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度行情:供需博弈加剧,猪价呈“先抑后扬”震荡格局
本周生猪市场延续分化走势。截至8月3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4.02元/公斤,周环比微跌0.6%,虽创下近一个月以来的低位,但在周内展现出“先跌后涨”的韧性表现。具体如下:
周初承压回落:规模养殖场集中释放产能,同时二次育肥户逢高出栏,全国商品猪出栏均重周环比下降0.5公斤,降至127.98公斤。标猪供应增加对价格形成压制,东北、华北地区跌幅达0.3元/公斤。
后半周止跌反弹:随着月初出栏节奏收紧,屠宰企业采购难度上升,西南、华南地区率先出现反弹。四川、广东等地猪价回升0.1-0.2元/公斤,这反映出短期供需边际有所改善。仔猪市场同步降温,全国断奶仔猪均价为429元/头,周环比下跌11元/头。主要原因是中小散户补栏较为谨慎,加之头部企业自繁比例提升,仔猪市场从“抢苗”态势转变为“理性观望”。
二、供给端双重调整:降重出栏与产能去化同步推进
当前生猪产业正处于“量价齐调”的关键时期,两大趋势主导市场走向:
(一)主动“降重”成为行业共识,隐性减少市场供给
在农业农村部“控制肥猪出栏体重”政策引导下,规模养殖场率先响应。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将出栏均重控制在120-125公斤,相较于2024年同期下降5-8公斤,相当于每头猪减少10-15公斤猪肉供给,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约5%的隐性去化。这种“体重去化”策略既缓解了短期供应压力,又避免因集中抛售导致价格暴跌,体现出政策引导下的行业自律。
(二)能繁母猪存栏进入“被动去化”阶段
尽管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仍处于绿色区间上限,但自7月以来,中小散户因亏损扩大(自繁自养利润缩至100元/头以下)加速淘汰,同时集团场主动调减(牧原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5.4万头),产能去化斜率呈现陡峭化趋势。卓创资讯指出,若存栏量持续以每月0.5%的速度调减,四季度有望回落至4000万头的合理区间。
三、政策“反内卷”举措:从“规模混战”到“质量竞争”的转折点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座谈会释放出明确信号,生猪产业正式步入“反内卷”周期,三大政策工具将重塑行业生态:
(一)严控“非理性扩张”,倒逼低效产能出清
禁止新增产能盲目上马,南方水网区、京津冀等环境敏感区域暂停审批新建规模化猪场。
规范二次育肥,要求集团场不得向二育户出售商品猪。河南、山东等地二育存栏量较峰值下降30%,投机性需求得到有效遏制。
(二)推动“订单养殖”模式,构建新型工农关系
鼓励牧原、新希望等龙头企业通过“托管代养”“保底收购”等方式与中小散户建立紧密联系。目前头部企业合作农户数量已占行业的35%,这一模式既能稳定散户收入(代养费可达150元/头),又能通过统一供种、供料、防疫,将养殖成本压缩10%-15%,实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三)技术赋能降本增效,筑牢长期竞争力
政策明确支持低蛋白日粮技术(豆粕用量减少15%)、智能化养殖(AI监控覆盖率超40%)。头部企业PSY(每头母猪年供仔猪数)已达28-32头,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0%,成本优势从“规模红利”逐步转向“效率红利”。
四、投资视角:穿越周期迷雾,优质猪企价值重估正当时
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两类企业的稀缺价值愈发显著:
(一)成本领先型龙头:穿越周期的“稳定器”
牧原股份(养殖成本12.2元/公斤)、温氏股份(12-12.2元/公斤)等企业,凭借全产业链管控能力,即便在猪价处于14元/公斤的低位时,仍能保持100-200元/头的盈利水平,抗风险能力远超中小散户。华泰证券测算,当行业平均成本降至14元/公斤时,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有望从当前的25%提升至35%,利润弹性将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持续释放。
(二)产能结构优化型标的:把握去化“时间窗口”
新希望、天邦食品等企业通过“淘汰低效母猪+扩张优质产能”双轮驱动,将能繁母猪PSY提升至25头以上,同时剥离亏损猪场,预计2025年上半年养殖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国金证券指出,此类企业在行业“去产能、提效率”进程中,估值修复空间可达20%-30%,当前PE-TTM仅13倍,处于近三年15%分位的历史低位。
五、后市展望:周期波幅收窄,盈利中枢稳步上移
短期来看,8月生猪出栏量预计环比增长2%-3%,但中秋、国庆前的消费回暖(预计拉动需求增长15%)与压栏体重下降(预计减少供给3%)形成对冲,猪价或在13.5-14.5元/公斤区间震荡。从中长期角度,随着“反内卷”政策落地,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波动率下降:产能调控长效机制建立,价格波动幅度较2023年收窄40%,告别“暴涨暴跌”局面。
盈利分化: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行业平均利润为50元/头时,仍可实现200元/头的超额收益。
估值重构:从“周期股”向“成长股”切换,市场将给予成本领先、技术壁垒高的企业15-20倍PE溢价。
结语:在“去内卷”中寻找确定性
本周猪价的震荡,本质上是产能去化初期的“阵痛”,而政策引导下的“反内卷”进程,正为优质猪企开启长期成长通道。对于投资者而言,应摒弃短期博弈思维,聚焦“成本、效率、政策红利”三大核心指标,方能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周期中,捕获穿越周期的价值标的。毕竟,当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竞争”,真正的胜者,永远是那些能在14元/公斤价格中枢下持续盈利的“效率王者”。(数据支持:涌益咨询、华泰证券、农业农村部)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