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有句俗话,“家财万贯,带毛儿的不算”。意思是说,您就是再有钱,猪马牛羊鸡鸭鹅,这些喘气吃食儿的不能算进去。它们可能会一夜之间死个干净,您也就跟着变穷光蛋了。
一句话点透了养殖业的风险很大,不是个容易的活儿。
搞养殖的,这道理咱懂。那就管理精细着点儿,高新技术多用着点儿,什么“防疫检疫”、“品种结构”、“市场周期”样样摸得门儿清。可是,照样误不了躺着中枪!
H7N9流感、H1N1流感、H?N?流感……“流感”就“流感”吧,也不知道谁非要在前面加个“禽”字,或加个“猪”字,说是俗称。“H7N9禽流感”,就因为多了这个“禽”字,全国人民不敢吃长羽毛的了,连上小学的儿子都问“鸡蛋还能吃吗”?
一说“禽流感”来了,举国上下,甭管是养鸡养鸭的,还是养鸽子的,都卖不出去或不让卖了。这边儿场里的活物儿嗷嗷待哺,那边儿欠着饲料厂一屁股债,还有人紧督着你消灭“传染源”。咋办?杀吧!这一“枪”死活是躲不过去了。仅几个月,全国禽业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个亿,间接损失超过600亿。
其实呢,满不是那么回事儿。禽得了流感叫禽流感,猪得了流感叫猪流感,人得了流感应该叫人流感,所谓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应该就叫“H7N9流感”或“甲型H7N9流感”。2009年墨西哥暴发的H1N1流感,美国人叫“新流感”,欧洲人叫“2009流感”。咱们这里虽然没暴发,却叫“猪流感”,因为有个“猪”字,据说当时连喜欢玩儿“小清新”、爱做饭的地产大腕儿王石,都不敢做红烧肉了。不论是“猪流感”或是“禽流感”,现在都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由养殖动物传染给人。前些天,农业部监测公布“未从家禽养殖场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就是明证。
发生公共安全事件,积极应对没有错,但应该更科学点儿、更客观点儿。真有必要“全国杀鸡”吗?“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鸡漏网”是懒政之举,不仅未必能完全避免病毒传播,恐怕反而会乱了市场、害了产业、伤了民心,引起更大的恐慌。这次事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输的结局。生产者损失了收益,因为四五月份传统上是消费高峰;对消费者而言,消费习惯改掉了,想吃而不敢吃。
现在,鸡杀的差不多了,猪肉价格持续低迷,牛羊肉价一个劲儿地涨。下半年“流感”过去了,消费恢复正常,鸡、猪、牛、蛋几价齐涨,领跑CPI,不是没有可能,到时有着急的。
还想劝劝老百姓,别总是“听风就是雨”。那年日本福岛核泄漏,隔山隔海的中国人抢着买盐。左邻右舍热心肠儿的大姐大妈们,自己买完了,还主动给我家捎几包。不但不好意思嘲笑人家,还得忙不迭地道谢,只害得我这几年没完没了地吃我妈腌的鸡蛋、咸菜,家里的盐还是用不完。这都哪儿跟哪儿呀!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