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亏损出栏 3月下旬猪价跌幅或有限




猪肉市场价格低迷,谁动了生猪养殖行业的“奶酪”?
多年来,生猪养殖户有一个衡量盈亏的重要标准,即“猪粮比”。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若在6:1,生猪养殖则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生猪养殖利润越好,“猪粮比”越低,生猪养殖利润越差。
天水市畜牧局统计显示,2021年全年“猪粮比”平均4.8:1,明显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这也说明,2021年,我市全年的生猪饲养基本处在微利甚至亏损中。今年,猪肉市场依旧处于低迷状态,那么,谁动了生猪养殖行业的“奶酪”?
“从2021年后半年至今,猪肉价格下跌主要是因为天水的生猪饲养量明显增长,尤其是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的进驻,更是扩大了天水生猪的供应量。”秦州区皂郊镇桂军种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杨军说:“现在,饲料、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涨,可生猪的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合作社每卖出一头符合出栏标准的生猪就要承担亏损。”
秦州区畜牧兽医事务服务中心石站长有着30多年畜牧经验,他分析当前全国生猪市场始终徘徊在低价位运行的原因后认为,首先,以前许多城市能养几百头生猪的养殖企业寥寥可数,可现在很多城市能养四五千头的养殖企业只能算中型企业,上万头生猪饲养企业比比皆是,使得市场上的生猪供应十分充足。其次,受疫情影响,天水本地的生猪在几个月内无法向外输送,在本地市场消费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导致市场供应积压。再次,近年来,西安、河南等地的储存肉大量投放至天水市场,西安、河南都是生猪饲养大省,收购价格低,大量外地低价猪肉进入天水市场后,天水本地饲养生猪的业主只能低价运营。
作为秦州区唯一的定点屠宰企业,益康定点屠宰场负责人说,从多年的市场需求看,每天秦州区市场所需生猪量在170头左右,也就是3万多斤猪肉。麦积区2021年畜禽产品价格监测暨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中称,2021年麦积区生猪生产稳中有升,生猪存栏、出栏和母猪繁殖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18%、29%、7%。据市畜牧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345.23万头,其中:猪存栏87.86万头、出栏84.2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0.5%、29.5%。
武山美神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监周健强认为,近两个月以来,天水地区生猪成交价保持在5.2元~6元之间,造成这波行情持续走低的主要因素是供应端积压量过多,供应量远大于市场需求量。目前,中小型规模养殖占据约60%的市场存栏份额,中小型规模养殖户在2020年市场行情飙升的基础上,偏重于肥猪压栏,在大量压栏的前提下,造成了目前生猪供应端存积量远大于市场需求量。从目前全国生猪市场来看,目前低价位的猪肉将持续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生猪养殖企业“断臂求生”,市场预期却在走强
随着猪价持续低迷叠加饲料成本高企,选择“断臂求生”的生猪养殖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最新的案例便是“火腿肠龙头”金锣集团。
有市场人士认为,在猪肉价格低迷的行情下,生产过剩的生猪养殖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行业企业也在收紧投资、降本增效,具有整合能力的企业或将在行业新一轮发展中脱颖而出。
今日,牧原股份(002714)、温氏股份(300498)、新希望(000876)、大北农(002385)等多只生猪养殖企业股价上涨,其中,温氏股份涨近3%,大北农涨逾2%。
再陷亏损 部分猪企断臂求生
日前,金锣集团全资子公司金锣牧业发布一则招标公告称,计划对下设的5家公司进行对外出售或出租,上述公司总设计存栏生产母猪10.84万头,年可出栏商品猪260万头,经营范围包括畜禽养殖与饲料加工。
如此“打包”出售资产的已不是行业内的第一家。此前的3月1日,正邦科技(002157)便披露称,拟向大北农出售旗下8家饲料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资产交易总额约为20亿-25亿元。
天邦股份(002124)在今年1月公告称,拟向通威股份(600438)出售猪料子公司部分股权并进行长期饲料供应战略合作,交易总额为1.91亿元。金新农(002548)此前也披露,拟以6700万元转让子公司深圳市盈华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
生猪养殖企业如此密集的出售资产,被认为是当下的“保命”之举。
自2021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一路走跌,生猪养殖行业进入“寒冬”。尽管短期收储政策等利好消息对生猪价格有所提振,但行业仍承受较大的经营压力。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显示,受供应增加和消费季节性减少双重因素叠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下行,价格处于2020年以来的低位,养殖企业陷入亏损。从具体数据来看,2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4.06元,已经跌破平均养殖成本线,出栏一头生猪亏损约150元。
从已公布的前两月生猪销售数据看,各大猪企产能在加速释放。据统计,15家上市猪企前两月生猪销售为1779.47万头,超半数同比增长,其中华统股份(002840)同比增加482.85%。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表示,当前生猪生产和供给充足,但需求收缩,阶段性过剩较为明显。同时,猪周期正处于第三次价格下行探底过程中,预计3、4月份猪价可能跌至每公斤12元左右的谷底,养殖亏损程度还会加大。
有市场人士认为,在猪肉价格低迷的行情下,生产过剩的生猪养殖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具有整合能力的企业将在行业新一轮发展中脱颖而出,行业企业也在收紧投资、降本增效,从“大而全”回归到“专而精”。
预期渐强 上市猪企再迎调研热潮
对比阶段性走弱的基本面,市场对猪肉股的预期却在走强。据梳理,3月份以来,温氏股份、唐人神(002567)、牧原股份、大北农、天康生物(002100)等多家生猪养殖企业频繁获得机构调研。
温氏股份最新的机构调研信息显示,有107家机构于3月11日调研了公司,其中不乏高瓴资本、淡水泉、广发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等知名机构。大北农于3月11日披露,中信证券、高瓴资本、淡水泉、嘉实基金等34家机构对公司进行了调研。
温氏股份在接受调研时表示,从供给端来看,养猪产能去化还将持续,未来行情走势主要看产能去化的时间长短和深度。从需求端来看,春节过后一般为猪肉消费传统淡季。同时,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散发,也对居民消费有所抑制。初步预计,2022年上半年猪价维持在较低位置,行业产能去化加快。公司也透露,公司初步规划2022年底增加能繁母猪数量至140万头,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目前饲料行业市场饱和后进入整合期,将出现20%占有率的大公司。”大北农在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2022年饲料产量目标是突破800万吨,超越1000万吨。养猪产业方面,公司拥有苗猪场100多家,具备40万头基础母猪存栏能力,每年可提供仔猪1000万头。
对于收购正邦科技8家饲料企业之举,大北农表示,收购后,公司在西南、湖南均建立了绝对优势,公司未来会融合被收购标的,以提升利润。
猪价第三次下探,中型和小型散养户去产能化达60%左右!
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猪肉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表示,现在猪价正处于第三次价格下行探底过程中,3、4月份猪价可能跌至每公斤12元左右谷底,养殖亏损程度还会加大。财联社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如果未来猪价2-3月内持续低于养殖成本线,行业内产能去化可能进入白热化阶段。
产能加速去化叠加消费旺季,下半年猪价好于上半年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否是周期反转业内仍存分歧。财联社记者还了解到,部分券商研报和中小型养殖散户较为看好周期反转,不过,亦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稳定生猪产能政策的落地,生猪产能或难以在短期内出现大幅下降,周期反转仍有待观察。
猪价三次下探 产能去化或入“深水区”
14日,猪易数据显示,标准体重生猪平均价格12.06元/公斤,较2021年同期下跌15.88元/公斤,跌幅为56.84%。
对于上半年猪价业内预期较为一致。根据此前农业部公布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在去年6月达到年内最高,根据生猪生长周期,能繁母猪存栏最高产能或集中在2022年5月份前后释放。
此轮猪周期,已经历过两次下行探底,现在正处于第三次价格下行探底过程中。一线资深从业人员向财联社记者坦言,如果猪价在未来2-3个月内持续低于养殖成本线,行业内产能去化可能进入白热化阶段。连续近半年“失血”,中型养殖厂和散户资金链很难抗住。
与大型养殖集团不同,中型养殖厂和散户筹资渠道十分受限。在此前草根调研中,多位养殖厂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猪价下行过程中,银行出于风险考虑,发放贷款标准收紧,多数人靠朋友、亲戚直接借钱,融资渠道分散而且金额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探底过程中,淘汰母猪价格高于上一轮,但淘汰母猪价格与产能去化力度并不完全相关。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泽坤向财联社记者介绍,淘汰母猪主要还是作为生猪替代产品,主要受生猪价格影响,二者比值较为固定,一般是0.6-0.7之间。2月份样本企业淘汰母猪出栏量环比降幅0.63%,但供应下降并不是支撑淘汰母猪价格的主要因素。同肥猪相似,在冬季淘汰母猪的替代效果较强,在气温偏高的夏季替代效果较差,2021年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初,养殖单位积极出栏生猪,生猪价格降至年内最低,淘汰母猪替代效应减弱,因此目前淘汰母猪价格较2021年8-10月份偏高。
上述一线人员表示,目前淘汰母猪价格约在4.0元/斤-4.6元/斤之间,猪易网首席分析师曾紫华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淘汰母猪价格高于去年10月,是受供需关系影响,当前母猪产品紧张。事实上,产能去化仍在持续,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分析师吴琳琳亦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中型和小型散养户去产能化明显,达到60%左右。”
下半年周期判断业内看法不一
产能去化预期叠加消费旺季,行业内普遍看好下半年市场,但猪价究竟是反弹还是周期反转,业内看法不一。
在本轮猪周期,部分猪肉股二级市场表现明显强于猪价变化,其中温氏股份(300498.SZ)自去年7月底部反弹近70%,傲农生物(603363.SH)股价翻倍,唐人神(002567.SZ)、金新农(002548.SZ)等亦涨幅可观。虽然年后行业内普遍亏损,但是机构对猪肉上市企业调研频次明显增多。
近期上百家机构对温氏股份进行调研,温氏股份表示,未来1-2年行业内大型猪企破产情况出现几率不大,大型猪企融资渠道较多,抗压能力强,在企业资金极端困难时,还可以通过售卖仔猪、肉猪、母猪及其他资产等多种方式,增加资金回流,减少饲料原料消耗带来的资金支出,解燃眉之急。但这种方式对企业产能扩张速度影响较大,母猪恢复起来需要时间较长,难度较大,甚至会造成市场规模萎缩。
多份券商研报表示看好下半年周期反转,随着饲料成本上行,头均亏损加大,生猪产能去化趋势已成。上市公司层面,目前各上市公司业绩最差时点已过,猪周期筑底已较为明确,养殖股面临情绪和业绩修复。
一线养殖是产能去化的主力,对下半年周期反转预期更强。上述一线人员表示,如果4月猪价反弹,那么可能还会再有一次探底,但如果7月猪价才开始涨,那么很有可能是周期反转。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中小型养殖户去化力度大,但按照集团场出栏规模在不断扩大,此消彼长,整体生猪产能仍处于过剩局面。
朱泽坤认为,能繁母猪存栏最高对应的产能或集中在2022年的5月份前后释放,5月份恰逢猪肉需求淡季,因此5月前后猪价或降至年内最低点。随着稳定生猪产能政策的落地,生猪产能或难以在短期内出现大幅下降,考虑下半年生猪供应逐渐下降,同时需求支撑因素增加,因此卓创资讯预计2022年生猪价格或在二季度触底,下半年缓慢上涨。
供给充足、猪价仍将持续下行 3月上旬生猪价格环比降1.6% 饲料企业再提价!
农业农村部:生猪生产供给充足价格仍将持续下行
从生产方面看,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23.6%,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8.2%。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去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49亿头,同比增长10.5%,这些存栏生猪会在之后的6个月,也就是1-6月份陆续出栏上市。由此推算,今年上半年猪肉市场供给必然处于高位。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生猪价格已经跌破盈亏平衡点,养殖企业普遍陷入亏损状态。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这个下跌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3、4月份猪价可能跌至每公斤12元左右的谷底,养殖亏损程度还会加大。希望广大养殖场户能够紧盯市场、控制成本、防好疫病、踏准节奏,挺过近期生猪生产经营相对困难的阶段。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短期内生猪价格或偏弱运行猪料比价或再跌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本周全国猪料比价为3.63,环比跌幅2.94%。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为265.98元。本周国内猪价继续下跌,养殖单位持续亏损。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国内多地防控局势升级,下游消费疲软,产品走货滞缓,对生猪行情有一定掣肘,导致猪价继续下跌。后市来看,随着饲料价格继续上涨,养殖单位饲养成本增加,但考虑到业者对后市仍持悲观心态,预计短期内生猪价格或偏弱运行,猪料比价或再跌。
国家统计局:3月上旬12种产品价格下降 生猪价格环比降1.6%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2022年3月上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3月上旬与2月下旬相比,37种产品价格上涨,12种下降,1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每千克报价12.3元,环比降1.6%。
疯狂!饲料第三轮全线暴涨
近期,豆粕、玉米、小麦等原料价格涨声一片,直接推升了饲料生产成本。其中,豆粕是生产饲料的主要原材料,春节后价格大幅上涨,从每吨3600元左右涨到了5000元左右,上涨约30%。面对成本上升,多家饲料企业纷纷涨价,饲料市场掀起“涨价潮”。
截止目前,部分企业已是第三次宣布涨价,饲料最高大涨500元!新希望、特驱、双胞胎等第3次涨价,养殖户成本增加或超10%,而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新增了数十家饲企宣布涨价。
粮农组织:乌克兰战事将致高企的国际食品与饲料价格再涨20%
路透社3月11日消息,联合国粮农组织周五表示,乌克兰冲突可能导致国际食品和饲料价格上涨20%,导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激增。
粮农组织表示,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是第五大小麦出口国。它们提供了全球19%的大麦、14%的小麦和4%的玉米,占全球谷物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粮农组织报告称:“令人担忧的是,由此造成的全球供应缺口可能会使国际食品和饲料价格在本已高企的水平上再上涨8%-22%。”
猪肉供给仍处高位,国家出手调控!猪企扩张刹车,是度过猪周期的最佳方式?
迈入2022年,猪企逐渐摆出更努力的姿势。
牧原股份向双汇发展抛出橄榄枝,加强生猪购销之外,开启年度股票激励。这一次,牧原股份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超过八千万股。若以其股价60.70元/股计算,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浮盈已超过24亿元,人均浮盈约40万元。
这一数字,对于副总裁杨瑞华和财务部负责人高瞳来说,相当于“天降”700多万巨款。诱惑不小,条件亦存在,包括以2021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2022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25%。
上一年,牧原股份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为122.26%。“不低于25%”的目标看似不难,但处于猪周期的当下,仍被贴上“自救”标签。
面对高速扩张导致的产能激增,供过于求又加快了猪价下滑,“降本增效,储备资金”成为了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关键词。
于是,“2019年至2020年行业整体快速扩张”的画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猪企由攻转守:从大方向上调整投资节奏,到产业策略上的处置低效母猪。有猪企选择卖资产,也有猪企布局新业务“造血”,还有猪企选择了强强联合,“抱团取暖”。
猪企“开奖”
作为“猪老大”,牧原股份在行业低谷时表现最为突出,近期养殖完全成本在15元/公斤左右,其中包括2元左右的折旧摊销等非现金成本和13元左右的现金成本。
“公司以阶段性达成13元/公斤的完全成本作为2022年成本下降的奋斗目标。”牧原股份表示。
从业绩来看,牧原股份也是上市猪企中少数的盈利企业之一,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5亿元至80亿元,同比下滑70.86%至76.32%。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牧原股份自繁自养的重资产模式,在行业价格大幅下挫至成本线之下依然尽显成本优势和业绩,这是牧原股份保持盈利和顺利度过此次猪周期的主要原因。
柏文喜称,牧原股份自繁自养的全产业链模式属于重资产模式,扩张速度较慢,但是可以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而且也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不过产业链对农户的外溢带动作用相对小一些。
牧原股份守住“猪老大”位置,伴随着节奏调整的步伐。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牧原股份2021年持续加大对猪舍设计、智能化、疾病防控等研发项目的投入,推动公司养殖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加快下游屠宰业务布局,积极拓展屠宰业务销售渠道;持续优化生产工艺,针对屠宰多个工艺环节组织攻关团队,通过智能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为了提振业绩,牧原股份并未停止突围。进入2022年,牧原股份作出重磅决定,与双汇发展开启合作模式,加强生猪购销合作力度。此外,年初便抛出股票激励计划。
公告显示,牧原股份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8108.07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1.54%;授予价格为30.52元/股。
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该激励计划草案于2月11日发布,当日,牧原股份的收盘价为60.70元/股。若以此价格计算,其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浮盈已超过24亿元,人均浮盈约40万元。
从具体分配情况来看,副总裁杨瑞华和财务部负责人高瞳获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最多,均为24.52万股,相当于“天降”700多万巨款;紧随其后,1992年出生的首席人力资源官王春艳获授19.62万股、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获授14.72万股。
之所以叫“限制性股票”,意味着股票有限售期,而想要解除限售,也是有条件的。
根据牧原股份公告,第一个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为:以2021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2022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25%;第二个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为:以2021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2023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不低于40%。
就牧原股份过往销量增速来看,显然上述目标不难实现。
2019年至2021年,牧原股份销售生猪分别为1025.33万头、1811.5万头和4026.3万头。经计算,牧原股份2021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为122.26%,2020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为76.67%。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认为,牧原股份本次股权激励计划较2019年计划规模大幅扩大,充分调动核心人才的积极性,有效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内部管理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无独有偶,唐人神也在2月17日公布了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名单。
唐人神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总计为6000万份,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4.98%;本次激励计划的首次授予日为2022年2月16日,向857名激励对象共计授予股票期权5490.60万份,行权价格为6.20元/股。
截至2月15日收盘,唐人神股价为8.86元/股,照此计算,相当于被激励对象人均浮盈约17万元。
全球薪酬福利咨询专家刘畅表示,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使用的核心作用是对核心人员(包含核心高管及公司认定的核心骨干)做长期激励,其周期一般为3至4年的归属期,在全面薪酬的概念里,股权激励配合工资、津贴、绩效奖金、提成等实现员工保留和激励的作用,同时绑定员工利益和企业的发展,员工有更强的动力推动业务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归属条件的设置。营业收入为核心考核KPI,但并不唯一,其实更为多元的考核方式可能效果更好;长期激励同时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压力,尤其人力成本占比很高的企业。
高速扩张后的退与守
过去一年多时间,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猪价步入下行通道,并牵动公司业绩走向。
“由于国内生猪市场价格下滑,公司单头销售均价为16.60元/公斤,单头收入下降1653元,销量的上升叠加销售价格的下降影响利润88.73亿元。”
正邦科技2021年度业绩预告中,将下滑归咎于猪价。这一年,国内所有猪企面临的困境可归结为,“卖得多了,赚得少了”。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37家猪肉概念股里已经有31家披露了2021年业绩预告,其中,18家业绩预亏,而业绩预盈的企业里,有9家增速下滑。
德美化工作为猪肉概念股里少见的业绩预盈且增长的企业,2020年便已经剥离生猪养殖业务,目前只剩一些种猪资源。
行业下行,猪企开始“花式”自救,股票激励只是方式之一。
降成本成了首要任务。正邦科技从2020年四季度最先淘汰低效母猪,到提升精益化生产管理水平,2021年二季度较一季度的完全成本有较大幅度下降。
新京报贝壳财经了解到,还有部分猪企在积极降低人力成本,通过提升智能化系统、智能设备成熟度,提高推广普及率,减少特定生产环节对于人员的依赖。
储备充足的资金才能挺过困难时期。新希望2021年调整了投资节奏,减少资本支出,放缓了所有种猪场的新投资和开发。
节流之外,也要开源,布局新业务让猪企看到跨界的可行性。其中,龙大美食、得利斯、大北农等猪企纷纷瞄准了预制菜。
为应对猪周期下行,龙大美食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在2021年下半年提出“以食品为主体,以屠宰和养殖为两翼的支撑”的“一体两翼”战略,将主要发展方向转为食品板块,做了以食品预制菜和肉制品加工类的战略布局。
得利斯在预制菜领域同样“野心”不小——2020年狭义的预制菜体量(剔除低温肉制品类)4亿多,2021年营收增长较快,预计2022年预制菜营收规模约12亿元。目前公司的预制菜产能并未充分释放,预计2022年随着风口扩大、B端客户资源壮大,预制菜营收翻倍可行性较大。
这样的现实,其实并未如猪企所预期,甚至说押错了风口。
2019至2020年,正值本轮猪周期的上行阶段,猪价上涨,出于获取利润抢占市场等需求,整个生猪养殖行业都处于快速扩张状态,猪企们纷纷通过自建、改造及租赁等方式大幅快速增加生猪产能。
彼时,猪企们对未来的憧憬有多美好,砸下真金白银扩产时就有多爽快。
以正邦科技为例,其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募集资金推动产能扩张,同时积极自筹资金在适合的区域新建、租赁生猪养殖场。通过募投项目达产及自筹资金建设或租赁猪场的产能释放以保持生猪出栏量的较快增长。
正邦科技生猪出栏量从2019年的578.40万头,火速提升到2021年的1492.67万头,年复合增长率为61%,公司年出栏量已位居行业第二。
高速狂奔下,正邦科技债台高筑,截至2020年年末,正邦科技的资产负债率为58.56%;仅半年,便增加10.01%,达到68.57%。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正邦科技货币资金存量为60.70亿元;同期,公司银行授信额度260亿元,未使用额度80亿元。
2022年3月,正邦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出售直接或间接持有的8家控股子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本次合作的资产交易总额约为20亿至25亿元。正邦科技预计从本次交易中将获得11亿至19亿元的投资收益,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的19.15%至33.08%。
卖资产“输血”,不只正邦科技一家。据天邦股份董秘章湘云介绍,为了保障现金流,天邦股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售疫苗业务,获得了四亿多的现金流入;出售水产饲料和猪料业务,获得了十几亿的现金流入,同时通过与通威的合作获得一定的账期。投资端也放缓了节奏,暂缓了一些项目的推进。”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分析,猪企上下游均有压力,生猪价格下降导致无法开源,生猪饲料价格上升导致无法节流,既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的情况下,猪企只能靠出售资产来增加现金流,保证主业正常开展。”
王赤坤认为,生猪饲料等原料的上涨会倒逼猪企减少生猪生产数量,进一步改变猪肉供求关系,将加速猪周期拐点出现。
猪肉供给仍处高位,国家出手调节
猪周期于行业而言,是躲不掉的魔咒。
由于猪养殖的时间更长,因此猪养殖相比禽养殖具有更加明显且稳定的周期特征。一个“猪周期”通常是3年至5年,近年来由于养猪企业与养殖户的规模逐步增大,在行情低迷期的维持能力增强,所以猪周期的时间长度也在逐渐拉长。
自2006年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周期,目前正在经历第四个周期。
本次猪周期始于2018年,首先是在上半年,由于上一轮猪周期的产能扩张,全行业遭遇了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猪价行情。下半年,国内又暴发非洲猪瘟,无论是养猪企业还是养殖户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行情与疫情的双重打压之下,产能扩张投资有所减缓,也有部分企业停止扩张。
2019年,非洲猪瘟继续,行业内至今并无相关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案,企业和中小散户继续退出,在大企业中也只有生物安全防控较好的公司才有能力进行扩张,使得行业产能大幅缩减,年末生猪存栏下降27.5%,全年生猪出栏下降21.6%。
当年下半年,生猪价格突破40元/公斤的历史高点后,长期处在30元/公斤以上的相对高位。2020年以来,在各企业积累了一定生物安全防控经验的前提下,推动产能大规模扩张,生猪行业基础产能进一步恢复。
2021年上半年,生猪供给继续大幅回升,上半年生猪出栏同比增长34%,定点监测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30%,生猪存栏同比增长29%,达到4.39亿头。供给增加推动价格大幅下跌,生猪价格从年初高点的36元/公斤一路下跌到6月份最低点的12元/公斤,降幅超过60%,一度跌回了2019年3月份本轮猪周期开始上行前的低位。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23.6%,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8.2%。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说,去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49亿头,同比增长10.5%。这些存栏生猪会在之后的6个月,也就是今年的1月份到6月份,陆续出栏上市。由此推算,今年上半年猪肉市场供给必然处于高位。
显然,企业端也早就注意到行业目前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傲农生物、金新农、牧原股份、唐人神、天邦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纷纷表示已经放缓了投资节奏或者建设进度。
在猪价大幅反弹之前,温氏股份实施保存实力度过困难期的策略,采取“三控一稳”措施,即控产能、控投资、控支出,稳定生产成绩;同时强化企业内控管理,全面推动“降本增效”,储备资金度过行业寒冬。因此,温氏股份重新调整了建设规划和节奏,减少大规模资本开支,放缓了一些募投项目的建设进度,原预计的建设期需延长。
正邦科技同样选择停下扩张脚步,“在产能建设上,在建工程能停则停、能缓则缓”。
3月15日,发改委称,据其监测,3月7日至3月11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75∶1,连续三周处于《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加快收储。
据悉,发改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储备调节工作,必要时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推动生猪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有关方面分析认为,当前国内能繁母猪产能总体较为合理;生猪价格已处于低位,进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性较小;建议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决策,既保持适重育肥猪正常出栏节奏、不盲目压栏,也保持能繁母猪产能总体稳定、不过度淘汰。
除了收储,在金融方面,猪企也获得了诸多外部支持。
据温氏股份透露,国家支持养猪业发展,建议银行等机构不因猪周期下行的阶段性困难对猪企抽贷、断贷。
一周阅读排行