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全国外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21年4月23日全国内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21年4月23日全国土杂猪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猪价后市还能持续上涨?
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猪肉价格已连续12周下滑的消息引发市场的关注,但是据相关的生猪价格统计来看4月中下旬却出现了反弹,在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30.6%的情况下猪价为何能反弹?后市能否继续?
猪价出现震荡反弹的走势
图1 外三元毛猪价格走势统计
据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相关数据统计,自4月中旬开始,全国外三元毛猪均价出现了阶段性的触底反弹走势,从4月9日的低点23.05元/公斤涨至4月22日的24.33元/公斤,在约两周的时间内上涨1.28元/公斤,不过期间还是出现了小幅度的调整,但整体仍然出现了震荡上行的趋势。这主要是2月部分地区的非洲猪瘟影响下养殖风险增加,部分养殖户提前抛售生猪,养殖户恐慌性出栏形成“踩踏效应”,再加上部分地区出台了生猪禁运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猪的供应和运输,局部地区生猪的供不应求导致了生猪出现反弹的情况。再加上屠宰企业通过提价减量的策略,想依靠猪价反弹带动肉价上涨从而销售猪肉,局部地区猪价上涨明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猪价跟随上涨。
猪肉价格下跌幅度达34.02%
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统计数据显示,自2021年第四周猪肉价格出现下滑以来,截止4月18日当周猪肉价格已经连续13周下滑,从元旦后的高点47.47元/公斤下跌至31.32元/公斤,下跌16.15元/公斤,跌幅达34.02%。猪肉价格的下滑主要是生猪养殖产业的恢复使得生猪供应数量增加,猪肉供应数量的增加但是较高的价格使得消费者利用部分的禽肉及水产鱼类等的价格占据猪肉消费市场,再加上一年一度的春节过后消费逐渐转淡,非洲猪瘟、国家储备肉投放以及进口猪肉的存在,使得猪肉供应宽松打压了价格的持续下行。
图2 白条猪肉出厂均价统计
生猪养殖恢复形式较好
据国家统计据发布的相关消息显示,在国家出台各项鼓励生猪养殖、恢复生猪产能的政策措施引导下,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1595万头,比上年一季度末增加9475万头,同比增长29.5%,生猪存栏环比连续6个季度回升,已达2017年末的94.2%。能繁殖母猪存栏4318万头,同比增加937万头,增长27.7%。生猪存栏以及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的增长说明了生猪养殖恢复较好,特别是能繁母猪增量明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受到较为普遍的灾害或者疫情,生猪存栏数量将会出现明显的增加,不过考虑到目前有部分母猪是三元肉母猪转做母猪,在产仔数量、泌乳量等方面都比不上二元母猪,这将会使得使用年限缩短,经济效益缩水,特别是在生猪养殖利润缩水的情况下会导致母猪淘汰数量增加,迫切需要使用二元母猪替换三元肉母猪,到时候替换到一定的量后,二元母猪开始产仔后,生猪养殖才能出现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量恢复时期。
生猪出栏数量增长达30.6%
按理说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行会吸引消费者购买,特别是在往年猪肉价格较高,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者都是购买其他肉类作为猪肉的替代品,而现在猪肉价格下降会使得猪肉消费增加。不过由于春节后气温的逐步回升,消费者对肉类等的需求逐渐转淡后猪肉的销量将有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全国生猪出栏1714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4015万头,增长30.6%;猪肉产量1369万吨,增加331万吨,增长31.9%。在一季度生猪出栏增加如此明显的情况下猪肉增长达31.9%,主要是一季度生猪养殖利润良好,不少养殖户都增加了生猪的出栏体重,不过也有部分地区因疫情风险出现了提前出栏的情况,从而成为了打压猪肉价格下行的推手。
进口猪肉及杂碎增加数量较多
除了生猪出栏量增加导致猪肉供应增量外,猪肉及杂碎进口量也增加明显。据最新海关数据统计,3月进口肉类及杂碎达102万吨,同比增长为11.4%,其中猪肉及杂碎进口58万吨,同比增长10.3;1-3月累计进口肉类及杂碎262万吨,同比增长20.8%,其中猪肉及杂碎为147万吨,同比增长18.9%。进口肉类的数量较多,供应市场后加上恢复的生猪产能提供的猪肉,使得市场供应数量增加,从而打压了猪肉价格的下行。
后市猪价难出现持续上涨行情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消费者对肉蛋奶的消费减少,市场消费逐渐转淡。再加上现阶段市场对牛猪以及大肥猪等能提供较多肥膘的猪肉消费需求减少,屠宰企业已经开始对超标体重的大猪进行数量的控制,后期特别是华北等地区或者会出现超标猪扣钱的情况,因养殖利润的缩水不达标准提前出栏的情况也又发生,目前已有屠宰企业对猪贩子发通知,不达标准体重的生猪或超标生猪都要提前申请报量,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生猪养殖的复苏,特别是母猪产能的逐渐释放,在没有重大灾害或者疫情的情况下生猪供应将会更加宽松,后市猪价难以持续出现上涨行情。
猪肉供给将显著恢复 价格预计四季度回归常态
4月20日,2021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召开。《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1—2030》指出,养殖收益拉动和支持政策带动生猪产能将持续恢复,生猪和猪肉价格将会稳步回落,预计四季度猪价将会逐渐接近常态价格水平。在猪肉展望专题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也称,预计全年猪肉投入产量将会接近5000万吨。
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多重影响,2020 年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下降,全年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较上年明显上涨,猪肉进口量 439 万吨,创历史新高。但目前,猪肉价格有所回落。

朱增勇在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对猪肉展望进行报告演讲。
在会上,朱增勇表示,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首要原因是市场上猪肉供给增加。2021年1、2月屠宰量合计同比增加44.2%,供给明显恢复,“在2020年上半年,很多企业新扩建了大量的猪场,所以到了现在,这部分出产的产品将会加速释放,进入到市场。”
朱增勇还称,2020年10月底到2021年2月,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冻品流通受阻,在当时拉动了鲜肉价格,但现在这部分库存冻品也于3月初开始在市场上流通。
“现阶段,生猪产能在逐渐恢复,从4月开始,商品的供应量将明显增加,预计全年的投入产量将会接近5000万吨,第四季度以后整个生猪的猪价都会逐渐接近常态的水平”。
报告同样指出,养殖收益拉动和支持政策带动生猪产能持续恢复。2021年猪肉产量达到 4927 万吨,增加 19.8%。猪肉进口量预计为 380 万吨,较上年下降13.4%。2021年猪肉表观消费量预计为 5297万吨,较上年增 16.5%。生猪和猪肉价格将会稳步回落。
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年均增速将分别达 3.3%和 3.8%,2030年预计分别达到 7.13 亿头和 5998 万吨,分别较基期(2018-2020 年)增长23.5%和34.3%。展望前期生猪供给快速恢复,展望后期将稳中有增。
未来 10 年猪肉表观消费量和猪肉人均占有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3.0%和 2.7%,展望前期猪肉供给量高速增长,展望中期增速将会显著回落,展望后期则呈现稳中略增。随着猪肉供给的恢复,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回升,但总体将会保持在 60%左右。2030 年猪肉表观消费量和猪肉人均占有量预计将分别达到6098万吨和42.13千克。
报告认为,展望前期猪价将总体处于下降通道。长期看,受产能加速恢复影响,预计在 2023 年以后生猪供给可能出现阶段性过剩局面,2024 年后生猪价格或将再次进入新一轮价格周期,,但规模水平提升稳定猪价,波动幅度将会较上两轮周期显著下降。
国际贸易方面,国内供给恢复将带动猪肉进口需求逐步减少,但成本竞争力差距支撑进口量仍呈现较高水平。展望前期猪肉进口量仍将在 200万吨以上,预计2025年回落至130万吨左右,之后总体保持 120 万吨。
卓创红期:猪市进入短暂震荡期 平衡状态何时打破?
进入4月,生猪及猪肉价格在经历了上旬的加速下跌及中旬的触底反弹后,市场进入短暂的震荡阶段。此平衡状态何时打破?未来价格走势如何?本文来具体分析。
供需博弈激烈,市场进入短暂平衡期
从图1看到,2021年4月1-15日,国内生猪与猪肉价格整体呈“V”字走势,15-20日价格开始震荡整理。据卓创资讯统计,4月1-20日国内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23.17元/公斤,环比下降18.90%;瘦肉型白条猪肉平均价格28.68元/公斤,环比下降18.24%。
4月上旬,因猪价持续走低,且已跌破育肥成本线,逐渐向自繁自养成本线靠拢。养殖端担忧后市,生猪集中出栏,加之肥猪拖累标猪行情,上旬价格跌速加快。但随着生猪价格跌破“十元”大关,上下游皆有“抄底”操作,拉动生猪与猪肉价格快速反弹。现阶段规模养殖场缩量抬价,散户抗价惜售,供应继续收紧;然而需求跟涨不及时,屠企走单不畅,压价意向增强,供需转为博弈状态,价格震荡整理。
上游积极补栏二次育肥,下游开工率提升
随着生猪价格跌破养殖户心理防线,业内对后市信心较前期减弱,且因不看好10月份行情,补栏仔猪热情低迷,仔猪价格继续下降。据卓创资讯统计,2021年4月中上旬国内外三元仔猪出栏均价1344.77元/头,环比下降19.87%,同比降幅37.75%。但因1-2月份部分地区非瘟疫情复发,多数业者认为5-8月份价格上涨概率较大,为此,养殖户积极补栏中型或标准体重生猪来进行二次育肥,拉动了生猪价格的反弹。
下游市场亦有“抄底”操作。从猪肉消费季节性规律来讲,4月份为消费淡季,终端需求不足。但因肉价偏低,且亦看好5-8月份的行情,猪肉经销商积极备货,屠宰企业增加分割入库比例,4月中上旬屠宰企业平均开工率整体上扬。据卓创资讯统计,2020年1-20日国内生猪重点屠宰企业平均开工率19.67%,环比上涨3.25个百分点,同比上涨2.42个百分点。因需求跟涨不及时,白条走货减慢,下旬开工率或趋稳运行。
下旬继续震荡整理,月底价格有反弹空间
供应方面,市场肥猪虽有明显减少,但仍未完全消化,至月底供应过剩状况或大大缓解。标猪供应持续偏紧,规模场出栏计划减少,供应逐渐收紧。需求方面,临近五一,终端需求或有提升,但因天气逐渐转热,加之低价冻肉影响,需求好转幅度有限。
综合来看,卓创资讯预计4月下旬国内生猪与猪肉价格或继续震荡整理,随着月底临近,价格有反弹空间。但因利好提振不足,且暂未到达开启持续上行通道的时间节点,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12家上市公司拟开展生猪期货套保业务
今年春节过后,生猪价格持续下跌,主要饲料价格却同比明显上扬。对于生猪产业企业而言,保证稳健经营,价格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截至4月20日,今年已经有7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拟开展生猪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加上去年公布的5家,至少12家上市公司拟开展生猪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年后生猪养殖利润受到双重打压
节后至今,生猪价格均价同比显著下降,毛猪价格由节前35元/kg跌至4月初全国毛猪均价接近20元/kg,跌幅达40%,超出行业内及行业外大部分人预期。期货盘面,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至今,生猪价格下跌也已超过20%。
“这种价格的下跌导致养殖主体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只能采取压栏手段,生猪出栏体重一路上涨,4月初由于现货出现超跌,促进前期压栏大猪大量出栏,但标猪仍有压栏意愿。”一德期货生鲜品事业部分析师侯晓瑞介绍,另外,当前猪价低位下,散户补栏仔猪意愿不高,规模场意愿相对较好,仔猪价格一路下跌,后期现货反弹后补栏意愿或有所好转。
南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赵广钰补充表示,供给端受到生猪病疫情与压栏大肥猪抛售的影响大幅增加,一方面导致供给大于需求驱动价格下行,另一方面体重过低或过高的非标体重生猪出栏价格明显低于标猪,对价格有明显的拖累作用。而从消费端来看,春节后进入传统消费淡季,终端走货疲弱,屠宰厂开机率回升缓慢,因此生猪需求并不旺盛,最终导致生猪价格大幅下行,4月份生猪价格大概率会显现年内低点。
同期,主要饲料价格整体同比上行。浙商期货研究中心农产品高级分析师向博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自年初以来,玉米鲅鱼圈现货价格一度上涨至2940元/吨上方。随后受小麦抛储等因素影响,现货价格有所回落。近期,由于深加工行业处于开机旺季,玉米需求走强,玉米现货价格反弹至2730元/吨。豆粕价格走势与玉米相类似,东莞现货价格于1月初在3830元/吨,随后振荡下行,目前维持在3300元/吨上下。
我国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57.2%,双重打压下,养殖企业利润情况自然远不及去年同期。近期多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发布的一季度业绩报告也与此相符。
据期货日报记者初步统计,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牧原股份、海大集团、傲农生物、大北农、新希望、金字火腿、华统股份7家公司发布了拟开展生猪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告。去年下半年,也有包括正邦科技、天康生物、天邦股份、唐人神、金新农在内的上市公司表示拟开展生猪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规模企业生猪期货套保仍待磨合
长时间以来,生猪养殖产业主体利润深受猪周期影响,尤其是产业中占大多数的中小规模企业。行业人士认为生猪期货上市后,其价格发现、锁定利润的功能将很大程度上改变现今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格局,叠加今年年初市场对猪价下跌预期强烈,产业链上游的生猪养殖企业套保需求凸显,生猪期货在今年1月8日一上市,就备受市场关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今年猪价下跌的情况,现阶段生猪现货企业多数有参与热情,但实际参与规模仍然较为有限,真正“下场”进行大规模的生猪套期保值的企业数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家生猪产业的上市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大型产业企业角度看,相比于饲料端,生猪价格要实现良好的规模套保效果,其实还需要生猪期货持仓量和成交量有进一步提升。而且,年后至今生猪期货升贴水变化较快,与企业预期有一定差距,这也给具体操作带来一些难度。可以说,当前完全应用传统模式进行套保、套利的条件并不是很成熟。所以,虽然公司配备专业团队,但目前在生猪期货套保方面也只进行了少量尝试,主要还是以熟悉交易规则、流程为主。
行业人士表示,从行业整体来看,生猪期货上市时间较短,目前部分企业对风险管理工具运用还不够熟悉。实际上,根据以往其他大型商品期货品种的上市交易经验,新品种从上市开始至真正能够实现套保功能,也都需要经历一个磨合期。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有2600万个养猪场户,其中99%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养殖场户。对于大部分中小养殖企业而言,专设期货团队这样的“门槛”有点高。
从今年的市场环境来看,赵广钰告诉记者,生猪养殖和屠宰企业对于下半年猪价观点普遍乐观,在此价格位置参与卖出套期保值的意愿不强烈。“屠宰企业生产加工周期短、毛利率较低,当前上市合约距离交割仍有较长时间,虽然对价格的判断很乐观,但也审慎看待判断正确率,无须过早进行买入套期保值。”赵广钰解释,而且,非洲猪瘟等生猪病疫情仍是生猪产能恢复最大的困扰,养殖企业尤其是单场点的养殖企业也不能确定9月后的实际可出栏数量,担心遭遇生猪病疫情后面临无猪可套的情况。
深度参与生猪期货是必然趋势
“企业还是要尝试择时择机参与套期保值。”赵广钰表示,猪周期即便非常曲折,但最终还是要回归,未来生猪养殖产业链深度参与生猪期货进行风险管理从而稳定生产经营是必然趋势,熟练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抢占市场先机。比如当前时点期现货价格共振偏弱,屠宰企业可以将9月份计划采购量的一定比例在LH2109合约上择机进行盘面虚拟采购,进而实现锁定较低成本的套期保值效果。此外,生猪产业链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场外期权,结合不同衍生品的特性,通过类似于价格保险的形式实现有效套保,达到稳定生产经营的目的。
当前情况下,有行业人士建议,生猪养殖企业也可以更多地从较为熟悉的成本端入手,严格以成本核算为核心进行选择套期保值的价格。通过全面考量生猪的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设定利润目标,选择合约月份和合约价格进行套保。
实际上,生猪期货上市后,包括温氏股份、正邦科技、中粮肉食等在内部分大型生猪养殖集团都参与了生猪期货交易,或为后续深度参与积累经验,或申请套保交易试水风险管理。“相信随着市场对生猪期货的认识逐步提升和生猪期货参与者的日渐丰富,生猪期货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上述行业人士表示,未来生猪期货不仅可以为生猪相关企业提供更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其价格发现功能也将有助于生猪养殖企业合理安排未来生产计划,建议生猪养殖企业持续关注生猪期货,并积极参与套期保值或生猪“保险+期货”等业务,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在未来的生产经营中更好地抵御市场波动风险。
广东:一季度生猪存栏1893.63万头,同比增长36.3%
广东省统计局4月21日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广东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为27117.9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8.6%,相比全国(18.3%)超出0.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52.78亿元,同比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903.86亿元,同比增长25.1%,两年平均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261.32亿元,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6.7%。
从产业门类看,广东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生猪产能明显恢复,一季度末,生猪存栏1893.63万头,同比增长36.3%;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制造业增势良好,一季度,广东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60.39亿元,同比增长28.9%,两年平均增长4.6%。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2.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支柱产业均同比大幅增长;服务业支撑经济增长,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合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全年提高51.3个百分点;流通领域持续恢复,货运基本趋于正常。
广东省统计局分析认为,总的来看,一季度,广东经济呈现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与此同时,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具有较强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全省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发展中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下一步,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猪肉价格降得有点快? 农业农村部解释原因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4月20日,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随着供需形势持续改善,猪肉价格已经连续12周下降,回落至每公斤40元左右,同比下降25%左右。
曾衍德介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18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96.6%,生猪存栏4.16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94.2%,猪肉产量1369万吨,同比增加31.9%。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介绍,目前猪肉价格已经回落到本轮生猪产能恢复以来的最低点。根据监测,4月第三周(12日-18日),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每公斤为38.96元,已经连续12周回落,同比下降27.6%,比1月第三周的最高价格降低了15.26元,比去年的最高价(2020年2月第3周)降低20.68元。日前活猪价格又有震荡反弹。4月10日,全国活猪价格达到每公斤21.14元新低,4月20日上涨到23.35元。
今年猪肉价格为何连续下跌?陈光华表示,近期猪价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生猪出栏明显增加,还有春节之后猪肉消费下降,这一增一降两个因素碰头。另外,也有养殖户恐慌性出栏形成了“踩踏效应”。
陈光华介绍,按照常年猪价的走势,端午节前后,随着猪肉消费增加,猪价有可能会出现一波上涨。但是从前期新生仔猪量来推算,预计2季度,全国规模猪场肥猪出栏量同比增幅将达到50%,市场供应总体宽裕,价格不太可能超过前期的高点。
“综合来看,猪肉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后期供应会越来越宽松。”陈光华表示,按照目前生产恢复势头,今年六七月,生猪存栏有望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之后再过4个月左右的时间,每个月的出栏量也会逐步恢复到常年的水平。
陈光华称,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坚持生猪生产恢复和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促进,对标对表生产全面恢复目标任务,逐级抓责任落实,协同抓政策落地,持续抓增养补栏,确保恢复势头不中断、生猪存栏继续增加。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抓紧抓实常态化防控各项工作,全链条、全环节强化排查、监测、检疫、监管,在全国试行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继续开展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同时,着眼长远,探索建立生猪产能储备制度,强化监督预警,完善调控政策,稳定基础产能,早研判早介入应对,努力防止生猪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