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惠集团:在肉鸭产业寒冬中打造全产业链破局样本

2025-09-14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行业困局:当“鸭周期”撞上转型阵痛
 
  2025年4月,山东省潍坊市,山东省天惠食品集团会议室内氛围凝重。一场聚焦肉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讨会正在进行,来自各地的食品加工企业代表、饲料厂负责人围坐一堂,神色中流露着焦虑与期待。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此次会议对于深陷困境的肉鸭产业而言,是探寻新出路的关键契机。
 
  益客集团万泉食品总经理张少华的发言,如重锤般敲击着每个人的内心:“当前,肉鸭行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需求下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日益严峻的形势。”这并非简单的市场分析,而是对行业现状的精准剖析。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白羽肉鸭鸭苗均价相较于2024年下半年环比跌幅达63.12%,同比跌幅为58.15%;肉鸭分割品均价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跌幅15.29%,环比跌幅10.17%。价格的持续走低,致使整个产业链陷入低迷状态。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天惠集团亦未能幸免。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天惠集团主要从事种鸭饲养、鸭苗孵化、肉鸭养殖、屠宰加工、羽绒生产和销售业务,现有员工4800人,年自产鸭苗1亿只,拥有合同养殖户8900多家,年加工肉鸭1.2亿只。尽管规模庞大,但面对行业整体下行趋势,天惠集团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
 
  在养殖端,疫病风险加剧,使养殖户忧心忡忡。一旦疫病爆发,不仅鸭苗存活率会受影响,整个养殖周期也将被打乱。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因疫病导致的鸭苗损失率达到了[X]%。饲料成本的上升,更让养殖户苦不堪言。与去年同期相比,饲料成本同比上涨15%,这意味着每养殖一只肉鸭,成本就要增加[X]元。在成本增加的同时,鸭苗和毛鸭价格却不断下跌,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在加工端,产能利用率降至75%,大量设备和人力处于闲置状态。市场需求的低迷,使得鸭肉制品销售异常艰难。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在这场价格战中,企业利润被进一步侵蚀,许多小型加工企业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在终端市场,鸭肉制品增速放缓至3%。消费者对于鸭肉制品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除传统的烤鸭、卤鸭等产品外,鸭肉制品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其他肉类产品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猪肉、鸡肉等替代品的出现,进一步分流了鸭肉制品的市场份额。
 
  “鸭周期”的下行阶段与消费升级的转型阵痛相互交织,使肉鸭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一关键时刻,天惠集团总裁肖英芮深知,唯有变革,方能破局。
 
  二、破局之道: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
 
  面对行业的重重困境,天惠集团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破局之策。肖英芮深知,在当前形势下,单打独斗已无法应对市场挑战,唯有通过全产业链协作,打造产业生态圈,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养殖端:技术赋能打造“智慧鸭棚”
 
  在寿光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天惠集团的技术服务车每日穿梭于8900多家合同养殖户之间。公司成立的养殖技术服务中心,配备2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通过“五统一”模式(统一供苗、供料、供药、技术服务、回收加工),将肉鸭成活率从85%提升至92%,料肉比降至1.8:1的行业领先水平。“我们不仅输出苗种和饲料,更建立了从雏鸭到成鸭的全周期管理体系。”肖英芮介绍,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疫病检测中心,可实现24小时病原检测,2024年成功预警H5N6禽流感疫情,为养殖户减少损失超3000万元。这种“公司+农户+技术”的模式,直接带动10万农民就业,户均年增收3.2万元。
 
  养殖户李大叔对此感触颇深,他加入天惠集团的养殖合作已有5年时间。此前,他的养殖规模较小,技术也不够成熟,时常面临疫病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双重风险。“那时,养鸭全靠自己摸索,一旦鸭子生病,就只能干着急。市场价格好的时候,还能赚点钱,价格不好的时候,就只能赔钱。”李大叔回忆道。
 
  自加入天惠集团后,李大叔的养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鸭苗、饲料、兽药都是公司统一提供,技术人员还会定期上门指导。遇到问题,一个电话就能得到解决。而且,公司还会按照合同价格收购我们的鸭子,不用担心市场价格波动。”李大叔笑着说,“去年,我养了5万只鸭子,净赚了20多万元。”
 
  (二)加工端:标准化生产筑牢品质护城河
 
  走进天惠的智能化屠宰车间,自动卸笼设备、智能分拣系统正高速运转,单只肉鸭从屠宰到分割的时间缩短至8分钟,人工成本下降40%。公司独创的“二确保、三按照、四不准”质量管控体系,实现从原料收购到产品出厂的36道质检,鸭肉产品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9.8%以上。凭借技术创新,天惠的“鸣呱呱”牌鸭肉产品已进入全国3000家商超,2024年高端礼盒销售额增长25%,成为盒马、山姆等平台的战略供应商。其研发的低盐低脂鸭胸肉、即食鸭舌等新品,更切入健身餐、休闲零食赛道,开拓了年轻化市场空间。
 
  在产品研发方面,天惠集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公司的研发团队深入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我们发现,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于低盐低脂的肉类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于是,我们研发了低盐低脂鸭胸肉,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降低了鸭肉中的脂肪和盐分含量,同时保留了鸭肉的鲜美口感。”肖英芮介绍,“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成为了我们的明星产品之一。”
 
  (三)产业链:联盟协作破解“内卷化”困局
 
  作为潍坊肉鸭产业联盟的首届会长单位,天惠联合260家产业链企业建立三大协同机制:
 
  数据共享平台:实时监测种鸭存栏、饲料价格、终端销量等50+核心指标,引导养殖户错峰补栏,避免产能过剩;标准共建体系:牵头制定《潍坊肉鸭质量分级标准》,从肉鸭生长周期、药物残留、肉质指标等维度建立12项量化标准,推动产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风险共担机制:设立2000万元产业风险基金,在疫情、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下,按收购价的90%兜底养殖户损失,2023年累计兑付1200万元,稳定产业信心。
 
  在数据共享平台的助力下,养殖户王大哥成功避开了一次产能过剩的危机。“以前,我们养殖户都是自己根据经验补栏,很容易出现扎堆补栏的情况,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王大哥说,“现在,有了数据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实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错峰补栏。去年,很多养殖户因为扎堆补栏,赔得血本无归,而我根据平台的数据,提前调整了补栏计划,不仅没有赔钱,还赚了不少钱。”
 
  三、未来展望:当传统农牧业插上“新质生产力”翅膀
 
  在行业的波澜起伏中,肖英芮的目光始终望向远方,她的规划宛如一幅宏伟蓝图,为天惠集团乃至整个肉鸭产业指明了方向。
 
  (一)技术研发:打造种业“芯片”,培育国货新鸭种
 
  在肉鸭种业领域,长期以来国外品种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仅限制了产业的自主发展,也增加了养殖成本。肖英芮深知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为打破这一局面,天惠集团与中国农科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建立肉鸭育种中心。这一举措,犹如在肉鸭产业的海洋中抛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承载着行业对自主种业的期望。
 
  育种中心的目标明确:在3年内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鲁鸭1号”新品种。为实现这一目标,科研团队日夜奋战,深入研究肉鸭的遗传基因,通过对大量种鸭的筛选和培育,不断优化品种特性。在此过程中,他们面临诸多挑战,如种鸭的疫病防控、遗传性状的稳定传递等。但科研团队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逐一克服了这些困难。
 
  “鲁鸭1号”一旦培育成功,将具有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等显著优势。这不仅能够提高肉鸭的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还能减少疫病对产业的影响,增强产业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它将打破国外品种的垄断,为中国肉鸭产业的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产业延伸:深挖羽绒价值,拓宽利润增长曲线
 
  肉鸭产业的价值不仅在于鸭肉,羽绒同样蕴含着巨大潜力。然而,目前行业内对鸭绒的利用率普遍较低,造成了资源浪费。肖英芮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决定投资1.5亿元建设羽绒深加工项目。
 
  该项目建成后,将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对鸭绒进行精细化加工。通过一系列工艺处理,鸭绒的利用率将从目前的60%提升至90%,单只肉鸭的附加值增加8元。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产品研发方面,天惠集团将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羽绒产品。除传统的羽绒服、羽绒被等产品外,还将推出羽绒枕头、羽绒靠垫等家居用品,以及户外探险用的羽绒睡袋等产品。通过拓展产品线,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羽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市场拓展:借RCEP东风,布局东南亚新战场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东南亚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肖英芮果断决策,依托RCEP协定,带领天惠集团进军东南亚市场。
 
  在市场调研阶段,天惠集团发现东南亚地区对烤鸭坯、盐水鸭等鸭肉制品兴趣浓厚,但当地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天惠集团决定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品质优势,为东南亚市场量身定制产品。他们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对产品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使产品更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为打开市场,天惠集团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展会,展示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实力。同时,他们还与当地的经销商、零售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本土化的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2025年,天惠集团的鸭肉制品出口额目标突破5000万美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研讨会现场,肖英芮多次强调:“肉鸭产业的升级,并非单个企业的突围,而是整个生态圈的进化。”从养殖端的技术赋能到加工端的智能升级,从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到国际化布局,天惠集团正以“全产业链协作”为桨,在行业寒冬中划出一道清晰的转型轨迹。当产能过剩遇上消费分级,当传统养殖碰撞数字技术,天惠的实践证明:唯有打破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孤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共同体,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筑牢抗风险壁垒。正如肖英芮所言:“不怕风浪高,重在桨要齐——当每一个环节都成为生态的共建者,产业的春天便不再遥远。”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