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鸭子上架”,这在浙江一些蛋鸭饲养企业如今已成为现实。鸭子住进棚舍,待在笼子里、架子上,彻底改变了在露天水体中放养鸭子的传统模式,极大减轻了我省蛋鸭饲养业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压力。
这一巨大的进步,要归功于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卢立志研究员和他领导的团队。这位人称“鸭司令”的家禽专家不仅在国内率先培育出高产、稳产、青壳率高的蛋鸭新品种“国绍Ⅰ号”,还开发了网上饲养、笼养等环境友好的蛋鸭养殖新模式,为蛋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出一条新路。19日“高产抗逆青壳蛋鸭配套系‘国绍I号’育成与推广”获得2016年度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我国蛋鸭的养殖和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约70%,而浙江的蛋鸭种业又占了全国的大头。我省蛋鸭种业的进步,对提升全国蛋鸭产业的生产性能、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
卢立志团队潜心攻关10多年选育蛋鸭新品种,目标就是要让蛋鸭稳定地产下尽可能多的青壳蛋。“买鸭蛋,中国消费者就认青壳蛋,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卢立志说,“青壳蛋代表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青壳蛋
市场对青壳蛋的追求自有其道理。与鸡蛋多为生鲜食用不同,鸭蛋近九成是加工后食用的,如被做成咸鸭蛋、松花蛋等。加工厂特别看重鸭蛋的完好无损,因为极细小的裂纹也会造成鸭蛋在加工过程中变为废品或次品,有裂纹的原料鸭蛋往往会被半价处理掉。青壳蛋的平均厚度比白壳蛋高出40个微米,这就使其在生产、运输中的破损率降低10%到15%。“光是这一笔账,青壳率的提升就能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效益。”
产蛋量、青壳率和抗逆性——在高温等不适环境中仍能稳定高产的能力,这3种性状过去分散在不同的蛋鸭品种身上,你高我低,好像一个学生语文能得高分,数学就不行。卢立志团队综合运用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历经6个世代的选育,终于选拔出了“三科全能”的蛋鸭新品种 “国绍Ⅰ号”。这种蛋鸭年产蛋320多个,几乎每天能下一个蛋;青壳率高达98.2%,几乎蛋蛋都是青壳蛋。同时,还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产蛋多,吃得反而少,进一步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