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鸡肉消费市场中,高蛋白、低脂肪的鸡肉占据重要份额。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鸡肉产量预计1483万吨,2025年或达1511.5万吨。与此同时,国外引进品种与本土消费需求的适配问题长期存在:消费者对鸡翅、鸡爪等分割部位偏好明显,相关产品溢价较高;而现有主导品种多遵循欧美育种逻辑,侧重鸡胸肉产量和生长速度,与国内消费结构、养殖环境的匹配度有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北京沃德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德股份”)经多批次测试,培育出“快大型”肉鸡品种“沃德188-3”。第十四届国际家禽产业论坛上,沃德股份副董事长周宝贵对这一品种的培育背景及特性进行了介绍。

国外品种与中国市场的适配性挑战
当前国内鸡肉消费呈现差异化特点。下沉市场对整鸡及鸡翅、鸡爪、鸡腿等分割部位需求突出,艾媒智库《2024年中国肉类市场现状及消费需求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鸡/鸭翅消费占比55.83%,内脏(鸡胗等)占比37.12%,鸡/鸭头、鸡/鸭脖占比分别为31.29%和35.28%,均高于其他部位的10.12%。
此外,连锁餐饮及食品加工企业对鸡胸肉需求量较大,但市场价值相对较低。据Mysteel数据,2024年板冻大胸均价8.39元/公斤,大规格琵琶腿均价9.25元/公斤,而“30~40爪”均价28.65元/公斤,“40~50翅中”均价32.62元/公斤,部位间价格差异显著。
一是产品结构与需求错位,鸡胸占比高而翅、爪等部位占比低,导致加工企业常面临“鸡胸过剩、翅爪紧缺”;
二是因追求生长速度,肌肉纤维发育较快,木质肉(肌肉纤维化导致口感劣变)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是种鸡依赖进口,成本较高且受国际供应链波动影响,2020年全球物流危机曾导致种鸡供应短缺,推高养殖成本。
构建起 “快大-中速-优质” 的全谱系肉鸡品种覆盖体系
沃德股份的育种工作始于蛋鸡,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启动国产蛋鸡品种培育,80年代末建成规模50万羽的蛋鸡场积累实践经验,2009年自主培育的“京红1号”“京粉1号”通过审定,实现蛋鸡种业自主可控。
2012年,沃德股份进入肉鸡育种领域。当时中国白羽肉鸡市场90%以上种源依赖进口,“快大型”品种几乎被国外垄断,小型优质品种存在性能不稳定、养殖效率低等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沃德股份以 “填补国产空白、覆盖多元需求” 为目标,开启了肉鸡品种的系统培育。经过多年技术攻坚,其肉鸡育种成果逐步显现:2018年“沃德168”通过审定,成为国内首个小型优质白羽肉鸡品种;2021年“沃德158”“沃德188”相继审定,前者在生长速度、料重比等指标上有突破,后者聚焦中速生长与肉质平衡,初步构建起 “快大-中速-优质”的全谱系肉鸡品种覆盖体系。
沃德“188-3”的产业链表现
目前,经多批次测试优化,沃德“188-3”在消费端、养殖端、加工端均呈现出良好特征:
在消费端,针对国内市场对高价值部位的偏好,该品种通过定向选育形成“四大一小”特征,即在单位面积产毛鸡重一致的情况下,沃德“188-3”鸡翅重量提升8%(翅中平均79g)、鸡爪重量增加18%(平均105g)、鸡胗重量提升17%(平均26g)、鸡腿重量提升8%(平均641g),鸡胸重量下降18%(358g/88g)。据周宝贵介绍,以30斤毛鸡为例,其全产业链价值较其他品种多2.065元,高价值部位溢价可转化为加工企业利润。
在肉质表现上,通过纳入核心肉质指标调控肌肉纤维密度,剪切力值达1.73±0.09 kgf,烹饪后口感偏嫩滑;系水力提升至53.2±1.3%,减少烹饪水分流失;肉色L值稳定在57左右,呈现“新鲜鸡肉”的视觉认知;同时通过调整生长节奏与营养吸收效率,木质肉发生率有所降低,可满足家庭烹饪及连锁餐饮、预制菜企业的标准化需求。
在养殖端表现,该品种父母代种鸡开产日龄较早、饲养周期较长,产蛋期平均受精率与孵化率约95%,健雏数较既有品种提升超30%;商品代38日龄体重可达2.2kg(料重比1.42:1),42日龄达2.5kg(料重比1.47:1),全程存活率超97%,较传统品种高1.5%,药物使用量减少。
在加工适配性上,沃德“188-3”体重生长规律可满足多样规格需求,41日龄前后适配切块市场,45日龄适配分割鸡市场,结合“四大一小”体型,可调整分割品占比与消费者偏好的匹配度。
依托技术育种凸显产业价值
沃德“188-3”的培育依托“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融合的育种体系,该体系通过数智化技术构建智慧管理系统,包含“智能采、高效算、智能配”环节:“智能采”集成检测设备与传感器,年采集肉鸡1800多个性状数据超15亿条,准确率99.97%,节省50%人工;“高效算”依托分布式内存计算技术,将14小时数据处理时间缩短至0.5小时;“智能配”基于大数据构建选种模型,推荐最优杂交组合。
而在基因组选择技术方面,其研发应用的国产白羽肉鸡专用中密度液相SNP芯片,可定位与生长性能、肉质、抗病性相关的基因位点,据介绍,该技术使核心群遗传进展提升1~2倍,加快品种培育进程2~3年。
从产业影响看,该品种单只利润较传统品种提升2.065元,若推广85亿羽,预计可增加产业价值170亿元;同时,其推广或进一步推动肉鸡种源进口替代,降低产业对外依赖,并引导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培育适合中国市场的肉鸡品种,是中国肉鸡产业的未来。”周宝贵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畜禽种业创新的核心逻辑——只有扎根本土、聚焦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