再降,击碎了开盘当日30000+的泡沫。主合约lh2109的价格,从1月8日的30680元/吨,首日暴跌12%,而后,又自5月份开始大幅下挫,到了8月20日,在当日涨了160元/吨后,收于15860元/吨,比起初露面时,下跌幅度超48%!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超体重”猪、冻肉、消费低迷成为猪价企稳乃至上行的主要“绊脚石”,未来价格或维持震荡,下半年预期较为悲观。
3.双汇发展市值蒸发逾270亿,疑与万隆签发“美国猪肉六分体协议”相关
近日,千亿猪肉巨头、双汇母公司万洲国际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自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双汇发展的归母净利润就开始逐月下滑。然而这一时期,国内猪肉价格开始企稳,到了今年第二季度,国内猪肉价格已经大幅回落。
但是,以猪肉为主要原材料的双汇发展,今年上半年的整体业绩却不增反降。
双汇发展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双汇发展实现营收348.42亿元,同比下降4.14%;实现净利润25.37亿元,同比下降16.57%。
对于利润的下滑,双汇发展解释称,主要因为2020年同期冻品盈利基数较高、本期由于中外价差收窄进口肉盈利下降、员工及市场费用的投入增加等。
但据万洪建发表的《我眼中的父亲和万隆》一文,业绩下降的原因似乎出在进口猪肉身上——根据万隆的决策,近两年双汇发展大量进口美国猪肉,致存货不断高涨。
万洪建在文章中称,今年2月,万隆携郭丽军一起签发“关于调整美国六分体价格建议”,继续大量进口美国(猪肉)六分体,2月底进口六分体的市场平均价格只有21500元,却强行将美国产品进口结算价格从21000元/吨大幅提高到25800元/吨,进口量接近10万吨。“这批从美国史密斯出口到中国的六分体,给中国双汇造成的损失多达8亿人民币以上。”
自6月17日万洲国际父子反目事件爆出以来,双汇发展市值已经蒸发逾270亿元。再将时间线拉长,双汇发展自今年2月52.98元的高点以来已经腰斩!
说到美国猪肉,7月份,我国进口的美国猪肉大约有7.26万吨,环比下降了6.9%。自从国内生猪产能恢复以来,中国减少了多个主要供应国的猪肉购买量,6月份,美国猪肉是为数不多还在上涨的,但到了7月份,也下降了。
有人说:“随着国内猪肉价格的低迷,进口猪肉减量的态势或将进一步凸显,猪肉进口也将难以进一步影响国内生猪价格的走势!”你怎么看?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