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养猪企业巨亏 穿越周期需具备三点能力
近日,海大集团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披露公司2021年净利润为16.01亿元(未经审计,下同),同比下降36.54%。3月1日,正邦集团发布消息,称关于公司“申请破产”等相关内容为不实信息,但无论如何,其旗下的正邦科技已深陷亏损泥潭,根据其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正邦科技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82亿~197亿元。事实上,并不单单是海大集团、正邦科技,2021年还有多家猪企出现较大幅度亏损,而直接原因就是“猪周期”。
猪肉作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类构成,需求侧一直较为稳定,而供给侧由于受到猪瘟、母猪存栏和企业主动的收扩产能等因素扰动而存在较大波动,进而导致了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同时,猪作为有别于普通存货的生物性资产,如果不能适时处理掉,最终会导致企业更大的损失,这也加剧了猪周期内的价格波动。
经济学领域对猪肉这种需求侧稳定而供给侧容易产生波动的产品价格研究较早,理论也较为成熟,那就是“蛛网模型”。换句话说,由于人类并不能够做到完全理性决策,导致了产能扩张收缩周期,进而又影响了价格波动。作为企业管理者,理应对这种规律性的周期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打好提前量。
道理虽然很简单,但现实当中,企业往往在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周期进行产能扩张,这除了企业追逐短期利润的心理之外,还有在行业上升周期内企业更容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因素,企业因此也更容易上马新的项目进行产能扩张。
笔者认为,企业要穿越周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管理层要理性看待市场价格,控制好新增产品的扩张步伐;第二,企业管理层应重视资本支出的使用效率;第三,企业需要树立长远发展战略优于短期战略的管理理念。
首先,企业应当理性看待市场价格。猪肉的历史价格一次又一次证明,肉价不可能长期维持在高位。如果企业在猪肉价格上升周期中,以当前的价格估计接下来上马的产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显然是要高估不少的,企业管理层应当实事求是。 其次,企业管理层应当重视资本支出的使用效率。一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文化大多是看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但却忽视了资本支出,也就是企业花了多大的代价实现了利润增长。据笔者观察,不少企业新上马的产能如以边际资本回报率的角度去衡量,都比企业目前已有产能的资本回报率低。作为企业管理者,第一职责就是对股东负责,因此需要保障企业资本投入的效率,而不是稀释股东权益,不能被资本市场上一些短视的投资文化牵着走。
最后,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并在长远战略与短期战略发生冲突时果断放弃短期战略。这轮猪周期的底部持续时间尚难以预测,但业内的共识是能够活下去、不被市场淘汰出局的企业就能够在下一轮猪肉上升周期继续赚钱。而那些熬不过去的企业最终难免会被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兼并。沦为被兼并对象的原因正是这些企业在短期使用了过高的杠杆,放弃了长期平稳的发展战略,最终走投无路。
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者既要依赖资本市场,同时也要超越资本市场的偏见,这对企业管理层的能力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唯有那些提前预判周期,谨慎控制风险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才能够活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
生猪板块“抢跑”,拐点将现?业内人士提醒:别“误判”,去产能刚开始
在近期农林牧渔板块活跃之前,“猪周期”股曾有显著反弹,但随着养猪股纷纷巨额预亏,“猪周期”板块遭遇压制。之前,多家研报曾预计今年3-6月会是“猪周期”底部向上的拐点,但业内人士表示,这存在“误判”。不仅行业拐点未现,行业去产能也才刚刚上路。
市场对“猪周期”何时迎来拐点观点不一,一些券商在去年底就预期猪周期反转已经显现,但《红周刊》记者最近走访的多位资深行业人士均表示,当前生猪养殖业产能过剩仍然严重,去产能迹象并不明显。在缺乏显著催化因素的情况下,生猪销售价格近期或将在低位持续徘徊。
自去年以来,国内养殖企业生猪售价大幅走低,本轮猪周期进入下行阶段。复盘猪价走势不难看出,价格在10月初出现小幅回升,春节后又继续下行。但生猪养殖相关个股自去年三季度末就开始“抢跑”,并在岁末年初大市调整的背景下走出“亮眼”行情。其中,温氏股份的股价在6个月里上涨将近60%。
产能去化“停滞”,猪周期拐点被误判
面对猪价起伏波动和板块躁动,近期多家券商纷纷做出颇为乐观的判断。比如,国泰君安认为,“猪周期”预期最差的时间已经过去,板块估值回归价值中枢的大势已经形成,“猪周期反转预期提升将持续加速。”东方证券认为,板块此前上涨反映的是猪价下跌形成的产能去化预期。“从12月、1月猪价走势来看,能繁母猪预计仍将维持环比下降态势,未来供应减少、价格反转已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在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基金分析师看来,目前生猪养殖板块的确有较好机会,但同样存在不确定性。“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先低位少量买入,再不断验证。”他对《红周刊》说。
生猪养殖行业内部对猪周期拐点何时到来的问题更加保守。某上市农业企业养猪业务负责人对《红周刊》表示,当前预测本轮周期底部“为时过早”。“从能繁母猪、尤其是有效能繁母猪数量的变化来看,当前产能去化仍相当缓慢。生猪售价短期很难走出V字形反转趋势,或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底部小幅波动’的态势。”他说。
不仅如此,生猪养殖行业去产能实际上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短期空栏的养殖场仍可能迅速恢复养殖活动。因此,该负责人推断,行业实质性去产能或许要等到有养殖户“拆除猪场”。
某大型养殖企业的一位华南区业务主管也向《红周刊》确认:目前生猪养殖行业依然严重过剩,“还看不到去产能的迹象”。“或许要等到有大型企业宣布退出,才能看到产能显著出清。”他说。
他还坦言,此前外界以及部分行业组织认为今年3~6月出现价格拐点,这当中“存在误判”。
业内之所以对猪价拐点如此谨慎,与本轮“超级猪周期”罕见的价格波动幅度不无关系。从公开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本轮猪周期上行阶段大约开始于2018年三季度,价格上行阶段持续33个月,累计上行幅度超过260%。2019年10月更是触及56元/公斤的历史高点。相比之下,上一轮周期的价格最高点为31.56元/公斤。
有行业人士向《红周刊》透露,2020年年初前后的一段时期,业内“养一头猪可以赚到两千元”,远远超出头均200元至300元的长期利润水平。在那样的行情下,业内各家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该行业人士还透露,就在2020年的中国猪业发展大会上,国内各猪企一把手“悉数到场、谈笑风生”,可谓“中国养猪史上少有的一次盛会”。
然而,价格上行阶段大量资本闻风涌入,导致生猪养殖领域产能急剧膨胀。“本轮资本扩张对整个养猪行业的影响可能十年内难以消除。”前述上市农企负责人说。
头部猪企“僵持”等待,现金流压力引关注
一时无限风光过后,眼下生猪养殖业正在艰难过冬。从2021年至今,猪价跌幅已近70%,并低于行业盈亏线。
有媒体近日援引行业研究部门数据报道称,当前行业内“每卖出一头猪”大约亏损300元左右。记者就此向几位行业人士核实,对方表示“这的确是很多区域的情况”,“就某些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言,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在这种情况下,除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外,参与生猪养殖业务的企业2021年大部分出现亏损,其中正邦科技、温氏股份的亏损规模居前。温氏股份2月23日发布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称,全年亏损133亿元。而根据此前各企业发布的业绩预告,正邦科技预亏更是高达182亿至197亿元。
生猪价格大跌、饲料成本上涨,是各家猪企亏损的共同原因。温氏股份在公告中称,报告期内公司毛猪销售均价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同时因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公司外购部分猪苗育肥、持续推进种猪优化等因素推高养猪成本,肉猪养殖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出现深度亏损。正邦科技则在公告中坦言,大幅亏损是业务过度集中的后果。以2021年出栏量衡量,正邦科技、温氏股份的生猪养殖业务规模分列全国第二和第三。
在业绩报亏的猪企中,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普遍现象。其中,温氏股份在2月23日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中公布,报告期内,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目前存栏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初步计提了减值准备约21亿元”。而在1月21日发布的业绩预告中,该项数额约为25亿元。相比之下,正邦科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约12亿元、新希望对存栏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约10亿元。
至于温氏股份计提减值准备为何显著高于同行,记者走访的行业人士表示,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在合规的前提下)这实际上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是深度思考的结果。”某上市企业华南区业务主管说,“这相当于一次性考虑了行业接下来一段时期的风险,客观上形成‘轻装上阵’的效果。等到销售行情好转,公司业务上若能迅速反应,合规的部分减值准备的‘转回’,可以帮助实现更好的业绩表现。”但另一方面,这类财务调节手段仍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行业人士表示,当前本应该是产能出清阶段,但多数养殖企业都在想尽办法“活下去”,等待“对手被熬出局”来实现产能出清。
而这种观望和等待,实际带来了整个行业处于一种“僵持”状态。这对猪企紧绷的现金流将是一大考验。以亏损规模最大的正邦和温氏来看,温氏股份2021年前三个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7.06亿元、-10.06亿元和12.44亿元。三季度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81.16亿元。正邦科技2021年前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36.58亿元、-1.85亿元和20.59亿元,三季度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24.45亿元。
相比而言,若生猪价格在出现实质性拐点之前继续下探或长期维持低位,正邦科技面临的现金流压力或将进一步凸显。记者走访的多位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正对正邦科技的经营情况保持密切关注。
短期追求安全边际,长期看好“全产业链”模式
上述某企业华南区业务主管表示,除猪企现金流状况外,企业接下来进一步募资的能力也可能影响这场“僵持”的结果。他认为,若从企业所处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来判断,华南企业相对而言可能在这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不过,目前行业内多数企业资产负债率快速升高,可能限制企业后续获得更多“外部输血”的能力。另有投资人对《红周刊》表示,对于生猪养殖这样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若出现大幅亏损,且资产负债率快速上升到较高水平,“可能会限制养殖企业在后续周期上行期产能投放能力,进而亦或对公司估值恢复起到反向抑制作用。”根据各公司2021年三季报,生猪养殖板块市值前十企业中,已有五家资产负债率超过60%。
前述私募基金分析师认为,目前投资生猪养殖企业股票首先要追求安全边际。“对于这轮周期会不会震荡一年,买方机构仍然心存担忧。如果是持续震荡的话,还是要找财务更为稳健的标的。”他说,重点要关注板块内标的现金流、负债率和成本等指标变化情况,切莫盲目跟风、忽视风险。
展望未来,眼下生猪养殖行业的阵痛还可能给行业格局带来新的变数。据前述上市农企高管介绍,国内生猪养殖长期以“企业自繁自养”和“企业+农户”两种模式为主。而他更看好近几年加速发展的“全产业链”模式,即从养殖到终端肉类食品的“一条龙”产业。“这类企业可以融合前两种模式的竞争力,也更有条件形成品牌化优势。”他说。
此外,他更看好业务多元、而非单一养殖某种畜禽的企业。“从中外历史经验来看,畜禽养殖行业都存在周期性特征,多元业务能够带来互补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周期波动风险。”他说。
最新研究:生猪屠宰场和猪肉市场从业者更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
冬春季节,戊型肝炎进入流行高峰期。
2月22日,刊登于学术期刊杂志《One health》上的一篇最新研究论文,通过系统考察广州当地猪肉和禽肉供应链上不同从业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的情况,揭示该病毒具有职业感染风险,且在生猪屠宰场和猪肉市场环节的感染风险最高,对制定可行的干预措施具有参考意义。
该论文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教授陆家海,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袁俊等多位专家共同撰写。
戊型肝炎,即“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因感染一种肠道RNA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而导致的急性传染病,引起人体自限性肝炎,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在冬春季高发。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尿色加深、黄疸、肝功能异常等,可伴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肝肿大,脾大较少见。器官移植者和免疫缺陷患者感染HEV后能够发生持续性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戊型肝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HEV病毒在包括人类、猪、兔、鹿、猫、鼬、鸟类等多种宿主中广泛增殖,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给人类,食用源包括带有HEV病毒的生肉,如未煮熟的猪肉或未经加工的海产品等。
戊肝对孕妇、慢性肝病患者、老年人及婴幼儿的感染力较强。相关研究发现,每年全球发生约2000万例HEV感染,临床病例约33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4万例。
据《信息时报》此前报道,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戊肝报告发病连续8年超过甲型肝炎,居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和甲肝相比,戊肝的病死率要高10倍以上,特别是老年人、孕妇以及慢性肝炎人群。如果在孕晚期(孕期最后3个月)感染戊肝病毒,孕妇的病死率可能达到10%-50%,远高于甲肝和乙肝。
研究者对比广州当地猪肉屠宰场人员、家禽养殖场人员和普通人的血清样本后得到的数据
陆家海课题组在《One Health》杂志发表的上述论文题为“中国广州肉类供应链上从业者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职业风险(An occupational risk of hepatitis E virus infection in the workers along the meat supply chains in Guangzhou,China)”。研究者对比广州当地332名猪肉屠宰场人员、296名家禽养殖场人员和134名普通人的血清样本后发现,HEV具有职业感染风险——47.0%的猪肉屠宰场人员和40.2%的禽肉养殖人员的血清检测呈HEV阳性,而普通人的阳性率较低,仅为26.1%。
该研究还发现,猪肉供应链上HEV的感染风险呈上升趋势——其中生猪屠宰场和猪肉市场相关从业者的感染风险最高。而家禽养殖业人员感染HEV的风险未见显著上升。
陆家海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HEV在畜禽肉供应链中感染风险较高,所以相关环节的从业人员应注意清洁、消毒并且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在这些场所中采取有效措施,特别是生猪屠宰场和猪肉市场,对控制戊肝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批准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HEV 239)可以有效预防HEV感染。他建议,相关从业人员应积极接种,尤其是在高发季节。
陆家海还表示,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肆虐,采用“人类-动物-环境卫生”整体视角,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共识,也是解决人畜共患病的前沿研究理念。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协作交流新策略,被称为“同一健康(One health)”,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接受。
陆家海认为,采用这一整体视角,不仅能够更好地监测潜在病原体,也能为相关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支撑,帮助构建更加综合的传染病预防网络。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