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2021-12-20来源:综合报道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生猪养殖业专题报告:猪周期与存栏分析


  一、历年猪周期行情如何演绎

  1、历史上的五次猪周期波动

  从2002年至今,我国一共经历了5轮猪周期,每轮猪周期持续时间3-4年,供需跨期错配是猪周期形成的本质原因。从供给端分析,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决定8-12个月后的生猪出栏数量,生猪出栏数量决定猪价拐点,供给是分析猪 周期的关键线索。每轮猪周期都存在疫情、政策等外生性因素的影响,对供给端产生巨大影响的干扰因素如2018年 非洲猪瘟,带来周期逆转;对供给影响较小的干扰因素,如政府收储、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周期。

  ①2002-2006年猪周期,生猪价格上涨27个月,涨幅+71%,下跌22个月,跌幅-40%,最高单周平均猪价达到10.0元/千克。本轮猪 周期中,2003年5月爆发的非典疫情所致,疫情期间宰杀母猪、补栏停滞;2004年爆发的禽流感疫情,引发猪肉需求大增,供需矛 盾突出。下行阶段,2005年的猪链球菌病,导致需求明显降低,加剧了猪价下跌。

  ②2006-2009年猪周期,生猪价格上涨20个月,涨幅+158%,下跌14个月,跌幅-49%,最高单周平均猪价达到17.4元/千克。上涨的 主要原因是05-06年猪价位于低位,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出栏减少,随着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爆发,造成供求关系反转,猪 价开始回升。此后,全球经济危机、“瘦肉精”,以及“甲型H1N1流感”等事件的爆发,猪肉需求下降,猪价下跌。

  ③2009-2014年猪周期,生猪价格上涨27个月,涨幅+111%,下跌32个月,跌幅-47%,最高单周平均猪价达到19.9元/千克。本轮周 期受到的外生性干扰较少,是相对经典的猪周期,价格主要受供需矛盾推动。

  ④2014-2018年猪周期,生猪价格上涨24个月,涨幅+97%,下跌25个月,跌幅-50%,最高单周平均猪价达到21.2元/千克。2014年 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产能快速出清,价格一路 走高。

  ⑤2018年至今的大级别猪周期,生猪价格上涨32个月,涨幅+262%,2021年1月至今跌幅逾-70%,最高单周平均猪价达到40.9元/千 克。非洲猪瘟出清对猪价上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叠加新冠疫情影响,猪价高位震荡13个月

  2、猪周期形成的本质原因:供需错配

  生猪养殖周期较长,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变化到商品猪供给变化历时约10-12个月,产能变化滞后于价格,能繁母猪存栏是生 猪供给的先行指标。能繁母猪配种后约4个月生产仔猪,再过约6个月商品猪出栏。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变化大致对应10-12个 月后生猪供给变化。虽然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出栏量占比仍以散户为主。散户养殖更倾向于直接 根据猪价决定当期是否养殖,且较难做长期资金规划,故猪价上升,当期增加产能,未来供给增加,猪价下降,当期产能 下降,未来供给不足的长期规律仍存在。

  二、能繁母猪存栏决定未来生猪供给,生猪供给决定猪价拐点

  1、2002-2006:非典影响下,生猪供需矛盾突出

  从外部因素看本轮猪周期,2003年非典期间,养猪场屠宰停工,交通限制造成生猪供需矛盾。2003年5月爆发的非典疫情所 致,疫情期间宰杀母猪、补栏停滞,地区间生猪运输受阻,造成生猪供求矛盾突出,导致猪价反弹明显,再加上2004年爆发 的禽流感疫情,引发猪肉需求大增,导致猪价持续攀升,2004年8月达到最高水平 。随后产能恢复,猪价下行,并由于2005 年初部分地区(如四川、广东等)出现了猪链球菌病,导致猪肉需求明显降低,供需矛盾突出。

  从存栏看本轮上行周期,1997-2000年间生猪价格维持下跌趋势,长期的猪价走弱使得养殖主体的能繁母猪补栏意愿较弱,非 典疫情后需求复苏驱动猪价上涨。2002年底广东发生非典疫情,关停生猪市场、限制生猪流动等政策打断了猪价上涨节奏,直 至2003年6月中旬国内疫情基本结束,消费复苏,生猪需求回升。需求恢复快速但供给恢复需要时间,2002年和2003年底全国 生猪存栏量分别同比-0.4%和-0.9%,供需错配使得猪价上升持续至2004年9月,本轮上涨周期历时27个月。

  从存栏看本轮下行周期,猪价上涨激励母猪补栏扩产,供给增加导致猪价下降。由于猪价在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开始大幅 上涨,激励了养殖热情,母猪和仔猪补栏开始增加,2004年和2005年年底全国生猪存栏量分别同比+1.8%和+2.8%。2004和 2005年全年生猪出栏量分别同比+3%和+5%。生猪供给增加,猪价下降,到2006年7月触底,下降周期持续22个月。

  2、2006-2009:蓝耳病降低存栏加速猪价上行

  从外部因素看,上行期爆发的高致病性的猪蓝耳病从供给源头上加速了本轮猪价上涨,下行期猪流感、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抑制 消费需求,加速了猪价回落。2006年下半年以来的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造成的损失外,还导致种猪生产性能严重下降, 这从源头上加剧了生猪的短缺和恢复生产的困难, 猪价在2008年3月达到高点,较2006年7月低点上涨了158%。此后随着供应恢 复,猪价逐渐回落,2009年爆发的猪流感疫情冲击到终端消费,导致价格加速下行,至2009年5月达到本轮周期的低点。

  从存栏看本轮上行期,由于此前的行业亏损和猪蓝耳病合力导致存栏下降,供给不足驱动猪价上涨。由于2005-2006年生猪价格 大幅下降,养殖端盈利下降,母猪补栏减少,养殖产能下降,叠加2006夏季-2007年爆发的猪蓝耳病,2006年底全国生猪存栏同 比降低了3.4%,2006年8月生猪价格触底。

  从存栏看本轮下行期,养殖户母猪补栏积极性大幅提高,产能快速恢复,猪价走低。2007年较高的生猪和仔猪价格刺激产能增加, 产能步入上升通道,2007和2008年底生猪存栏分别增长了5%、5.3%,2008和2009年生猪出栏量分别增加了8%、5.7%,高供给 影响下猪价走低。此外,2009年猪流感疫情导致需求减弱,猪价加速见底。

  3、2009-2014:养殖利润驱动存栏变动内生周期

  从外部因素看,第三轮轮猪周期的生猪供给受到的外生干扰整体较小,属于由内生供需因素驱动的经典猪周期。下行周期期间, 为了稳定猪肉价格,2013年5月,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启冻猪肉收储工作,提振了市场信心,短期价格有所恢复。但随着反 腐和打击“三公消费”,这些因素均未能从根本上影响生猪供给,2014年猪肉价格维持下行趋势。总体上,这轮猪周期以内 生因素为主,属于经典的猪周期波动。

  从存栏看本轮上行周期,2009年以来养殖亏损导致能繁母猪存栏去化,供给下降驱动价格上涨。2009年以来生猪价格较低,养殖利润 较差,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由2019年初到2010年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由4987万头下降至4580万头,降幅达8%。2010年 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触底,8个月后生猪存栏触底,随即猪价在2011年9月后达到峰值。2010年7月开始,自繁自养养殖利润由 负转正,逐渐上升,2011年6月达到最高值690元/头,能繁母猪存栏与养殖利润同向变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从存栏看本轮下行周期,养殖利润转正促进能繁母猪存栏增加,能繁母猪存栏开始回落10个月后猪价触底。2010年7月开始自繁自养 养殖利润由负转正,2010年8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触底回升,至2012年10月到达峰值,期间能繁母猪存栏由4580万头增加到5078万 头,增幅达11%。能繁母猪存栏达到峰值后,大约半年的时间保5000万头以上的水平,猪价随即在10个月后触底。本轮猪价下行周期 持续时间较长,共持续31个月,主要原因是能繁母猪存栏增加持续时间较长,且能繁母猪存栏水平较高,产能去化周期较长。

  4、2014 - 2018:产能大幅出清,环保政策影响下母猪存栏处于低位

  从外部因素看,第四轮猪上行周期受到环保政策所推动,大量散户退出市场,供给持续下降,下行周期在非洲猪瘟影响下完成筑底。从2014年起,我国政府陆续出台《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 导意见》,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 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猪价在14年5月见底以后,一路上行至16年的6月,其中2015年上半年爆发的猪丹毒疫情起到推波助澜 的作用。但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企业养殖效率提升,出栏生猪体重大幅增加,猪肉供给持续增加,后续猪价随后一路走低。

  从存栏看本轮上行周期,经历了养殖亏损使得能繁母猪存栏大幅下降,环保政策清退小规模养殖户。2011-2014年,全球饲料原材料价 格大幅上涨,生猪养殖成本较高。2013年7月开始,由于上半年的持续亏损,能繁母猪存栏从5000万头以上的水平开始下降;2014和 2015年上半年养殖再次亏损,能繁母猪存栏加速下降。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下由5013万头下降至3899万头, 降幅达29%。本轮猪价上涨周期持续24个月,持续时间长于前两个上升周期,主要原因是2012-2015年饲料原料成本较高,每年上半年 生猪养殖均出现亏损情况,母猪存栏恢复较慢。

  从存栏看本轮下行周期,饲料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使得养殖成本降低,但能繁母猪存栏依然不断下降,养殖效率提高使得猪肉供给总量 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亏损主要发生在2018年上半年。尽管环保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促进规模化集约化,改善我国以散户养殖为主的存栏 结构,在初期也确实抑制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补栏,并起到了提振价格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场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出栏生猪的体 重大幅增加,在存栏未变甚至下行的状态下,总猪肉产出却反而增加;另一方面是母猪效率提升,尽管能繁母猪存栏下降,但生猪存栏 下降不明显,甚至部分时段上涨,总的生猪屠宰量未受明显影响,养殖能力明显提升。

  5、2018至今:非瘟下的大级别猪周期

  从外部因素看,第五轮持续至今的大级别猪周期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规模化养殖、新冠疫情、粮食价格暴涨等多重因素 的影响,其中非洲猪瘟造成存栏减少供应紧张成为周期拐点的决定性因素。非洲猪瘟爆发后,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应急实施方案,能 繁母猪存栏持续向下。从2018年的6月开始到2019年11月,生猪价格升至40.98元/kg的历史新高;2019年12月-2021年1月,猪价在 30元/kg的高位震荡13个月。2021年春节后,随着生猪供给的快速增加,猪价开启了持续下跌的趋势。

  从存栏看本轮上行周期,期初低水平能繁母猪存栏为大级别猪周期埋下伏笔,突发非洲猪瘟让母猪产能雪上加霜,国内新冠疫情可控后需求恢复 激化供需矛盾。由于上轮猪周期养殖亏损时间较长以及环保政策限制,上轮猪周期猪价下行阶段并未出现能繁母猪存栏的扩张。2018年4月猪价 触底时,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只有3400万头左右,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三季度猪价季节性反弹,但第四季度及2019年爆发了非洲猪瘟疫情, 种猪、仔猪、商品猪死亡率大幅增加,母猪产能进一步下降,部分猪场使用生产效率较低的三元母猪留种,但产仔效率较低。2017年7月至2019 年9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由3554万头下降至1913万头,降幅达46%,其中产仔效率较低的三元母猪占比由10%增加到20%以上。2019年 底至2020年初能繁母猪存栏缓慢增加,由1913万头增加到2164万头,涨幅达13%,但三元母猪占比由20%提高到40%以上,母猪产能仍然不足, 对应8-10个月后(2020年下半年)的生猪供给相对紧张,叠加2020年下半年疫情控制后消费复苏,供需矛盾激化,猪价和养殖利润创历史新高。

  从存栏看本轮下行周期,前期超高利润推动能繁母猪产能快速恢复,全球饲料原料高价推高养殖成本加深亏损,母猪产能去化刚刚开始。受到国 家恢复生猪产能的政策鼓励以及超高养殖利润的驱动,2020年3月开始能繁母猪产能快速恢复,对应2021年开始生猪出栏量增加,2019年10月 至2021年6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由1913万头增加至4563万头,涨幅达+139%。第二季度生猪出栏量以及恢复至2018年同期水平。同时,2021 年头均出栏重量比2018年增加7%以上,第二季度猪肉供给水平超过2018年同期。目前能繁母猪存栏去化较慢,生猪出栏量最早于2022年4月开 始下降,考虑到二元能繁母猪生产效率提高,猪价预计于明年下半年转好。

  三、猪周期存栏规律及预测

  1、能繁母猪存栏拐点对应未来8 - 1 2个月生猪供给拐点,养殖利损决定当 期母猪存栏增减

  能繁母猪存栏拐点往往对应未来8-12个月生猪出栏量的拐点,由于猪价波动更多来自于供给侧驱动,能繁母猪存栏拐点同时 也是未来8-12个月猪价的拐点。期初能繁母猪存栏水平越低,猪价上行周期持续时间越长;期初能繁母猪存栏水平越高,猪 价下行周期持续时间越长。除政策扰动因素外,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基本遵循市场规律。生猪养殖盈利,则能繁母猪存栏逐渐 增加,生猪养殖亏损,则能繁母猪存栏减少,生猪养殖利润主要参照自繁自养养殖利润。当期自繁自养盈利/亏损决定当时的 能繁母猪存栏增加/减少。

  生猪供给是猪价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过去五轮上涨猪周期,均由于前一年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导致一年后生猪供给减少驱动;过去4轮和本轮下行猪周期,除2016-2018年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环保政策),主要均由于前一年能繁母猪存栏增加导致一年 后生猪供给增加驱动。生猪价格低点由养殖成本决定,最近两轮猪周期猪价底部均为10元/公斤左右。(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猪价波动幅度逐轮加深,下行周期猪价底部震荡,预计2022年下半年猪价转好。2002年至今共经历5轮猪周期,下行期持续 时间略长于上行期,生猪价格波动幅度于近几轮显著加强,尤其是下跌的幅度逐轮周期加深。在周期底部时,养殖主体的补 栏与退出行为均存在惯性,即使进入了亏损区间时,大量养殖主体会存在熬过底部迎来价格回暖的心态,存在压栏抗价行为, 屠宰场和养殖户之间存在短期博弈,往往无法快速完成产能清退,这使得周期总存在一段磨底时期。2021年8月、9月的能繁 母猪存栏分别为4500万头、4459万头,环比分别下降了-0.9%、-0.92%,仍高于农业农村部建议的4100万头的存栏,从母猪 存栏量预计周期底部将持续到2022年年中附近。

  2、下行周期存在底部震荡,预计2022H2逐步进入上行周期

  从周期W型底部分析,预计2002年6-8月之间猪价二次触底,预警猪价在11-12元左右。每轮周期上行前猪价均在底部呈现W型,猪价二次 触底,第一次触底与第二次触底之间间隔约8-11个月,价格涨幅在10%-15%之间。2021年10月观测到生猪价格低至10.78元/kg,本周期 猪价第二次触底预计在2022年6-8月之间,预警猪价在11-12元左右。

  长期配置价值凸显,看好具有成本和扩张优势的公司。从基本面来看,猪价再次回落筑底概率较大,伴随着能繁母猪产能去化,并带来未 来行业拐点的到来,尽管如此,对于部分生猪养殖公司已具有长期配置价值,成本端能看到有显著下降空间、出栏量拥有快速扩张潜力的 公司依然能够穿越下行期取得成长。


猪肉冬菜“库里有货”,“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供应有保障


  2022年元旦、春节临近,猪肉蔬菜供给是否能够满足旺季需求?

  在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总体判断,“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供应是有保障的,价格将保持平稳运行。今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和猪肉供应充足,冬菜开始大量上市也推动了前期上涨的蔬菜价格出现回落。各大中城市普遍充实了小包装成品粮油,加大猪肉、北方冬春蔬菜等储备,做到了“库里有货”。

  针对近期物价上涨情况,国家发改委也表示,总体上看,我国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

  猪肉供应稳定

  春节吃猪肉、灌腊肠是不可缺少的“年味儿”,那么,北京市场上猪肉的供应情况怎么样呢?北京商报记者从新发地宣传部部长童伟处了解到,新发地市场12月16日的猪肉批发量是2111头,近期一直在2000头左右徘徊,目前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猪肉的供应量是由需求决定的,目前已进入了稳定期,到春节期间也不会有波动,价格也不会回落。现在价格在10元每斤,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童伟说。

  今年我国生猪生产全面恢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459万头、生猪存栏4.38亿头,均相当于2017年末水平。价格方面,受季节性消费需求增长及短期肥猪供给偏紧等因素影响,11月猪肉价格环比由降转涨,上涨12.2%;同比下降32.7%,降幅比上月收窄11.3个百分点。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12月16日14:00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3.93元/公斤,比15日上升1.1%。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前两个月生猪出栏量和屠宰量都有所下降,价格也比10月以前有了一定幅度的回升,但生猪的出栏价格在11月底12月初时达到了一个小高点,大概涨到了18.2元/公斤,从10月5日的10.5元/公斤涨到18.2元/公斤大概用了50多天的时间,涨了70%左右。但由于开始上涨的拐点处于深度亏损区域,所以这波上涨只是从深度亏损涨到了成本线之上大概1块钱左右,达到微利状态。现在又从18.2元/公斤回落到16.5元/公斤了,与10月5日相比涨了大约60%左右。

  对于供给情况,冯永辉表示,猪肉的供应形势比10月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是特别大。“双节”是一年之中南北方猪肉的消费旺季,在需求明显回升的拉动下,价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当前的价格还是在成本线附近,并没有远离亏损。如果按16.5元/公斤的价格算,一头猪要亏损50-100元,所以现在价格并不算高。“随着春节的到来,价格还会保持在目前这个价位上下震荡,未来大涨和大跌的可能性都不大,主要原因是供应有保障。”冯永辉说。

  守住菜篮子米袋子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秋粮产量10178亿斤,比上年增产191亿斤,增长1.9%;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增长2%,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丰收为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物价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过,与粮食生产关系密切的化肥价格今年出现了大幅攀升。1-9月国产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和复合肥平均出厂价每吨为2279元、3186元、2568元和2696元,同比分别涨了25.2%、30.1%、23.7%和21.3%,涨幅比较明显,推高了今年粮食生产的成本。

  为此,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了《关于做好化肥生产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化肥生产协调保障工作专班稳定今冬明春化肥生产的通知》进行协调。孟玮于16日表示,根据调度情况,近期化肥生产总体正常,市场价格出现回落。以尿素为例,12月第2周,尿素产量同比增加10.5%,尿素平均批发价格较11月初的年内高点下跌14.3%。

  蔬菜方面,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中,16日平均价格为5.12元/公斤,比前一天下降1.5%;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平均价格为6.20元/公斤,比前一天上升1.6%。

  在新发地市场,目前蔬菜供应已经达到2.2万吨,高于往年同期水平。童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叶类菜在之前受到降雨等天气影响,供应减少、价格提高,激发了很多农户扩种面积的积极性,现在处于集中上市期,所以蔬菜供应量超出往年水平。价格也略有回落,但回落幅度很小。原来价格高的时候平均达到每公斤3.8-3.9元,现在在每公斤3.6-3.7元。到春节期间蔬菜供应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可能提高到2.3-2.4万吨。”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梅婷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今年冬天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大范围降温和霜冻天气,加上北方地区自然灾害较少,蔬菜供给是有保障的,预计不会出现前段时间蔬菜供应紧张、菜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但是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寒潮天气,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蔬菜生产紧张问题。

  物价保持在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宽松政策、供给瓶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物价水平明显上行,许多经济体CPI、PPI升至多年高位甚至创历史新高。孟玮对此表示,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特别是前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我国PPI一度快速上行。但总体看,我国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

  “从未来走势看,CPI温和上涨还是有比较多的有利因素。”在12月15日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作出这样的判断。

  付凌晖指出,从食品看,全年粮食丰收,为食品价格保持稳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今年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是食品价格稳定最重要的基础。鲜菜价格涨幅较高是阶段性的,主要是由于冬季气候因素的影响。从环比看,11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回落9.8个百分点。

  “目前生猪生产和供应、产能恢复已经达到了正常水平。冬季一般是猪肉消费比较旺盛的季节,受到元旦和春节假日因素的拉动,猪肉价格可能还会有所改善。但是总的看,生猪供应总体上逐步恢复,下阶段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付凌晖说。

  孟玮介绍,为做好“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国家发改委将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指导各地稳定生产、充实商品储备、加强产销衔接、做好应急预案,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采取储备投放、平价销售、畅通调运配送等有力措施,为“两节”期间价格的平稳运行、为广大群众民生消费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河北在外省调运生猪中查出非瘟疫情,2021年全国共报告15起、扑杀超0.36万头……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12月15日发布,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在查获的外省调运生猪中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12月14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接到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确诊,在山海关区查获的2车外省调运生猪中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查获时,2车共有生猪245头,死亡9头。

  疫情发生后,当地按照农业农村部应急实施方案要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对所有生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相关处置地点、环境、道路及运输车辆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目前,疫情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地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截止12月14日,2021年共报告发生非瘟疫情14起,累计扑杀生猪0.36万头。

  据农民日报12月14日报道,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表明,预计今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首次达到60%,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生猪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一大批中小养猪场(户)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型经营联合体,实现了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提档升级。除了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生猪屠宰企业标准化示范创建也在开展,全国合法合规生猪屠宰企业稳定在5500家左右。

  同时,非洲猪瘟疫情报告数和扑杀生猪数均大幅下降,疫情总体平稳可控。截至目前,今年共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4起,累计扑杀生猪0.36万头。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做好新修订动物防疫法配套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制定落实重大动物疫病监测调查计划,修订发布新版《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完善动物疫情报告和处置制度,坚持奖惩结合和科学精准防控,及时规范应对突发疫情。同时,创新机制,将全国分为5个大区,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养殖场户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建设无疫区和无疫小区,目前全国已建成62个高水平的非洲猪瘟无疫小区。

  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

  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总结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秋防检查调研情况,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部署下一步防控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扎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全国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未出现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但我国畜禽养殖体量大,动物疫病种类持续增加,防控难度不断加大。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布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有所抬头,周边国家和地区动物疫情多发频发,关键环节监管存在短板漏洞,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现实威胁和风险隐患依然很大。

  会议强调,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着力推进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强化各项防控和监管措施,做好技术指导服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不断夯实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基础。

  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主持会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通报全国秋防检查调研总体情况,辽宁、江西、山东、四川、陕西等5个省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分管负责人、承担全国非洲猪瘟入场采样监测任务的6家单位有关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