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产品市场11月上旬分析:旺季态势转变,供需博弈深化

2025-11-12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一、鸭苗价格:从“3元冲刺”至“限价博弈”,短期底部支撑探究
 
  (一)迅猛涨势受阻,屠企限价引发“过山车”行情
 
  11月初,在鸭毛价格上涨(山东地区鸭毛均价上涨1.54元/公斤)以及冻品短期提价的支撑下,鸭苗价格一度攀升至3元/羽,主产区山东一类苗最高达3.2元/羽。然而,由于终端消费市场表现疲软,屠企迅速采取限价策略,将合同鸭苗价格压制在1.9元/羽以下,致使市场陷入“厂家挺价-屠企压价”的僵持局面。截至11月10日,全国鸭苗均价回落至2.67元/羽,环比下跌11%。但日均出苗量维持在1000万羽以下,短期内苗量偏紧的状况为价格提供了底部支撑。
 
  (二)中下旬面临“量增价跌”压力,中小散户补栏态度谨慎
 
  进入月中,鸭苗总量回升至1000万羽以上,加之传统淡季逐渐临近,市场看空情绪显著升温。规模养殖场凭借合同订单维持稳定补栏,11月前两周补栏量环比增长8%。但中小散户由于担忧春节后消费出现回落,补栏积极性降至去年同期的60%。据某平台数据显示,若11月下旬苗量突破1200万羽,鸭苗价格或将进一步下跌至2.3-2.5元/羽,进入“量增价跌”的市场通道。
 
  二、分割品市场:从“小幅度上扬”到“稳定周转”,终端需求成为关键因素
 
  (一)主副产品分化:腿脖触底反弹,翅掌高位回落
 
  在经历10月的短暂价格上涨后,11月分割品市场回归理性态势。腿类产品(琵琶腿、鸭腿肉)因前期价格超跌,在餐饮企业补货以及加工企业低价采购的支撑下,价格反弹2%-3%,山东地区琵琶腿批发价回升至8500元/吨。而翅类、掌类产品由于前期涨幅过大(单月涨幅超过1000元/吨),终端市场承接能力不足,价格高位回落5%,鸡翅中批发价降至1.2万元/吨。屠企为平衡库存,针对胸肉、半片鸭等常规产品推出“政策接单”模式,实际成交价较报价低5%-8%。
 
  (二)库存压力显现,渠道补货转向“紧缺+低价”策略
 
  批发市场和加工厂在前期集中补货后,当前采购策略更倾向于“按需采购”。一方面,对颈骨、鸭肝等紧缺单品的需求增加(库存较上月下降15%);另一方面,更青睐低价走量产品(如鸭胸肉,均价7800元/吨,较鸡胸肉低10%)。根据某平台数据,全国分割品库存周转率较10月下降12%。厂家为加速库存周转,对单次采购超过50吨的客户给予2%-3%的折扣,行业进入“以价换量”阶段。
 
  三、白条鸭市场:大小规格价格滞涨,屠企陷入“成本-价格”倒挂困境
 
  (一)小白条鸭:成本支撑下的短暂价格拉升
 
  受前期苗价上涨以及宰杀量减少的推动,小白条鸭(1000-1500g)价格月初出现短暂上涨,涨幅为100-200元/吨,主产区山东报价达到5200元/吨。但在传统淡季影响下,终端农贸市场和餐饮门店进货量环比下降15%。厂家为清理库存,优惠后的实际成交价回落至5000元/吨,较9月仍低5%。某屠企表示:“当前进场毛鸭成本3.5元/斤,小白条售价仅3.2元/斤,单只亏损超过3元。”
 
  (二)中大白条鸭:主流价位震荡,行业拉涨缺乏协同动力
 
  中大白条鸭(1700-2400g)价格相对稳定,1700g规格报价6.2元/公斤,2400g规格7.2元/公斤,但市场呈现“有价无市”的状态。头部厂家试图联合推动价格上涨,但由于各品牌库存差异较大(大厂库容率60%,中小厂超过80%),低价抛货现象频繁出现,导致批发市场成交价参差不齐。数据显示,11月前两周中大白条鸭成交量环比下降9%,下游客户采取“边补货边观察”的策略,市场陷入“拉涨无力、下跌不甘”的胶着状态。
 
  四、后市展望:需求主导下的“政策市”与“成本市”博弈
 
  (一)短期:鸭毛价格回落激发屠企挺价,产品市场以“稳”为主
 
  随着鸭毛价格高位震荡(周环比下跌3%),屠企为对冲亏损,对冻品的挺价意愿增强。预计11月中下旬分割品主流报价难以出现大幅下跌,但实际成交中的议价空间将扩大(5%-10%)。小白条鸭由于养殖成本高企(苗价+饲料占比超过70%),厂家或缩减10%产能,价格将保持稳定。中大白条鸭受限于高库存(行业库容率85%),涨幅有限,12元/公斤(8只装1700g)或成为短期价格上限。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加速,2026年有望迎来“结构性牛市”
 
  当前行业产能利用率仅75%,种鸭存栏量较2024年峰值下降18%,为2026年市场行情奠定了基础。建议从业者采取以下策略:
 
  养殖端:错峰补栏,优先选择合同鸭模式,规避自养风险;加工端:拓展预制菜渠道(如鸭胸肉沙拉、即食鸭脖),提升产品附加值;经销端:控制库存周期(建议不超过15天),聚焦高周转单品(如鸭腿、鸭肝)。
 
  结语:当“涨价逻辑”失效,抗跌防线的构筑主体探究
 
  11月的鸭产品市场,充分体现了“需求决定走势”的市场规律,给行业带来深刻启示。鸭苗价格的波动、分割品市场的起伏以及白条鸭市场的困境,归根结底是终端消费“疲软”所致。对于从业者而言,相较于关注短期价格波动,更应注重修炼“内功”——养殖端降低成本、加工端创新产品、经销端提高效率。在“剩者为王”的市场周期中,只有能够洞察供需变化、构建价值壁垒的企业,才能在2026年市场行情回暖时抢占先机。(数据支持:企业调研等)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