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会谈后,畜禽养殖行业将迎哪些变革?

2025-05-19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中美经贸会谈成果速览
 
  当地时间5月10-11日,一场备受全球瞩目的经贸高层会谈于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共同围绕落实今年1月17日中美元首通话重要共识,展开了坦诚、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
 
  会谈成果丰硕,双方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在关税调整方面,美方承诺取消依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并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中方亦积极响应,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针对美方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同时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此外,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中方代表为何立峰副总理,美方代表为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未来,双方将定期或不定期轮流在中国、美国开展磋商,或在商定的第三国开展磋商,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就相关经贸议题开展工作层面磋商。
 
  关税调整细则解析
 
  在此次关税调整过程中,美方的举措备受关注。美方依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取消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这一举措意味着此前被加征高额关税的众多中国商品,将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美国市场,对于中国相关出口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以中国纺织业为例,此前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加征关税,致使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价格上涨,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如今取消这部分关税,中国纺织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价格优势得以凸显,有望重新夺回部分市场份额,企业订单量可能会出现显著增长。
 
  美方还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进行了修改。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这90天的缓冲期,为双方进一步协商以及市场适应提供了宝贵时间;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这部分保留关税可能是出于美方对国内相关产业的适度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中方也迅速作出相应调整。取消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这使得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大幅降低。例如美国的农产品,如大豆、玉米等,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降低成本,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也可能享受到更为实惠的食品价格。
 
  针对美方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中方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中方还暂停或取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这些非关税反制措施可能涵盖对美国产品的进口限制、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等。取消这些措施,进一步为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消除了障碍,推动了双边贸易的自由化。
 
  对国内畜禽养殖细分市场的影响
 
  猪肉市场:成本降但影响有限
 
  在国内畜禽养殖领域,猪肉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从进口依赖度来看,中国对美猪肉的进口依赖度较低,2024年进口量仅占国内总消费量的0.13%。这一数据表明,美国猪肉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
 
  此次关税调整后,美国猪肉进口成本下降,这确实可能刺激部分进口增长。然而,当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较为充足的状态,2025年预计供应稳定,且猪周期仍处于下行通道。从生猪存栏量来看,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养殖户积极补栏,生猪存栏量持续增加,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供应基础。
 
  从潜在影响角度分析,进口增加或许会对国内猪价形成短期压制。当市场上猪肉供应量增加时,价格往往会面临下行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国内猪价仍由供需关系主导。若养殖成本(饲料)同步下降,这可能会延缓产能去化速度。因为成本降低意味着养殖户的利润空间有所保障,他们可能不会急于减少养殖规模。
 
  鸡肉市场:竞争与成本双重变化
 
  此前,中国对美鸡肉加征15%关税,这一举措直接导致进口成本上升。叠加饲料价格高企的因素,国内肉鸡养殖企业普遍亏损。许多肉鸡养殖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甚至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
 
  取消关税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进口端,美国鸡肉性价比提升,其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这可能冲击国内市场价格。不过,进口量受配额限制,2024年进口总量仅占国内消费的4.4%,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鸡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程度。
 
  在成本端,饲料成本下降(豆粕、玉米等原料价格走低)或缓解养殖压力,改善行业利润。豆粕和玉米是肉鸡饲料的主要原料,它们的价格下降,直接降低了养殖成本。对于肉鸡养殖企业而言,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利润空间的扩大,行业整体利润有望得到改善。
 
  牛肉市场:进口格局或微变
 
  中国对美牛肉加征关税后,进口来源已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这些国家占进口总量的80%以上。中国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满足市场需求,国内进口商积极开拓其他进口渠道,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牛肉凭借其价格和品质优势,逐渐占据了中国进口牛肉市场的主导地位。
 
  取消关税后,美牛进口可能会恢复部分市场份额。但短期内,其他来源国的价格优势仍存,实际增量或有限。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牛肉在价格上相对较低,并且已经与国内进口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消费者对这些国家的牛肉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接受度。
 
  从潜在影响来看,高端牛肉市场可能受益于美国产品进口恢复。美国的一些高端牛肉品种,如安格斯牛肉等,在品质和口感上具有独特优势,可能会受到国内高端消费者的青睐。但从整体市场格局来看,变化不大,因为其他进口来源国的供应仍较为稳定。
 
  豆粕及饲料市场:成本与策略调整
 
  豆粕进口成本下降是此次关税调整的一个重要影响。此前对美大豆加征关税推高了豆粕价格,取消后美豆进口成本降低。但中国对美豆依赖度已从2017年的34%降至2024年的21%,巴西大豆占比达70%。中国在大豆进口方面,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巴西大豆凭借其产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
 
  因此,实际成本改善幅度可能受限于南美大豆定价权。巴西等南美国家在大豆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定价权,其产量和出口政策的变化,都会对国际大豆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在饲料企业策略调整方面,过去依赖进口美豆时,企业通过豆粕减量替代(如菜粕、棉粕)和配方优化降低成本,取消关税后可能部分回归传统配方,但替代技术已成常态,长期影响有限。一些饲料企业通过研发,采用菜粕、棉粕等替代部分豆粕,并且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即使美豆进口成本降低,这些企业也不会完全放弃已经成熟的替代技术。
 
  养殖业联动效应方面,饲料成本下降将直接降低生猪、禽类养殖成本,缓解行业亏损压力,但需关注南美天气及全球供应链稳定性。南美地区是全球重要的大豆产区,其天气变化会影响大豆的产量,进而影响全球大豆供应链的稳定性。
 
  行业未来趋势展望
 
  供应链多元化持续
 
  中国畜禽养殖行业在经历贸易政策波动后,供应链多元化策略已深入人心,未来这一趋势将持续强化。即便此次关税取消,企业仍会谨慎维持多渠道供应体系。以大豆进口为例,尽管美国大豆关税降低,但巴西、阿根廷等国凭借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和地缘优势,仍将占据中国大豆进口的主导地位。
 
  国内养殖企业在采购饲料原料时,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且价格合理的供应商,避免因过度依赖某一国家或地区而面临供应中断或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在肉类进口方面,也会保持多元格局,确保国内市场稳定供应。
 
  政策风险与应对
 
  中美贸易关系复杂多变,未来关税政策存在反复的可能性,这无疑会给畜禽养殖行业带来市场波动风险。若关税再次调整,饲料原料和肉类产品的进口成本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养殖企业的成本和利润。
 
  为应对这一风险,企业可通过套期保值来锁定原料采购成本。在期货市场上,企业可以提前买入或卖出与实际采购或销售数量相当的期货合约,当现货市场价格波动时,期货市场的盈利可以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从而稳定成本。
 
  加强库存管理也是重要手段。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库存水平。在关税政策不稳定时期,适当增加安全库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短缺;当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灵活调整库存,避免因库存积压造成资金占用和价格损失。
 
  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国内豆粕减量替代、国产大豆扩种等政策正在稳步推进,且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在豆粕减量替代方面,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低蛋白日粮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研发和使用新型蛋白饲料原料。许多饲料企业通过添加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减少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比例。
 
  在国产大豆扩种上,东北地区作为大豆主产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国产大豆产量的增加,不仅能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还能在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时,稳定国内市场供应,保障畜禽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