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鸡是由野生鸡种驯化而成的。据考古发掘, 早在公元前50 00 年的西安半坡遗址, 即已发现了鸡骨, 但因数量较少, 尚难肯定是野禽还是家鸡。到了公元前30 0 0年属于龙山文化的一些遗址中, 均发现有鸡骨和出土陶鸡, 说明我国最迟在公元前3 000 年, 养鸡已较普遍了。
(编者按: 我国养鸡可能早至裴李岗文化, 距今约八千年。)
我国的鸡种乃由栖息在西南疆界境内原有的野鸡种(又称原鸡) 驯化而成, 它们先在南方, 而后扩展到北方。殷商时代(约公元前16 一前n 世纪) 鸡已是人们时常食用的家禽, 饲养极为普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鸡的象形文字。从春秋、战国时代起, 鸡已成为农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鸡, 特别是公鸡, 以其艳丽的羽毛, 给人类以美的享受。加之公鸡在黎明时的啼鸣,使人们觉程故自古以来就利用它作为司晨的活工具。古代缺乏时钟, 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有规排、}勺农事活动中, 几千年来曾靠着“鸡鸣报晓” 来开始一天的农事活动。据老子《道德经》所载: “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这说明古代居民是喜欢养鸡的。所谓邻国指的是原始氏族社会的部落组织和以后的村落。
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主之间玩斗鸡已很盛行, 可见养鸡业不但相当发达, 而且为最高统治者所重视。
又如《越绝书》载有: “鸡山, 勾践以畜鸡, 将伐吴以食士” , 同时也记载了“ 娄门外鸡坡墟, 故吴王所畜鸡, 使李保养之, 去县二十里” , 这说明当时养鸡己提到战备物资地位, 并非专供帝王将相观赏和筵席之品了。再就春秋时代的著作《孟子· 尽心上》一书所载: “ 五亩之宅, 树墙下以桑, 匹妇蚕之, 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鼠, 无失其时, 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孟子很赞扬春秋战国时代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一个个体农民的家庭生活当中, 鸡和猪是不可少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战国时代农村里是偏重在鸡和猪的。这种“ 五母鸡, 二母氦” 和小农家庭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况, 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庄子· 逸篇》中说: “羊沟之鸡, 三岁为株, 相者视之, 非良鸡也, ”说明两千多年前,已经出现了“ 相鸡术” 。在《隋书· 经籍志泞说, 梁代有《相鸡经》。姚振宗的《隋书· 经籍志考证》以为, 古代有斗鸡、斗鸭一类的游戏,又有养鹅的嗜好, 因而也写出了这类的书。按鸡、鸭、鹅都是普通的家禽, 古人编写这种书, 未必完全是为了娱乐的目的。这类《相鸡经》二卷、《相鸭经》二卷, 《相鹅经》二卷, 可能是从先秦时代的《六畜相法》分衍出来的, 西汉时期出现《相六畜》三十八卷, 为最早的相畜专书, 可惜的是早已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相法是: “ 目如鹃(读如何) , 咏若鸽、首小面正, 毛浅足细者佳。雄宜头品、冠竖、大距、翅束、尾长,啼声悠扬者堪作种; 雌宜头小、眼大、颈细、此长、足矮者为种佳” 。(见于清张宗法撰《三农纪》)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