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全国外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21年12月27日全国内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21年12月27日全国土杂猪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猪评:周末猪价大幅拉升 局部单日上涨8毛(2021年12月27日)
今日综合均价:
2021年12月27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上涨,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6.39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1.69%。
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
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6.49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1.73%;
2. 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6.09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1.53%;
3. 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5.72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1.80%。
图表:2021年12月27日中国外三元+内三元+土杂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慧通数据研究部,红色表示涨,绿色表示跌。
走势图分析:
(绿色代表一周价格最低点、红色代表一周价格最高点)
分析师建议:
周末猪价大幅拉升,部分南方地区单日上涨高达0.8元/公斤,外三元均价重回16元/公斤以上。近日全国出现大范围强降温天气,雨雪天气导致生猪收售受到一定阻碍,对消费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猪价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调后,猪粮比已经连续两周处于6:1以下,养殖户再度亏损抵触情绪略有增强,叠加元旦假期在即,屠宰企业有少量备货,推动猪价大幅上涨,与我们之前提到的“月末猪价有反弹机会”的预测一致。不过目前需求市场旺季不旺,屠宰企业库存猪肉加速出库,市场猪肉供应充足,在气候好转后,猪价涨幅将受到限制。而12月猪价超跌或有利于1月份生猪行情。
Mysteel解读:生猪当下矛盾点和周期性拐点是否到来
当下矛盾点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7月11月,全国定点淘汰母猪宰杀量分析,7月达到199150万头,8月210984万头,9月219780万头,10月215286万头,11月210769万头。
环比变化为8月5.61%,9月4%,10月-2.09%,10月-2.14%。
综合分析,全年猪价从今年一季度后开始全面下跌,在9月底10月初达到全年最低点,9元/公斤左右,自10月4日开始触底反弹,10月内价格一度攀升达到100%。
把产能情况与生猪出栏价结合,配怀情况随着价格下探不断缩减,弃养及淘汰母猪情况在8-9月份达到峰值,根据监测数据显示,两月内淘汰率环比增加9.61%,仔猪弃养情况虽时有发生,市场上也曾有100元3头的情况,但是大部分的仔猪以此名义转手于二次育肥户,所以大部分仔猪还是存活的。
企业在12月计划中表示,12月出栏计划要比11月实际出栏量增加10%左右,12月供给偏宽松,理论价格相对11月相对较低。
明年一季度生猪供应量依然宽松,但是3月份是矛盾点。基于淘汰量与规模内体重数据来看,明年3月份前矛盾逐步加剧,部分企业表示,日龄过低出栏压力较大,但不排除在野产能的补充情况。
是否存在周期性“拐点”?
当前生猪价格的连续反弹,并不能认为是此轮“猪周期”的拐点,按照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看,当前存栏依旧高于正常标准的6%左右,种群的二三元比例还在不断迭代,在PSY和生物安全技术的逐步走强趋势下,产能去化还要持续,产能释放同样还为到达高点。根据调研数据看,明年第3季度之后,周期底部可能会有所体现,但并不能认为一定是底部。通过类比现阶段的涨价造成部分供给后移的现象,在猪价超过养殖成本时,会激发扩产及复养的热情,未来“猪周期”拐点可能会在养殖技术更新迭代,养殖成本竞争增强等事件性的影响下产生较为确定性的底部。
猪周期的起始点都是供给端受到压缩造成的,文中说的拐点应该是指价格开始反弹,同理供给端受到压缩后价格走强后维持一定波动,大家心里预期的价格低点不会低于产能快速恢复时的价格,因为价格反映了周期内的供给关系。理性发展趋势应该是在既能保供的前提下,行业又可以维持一定的生产利润,这样有利于市场的平稳运行,从行业发展逻辑看,发展起到奠定基础和正向引导的作用。
本轮“猪周期”主要受疫病逻辑影响,叠加疫病情况下消费的限制和观念的转变的影响。生猪疫病比以往产能去化速度更快,严重影响了生猪的供给量,随着应对措施的加强及管理心态的转变,生猪产能恢复速度也有所提速,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经济增速及CPI与PPI之间的增速不匹配,猪肉消费流出较为明显。但随着生猪供给量逐渐趋于正常年份保有量,周期内宽幅价格将得到控制。
为何大型养猪上市企业,每年补贴上亿元,仍然摆脱不了亏损?
全世界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有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的国家。为什么中国的畜牧业并未在列?中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农业大国,农业产品出产量巨大,但是中国的养殖业在近几年得不到提升。具体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的畜牧行业也有多种多样,比如养牛、养羊、养猪等等的种类。国家还针对畜牧养殖行业进行一定的补贴政策,给予最大力度的培养养殖业。中国的养猪上市企业也有很多家知名公司,例如: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温氏股份等等的企业。为什么这些大型养殖企业得到了国家最大程度的补贴仍然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呢?
一、国内养猪企业亏损情况
国内大中小的养猪企业有很多,大型上市企业都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时间。中国的养殖企业不在少数,养殖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观察到国内排名靠前的四家知名企业的出产量和亏损量的数据,它们分别的亏损量如下:
1、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经营时间一直到至今。公司位于河南省地区,养猪业务遍布了全国24省。公司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的年度出产量为1812万头,结合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状况显示都是出的亏损状态,预计亏损范围在5亿元至10亿元的金额。
2、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2年,是中国最大的农牧企业之一,也是国家重点企业。这家企业的产业有农牧、食品、地产,金融投资等等的项目。在2020年的年度出产量为829万头猪,公司在今年10月份的前三季度营收报告显示出的亏损状态更为巨大,公司内的股东净亏损已达到64.01亿元的金额。
3、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前名称为江西正邦实业有限公司。分公司的数量已达到35家,产业项目分为农牧业和种植业。在公司发展中也不断荣获相应的奖项,在2020年度出产量报告为956万头猪的数量,今年前三季度的亏损金额大约为65亿元。
4、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分公司遍布全国20多个省。集团的产业以养殖业为主,同时还有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的副业。分别还荣获多项专利和奖项,在2020年的出产量达到955万头猪,但是在今年的发展中却亏损巨大。今年的10月份公司发布第三季度的营收,同比往年下降了18.2%,净利润亏损大约是72亿元。
以上的4家企业是处于中国十大排行的养猪企业,都是国家重点的农牧企业之一。除却这几家大型企业,其余的大大小小的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具体损失的综合原因有很多,养殖业风险都是巨大的,除却自然灾害和自然死亡率还有其它多种原因导致。
二、国家对于养殖业的补贴
国家对于养殖业、农业都是予以高度重视,对于这些产业的补贴也是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每年对于养殖业的补贴金额也处于上涨的状态,国家每年给予的养殖补贴金额可达上亿元。
对于大型养殖企业则给予最多的补助,上述的四家上市企业都得到相应的补助金额。在今年的上半年牧原公司得到了13017.43万元的补贴,温氏集团获得12060.59万元,新希望集团10906.72万元。
正邦科技并未显示这两年的补贴状况,但是国家政策对于各大企业都不偏不倚都得到应有的补助。正邦科技在2019年获得国家补助金额为8286.98万元,其余的各大养殖企业都得到了相应的补贴。
国家对于各大养殖场的补贴项目有水电优惠、防疫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饲草饲料补贴等等。还设定有补贴标准,生猪养殖规模达到500~999头的数量补贴20万元,1000~1999头的补贴40万,数据以此类推按照数量给予补助。
对于猪舍建筑方面也是也设定出了补贴标准,包括有圈舍新建、引种、污粪污染处理、贷款等等的方面。除却这些方面,国家还制定了对于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补贴,最大程度减轻养殖者的金钱负担。
三、养猪企业亏损原因分析
国内在这两年时间里猪肉的价格一度上涨,在今年中旬时全国各地的猪肉价格上涨至前所未有的高价。市面上猪肉的价格飙涨至45块钱左右一斤,由于国家紧急制定出相应措施在近几个月猪肉价格才得以控制,降至10多块钱一斤的猪肉价格。猪肉价格起伏波动巨大,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最大的原因是猪饲料价格的上涨,散养户所需的购买的猪饲料不多,但是大型养猪企业需要的猪饲料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养猪除了环境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吃食方面。饲料成分主要包括有玉米、豆粕、麸皮、小料等等的成分,这些植物材料成分的价格也在一度上涨。
查阅资料显示某家公司的普通饲料价格在原来价格的基础上再上调至50元每吨,其它类型的饲料再上调至100元每吨的价格。单单这成本的价格就让人负担加重,猪肉价格自然处于上涨的状态。
在今年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调控市场价格,对于大型企业的亏损也给予了补贴,但是养殖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产的,成本价格远大于现时的收益,所以这也是亏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自然灾害因素,养殖业所养殖的对象是动物。动物和人类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免除不了生老病死的状况,在2018年发生过的一场大型非洲猪瘟的病毒,当年养殖业的损失非常巨大,在近几年依然断断续续有过猪瘟感染的事件出现。生猪的生病率和致死率依然无法隔绝,往往这个因素无疑也是加重了养殖者的负担。
再者就是猪肉市面涨价的原因导致销量也处于低下,价格升至45块钱一斤可以和牛肉、羊肉的价格媲美,人们会更愿意去购买牛肉或者羊肉。近两年新冠疫情的缘故,导致很多人失业、破产的现状,经济一度出现波折,这也让很多人们生活比较拮据。
由于这些大层面的综合原因才导致出现了亏损的状态,上述是其中一部分的亏损因素,具体企业的亏损会在国家的帮助下慢慢呈现平稳的局面。
结语
养殖业波动的因素较大,国家也在逐步解决亏损的因素。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呈现出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对于养殖业的把控也是严格要求。
国家也在尽力稳定猪肉价格,各大企业的亏损也逐渐平复。国家对于养殖业的发展也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来保障人们的肉类安全和价格调整,关于企业的补贴也在不断提升。
养殖业的具体亏损原因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结合目前现状,人们认为养猪的发展前景如何?
中信证券:猪价短期反弹已结束,未来仍将震荡下行,周期有望2022年中反转
短期来看,猪价反弹已结束,预计未来猪价仍将走弱,行业进入第二轮产能去化,周期拐点有望于2022年年中出现。上市公司层面,随着前期外购仔猪母猪逐渐出清以及饲料配方优化等,最差时点已过,预计2022年养殖成本将明显改善。周期底部重点推荐成本优势明显、边际改善较大、经营稳健、出栏弹性大的公司温氏股份、天康生物、中粮家佳康等。
猪价震荡下行,周期有望2022年中反转。
2021Q2开始猪价从高位回落,6月跌至成本线附近,Q3猪价进一步下跌(均价14.3元/公斤),低点甚至可达10.56元/公斤,行业深亏。Q4由于阶段性供需错档,猪价快速反弹,而随着行业出栏积极性的持续提升以及腌腊渐至尾声,猪价开始震荡下行。12月23日生猪均价15.56元/公斤,环比-0.89%,目前价格已接近行业成本线。从供应端来看,能繁母猪存栏自2021年7月环比下滑,11月已回落至约4296万头,但整体母猪淘汰力度仍偏低(目前产能去化幅度仅6%,预计此轮周期去化幅度或将需要达20%),我们预计未来猪价将持续走弱,周期拐点有望于2022年年中出现。
降本增效、扩张放缓、储备资金以迎寒冬。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出栏量逐季增加,但由于受前期外购仔猪母猪、饲料成本上升以及淘汰猪等影响,养殖完全成本处于历史高位,Q3亏损亦创历史记录。为平稳度过猪周期,目前各集团养殖企业普遍采取降本增效、放缓扩张、储备资金等策略来过冬。随着产能效率的不断提升,我们预计上市公司2022年养殖成本及利润情况有望改善。
周期底部推荐成本优势明显、稳健经营公司。
生猪养殖行业核心竞争力来自育种、动物营养、生物安全、精细化管理等多个维度,每一轮猪周期都提升行业进入门槛,加速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促进行业变迁。尽管养殖公司业绩最差时点已过,鉴于明年上半年猪价仍将二次触底,我们重点推荐成本优势明显、边际改善较大、经营稳健、出栏弹性大的公司,建议重点关注:1)温氏股份:底部改善,猪鸡共舞;2)天康生物:猪苗共振,估值低位;3)中粮家佳康:成本低位,品牌化布局领先。
风险因素:
动物疫病大规模爆发;食品安全问题;自然灾害;政策不达预期;猪价不达预期等。
投资建议:
短期来看,猪价反弹已结束,预计未来猪价仍将走弱,行业进入第二轮产能去化,周期拐点有望于2022年年中出现。上市公司层面,随着前期外购仔猪母猪逐渐出清以及饲料配方优化等,最差时点已过,预计2022年养殖成本将明显改善。
“二师兄”未来可“期”?生猪期货上市近一年 专家们说……
生猪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2021年发生了哪些巨变?本轮猪周期有哪些特殊性?全国分区调控,从过去的调猪变成调肉,未来生猪产业发展将呈现怎样的格局与趋势?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养猪门槛悄然变高,生猪产业链企业如何转型升级,从容应对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挑战?金融衍生品与生猪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保供稳价有哪些新路径?生猪期货上市即将满一年,运行成效如何?面向2025年的万亿级产业目标,生猪养殖企业如何抢先布局?
12月22日,首届生猪产业风险管理论坛在长沙举行,来自交易所、证监局、农业农村厅、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高校、企业等各方代表观点纷呈,信息量极大。
“湖南为保障全国生猪供应、稳定生猪价格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猪期货上市近一年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价格走势基本反映未来现货市场发展预期。在经历了今年9月首次交割之后,品种合约得到有效检验,产业客户稳步增加,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开始逐步发挥。”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程伟东表示,大商所强化市场风险防范,保障生猪期货安全平稳运行,市场功能初步显现,产业参与程度不断提升;持续推进市场及产业培育工作,深入开展养殖类“保险+期货”项目,助力中小养殖户稳健经营。
他指出,湖南作为生猪养殖大省,为保障全国生猪供应、稳定生猪价格作出了重要贡献。湖南省委、省政府对生猪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积极与大商所对接合作。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湖南证监局先后来访,推动“保险+期货”项目在湖南落地,积极出台政策引入财政资金支持。大有期货作为湖南本地期货公司,发挥产融结合、期现联动专业优势,带动区域内产业企业积极参与,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湖南省“保险+期货”11个生猪项目中有7个获得了省财政补贴,共支持资金788.24万元,以慈利县为代表的试点项目有效服务了当地支柱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他表示,希望大商所与湖南省委、省政府,省农业农村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证监局等相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产业企业等进一步携手,为湖南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生猪产业链企业稳定经营保驾护航,助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三季度湖南生猪出栏4399万头,居全国第二”
“湖南是畜牧业大省,更是养殖大省,为生猪期货充分发挥功能提供了温润的土壤,生猪的人均饲养量在全国居于首位,猪肉出口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位。”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邱伯根表示,特别是近年来,湖南省大力发展现代生猪产业,生猪养殖产业总产值达到2050亿元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出栏4399万头,居全国第二,中部第一,超过了2017年同期水平,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他指出,湖南率先在全国积极探索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在加大产业现代支持、稳定产业生产、降低生猪风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高度肯定,得到生猪养殖企业的普遍欢迎。要帮助企业尽快地了解、熟悉和运用好期货工具,不断丰富生猪期货品种,推行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加快覆盖生猪全产业链,满足养殖、加工、经营等多群体的多层次需求。
“探索衍生品与生猪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方式”
在生猪产业链上,湖南目前已有唐人神、新五丰等四家上市公司,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57.52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02.87亿元,生猪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稳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
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胡军表示,湖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生猪产业风险管理,大力推动实施生猪“保险+期货”;省财政厅就推动生猪“保险+期货”工作制定了推广方案,积极申报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项目,拿出专门配套资金支持生猪价格“保险+期货”项目,较好地促进了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他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开展和推行“保险+期货”业务创新,探索衍生品与生猪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方式,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今年生猪行业巨变,未来应有预见性应对策略”
中山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分析认为,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生猪行业发了巨变——受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双疫情”影响,产能、消费量大幅度降低;母猪规模在无序扩张之后,被迫大幅度削减,以低产能母猪淘汰为主;生猪种业、智能、大数据成为行业关注热点,生猪期货终于落地;生猪产业起伏跌宕,产业布局再调整,非洲猪瘟防控进入持久战阶段,产业集聚度飙升,调猪转向调肉。
他从区域、规模、组织、专业、生产等方面,详细分析生猪产业未来的变化趋势,揭示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解读国家生猪产业政策和规划,分析未来生猪产业发展格局。
他认为,将来生猪养殖门槛不断提高、成本持续推高、不确定性增加、价格振幅扩大。对此,他也提出了增效降本、养殖精细化成本管控、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模式等预见性应对策略。
“生猪期货成交持仓稳步增长,“保险+期货”成效显著”
“生猪期货自2021年1月8日上市以来,截至12月17日,229个交易日成交总量580万手,总成交额16560亿元,日均持仓5.78万手,成交持仓稳步增长,多元化交割、延伸服务、技术支持等多种措施保障交割平稳,生猪期货交易、交割、风险控制等制度得到实践检验。部分企业成功套保,锁定养殖收益。”大连商品交易所商品一部高级执行经理于源分析,当前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计划利用期货市场达10余家,养殖企业申请套期保值资格80余家,单位客户参与生猪交易达3000余家,生猪期货的市场功能不断发挥,“保险+期货”成效显著。
他表示,下一步将扩充交割资源,完善交割库布局;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量增效,有序活跃市场;继续完善集团化交割等延伸服务,推进智能交割监管,提高交割效率和质量。
“期现结合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大势所趋”
“本轮猪周期情况特殊,具有价格跌幅之大、亏损程度之深为历史之最,生猪期货上市,产业集中提升等三大特殊性。套期保值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机制、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保障和助力。”德康农牧战略投资与市场部总监卓毓超分析了养殖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面临的价格风险点以及相应的基础套期保值策略。
他以所在企业参与实践的经验说明,建立一套完整的投研体系是套期保值运用的前提,包括做好数据库的建立、重大节点的跟踪及研判、持续有效的调研,并关注期货的杠杆机制与保证金压力,做好套期保值中的风险管理,从而更好地把控企业生产节奏,规避风险。
他认为,期现结合能以更灵活的方式,在现货市场参与者和金融工具交易者之间实现风险再分配,这将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大势所趋。
本届论坛由湖南证监局、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大连商品交易所主办,湖南省生猪产业协会、湖南省期货业协会承办,旨在推动构建生猪产融紧密结合、产销有效对接新格局,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作为筹备方的一员,大有期货董事长雷芳表示,首届生猪产业风险管理论坛从2019年底开始酝酿,正值生猪稳产保供的关键时期,期间克服了疫情等诸多困难,来之不易。作为湖南省期货业协会会长单位,大有期货将以此为契机,跟着政策走,跟着产业走,不断加大生猪产业链风险管理力度,创新风险管理方式,稳扎稳打扩大“保险+期货”覆盖范围,为生猪产业稳健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