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猪企大揭秘:盈利飙升与负债优化的背后

2025-05-03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猪企盈利大爆发,21家狂赚超440亿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跌宕起伏中,2024年成为了上市猪企的“逆袭之年”。近期,各大上市猪企陆续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3家上市猪企合计盈利超440亿,仅2家未盈利,盈利之丰厚令人咋舌。
 
  从具体数据来看,牧原股份以178.81亿元的净利润一骑绝尘,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盈利王。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老大,牧原股份一直以其规模化、一体化的养殖模式闻名。2024年,公司生猪出栏量达到7160.2万头,创历史最高,销量增长推动收入规模创新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79.47亿元,同比增长24.43%。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牧原多年来在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深厚积累。比如在疫病防控上,牧原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有效降低了生猪发病率,保障了养殖效益。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养殖效率等措施,2024年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14元/kg,相比以往有了显著下降。
 
  温氏股份以92.3亿元的净利润紧随其后,位列第二。温氏股份在养殖模式上与牧原有所不同,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养殖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扩大了养殖规模。2024年,温氏销售肉猪数量可观,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成功扭亏为盈。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在生产管理和疫病防控上不断发力,核心生产指标持续改善,叠加饲料原料价格下降,养殖成本同比大幅下降,生猪养殖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上升。
 
  海大集团同样表现出色,2024年净利润达到45.04亿元。海大集团的业务不仅涵盖生猪养殖,在饲料领域更是占据重要地位。公司聚焦饲料主业,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下游养殖,构筑出一道保障企业持续盈利的“护城河”。2024年,海大实现饲料销量2650万吨,生猪出栏超500万头,三大指标(饲料销量、生猪出栏量、归母净利润)齐创历史新高。
 
  除了这三家头部企业,德康农牧以42.02亿元的净利润成绩斐然;立华股份、ST天邦盈利也均超10亿元。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各显神通,有的通过拓展市场份额,有的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实现了盈利的增长。
 
  头部猪企大放异彩,牧原夺冠
 
  在这场盈利盛宴中,头部猪企的表现尤为耀眼。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以178.81亿元的净利润独占鳌头。2024年,牧原生猪出栏量高达7160.2万头,创下历史新高。如此庞大的出栏量背后,是牧原强大的养殖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从种猪培育到仔猪繁育,再到育肥猪养殖,牧原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有效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和风险。
 
  温氏股份以92.3亿元的净利润位居第二,其在养殖模式上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扩大了养殖规模。2024年,温氏销售肉猪数量可观,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成功扭亏为盈。在成本控制方面,温氏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疫病防控等措施,使得养殖成本显著下降。
 
  海大集团以45.04亿元的净利润位列第三,其业务涵盖饲料和养殖两大板块。2024年,海大饲料销量达到2650万吨,生猪出栏超500万头,三大指标(饲料销量、生猪出栏量、归母净利润)齐创历史新高。海大在饲料研发和生产上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能够为生猪养殖提供优质的饲料,从而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逆境中的曙光:京基智农与正邦科技的“特殊”亏损在众多猪企盈利飘红的2024年,京基智农和正邦科技却显得有些“特殊”,它们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京基智农的净利润下降主要受地产业务拖累。2024年,京基智农房地产业务仅为存量商品房销售,报告期内无新项目集中交付,因而结转销售收入及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全年实现净利润约2.4亿元。但值得欣喜的是,其生猪养殖业务却实现了扭亏为盈。2024年,受益于生猪养殖成本下降及生猪市场价格回升,京基智农的生猪养殖业务全年实现净利润约5.5亿元。公司在生产端以三大精准营养为核心,打造最经济营养模型;采用四周批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通过三批次卖猪策略,提高生产经济价值;利用疾病净化新质生产力等系列科学措施,实现了有效降本增效。
 
  正邦科技净利润下降则是因为重整注资影响。2024年,正邦科技预计实现净利润2亿元-2.6亿元,同比下降96.95%-97.65%,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重整裁定产生的以股抵债重整收益金额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不过,其生猪养殖业务同样实现了扭亏为盈。公司商品猪销售数量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生猪销售均价较上年同期增加1.2元/斤,出栏均重较上年同期增加15公斤/头左右。同时,公司持续进行生产管理和成本管控,叠加控股股东双胞胎集团将成本管控流程、资源优势全面复制导入上市公司,公司生产成绩稳步提升,综合成本逐步下降,生猪养殖业务毛利润同比大幅上升。
 
  未盈利的“掉队者”:正虹科技与东瑞股份困境剖析在行业一片繁荣的盈利景象下,正虹科技与东瑞股份却成为了未盈利的“掉队者”,它们面临的困境引人深思。
 
  正虹科技的困境主要源于产能的急剧萎缩。作为曾经的“中国饲料第一股”,正虹科技在生猪养殖业务上却遭遇了滑铁卢。2024年,公司生猪销量和收入大幅下滑,累计销售生猪10.64万头,同比减少49.58%;实现销售收入2.02亿元,同比减少34.65%。这背后是公司产能的持续下降,生产性生物资产从2023年初的3500万元骤降至年底的500万元,生猪库存量也从上年同期的14.33万头锐减至2.8万头,同比减少80.46%。为了应对经营压力,正虹科技采取了抛售资产的策略,2023年5月底,公告以不低于3,324.89万元的价格挂牌转让全资子公司正虹海原100%股权,仅一个月后,又以944万元的价格出售了全资子公司唐山正虹100%股权。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回笼了资金,但从长期来看,却削弱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公司在生猪养殖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小。
 
  东瑞股份则主要受成本较高的困扰。作为一家专注于生猪养殖和销售的农业企业,东瑞股份建立了从饲料生产到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产品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然而,其养殖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2024年2月底,公司完全成本为15.4元/公斤,虽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同行,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头部企业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13元/公斤及以下水平。成本高企的原因主要包括新建产能暂未满产导致固定费用分摊较高,以及种猪体系与同行不同,在胎产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尽管公司从2024年11月开始尝试“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已开发了13户养殖户,累计投入35,282头仔猪进行代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殖风险,但要实现盈利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8成猪企负债率下降,行业债务压力缓解
 
  除了亮眼的盈利表现,上市猪企在资产负债率方面的优化也十分显著。猪场动力网统计的20家上市猪企资产和负债情况显示,行业负债情况正持续改善。高达8成的猪企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仅有4家企业环比上一季度微涨。
 
  这一变化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负债率的下降意味着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偿债能力增强。以新希望为例,其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末的72.28%下降为2024年末的69.01%,这是自2023年一季度以来,首次降至70%以下。新希望通过积极盘活闲置猪场、推进部分资产引战以及定增等权益类融资等多重举措,实现了负债率的下降。这使得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更加从容地进行生产经营和战略布局。
 
  而*ST傲农的表现更是令人瞩目。因2024年重整工作的推进,其负债总额由2023年末的141.28亿元大幅降至2024年末的64.45亿元;资产负债率也从2024年三季度末的112.27%直线降至67.8%,下降了44.47个百分点,成为负债率环比上一季度降幅最大的企业。*ST傲农的成功重整,不仅使其财务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也为行业内其他面临债务困境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企业可以有效降低负债率,轻装上阵,重新在市场中赢得竞争力。
 
  负债率的下降也为猪企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空间。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设备升级、市场拓展等关键领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大对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投入,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质量;在设备升级上,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可以改善养殖环境,降低养殖成本。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高负债的“幸存者”:新五丰等企业的挑战
 
  在行业整体负债率下降的大趋势下,仍有部分猪企面临着高负债率的挑战。新五丰、ST天邦、华统股份和金新农等4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这一数字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新五丰的负债率高达76.32%,总负债达到94.27亿元。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新五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4年3月,其全资子公司龙山天翰牧业拟将场内1.3万头种猪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299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3年。此外,公司还对募投项目进行了调整。2024年7月,将“湖南天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会同县广木6000头核心种猪场建设项目”剩余资金2.73亿元转投“郴州天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猪料新质工厂建设项目”;同年12月,又将“年产18万吨生猪全价配合饲料厂建设项目”“汉寿高新区年产24万吨饲料厂建设项目”结项,并将节余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然而,这些措施能否有效降低负债率,仍有待观察。
 
  ST天邦的处境同样艰难,资产负债率达到80.97%,总负债为120.74亿元。公司已无法清偿到期负债,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了化解债务风险,ST天邦计划通过预重整及重整程序,以现金、留债展期、以股抵债等多种清偿方式相结合的方案清偿到期债务。同时,公司还计划出售天邦食品并表范围内共计5家公司持有史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计16.09%的股权,用于换取流动资金。此外,拟处置部分低效养殖产能,盘活资产回笼资金。尽管2024年第二季度实现了盈利,但公司仍需努力改善财务状况,以应对高负债率带来的挑战。
 
  华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76.77%,近年来一直在负债融资。从2018年到2023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68.94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为19.01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则达到53.58亿元。目前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5%左右的高位,在A股27家畜牧养殖上市公司中,排第五名。为了降低负债率,华统表示将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效率,进一步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并吸纳外部长期资金,调整债务结构,压缩债务规模。
 
  金新农的资产负债率也超过了70%,在高负债率的压力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资金紧张使得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有心无力,难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高负债率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企业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对于这些负债率超70%的猪企来说,高负债率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融资角度看,金融机构在面对高负债率的企业时,往往会更加谨慎,提高贷款门槛和利率。这使得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增加,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从市场竞争角度看,高负债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能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产能扩张。而高负债率使得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大打折扣,难以与负债率较低的企业竞争。从企业的稳定性来看,高负债率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一旦猪价下跌或出现其他不利因素,企业可能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
 
  这些高负债的猪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负债率,改善财务状况。一方面,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优化债务结构,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等方式,减轻短期偿债压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等方式,筹集资金,降低负债率。
 
  *ST傲农的“逆袭”:负债降幅最大的背后
 
  在众多猪企优化负债率的进程中,*ST傲农堪称一匹“黑马”,其负债降幅之大令人惊叹。2024年,*ST傲农成功完成重整,隶属于泉州市国资委的泉州发展集团牵头5家产业投资人组成的联合体成为控股股东。
 
  此次重整,*ST傲农以总股本为基数,按每10股转增20股的规模实施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共计转增17.35亿股股票。其中,10.05亿股由重整投资人有条件受让,重整投资人合计提供资金17.09亿元,用于支付重整费用、清偿债务及补充流动性;7.3亿股通过以股抵债的方式清偿债务,股票抵债价格为12元/股。
 
  通过这一系列重整举措,*ST傲农的负债总额由2023年末的141.28亿元大幅降至2024年末的64.45亿元;资产负债率也从2024年三季度末的112.27%直线降至67.8%,下降了44.47个百分点。
 
  *ST傲农的成功并非偶然。在资产重整方面,清退了部分产能利用率较低的资产,保留了优质资产。在业务重整中,饲料板块更加聚焦,养猪板块得到优化,食品板块进一步拓展。同时,管理和治理的重整产生了以苏明城任董事长的新一届董事会,公司治理更加规范。
 
  从市场竞争角度看,*ST傲农的逆袭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面对困境时,企业要敢于自我革新,通过优化资产结构、调整业务布局、规范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的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猪企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猪企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品质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猪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那些能够注重品质提升、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猪企,将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一些猪企通过建立可追溯体系,让消费者能够清晰了解猪肉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从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智能化、绿色化养殖也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养殖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智能化设备,猪企可以实现对猪舍环境的精准控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为生猪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智能化设备还可以实时监测生猪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疾病隐患,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质量。绿色化养殖则要求猪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一些猪企通过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将养殖与种植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猪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猪养殖行业,市场份额的争夺愈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猪企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除了前面提到的品质提升、智能化和绿色化养殖外,猪企还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猪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高市场份额。
 
  猪价的波动也给猪企带来了不确定性。生猪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市场供需关系、疫病情况、政策调控等,波动较为频繁。猪价的下跌可能导致猪企盈利减少甚至亏损。为了应对猪价波动,猪企可以加强市场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时间。同时,猪企还可以通过发展生猪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降低价格风险。
 
  成本控制仍然是猪企面临的重要挑战。虽然部分猪企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饲料价格的波动、人工成本的上升等因素,仍然对猪企的成本控制构成威胁。猪企需要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与优质的饲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采购成本。在内部管理上,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浪费,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