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喜事件中各方责任如何追究?

2014-07-25来源:人民网文章编辑:岛岛[点击复制网址]
|

  从上海警方获悉,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质量经理等5名涉案人员,因涉嫌用过期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已经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上海食药监局表示,此案目前已经进入处罚阶段,行政处罚、刑事处罚程序都已经启动。

  舆论哗然的福喜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在特殊的历史关口:6月下旬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议案的说明,并进行了分组审议,这部被称作“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正处于公示阶段,公众可在中国人大网上就法案提交自己的意见。

  尽管新法通过和实施尚需时日,但是我们不妨从这部“最严”《食品安全法》的角度,以福喜事件为案例,解读未来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的违法成本究竟几何?

  最严处罚:福喜不会倾家荡产?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傅学良对人民财经表示,眼下社会对于食品安全事件高度关注,但是不法企业仍然顶风作案。“这和违法成本过低有关系,按照目前法律,企业的不法所得高于处罚金额,惩罚的力度不够导致类似事件屡有发生”。

  在人民网系列报道的网民留言中,舆论一边倒地要求监管部门对涉案企业进行重罚。

  然而法律界人士表示,即便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也很难将福喜这样资本雄厚的跨国食品企业罚到“倾家荡产”。公示中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对于经营腐败变质、过期食品的企业,涉案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在福喜事件中,由于执法人员在企业门口被挡80多分钟。在后期查处中,企业对于政府部门监管公然抗拒,“监管人员被挡在仓库外,资料抽屉上锁、调阅电脑资料网络中断”。按照立法精神,执法部门只能对查处的货品计算处罚金额。而在企业的抗拒下,本案中查处的涉案货品数量并不乐观。

  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在阎祖强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地域广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立法惩戒较谨慎,对于某一个地区,也许很难做到“罚它个倾家荡产”。

  傅学良认为,相比罚金,对于福喜这样的大型企业,更具震慑力的应该是新《食品安全法》中对于涉案企业吊销许可证的相关条款。“尤其是跨国企业、上市公司,被吊销牌照所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将不可估量。”

  最严监管:洋快餐难逃干系

  事件发生后,麦当劳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其第一时间通知全国所有餐厅,立即停用并封存由上海福喜提供的所有肉类食品。

  7月24日,麦当劳再发公告,称“决定终止与上海福喜的业务合作,并逐步将我们的供应来源调整为福喜集团旗下的河南福喜。”

  讽刺的是,受查处的上海福喜早前还标榜为“麦当劳最佳供应商”。多位行业人士对人民财经表示,上海福喜在风口浪尖上犯案,很有可能最终被停业整改甚至吊销牌照,不可能短期内恢复生产。

  而就麦当劳如何监督、保证河南福喜生产符合安全标准相关问题,人民财经致电麦当劳公关部多位工作人员,但电话一直无法接通。

  根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作为卷入本次事件的洋快餐亦难逃干系。根据规定,食品生产者有采购、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行为,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厉曙光对人民财经表示,福喜事件是综合治理的问题,涉及到违法成本太低、执法成本太高、有法不依、违法不深究等一些法律问题,其中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也存在一些疏忽和问题。“从供应商到监管部门到洋餐厅每个环节都有些问题和责任。”

  另一方面,洋快餐在其自身宣传中,一直标榜重视食品安全,宣称对食材进行抽样检测。如果福喜提供的变质、过期样本能够通过企业的检测,那么其检测标准令人作呕,而如果多年来的抽样未能发现如此严重的问题,说明检测的抽样率存在缺陷。

  最严问责:存在渎职降级直至免职

  在人民网报道的留言互动环节,有多位网友提出对负有监管责任的上海食品药品监督局进行问责。每次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官员问责一直深受舆论关注。

  新《食品安全法》对以下几种情况的官员问责作出规定:

  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涉及多环节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未及时组织进行整治,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损失;缓报、瞒报、谎报食品安全事故;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连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如果发生上述情况,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主要负责人应引咎辞职。

  细读法律条款,不难发现新《食品安全法》对于官员问责的核心点在于:整改不利、缓报瞒报、地方发生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连续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在上海福喜事件中,上海食药监局当夜对涉案企业开展执法行动,并且三个工作日内完成立案和相关调查,将相关责任人移送法办。相关事件也通过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通报。

  至于过去三年,上海市质监和食药监部门在针对福喜的7次检查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其中是否存在履职不当,人们也期待答案早日揭晓。


“福喜”祸兮说好的食品安全去哪儿了

  一个月前,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后,洋快餐巨头们及其供应商就送上了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案例。据上海东方卫视记者卧底调查发现,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快餐连锁店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行为。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上海市食药监部门表示,已经连夜行动查封该企业,并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麦当劳问题产品全部下架。

  “福喜”成祸兮,毫无疑问,作为食品原料供应商,福喜公司是此次食品安全事件的第一责任人,作为一家国际知名大企业,无视中国法律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权益,践踏企业良知和社会责任,也最终严重损害了自身声誉,此次事件不仅使其可能面临吊销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还可能因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而接受刑事制裁。

  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业巨头也难辞其咎。做食品就是做良心,把紧进货关口是餐饮企业必尽的职责与义务。可从福喜公司长期使用变质肉来看,要么表明洋快餐们为降低进货成本而与供货商沆瀣一气,对其掺假掺劣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照单全收,要么证明快餐企业本身对进货渠道把关不严,使得供货商有机可乘。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快餐企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绝非躺枪的“无辜受害者”。

  然而,在对洋快餐及其供货商严厉追责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老百姓食品安全的守护者——我们的监管职能部门去哪儿了?福喜公司违法加工食品的行为真的隐蔽到无法察觉吗?福喜公司向洋快餐企业提供过期变质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对食品监管本是外行的记者都能通过暗访揭露真相,专业的监管部门居然“从未发现”,甚至福喜公司在今年还获得过上海嘉定区“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这令人心痛的黑色幽默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也足以说明当地监管工作存在严重漏洞,甚至存在走过场走形式、乃至行政不作为的情况。事实上,福喜的员工对此直言不讳:“检查的时候,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生产,就像皇帝下去微服私访,先打好招呼,老百姓排队,欢迎欢迎!他要直接偷着去呢,就可以看到真实的情况。”如此检查,意义何在?威慑何在?因此,对监管部门来说,简单一句“企业危害食品安全行为隐蔽”和“取证艰难”绝不能成为其监管失职的理由。

  应当承认,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断提高,很多指标并不低于国际标准,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仍是软肋。“九龙治水”的监管机制导致职能部门权责不清、推诿扯皮,违法成本太低惩处力度太轻查处概率不高使得违法企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而对监管部门本身的失职渎职行为也缺乏有效问责追究,以至于连福喜公司这样在国际上口碑一直很好的百年企业到了中国就敢弄虚作假,公然将过期鸡肉原料“优先安排在中国使用”,这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伤害,更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耻辱。

  诚然,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企业良知,需要严刑峻法,需要消费者和媒体监督的社会共治,但最应当被人们所信赖和依靠的防线仍应是监管部门的从严管理。如果总是媒体“冲锋”在前,总是记者抢了监管者的“活”,而监管者总是后知后觉慢半拍,等到媒体曝光舆论四起才充当“救火员”,难道其不应该感到羞愧不应该彻底反思和务实矫正吗?

  食品安全大于天,安全监管重如山。人们期待对“福喜门”事件彻底清查,厘清各方责任,不仅依法“治商”,更要严厉“治官”,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也应及时介入调查,查清当地监管部门与福喜公司之间是否存在不正当的政商关系和非法的利益勾连,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该撤职的撤职,该判刑的判刑,尽最大努力修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全力守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