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三季度出口数据解析:量增背后的价跌隐忧
(一)量增9.2%:新兴市场开拓成为增长驱动力
2025年1-9月,我国蛋产品出口量达14.5万吨,同比增长9.2%,此增长态势延续了近五年的上升趋势,在国际蛋品市场中愈发引人关注。在传统出口市场方面,中国香港和澳门凭借地缘优势以及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一直是我国蛋产品的重要输出地。2025年1-9月,对这两地的出口量保持稳定,为整体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兴市场的开拓更是成为出口量增长的强劲动力。2025年,我国新增利比里亚、索马里、老挝等7个出口目的地,使蛋产品出口市场总数达到11个。以缅甸市场为例,2025年上半年,我国对其鸡蛋出口量同比激增900%。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缅甸当地禽蛋产业受自身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等因素限制,产能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国蛋企抓住机遇,通过优化物流配送体系,缩短运输时间,确保新鲜鸡蛋快速送达缅甸市场,成功占据了当地约50%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国在东南亚市场拓展的典型案例。
(二)价涨0.1%:量价背离凸显利润困境
与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口额仅增长了0.1%,达到2.4亿美元,呈现出典型的“量增价跌”局面。深入探究其背后原因,国内鸡蛋价格的持续低迷是关键因素。2025年,国内蛋鸡存栏量处于高位,上半年在产蛋鸡存栏量达13.5亿只,创近三年新高。庞大的存栏量使得鸡蛋供应远超国内市场需求,主产区鸡蛋均价降至3.30元/斤,同比下跌9.34%。
反观国际市场,禽流感的频繁爆发给众多国家的家禽养殖业带来沉重打击。美国、欧洲多国的鸡蛋产量下降15%-20%,鸡蛋供应缺口巨大,价格大幅上涨。如在缅甸市场,鸡蛋单价一度涨至4.09元/个。尽管我国鸡蛋凭借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更多订单,出口量得以增加,但由于国内价格过低,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也被迫压低。出口企业的利润率从2024年的8%-11%被压缩至5%-8%,利润空间严重缩水,这对蛋产品出口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也给整个蛋产品出口行业敲响了警钟。
二、出口增长的双面性: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全球供需错配带来战略机遇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我国蛋产品出口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国际市场的宏观视角来看,禽流感的频繁爆发使得美国、欧洲多国的家禽养殖业遭受重创,鸡蛋产量大幅下降15%-20%。美国自2022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以来,已有超过1.16亿只产蛋鸡被扑杀,鸡蛋产能锐减。截至2025年2月,全美大型A级鸡蛋平均价格同比暴涨59%,3月初一度突破每打8.15美元的历史峰值。欧洲地区同样深陷鸡蛋短缺的困境,市场上鸡蛋供应紧张,价格飙升。
这种供应缺口的出现,为我国蛋产品出口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我国凭借稳定的蛋鸡产能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迅速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供应方。在缅甸市场,我国鸡蛋凭借价格优势和稳定的供应,占据了当地约50%的市场份额,成功填补了当地的供应缺口。不仅如此,我国蛋产品出口的贸易伙伴从2021年的2个迅速增加到2025年的11个,非洲的西非、东非地区成为重要的增量市场,贡献了35%的出口增长。湖南蛋企成功开拓吉布提市场,云南大理与缅甸建立稳定的供应链,湖北则连续13年稳居出口榜首,占全国出口量50%以上,形成了“南强北稳”的区域出口格局,不同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动了蛋产品出口的增长。
与此同时,国内蛋品市场呈现出“供强需弱”的态势。2025年上半年,在产蛋鸡存栏量达13.5亿只,创近三年新高,鸡蛋供应持续充足,但市场需求增长未能跟上供应的步伐,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在需求端,居民饮食结构日益多元化,各类新兴蛋白质来源不断分流鸡蛋的市场份额,餐饮行业对鸡蛋的采购量也未出现大幅增长。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少养殖户和蛋企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产能出海策略成为我国蛋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二)多重挑战制约出口升级
尽管我国蛋产品出口在量上取得了一定增长,但在出口升级的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严重阻碍了我国蛋产品出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贸易壁垒高筑是首要难题。日本、韩国等作为我国蛋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设置了重重障碍。日本对禽蛋制品实施29.4%的高关税,使得我国蛋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成本大幅增加。韩国则要求提供30项卫生检测报告,从兽药残留到微生物指标,检测标准极为严格,任何一项不达标都可能导致产品被拒之门外。这些贸易壁垒不仅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还限制了我国蛋产品的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
成本压力上升也成为制约出口的关键因素。饲料价格的上涨让蛋企面临巨大压力,2025年饲料价格上涨了12%,以玉米为例,国际玉米价格在过去一年中大幅攀升,导致饲料成本大幅增加。海运费用也在持续增长,涨幅达到15%,这使得出口企业的运输成本大幅提高。综合来看,出口综合成本增加了8%,而蛋产品本身利润微薄,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许多企业在成本与利润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产品附加值低同样是我国蛋产品出口的一大短板。我国出口的蛋产品中,鲜蛋占比高达60%,而皮蛋、咸蛋等加工品占比不足40%。在国际市场上,对深加工蛋品的需求却十分旺盛,美国蛋黄粉进口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在食品加工、烘焙等行业,蛋黄粉、蛋白粉等深加工产品广泛应用。相比之下,我国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这也限制了我国蛋产品出口额的进一步提升和出口结构的优化。
三、破局路径:从“量增”到“质增”的关键跨越
(一)产品结构升级:从鲜蛋到深加工的突破
在全球蛋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蛋产品出口要实现从“量增”到“质增”的跨越,产品结构升级是关键举措。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蛋产品中鲜蛋占比过高,达到60%,而皮蛋、咸蛋、蛋液等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40%。这种产品结构使得我国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在蛋产品深加工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2023年,我国加工蛋出口占比已达36%,其中皮蛋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高达45%。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内企业对深加工产品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以湖北神丹为例,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神丹一直致力于蛋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其牵头制定的《皮蛋》新国标于2015年12月1日实施,使皮蛋正式进入无铅工艺时代。在此基础上,神丹研发的膜法锁鲜皮蛋,采用食品级原料涂膜,将溏心时间从20多天延长至40多天,大大提升了皮蛋的品质和口感,深受国际市场欢迎。此外,神丹还推出了专利产品薄盐多油咸鸭蛋,蛋白洁白细嫩,蛋黄沙润多油,减盐20%,符合健康饮食需求,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企业应继续加大对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低盐皮蛋,满足国际市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推出即食蛋液,方便消费者食用,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通过不断创新,丰富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和口味,将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0%以上,实现从鲜蛋出口为主向深加工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二)市场多元化:深耕新兴市场与区域协作
在国际蛋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我国蛋产品出口若要实现从“量增”到“质增”的关键跨越,市场多元化战略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蛋产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对传统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不仅限制了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增加了市场风险。因此,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区域协作,成为我国蛋产品出口破局的重要方向。
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蛋产品出口的重要增长点。在非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禽蛋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我国蛋产品凭借价格优势和稳定的供应,在非洲市场上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以湖南蛋企开拓吉布提市场为例,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优化产品包装和运输方式,成功打开了吉布提市场,为我国蛋产品在非洲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在东南亚,缅甸市场对我国鸡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我国对缅甸鸡蛋出口量同比激增900%,满足了当地约50%的市场需求。
为巩固在新兴市场的地位,我国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与老挝、吉布提等国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通过优化物流配送体系,缩短运输时间,确保蛋产品能够及时、新鲜地送达当地市场。积极开拓中东、拉美市场,也是我国蛋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重要举措。2025年,我国对沙特的蛋产品出口增长了22%,显示出中东市场巨大的潜力。在拉美地区,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逐渐改变,对禽蛋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我国蛋企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通过对不同区域市场的深入分析,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我国蛋产品在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实现市场多元化发展,为我国蛋产品出口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品质与标准对接:破解贸易壁垒的核心
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蛋产品出口要实现从“量增”到“质增”的跨越,突破贸易壁垒是关键环节,而品质与标准对接则是破解贸易壁垒的核心所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对我国蛋产品设置的高关税和严格的检测标准,以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标准法规要求,都给我国蛋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提升蛋产品品质,对接国际标准,成为我国蛋产品出口破局的必由之路。
建立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是提升蛋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江苏康德蛋业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一蛋一码”,消费者只需扫描鸡蛋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该鸡蛋从饲料、养殖到加工的全过程信息,包括蛋鸡的品种、饲养环境、饲料来源、防疫情况、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指标等。这种全产业链的透明化管理,不仅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也增强了国际市场对我国蛋产品的信任度。康德蛋业凭借这一创新举措,成功进入欧盟市场,为我国蛋企树立了榜样。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也是我国蛋产品出口应对贸易壁垒的重要策略。目前,我国已有12家企业通过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IFS),这表明我国部分蛋企已经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实力。未来3年,我国应加大力度,推动更多企业通过IFS等国际认证,目标认证企业达50家。蛋企自身也应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对兽药残留、微生物指标等关键环节的控制,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
只有不断提升蛋产品品质,积极对接国际标准,我国蛋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认可和信任,突破贸易壁垒,实现从“量增”到“质增”的跨越,在国际蛋品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四)政策与产业协同:构建出口新生态
在我国蛋产品出口从“量增”到“质增”的转型过程中,政策与产业协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构建出口新生态的关键要素。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应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蛋产品出口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政府层面,完善的政策支持是蛋产品出口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继续完善出口补贴与关税优惠政策,对深加工企业给予15%的出口退税,这一举措将直接降低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企业发展深加工产品的积极性。通过加大对蛋品科研的投入,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蛋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加强对蛋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出口蛋产品符合国际标准,为我国蛋产品出口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行业协会在政策与产业协同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食品展,如2025年已促成2亿美元的订单合作。通过参加国际展会,企业可以展示自身产品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渠道,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协会还应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行业培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政策解读等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企业自身则应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中国高品质蛋品”形象。“神丹”“德青源”等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市场推广,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已提升25%。企业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国际市场传递中国蛋品的优质形象。注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结语:在全球蛋品产业链中重塑价值
我国蛋产品出口的“量增价跌”,既是全球供需波动的短期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阶段。当务之急是从“卖原料”转向“卖价值”,通过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以品质对接国际标准,用多元化市场分散风险。随着全球蛋品缺口的持续存在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蛋产品出口有望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增长”,在10万亿级的全球蛋品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数据支持:中国海关、农业农村部、华经产业研究院)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